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这是旧时关帝庙的一幅楹联,既是后人对关羽的评价,也说明了关羽在死后的显贵。
关羽是刘备手下的一员战将,死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据《三国志》的记载,他与张飞“皆称万人敌,为世虎臣”,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位杰出之士。但中国自古以来,像关羽这样的武将不知有多少,就以关羽的同时代人而论,像曹魏的张辽、徐晃、张郃,刘蜀的张飞、赵云、马超,孙吴的吕蒙等,也都堪称为良将。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惟有关羽超越了同时代人,也超越了自古以来的名将、名臣,升华成为中华大地上一位神光普照、亿万人顶礼膜拜的神灵。
作为历史人物,关羽是一位武艺超群的将领,被时人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刺颜良于万人之中,正是其勇猛的象征。但他并非一般的勇猛而头脑简单的莽将,而是有较高军事文化素质,精通《左氏春秋》的儒将、智将。更重要的是,关羽有“国士之风”,是一位事君不忘其本的天下义士,在道德、人格上远远高出其他武将。关羽一生遭遇的一个重大事件是,建安五年(200年)被曹操俘虏,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关羽不得已而降曹操后,曹操“礼之甚厚”,但他却不因曹操的恩礼相待而改变节操,他以降曹为权宜之计,内心始终向着刘备。《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关羽确实是一位来去明白,有始有终,光明磊落,不为富贵所淫的高洁之士,这种品质,正是关羽后来为人们所敬仰、崇拜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
在关羽死后不久,民间就开始流传关羽死后成神显灵的传说。据记载,在南朝陈废帝光大年间(567—568),从天台山来的和尚智顗,在当阳玉泉山梦到关羽显神,后来就在这里建起了玉泉寺,还把关羽作为寺院护法伽蓝神祭祀。到了唐代,禅宗高僧神秀由湖北黄梅到当阳玉泉寺弘法,又遇关公显圣。由于智顗和神秀两位高僧的推崇,关羽之神名开始在当阳一带流行起来。(www.xing528.com)
全国大兴崇尚关羽之风是在宋代,宋哲宗元祐年间,在关羽家乡解州重修关羽庙。宋徽宗崇宁二年(1102年)道教徒又制造了关公显圣的神话,传言解州蚩尤神作乱,破坏了盐池。盐池是宋的经济命脉,于是宋徽宗敕天师虚静真人召请关将军大破蚩尤,保护了盐池,徽宗为此封关羽为“崇宁真君”;从此,关羽成了经济保护神和财神。此后,关羽庙勃兴,灵验更广。宋代是一个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朝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辽、金、元政权相继崛起,大举南侵,在国难当头之际,宋朝皇帝从切身利益出发,一方面推崇关公以忠事主,以勇立功,以义待人,动员和号召人们以关公为榜样,忠君爱国,肝胆相照,共赴国难;另一方面又不断给关公加官晋爵。如徽宗在位27年,就先后三次给关羽封赠,即崇宁元年(1102年)加谥号“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加“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加封“义勇武安王”。南宋时,小朝廷偏安一隅,面对北方强大的金国,宋孝宗仿其前辈,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元代,对关羽的崇拜是宋代关羽信仰的直接承继,但除了作为民众保护神的神格外,很自然地包含有“复兴汉室”的民族内容,因而又成了兴汉的象征。到了元末,元文宗又在宋孝宗追封关羽的谥号前,加了“显灵”二字,使之成为具有神灵色彩的谥号。
《三国演义》正是在这种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关羽的形象自然带有神圣的光环,致死吕蒙,显圣救关兴都是具体表现。但由于作者的创作原则是忠于历史,因此,对关羽的神化并没有太离谱。在小说中,作者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净化和升华两个方面。所谓净化,是指对历史上、传说中的一些对关羽不利的记载作了删除,如对资料记载中关羽讨秦宜录妻子一事没有写入,对传说中关羽斩貂蝉一事也没有吸收等等。所谓升华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虚构和夸张,使关羽的勇武更加突出,斩华雄、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斩庞德、降于禁,威镇华夏,连他所用的兵器也重达82斤;作为一名将领,他智勇双全,其神威是小说中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其二,关羽的“义”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忠于桃园之义,为此可以牺牲一切,正因为此,曹操的金钱、地位、美女笼络不住关羽,小说中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将的具体描写,谱写了一曲千里赴义的赞歌。此外,他恩义分明,光明磊落,降曹是以“约三事”为前提的,非贪生怕死;后来投奔刘备,是有言在先,并非无义。曹操对关羽再好,再怎么恩礼相待,但是“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先后有别,恩义分明。有恩必报,斩颜良、诛文丑不足以报,所以有华容道的“义释曹操”。放曹操是对集团利益的不忠,关羽这样做也是冒着杀头之险的。正因为如此,关羽成了“义”的化身;也正是这一点,为他进一步被神化,提供了前提。
在《三国演义》之后,关羽崇拜的风气越来越浓,在明清两代达到了最高潮。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方面污红巾军为“妖”,一方面推崇道教,为此,他于洪武四年(1371年)加封关羽为“真君”;这一封赐,真正完成了关羽从人到神的演变。从此,关羽这位受历代帝王封赐的王侯,一跃而位列仙班。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朝廷在荆州城南门内,相传为关羽督荆州时的故基上,修建了一座关庙。明末,对关羽的封赐又多了起来。万历十年(1583年)明神宗加封关羽为“协天大帝”,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又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从此“关帝”称号深入人心。
清代统治者也很注意利用关羽,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就利用“桃园结义”的故事笼络蒙古人。统一全国后,清朝统治者吸取明王朝灭亡的教训,一方面革除弊端,一方面更加尊崇关羽。如顺治九年(1652年),清世祖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三十三年(1758年),清高宗加封关羽“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并改谥“壮缪”为“神勇”;到了清末,关羽的封号竟多达26字:“忠义神勇灵佑仁勇威显谠国保民精诚绥靖翌赞宣德关圣大帝。”据记载,清代北京城内外“关庙”达200多座,全国各地,从通邑都市到穷乡僻壤,“关庙”亦是无处不在,仅台湾岛的“关庙”就有192座。而且,不仅关羽受封,其祖辈、家属及小说塑造出来的部将周仓也都受封赐,对关羽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总之,关羽崇拜之广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之所以形成这种风气,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三国演义》无疑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