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慧眼英才两院士
当今甘肃,有一个在全国执学界牛耳并享誉国际的研究领域,这就是草业科学。这一领域扛大旗的主帅,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而他的成长和成就,又与盛彤笙息息相关。盛彤笙一生成就了无数英才,任继周就是其中最为成功者之一。
任继周,1924年生,山东平原县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同年应盛彤笙召唤进入国立兽医学院,历任助教、讲师;1958年赴越南河内讲学一年;1959年后,历任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主任、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创办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任所长。1995年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名誉理事长。
大凡大师或大家,其境界和思路终究异于常人,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胸怀更宽广,思路更开阔,考虑问题具有战略的、超前的眼光,所以干起事情来,又是大气势、大手笔。从创办国立兽医学院伊始,盛彤笙就从社会发展宏观方向上考虑办学,他的学术思想就是以兽医为切入点,搞好畜牧、草原,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1948年,中国大地战乱纷纷,他却干了两件具有深远影响的事:
第一件事是在西北军政长官张治中的支持下,召开了西北五省政府主席参加的西北家畜及饲料改进会议,成立了相应的协会,由张治中亲任名誉会长,甘肃省主席郭寄峤任会长,其他各省主席任副会长,以期动员社会和学术两方面的力量推动整个大西北畜牧业的发展。在他的主持下,国立兽医学院拿出了大西北畜牧业发展的五年规划,奠定了科学开发大西北的基础。
另一件事是为成立畜牧系和未来草原学科储备人才,盛彤笙请我国著名草原学家、中央大学的王栋教授推荐一名畜牧兽医系的毕业生,再跟他进修两年牧草学。在王栋的推荐下,加上任教时的印象,他选定了任继周,从而在中国造就了第一位现代草业科学的大师。
在盛彤笙身上有这样一种人格魅力,他关心你的学业、事业、前途、家庭、生活,细致周到,直达心灵,不图报答,不求感恩,但却使你无法释怀,难以平静。对此,任继周院士多次回忆了恩师对他的培养:
“1948年,我从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毕业,当时东北也在招聘大学生,其条件也很吸引人,我当时应聘并将行李都捎到哈尔滨,而同时盛先生也写信邀请我到兰州来任教,我就听从了当年老师的召唤,来到国立兽医学院。到校后,他又到宿舍来看望,关切地问我吃得怎样,习惯不习惯,并问我愿不愿意去进修牧草学,我连忙说愿意。他这么一个大学者,院长的工作那么繁重,还要抽出时间来关心一个青年人的生活和学业,的确令人非常感动,这种情况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1948年盛彤笙亲自致信中央大学农学院,安排任继周进修牧草学事宜
随后,盛彤笙致函中央大学农学院:
“本院为教学上之需要计,拟派助教任继周君于48年8月份起,前来贵院随同王栋先生研究牧草学一年,该员进修期间薪津当由本院照常支给,拟请贵院就近给予寄宿方便并赐指导。”
王栋教授是将现代草原科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创立了中国草原学科体系,任继周就是他培育的第一代草原科学人才。
盛彤笙同时还委托中央大学的同事罗清生教授,为任继周进修期间的吃住问题、实习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作了周到细致的安排。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着任继周,他特致信恩师:
“生在中大进修事,已蒙兽医学院方面正式允准,欣幸殊深,中大方面,罗师(指罗清生)及栋师(指王栋)均面允帮助,住处、进修工具及图书已算确无问题。于此,生愿郑重申明,于明年进修期满后,保证赴兰,绝对秉承吾师指示,於进修期间不兼作研究生或兼营任何副业,专心研读牧草及有关科学,以期确有进益,以报吾师厚望于万一。
昨承栋师召见,云进修事可俟本学期结束后开始,八月或最相宜。进修计划,大概除作田间栽培及实验室之工作外,并在栋师指导下读有关书籍,并加摘录及保存。可在牧草研究室内为生加设一书桌,于下学期开学后,再斟酌旁听他院系课,如植物分类、分析化学等,以后进行情形,当随时详呈核示。”
任继周说到做到,后来东北招聘团到中央大学以优惠的条件招人,许多同学都应聘东北并鼓动他时,他不负师恩,不为所动,在进修期满后,按期来到大西北的兰州。临行前,王栋教授给他写了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勉励他立志高远,不畏艰苦,为人民建功立业。对联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www.xing528.com)
1950年2月,任继周携中央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在联合国救济总署当翻译的妻子李慧敏一同来到了兰州。到校后,盛彤笙更是关心备至,其细致入微,令人感动。他回忆说:
“当时兰州的条件很差,吃水要到黄河里去拉,冬天很冷。我到达之前,盛先生就安排好宿舍,并几次到宿舍检查,看窗户纸糊好了没有,水缸的水打满了没有,取暖的煤、火炉和引火的柴备齐了没有。安顿好后,又请我们全家在小西湖一家饭馆吃饭。当时我是个刚刚大学毕业、进修两年的青年人,何况又是他的学生,算个什么人才?居然这样以礼相待,这是难以想象的。”
