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陈宫的人生悲剧:忠义之气,大志难酬

陈宫的人生悲剧:忠义之气,大志难酬

时间:2023-1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陈宫面临着一次抉择。这是陈宫人生中最悲壮的一幕,也是全书最具悲剧色彩的情节之一。的确,陈宫的悲剧就在于,他虽“忠义之气,凛然千古”,但不逢其主,大志难酬。可以说,小说中陈宫的性格就是在这种儒家思想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展示的,它揭示出的是一种在乱世中,正直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

陈宫的人生悲剧:忠义之气,大志难酬

三国演义》中的陈宫,是一个有德有才,也有一定胆识的人物,在三国时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英雄,但却因择主不当最终落了个悲剧性的结局。

陈宫在小说中出场的机会不多,但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刻。在作品中,他的性格主要是通过下面几件事表现的:

其一,捉放曹。曹操谋杀董卓不成,潜逃至中牟县,被时任中牟县令的陈宫捉住。当陈宫问曹操何故取祸时,曹操义正辞严地说:“吾祖辈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等,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陈宫深为感动,不仅放弃了捉曹邀功请赏的机会,而且毅然弃官,追随曹操同去兴兵讨卓。这是陈宫的第一次重大举措,正如陈宫自己所说,他不是一般“俗吏”,只是“未遇其主”罢了,现在认定曹操是他心目中的“明主”,便抓住这个机遇,当机立断,决心追随他去建立一番事业,其深明大义,果断有为,昭然于世。应该说,陈宫的选择并没有错,此时的曹操的确是个令群雄敬仰的人物,在满朝文武大臣皆慑于董卓淫威,只会哭哭啼啼、苟且偷生的时候,一个其名不彰的小小校尉,竟敢独闯相府、行刺正处于权力巅峰的董卓,其胆略足以使英雄为之折腰;刺卓不成,又能机智地逃出虎口,决心回家乡兴举义兵,发矫诏声讨董卓,其见识也令人叹服。在这种情况下,陈宫能放掉曹操并随之而去,足见其胆识。

然而,事情很快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在成皋,曹操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后,又故意杀死吕伯奢本人。陈宫为之大惊,责曹操之举“大不义也”,曹操反而悍然宣称:“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对曹操来说,杀吕伯奢不过是他内心中丑恶一面的自然流露,实乃出于他性格逻辑之必然;而对陈宫这种特别看重“义”,甚至为“义”肯抛弃个人前途的人来说,则是难以容忍的。因此,刚刚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明主”偶像,顷刻之间崩塌了。何去何从?陈宫面临着一次抉择。起初,他下决心要杀掉曹操,以除后患,但临下手时,又想到:“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之。”于是决定与他一刀两断,弃曹而走。此后,曹操与陈宫还有一次交往,这就是曹操为报父仇,攻打徐州,扬言要屠杀百姓。陈宫便天真地跑去劝说曹操,希望曹操行善心,结果却被曹操反唇相讥,挖苦了一顿。陈宫撞了一鼻子灰后,对曹操的认识更深了一层,于是立誓与曹操为敌。(www.xing528.com)

其二,濮阳大战。当陈宫再次登场的时候,他已是吕布谋士,在吕布帐下,他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亲自策划、导演了濮阳大战。战前,他给吕布策划说:“濮阳城中有富户田氏,家僮千百,为一郡之巨室;可令彼密使人往操寨中下书,言‘吕温侯残暴不仁,民心大怨。今欲移兵黎阳,止有高顺在城内。可连夜进兵,我为内应’。操若来,诱之入城,四门放火,外设伏兵。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到此安能得脱也?”曹操果然中计,曹军被杀得四散奔逃,曹操也狼狈不堪地夺路而逃,“手臂须发,尽被烧伤”。陈官是一个很有计谋的人,在吕布与曹操、刘备等的交战中,他确实出了不少良计妙策,在吕布处于优势的时候,他善于用欺骗和麻痹的策略,给对方造成错觉,然后利用这一错觉达到自己的目的,濮阳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吕布处于被动的时候,他又善于在防御中积极争取主动,力避被动挨打。但是,吕布只是一勇之夫,他依仗的主要是“方天画戟”、“赤兔马”和“谁敢近我”的匹夫之勇,对陈宫的良言妙策很少采用,而陈宫本人也缺乏诸葛亮鲁肃等人的战略眼光,因此,陈宫之谋充其量只能在战术上取胜,而不能改变战略上一步一步坐失良机、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其三,陈宫之死。这是陈宫人生中最悲壮的一幕,也是全书最具悲剧色彩的情节之一。吕布被擒,贪生怕死,再三求降,而陈宫却临危不惧,决心舍身取义。被俘后,他抱定必死的决心,面对曹操的劝降,他的回答是:“今日有死而已!”曹操“尚有留恋之意”,借用老母和妻子的存亡来软化他,他也不为所动,回答说:“吾闻以孝治天下者,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于是“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伸颈就刑,众皆下泪”。

作者在陈宫死后引了这样一首诗,对他的一生作了评价,其诗曰:“不识游鱼不识龙,要诛玄德拒曹公。虽然背却苍天意,谁似忠心映日红?”这是说陈宫不识“真主”,违背了苍天的意旨,但他的“忠心”却彪炳千古。的确,陈宫的悲剧就在于,他虽“忠义之气,凛然千古”,但不逢其主,大志难酬。陈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王侯”的时代,在这种时代想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信奉的普遍原则是:“良鸟择树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因此,陈宫为义释曹操,又为义弃之,从道德上说,都是应该肯定的行为。从放曹到弃曹可以看出,陈宫性格中的主导因素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把政治和道德伦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于单一的道德伦理判断使他不能全面地认识曹操,而匆匆离开了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陈宫在以儒家道德伦理原则衡量他人的同时,也按照这样的社会角色规范自己,这使他在追随吕布时,又一次犯了错误。跟随吕布不久,陈宫就预感到:“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但“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他的善良、软弱和强烈的道德自律使他再次作出了错误的抉择。如果说,抛弃曹操只是让他失去了一次攀龙附凤、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的话,那么,选择吕布则断送了他的前途,也断送了他的才华,他因此而饮恨终身,同时也使后人为之惋惜不已。陈宫的性格至死不变,临终前,他依然以施礼治、行仁政等儒家学说规劝曹操,又在儒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精神支撑下,傲然不屈,慷慨就义。可以说,小说中陈宫的性格就是在这种儒家思想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展示的,它揭示出的是一种在乱世中,正直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