首页 历史故事 揭示拥刘反曹思想:《漫话三国演义》诠释

揭示拥刘反曹思想:《漫话三国演义》诠释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拥刘反曹”,也是《三国演义》的主导倾向。总而言之,刘备和蜀汉政权在民众心目中高居在上,曹操和曹魏政权不能和它相提并论,这就是“拥刘反曹”。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因此,人们常以为“拥刘反曹”是正统观念的表现,这一点无须否认。总之,“拥刘反曹”思想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东坡志林》里提到这样一件事: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辙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苏东坡讲的这件事,向我们提供了两条信息:一是北宋时民间就有了说三国故事的,一是那时人们就喜欢刘备,反对曹操,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拥刘反曹”。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拥刘反曹”,也是《三国演义》的主导倾向。在一般受《三国演义》熏陶过的民众心目中,刘备虽有时显得窝囊,还有点儿假,但总的来说是好人。曹操虽然能干,有时还挺豪爽,但是白脸奸臣,是坏蛋。他们各自或直接或间接建立的政权,蜀汉政权,是好的,诸葛亮、关羽、张飞都在这边,应该歌颂,希望它打胜仗;曹魏政权,不好,可惜没被诸葛亮领兵消灭。总而言之,刘备和蜀汉政权在民众心目中高居在上,曹操和曹魏政权不能和它相提并论,这就是“拥刘反曹”。民众心中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三国演义》的极力宣扬,起了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看这一现象呢?

实际上,从陈寿的《三国志》,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成前的一千多年间,一直存在“帝魏寇蜀”和“拥刘反曹”的争论,不同的时代,不同地位的人,对此问题有不同的回答。

西晋陈寿写《三国志》时,是以曹魏为正统的。比如说,给魏国几个帝王写生平,叫“纪”,相当于《史记》中的本纪。给刘备、刘禅写传,叫“传”,相当于《史记》中的列传,规格就不一样。《魏书》里提到刘备,就直呼为“刘备”,反过来,《蜀书》里提到曹操、曹丕、曹睿等,就称曹公、魏文帝、魏明帝,等等。总之,《三国志》里曹魏处处压蜀汉一头。陈寿这样写也是环境所迫,西晋是承曹魏而来,要表明西晋的正统,只能以曹魏为正统。而且,说起来,因为蜀国还算是陈寿的故国,陈寿在《蜀书》里写到刘备、刘禅时,还要称先主、后主,比较客气,至于吴国那些君主,陈寿即使在《吴书》里也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如权、亮、休、皓等,比蜀国又等而下之了。

西晋很快灭亡了,司马氏家族由中原窜到江左,建立起东晋,这时他们的处境与蜀汉有点儿像,所以这时的史学家习凿齿写《汉晋春秋》就改“帝魏寇蜀”为“尊汉抑魏”,号召大家恢复中原。

南朝宋时史学家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虽然基本上沿袭陈寿的体例,但加进了不少有损曹操形象的材料,这也与时代影响有关;因为与南朝对峙的北朝,其地位正与三国时的曹操相似。(www.xing528.com)

到了唐朝,情况又翻过来。李氏是从西北进入中原立脚,发展建立起来的,就以同样在中原立国的曹魏为正统。如唐太宗就写过一篇《祭魏太祖文》,对曹操大加赞颂。

宋代的情况有点儿复杂。在北宋,官方是以曹魏为正统,宋真宗有一次到曹操家乡,见曹操庙破旧,便命官重修。大文学家欧阳修写《魏论》,主张以曹魏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如此。到了南宋,情况又变了。南宋偏安,像东晋,也像蜀汉,于是又得尊汉抑曹。重修刘备庙、诸葛庙,希望能有关、张、孔明一流人物出现,来抵御外侮。陆游也在一首诗里写到“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得建业倅郑觉民书》),把伐金写作“讨曹”。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里,又重弹习凿齿《汉晋春秋》的老调。与此同时,北方的金王朝则大捧曹魏,年年到漳河岸上给“曹操疑冢”扫墓。

实际上,无论是捧曹还是捧刘,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为古人辩护实际上是为自己辩护。西晋、北宋立国于中原,自然要尊也曾立国中原的曹魏为正统。曹丕篡汉,几十年后,司马炎照方儿抓药,篡了魏,而北宋呢,赵匡胤夺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也不大光彩,有点儿像曹丕,因此在西晋或北宋如果有谁再指责曹魏政权来得不地道,不是有意让当朝难堪吗?至于东晋、南宋,偏安一隅,自然愿意以蜀汉自比,好打起恢复中原的旗号。元代的情况有些特殊。异族政权的残酷统治,使南宋“拥刘反曹”观念中含有的民族意识,到这时更为发达起来;所谓“人心思汉”,蜀汉政权也成了汉民族的象征。这时出现的元杂剧和《全相三国志平话》,对曹魏都毫不客气地大贬特贬。

面对史书上或尊曹或尊刘的争执,面对着民间一致的拥刘反曹倾向,罗贯中按自己的标准作出了判断和抉择。他在艺术地表现三国历史的时候,不仅有政治的标准,而且还有道德伦理标准。用政治的天平来衡量时,他肯定了魏、蜀、吴三国在争取人心、重视人才方面,各有其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小说不仅对刘备、孙权,也对曹操的雄才大略予以肯定。但是,当作者用道德的天平来衡量时,天平就倾向刘备而偏贬曹操了。小说中反复强调:“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这就是罗贯中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从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看,刘备与曹操虽然都是雄踞一方的军阀,但刘备比较仁厚,曹操比较奸诈,刘备有意识地高举“仁义”的旗帜与曹操抗衡,他曾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于操相反,事乃可成。”从《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看,刘备的劣迹不多,而且留下了携民渡江、三顾茅庐等历史佳话。相反,曹操却有不少恶行,如“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自白;“割发代首”、“梦中杀人”、“借头压军心”的诡计;为报父仇而杀人数万,“泗水为之不流”的暴行。曹操的这些奸诈暴虐,在历史上早有定评,由此可见,作者拥刘反曹,表现出了“善善恶恶”的伦理道德观念。此外,罗贯中还把刘备作为实行“仁政”的代表,表达了明君仁政的社会理想。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因此,人们常以为“拥刘反曹”是正统观念的表现,这一点无须否认。但正统思想不是主要的,作品中比刘备更正统的汉献帝、刘表、刘璋等就没有一点儿光彩,就连刘备的亲生儿子刘禅也是以一副不讨人喜欢的面目出现的,可见,歌颂刘备主要还是因为他合乎作者自己关于仁君的标准。

总之,“拥刘反曹”思想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凭着《三国演义》超卓的艺术感染力,将“拥刘反曹”的观念,输送到民心深处,此后便是铁案如山,几百年压得曹操翻不过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