任继周到校后,盛彤笙将他聘为讲师,并安排了一个16平方米的牧草研究室。5月到兰州,6月就让他参加全国性的草原考察,并将他安排在甘肃组。考察需要照相机,盛彤笙拿来从德国带回的蔡司相机,亲自教他操作。通过一年多的考察,任继周的足迹遍及甘肃和西北数省区,摸清了家底,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经受了锻炼,同时也真正领悟了盛彤笙将西北作为畜牧兽医事业基地的道理。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1951年8月,西北草原考察团成员出发前在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交谊厅前合影。其中有:第一排:(左起)任继周(1)、栗作云(4)、王栋(5)、杨文英(7);第二排:金巨和(2)、姚发业(3);第三排:王敏(1)、杨尔济(2)、袁世水(5)
“从盛先生的身上,我得到了启发,人的工作地点应该怎么选择?关键是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来选择。盛先生在甘肃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但他的成就在那代人中是最高的,因为他的工作有园地,有土壤。我到西北工作60年了,我从不后悔来到西北。我初到兰州时,实验条件极差,牧草研究所也是有名无实。后来我考察甘肃的草原,发现草原类型非常复杂丰富,是个天然的大实验室。我考察了一年,回来后非常高兴,有用武之地。我曾经面对美国、北京等地的邀请,但都没有去。后来草原生态研究所批下来了,起初条件很差,牌子在电线杆上挂着,但大家干得很起劲。我成了院士后,全国到处在抢,我还是没有去。”
1954年在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时的任继周
1951年夏,盛彤笙又邀请中央大学的王栋教授来兰州讲学和考察,并以西北畜牧部的名义,组织草原调查团,请王栋带队,将任继周配为助手,率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师生30余人,在山丹大马营和肃南皇城滩进行草原调查,找出畜牧业生产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王栋教授指导下,任继周撰写出《皇城滩、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回来后,盛彤笙认真地进行了修改,并为它作序。1954年,由任继周执笔、王栋审校、盛彤笙作序的中国第一部草原调查专著——《皇城滩、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正式出版。两次考察和调查,特别是名师大家的指点,使任继周对甘肃草原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今后提出草原类型学术理论奠定了基础。
任继周多次谈到盛彤笙和王栋这两位令他终生难忘的恩师。对他们特别是盛彤笙的知遇之恩,没齿难忘。他多次极为深情地称“盛先生如此关心我的成长,是我今生遇到的第一人”。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盛彤笙和任继周二人的师生之谊至诚至深。一个关爱有加,一个敬师至殷。盛彤笙调任西北畜牧部工作,经常把任继周叫到西安,了解他的工作进展情况,看有什么困难和问题,请他到家中吃饭,临行还嘱托几句。即使在戴上“右派”帽子、处境艰难的情况下,还经常将国外草业科技方面的材料寄给任继周阅读参考。寄材料时,他总是卷成小纸卷,把自己的地址用极小的字写在不显眼的地方,以避免因他的“右派”身份带来麻烦。1957年盛彤笙在科学院被打为“右派”,拉到学校来批斗,任继周和许绶泰都没说话。以后盛彤笙多次谈及此事,还感谢他们“当年手下留情”。盛彤笙、任继周二人同为全国政协委员,联袂出席了第五、六届全国政协会议,更是相互探望,开怀畅谈。1980年,任继周在兰州创建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一时地址无着,转请恩师援手,盛彤笙亲自写信给时任兰州市副市长的任震英,请求“赐予协助,设法于适当地点,拨给土地15至20亩作为所址”。这位建筑大师在接信后不久,划拨无需拆迁农户的蔬菜地12亩,所址很快得到了解决。
任继周更多的是感受了恩师十分严格的要求。他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初,我跟随王栋老师去河西走廊作草原调查,写了《皇城滩、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请他作序。一天,盛先生把我找来,说序写好了,同时指点着几处错误,用很重的语气说:‘这是著书立说啊!’此情此景,历历在目。至今我写东西,不敢草率从事。进入老年,错误多发,尤其小心,一定要请人校阅,才敢交稿”。
1985年盛彤笙重病在身,当任继周前来探视时,仍惦记着他早日取得院士资格,关切地问他现在怎么还不是院士?当任继周把自己的情况向他说了,他才放心了,并将听到的、认为不足之处指出来,请他注意弥补。盛彤笙就是这样将他对你的关心、关怀直达心灵深处,使你难以释怀。
