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诸葛亮的后继者:蒋琬、费祎和董允

诸葛亮的后继者:蒋琬、费祎和董允

时间:2023-1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诸葛亮死后,即代之治蜀,时人将他与诸葛亮、费祎、董允并称四相,或蜀中“四英”。诸葛亮之所以选定蒋琬为接班人,主要看中的是他的治国之才。费祎也是颇受刘备、诸葛亮器重的蜀汉后起之秀。诸葛亮行将北伐之际,最担心的是后主刘禅年轻无知,不辨忠邪,因此,就把宫中之事委托给董允,后来又让他统领宿卫亲兵。

诸葛亮的后继者:蒋琬、费祎和董允

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写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临终之际,尚书李福奉后主刘禅之命前来探视,并询问诸葛亮对接班人的安排意见,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忽尚书李福又至,见孔明昏绝,口不能言,乃大哭曰:“我误国家之大事也!”须臾,孔明复醒,开目遍视,见李福立于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复来之意。”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

作者郑重其事地描写了诸葛亮的临终荐贤,把一代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渲染到了极致,同时也为蒋琬、费祎等蜀汉后起之秀的亮相做了非常好的铺垫。遗憾的是,作者叙事的中心在诸葛亮之后很快转向了姜维,蒋琬、费祎等则在诸葛亮这颗巨星的星光照耀下黯然失色,形象都比较苍白。事实上,蒋琬、费祎等在历史舞台上都曾经有过不俗的表演。

蒋琬,字公琰,是诸葛亮早已选中的接班人。诸葛亮在生前就曾密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死后,即代之治蜀,时人将他与诸葛亮、费祎、董允并称四相,或蜀中“四英”。上任后,蒋琬果然不负众望,据《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在危难之时,喜怒哀乐不形之于色,的确有宰相之风。

诸葛亮之所以选定蒋琬为接班人,主要看中的是他的治国之才。蒋琬很早就追随刘备,但早期不过是一个文书小吏,入蜀后也只被封为广都长,因此,赴任后“众事不理,时又沉醉”。一次刘备到广都,看到他的情形,不由得大怒,要将他处死。诸葛亮看出蒋琬是个人才,就劝刘备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此后蒋琬逐渐受到重用,其才干也越来越为诸葛亮所赏识,诸葛亮南征北伐,常年率大军外出作战,蒋琬就留守成都丞相府,治理内政,“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蒋琬为人谦恭忠谨,有容人之量,颇为蜀汉群臣敬重。在做诸葛亮的东曹掾时,曾被推荐为茂才,他坚决辞让,因为他认为有更合适的人选。大臣杨戏“数性简略”,蒋琬和他谈话,他也时常不应答,有人挑拨说,杨戏太傲慢了,蒋琬却说,杨戏要赞成我的意见,但不出自他的本心,若反对我的主张,又显得我错了,所以才不做声,这正是他的爽快处。杨敏曾说过他的坏话,说他办事糊涂,根本比不上前人(指诸葛亮)。这话传到蒋琬那里,有人主张惩治杨敏,蒋琬却说,我确实不如前人,这没什么可推究的。后来杨敏因事入狱,大家都认为他这次死定了,但蒋琬却没有借机报复,没有加重处罚他。

军事方面,蒋琬也有一定的才能。诸葛亮死后,蒋琬以大将军的身份出屯汉中,他对诸葛亮的北伐策略作了认真研究,认为,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指向秦川,这样要穿过重山峻岭,道路艰险,运输困难,所以不能取胜。他建议让姜维率偏师出秦、陇,自己则多造舟船,率主力乘水东下,“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其方案因朝中不同意见较多,被后主“喻指”,最终未能实施,但从战略的角度看,是有一定合理性的。(www.xing528.com)

费祎也是颇受刘备、诸葛亮器重的蜀汉后起之秀。刘备立刘禅为太子时,就提拔费祎做了太子舍人,后又迁太子庶子。诸葛亮南征归来,满朝文武大臣皆出城几十里迎候,诸葛亮却只让费祎和他一起同车而行,大臣们因此都对费祎刮目相看。

费祎聪颖过人,诸葛亮死后,他先为军师,后代蒋琬为尚书令。这时军国事务繁多,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书记文件,对这些文件,他只略看一眼,就能抓住要点。他一早一晚办公,常常一边听汇报,处理公务,一边还能接待宾朋,时常饮酒下棋,却从不耽误公务。董允继之为尚书令,也想学他的样子去做,不到十天,便积下了一大堆事,他十分感慨地说,人的才能竟相差这么远。

他的才能在外交活动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诸葛亮南征之后,派费祎出使东吴,孙权让能言善辩的诸葛恪等人去见他,提出许多问题进行论难,费祎一一应答,始终没被难倒。孙权又故意在酒后问他一些问题,费祎常以酒醉为由不当即回答,却记住所提问题,宴席后写好条目,一一回答,没有一句失言误答。孙权非常器重他,对他说:“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诸葛亮北伐时,也因此请费祎为丞相府参军,派他频频出使东吴。

在平衡关系、处理内部矛盾方面,费祎也有独到之处,这在处理魏延和杨仪的矛盾时表现得最为突出。魏延和杨仪都是诸葛亮十分器重的将领,但两人互不买账,结怨很深,在发生争执时,魏延常常拔刀相向,杨仪则泣涕纵横。每当这个时候,总是费祎出面劝喻,“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四相”中的最后一位董允也以忠谨正直而受到刘备、诸葛亮的信任,刘备让他和费祎一起为太子舍人。诸葛亮行将北伐之际,最担心的是后主刘禅年轻无知,不辨忠邪,因此,就把宫中之事委托给董允,后来又让他统领宿卫亲兵。在匡扶主上,维护宫廷安定方面,董允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据《三国志》记载:后主欲采选民女以充后宫,董允就以古礼为根据加以劝止,并坚决没有按后主的想法去做。刘禅长大以后,很喜欢宦官黄皓,黄皓是个奸佞之徒,常想出各种花样来讨好后主。董允既严肃地劝戒后主,又多次严厉地斥责黄皓。黄皓因害怕董允,也不敢为非作歹,董允在世时,黄皓一直不过是个黄门丞,未能在内宫取得实权。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接班人虽然在才智方面较之诸葛亮略逊一筹,但大体上都没有辜负诸葛亮所托,他们都对蜀汉事业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竭心尽力,为了复兴汉室这个共同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全部心血,在蜀汉的历史上,其功是不可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