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司马懿,人们常常会说他是一个老奸巨猾、野心勃勃、品格低下的人;在戏曲舞台上,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和曹操一样,永远是一个白脸奸臣。然而,就智谋和能力而言,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三国群雄中,惟有诸葛亮、曹操可以与他相比。对司马懿其人,王朗有句话概括得比较准确:“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因此,足智多谋的曹操既欣赏其“高见”,又不得不随时提防着他;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也惧他三分。他是从魏过度到晋的一个关键人物,在三国舞台上他历事曹氏祖孙四人,虽也经历过多次升沉起落,但最终还是他控制了曹魏政权,并为三分归一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曹操当权时期,司马懿并未受到重用。曹操十分了解他的才干和为人,曾把他提到军中主簿的重要职位,但终曹操一世,很少给他独当一面的机会。然而,每当曹操决定一些重大问题或战略方针时,他总是向曹操提供正确的决策意见,从中显示了他的智慧、才干和战略眼光。小说中曾通过两件事对此作了描述:
其一,曹操出师汉中,一举消灭盘据汉中三十多年的张鲁,取得了汉中这一战略要地和东川。这时,曹操准备班师回许昌,担任军中主簿的司马懿建议乘胜挥师南下,一鼓作气消灭刘备集团。他分析说:“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并提醒曹操:“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第六十七回)这一见解,当即得到曹操重要谋士刘晔的支持,但曹操却不予采纳,反而讥司马懿“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结果,刘备得到这个喘息的机会,其势力在蜀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然后,便乘机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和东川。曹操深悔未听仲达之言,致有此败。这里作者显然是有意将他与曹操作对照,以烘托司马懿的将才。
其二,当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曹操闻讯十分震怒,当即传令,尽起倾国之兵,赴西川与刘备决一雌雄。这时司马懿却建议曹操先不必出兵,他向曹操分析了孙权和刘备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建议先利用孙、刘矛盾,联合击蜀,动员孙权攻打荆州,刘备必发西川之兵来救,然后再起兵攻打汉川,使刘备首尾不能相顾,那时汉川就可以唾手而得。司马懿这一建议无疑是有远见卓识的,他从最关键的“孙刘联盟”着手,先利用矛盾,破其联盟,使刘备处于孤立无援之地,然后各个击破,既可消灭敌人,又可保存自己。曹操闻言,立即领悟,马上派出使者出使东吴,得到孙权的支持,终于导致刘备失了荆州,关羽也遭擒杀,蜀吴之间的矛盾更趋于尖锐。在这里,司马懿的足智多谋和战略眼光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尽管他还没有正式成为主角,但留给读者的印象却已经很深了。(www.xing528.com)
曹丕和曹睿当权时期,是司马懿飞黄腾达、大建功业的黄金时代。作为两朝托孤重臣,司马懿成了曹魏集团“灵魂”式的人物。这一时期,作者主要突出的是司马懿卓越的军事才能,这又是通过他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来体现的。出于拥刘反曹的考虑,作者在写司马懿与诸葛亮斗智时,常常是写司马懿不如诸葛亮;但是,整个曹魏集团的文臣武将中,只有司马懿一人能够与诸葛亮匹敌,诸葛亮多次出师北伐,除内部主观上的因素造成失误外,大都受挫于司马懿。小说中还通过诸葛亮之口,一再对司马懿作出评价,如:早在曹睿即位之初,诸葛亮听到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又提督雍、凉等处兵马时,就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大患。”后来曹睿中了马谡的离间之计而把司马懿削职回乡时,孔明闻之大喜:“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次日即上表伐魏。诸葛亮的一惊一喜,有力地反衬了司马懿的将才和谋略。在小说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事例对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作了充分展示,如第九十四回“司马懿克日擒孟达”。诸葛亮兵出祁山,连战连捷,所向披靡,关中告急,在这种情形下,曹睿重新起用司马懿,就在司马懿整顿兵马欲赴长安时,忽然传来孟达策划谋反的消息。孟达之举对魏、蜀双方都是一件大事,对蜀来说,孟达反正是诸葛亮实现分兵伐魏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若相互呼应,诸葛亮兵出祁山,孟达直捣洛阳,魏国的形势就非常险恶了。在这危急时刻,司马懿当机立断,自作主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平定了这场叛乱,而后再去与曹睿相会。曹睿对此大为赞赏说:“朕一时不明,误中反间之计,悔之无及。今达造反,非卿等制之,两京休矣!”随后赐司马懿“金钺斧一对,后遇机密重事,不必奏闻,便宜行事”。这是司马懿为魏国立下的第一个战功,由此可以看出司马懿确实具有政治家的胆识、军事家的果断。第一○三回,作者又通过诸葛亮赠妇人衣服一事展示了司马懿过人的心理素质。司马懿临战沉着,机智冷静,从不感情用事,经过与诸葛亮长期的交战,他对诸葛亮鬼神难测的用兵自叹不如,在屡遭败绩以后,他打定主意,以不变应万变。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屡次令人搦战,司马懿在上方谷受挫后,即坚持不出战。诸葛亮万般无奈,就使出了常用的“激将法”,派一使者将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连同书信送司马懿,以激其出战,并说“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这对魏国将领和司马懿是极大的侮辱,魏将皆忿而请战。司马懿虽然心中恼怒,但却极沉得住气,“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第一○三回)坦然受之,仍坚守不出,并以君命压服众将,又传言奉圣旨坚不出城,以解蜀国军心。结果诸葛亮终于无法取胜,最后病殒于军营之中。苏东坡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司马懿正是这种“其志甚远”的“大勇”之人。
曹芳当政时期,司马懿以托孤重臣的身份与曹爽共同辅政,这时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极好的展示。曹爽乃曹真之子,因是曹氏宗亲,他控制着军政大权。曹爽没有什么实际才能,却喜结党专权,排挤司马懿,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不得不同曹爽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起初,他施行韬晦之计,一方面以年老多病为由,不多参加政事,并装病装聋,麻痹曹爽,同时又暗中联络心腹,策划宫廷政变,剪除曹爽势力。终于他乘曹爽兄弟和亲信随曹芳出城谒墓之机,发动政变,关闭洛阳城门,占领曹爽兵营和武器库,并据守洛阳浮桥,阻止曹爽回城;接着乘势向曹芳上书,指控曹爽及其党羽罪行,又派人力促曹爽投降,诱使曹爽兄弟放下兵权,交出印绶,最终将曹爽兄弟三人及其重要党羽斩于市曹,并灭其三族。这场政变搞得十分干净、利落,充分显示了司马懿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斗争艺术。这次斗争的彻底胜利,为司马氏后代夺取曹氏政权铺平了道路。
总之,与一般意义上的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不同,司马懿是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于一身的具有高素质的人物,论其智,足可以与诸葛亮等并称;但从道德角度来看,他又是一个野心勃勃、阴险狡诈、冷酷无情的人,因此,虽建立了不世之功,但最终却为人们所不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