1985年3月盛彤笙在参加全国政协会期间,与任继周(左一)及甘肃省原副省长王秉祥(中)开怀畅谈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怀着两位恩师的重托和发展畜牧业的使命感,任继周在草原科学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他仿佛是为草业科学而生,几十年来,一头扎在草原、牧区搞研究,艰苦备尝,乐此不倦。1954年,他在草原类型较为典型的天祝马营沟建起了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这里海拔3000多米,全年无霜期只有一个多月,六月天还结冰,开始两年住帐篷,打地铺,以后才修了几间简易的房屋。就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条件下,任继周却坚持科研、教学工作20多年。刚建站的四五年中,他教学科研两不误,每周三天在学校上课,四天跑天祝草原站,进行高山草原定位研究。1964年,在他的倡导下,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创办了草原专业,以后又独立发展成为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即使在“文革”那样混乱的情况下,他没有像其他一些人去打派仗,搞批斗,而是一如既往搞自己的研究。在这里,他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现已成为我国公认的两大草原分类体系之一;在我国率先建立了一整套草原改良利用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措施,现已普遍应用于青、藏、川、甘等高寒牧区;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机;研究提出了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被国际权威机构用来评价世界不同地区草原生产力;研究提出了草原季节畜牧业理论,已为我国牧区广泛采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水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任继周(前左二)、蒋文兰(前左三)与农业部畜牧兽医总局副局长陈凌风(前左四)在贵州考察调研。他们在该省高原熔岩农业区的威宁县灼圃乡探索出了发展畜牧业的“灼圃模式”,实现了传统畜牧业到人工草地畜牧业的跨越
他的工作和成果引起了高层关注,1978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同志得知后,利用星期天,专程到天祝草原站上去看望他。这位毕业于北平农学院农学专业的省委书记对他的试验饶有兴趣,详细地听取了他的汇报,赞扬他对创建我国草原学作出的贡献。他说:草原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非常重要,你们要把草原的科学技术研究很好地和农牧民的需求结合起来。当看到他的工作条件如此简陋、环境如此艰苦,至今还是个没编制、没经费的“黑站”时,当即拍板给站上解决了10个人员编制和10万元经费。
“文革”一结束,任继周又多方奔走呼吁,争取农业部和甘肃省的支持,于1981年促成了部省合办的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的成立,组建起一支专业学术团队,在全国开展系统的草原科学研究。他还创办了草原学科领域的三种刊物,创建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4门草原专业课程,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科成为该领域的全国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任继周又带上学术团队在我国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及内海滩涂开展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草地农业生态学的理论体系,成为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和引领中国现代草业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特别是1983年起,在贵州省威宁县开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贵州草地农业系统项目,在他的学生蒋文兰研究员的具体组织下,经15年的研究、示范、推广,形成了云贵高原改良草地、发展放牧型畜牧业的“灼圃模式”,为南方人工草地畜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新西兰梅西大学还设立了以任继周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1995年,任继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也是我国草业科学界在2009年以前唯一的院士。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谁为九方皋。”正因为有了盛彤笙这样的伯乐、九方皋,才培养造就了任继周这样的英才。因为他有识才之智和育才之能,知道如何开发一个人的价值和潜能,这就是大师的气度和胸怀异于常人之处,也是大师的成就和贡献。任继周在盛彤笙的身边耳濡目染,亦深谙人才培养之道。所以在成就一番煌煌大业之时,又带出了一批荦荦大才。他们中有:与任继周共同创立了任——胡氏草原类型检索图的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草原学家胡自治,在云贵高原闯出了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的中共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蒋文兰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南致标,草原学家、原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张自和,兰州大学萃英特聘教授龙瑞军等,有了这样的团队,他开创的草业科学事业,才能薪尽火传、不绝如缕地延续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