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致力于减少财政赤字,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因而大大减弱,于是货币政策就成了调控经济的“唯一杠杆”。美国经济能够持续多年保持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处于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美联储成功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在美国金融业中起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作用。根据美国法律,美联储的宗旨是保证国家拥有一个安全、灵活和稳定的金融和财政环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美国法律授权美联储对所有银行控股公司及其非银行机构及海外机构、州特许银行(美联储州会员银行及其海外分支机构与下属机构)和从事国际银行业务的美联储特许公司、州特许公司进行监管。此外,美联储还有责任在信贷和存款业务中依法保护消费者利益,规范证券交易中的保证金要求,监督实施《银行保密法》中有关洗钱的补充规定,规范银行下属机构之间的交易活动。
美联储以货币手段调控经济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提高或降低联邦储备体系中储备金的百分比,对经济领域中某些方面紧缩银根,对另一些方面放松银根,借此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方向和速度;通过提高或降低借款利率来控制信贷;通过联储下属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买卖政府汇票与银行承兑票据,以此来管制经济。
格林斯潘认为,无论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经济在过热和衰退的循环圈中来回波动并最终导致滞胀。因此,美联储应该执行一种“中性”的货币政策,让利率水平保持“中性”,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从而使经济以其自身的潜在增长率在低通货膨胀条件下持久地增长。格林斯潘说:“货币政策当然要适应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但我们决不做刺激经济以观察它能增长多快的试验。”
在美联储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中,公开市场业务给经济带来的震荡最小,同时,中央银行也可以掌握主动,随时操作,非常具有灵活性,所以美联储常常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也就是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买入或卖出有价证券,对市场进行微调。保持稳定一贯的货币政策并适时微调,是格林斯潘的成功秘诀之一。美联储利率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例如,1996年1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5%降到5.25%,把再贴现率从5.25%降至5.0%,这个利率一直维持了半年多,市场利率的波动也不大。
为了有效地控制通胀水平、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保证国际收支平衡,美联储实施了一种被称为“预调式”的货币政策策略,即美联储根据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胀的态势,预测经济周期的变化和通胀的走势,采取一些旨在调控将来通胀水平和现时通胀预期的政策措施。经济学家将美联储的这一策略戏称为“试着做”。格林斯潘在承认经济模型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认为经济模型因有许多前提假设的限制而变得不真实。经济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格林斯潘更看重理性预期和自由市场。(www.xing528.com)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格林斯潘时代的美联储才确定了控制通胀与促进经济增长平衡、维护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十分灵活,甚至可谓是不遗余力。
从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衰退时的大幅减息,到承认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美国经济的重大意义并保持较低利率水平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到积极减息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风险,以及2000年前后大幅加息应对油价高涨和股市与新经济的泡沫,2001年为应对新经济泡沫的破裂、经济衰退和“911”事件对美国的冲击而大幅降息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2004年6月开始不断以25个基点进行慎重有序的加息,都充分体现了格林斯潘为达到控制通胀与促进经济增长平衡、维护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所表现出的坚决态度。格林斯潘在面对金融危机和重大突发事件时甚至大胆应用非利率手段,如宣称对所有需要资金的机构提供支持等,从而把美国经济一次次从危机的边缘拉回来,尽可能地减少了负面的影响。
承认理性预期的作用,令格林斯潘更加注重美联储信息的公开性。正是格林斯潘重视理性预期、注重信息的公开性建设以及与金融市场的沟通,才使美联储一改以前的被动局面。理性预期使金融市场一直随着格林斯潘手中的权杖起舞,而不是美联储被金融市场牵着鼻子走。
对自由市场的推崇也使格林斯潘较能恪守本份,始终强调市场化的手段,尽管在面临危机时他也会动用其他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