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陆以巴拿马运河为界限,一般被分为南美和北美两个部分,加拿大和美国属于北美,美国以南,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地区,常常被通称为拉丁美洲。
美国在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后,逐渐成为美洲大陆上的强国,拉美国家则一向被视为“美国的后院”,这些国家经济、政治、军事能力均明显落后。美国对其一贯的战略是分而治之,有拉有打,既不希望这一地区处于不稳定状态,也避免其中出现有损于美国利益的国家。这一战略在经济上的典型表现是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经济危机。
1994年,美国的邻居墨西哥为了遏制日益凶猛的通货膨胀,实行稳定汇率的政策,利用外资的流入来支持本已非常虚弱的本国货币——比索。可是由于墨西哥整个经济过分依赖外资,市场以高利率吸纳过多的外资,结果导致外贸赤字严重恶化,实际汇率逐步持续上升。
到1994年底,墨西哥出口商品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外资流入大量减少,投资者主要是一些美国的投机家,他们很快便摸清了墨西哥外汇储备大量减少这一底细,本能地将投资于股票证券的资金撤回本国,结果造成墨西哥资本大量外流,其数额高达30亿美元。
12月20日,执政仅20天的塞迪略政府宣布,将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浮动范围扩大到15.3%,意味着比索将至少贬值15%。这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很多人纷纷抢购美元,投机行为趁机兴风作浪,乔治·索罗斯等人大做美元空头,然后带动大批外资恐慌性外逃。墨西哥政府用仅有的几百亿美元外汇储备予以抵抗,然而这根本无济于事,政府两天之内便失去40亿~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新比索迅速下跌40%。人们以墨西哥本地出产的一种叫做龙舌兰的酒来命名这次重大金融危机。
很快龙舌兰效应便开始发威,危机严重冲击了墨西哥国内的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并迅速波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拉美股市行情下跌,引起各国投资者的恐慌。这场突然而至的由比索贬值诱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墨西哥政府没有预料到,美国方面也深感意外。此时财政部长本特森刚刚离职,而继任财政部长鲁宾还没有正式到任,美国国会又恰逢休会中,克林顿政府对邻国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没有任何提防和应对策略,直到墨西哥政府宣布比索贬值3周后,白宫对此仍只字未提。
但是,问题不会因为被忽视便能够自行消失,从邻国不断传来的坏消息让美国政府日益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格林斯潘开始高度警惕,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他认为,墨西哥政府在错误的时机采取了错误的政策才导致了这场危机的到来。很多人一致认为,墨西哥政府需要一笔数量可观的贷款来平息这场危机,重振比索,但是格林斯潘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否定了美联储将会以美国银行为墨西哥提供贷款进行担保的说法,认为这种做法非常不合时宜,因为在这场高度风险的投资中,美国投资者的利益不会得到保证。
圣诞节一过,鲁宾匆匆走马上任。他建议克林顿立即召开经济顾问会议,对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发展趋向及其对美国的影响做出评价。结果表明,墨西哥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墨美贸易占墨西哥对外贸易总额的86%,美国资本占墨西哥外资的56%,墨西哥的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美国,墨西哥金融稳定对美国经济有利,如果墨西哥的金融危机不能够得到有效遏制,那么美国商品在墨西哥的销售额将在1995年减少100亿美元,从而令原本贸易逆差高涨的美国外贸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评价结果还认为,稳定的墨西哥比索,有利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稳定。克林顿的财经班子认为,正在建设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墨西哥的金融稳定对美国经济至关重要。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美国的经济扩张起了积极作用,这一自由贸易协定对美国的进口、收入、投资和就业都有很大的益处。
大量事实表明,美国对墨西哥进行某种直接援助是有必要的,但是这样对美国和整个世界都有风险。格林斯潘表示,一些帮助方案不过是他所谓的“最不差”的选择。“我们只是不得不做一些事情。如果他们(美国银行)想要提供贷款,就必须恪守某些原则,比如事先计划需要多少或是做得更多。”
在外国债务危机中是没有绝对担保人的,格林斯潘经过精心计算,最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方案,大大降低了这种风险投资失败的可能性。鲁宾采纳了格林斯潘的建议,向政府提出要求拨给墨西哥400亿美元的贷款。
格林斯潘自己也有些担心,如此巨大的一笔贷款能否被国会通过?而且一旦他们失败,还要付出远远高于成功所得到的回报的代价。不过他考虑到了两个有利的因素,一是美联储国际金融部门的负责人泰勒·杜鲁门写了一篇论文,阐明墨西哥的经济危机将会导致美国经济每年以2%的速度衰退,克林顿当然知道这对于1996年的总统大选意味着什么;另外,1992年,是克林顿极力促成了颇有争议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向墨西哥和加拿大大开绿灯,为此克林顿投入了不少政治资本,他肯定不希望墨西哥陷入经济混乱之中。
果然,克林顿接受了鲁宾和格林斯潘等人的建议。
很快,这项提议遭到了参众两院的共和党保守派的强烈抗议,他们表示决不同意将400亿美元砸向濒临破产的墨西哥。情急之下,格林斯潘想起一个人,那就是叱咤美国广播界的脱口秀主持人拉什·林博。格林斯潘认为此人绝对是担当说客的不二人选,因为他在美国有将近2000万听众。格林斯潘说服了林博,让其赞成这项墨西哥贷款建议,并向大家解释这样做的必要性。(www.xing528.com)
接下来便是如何跨越国会这道关卡了。尽管国会出于对格林斯潘的信任并未反驳他,但是对400亿美元却绝口不提,事情似乎陷入僵局。此时墨西哥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场金融危机的大火随时可能从加利福尼亚湾登陆美国。
在这紧急时刻,格林斯潘的一个门生罗伯特·伯纳特突发奇想,他向格林斯潘建议绕过国会,直接动用汇率稳定基金(ESF)稳定货币。
这样做同样风险不小,不过,考虑再三后格林斯潘务实的本性占了上风,他同意试一试。结果表明伯纳特是对的,国会对此基本上保持了沉默。
这一次鲁宾又开始发难了,因为汇率稳定基金的使用大权牢牢掌握在财政部,而不是美联储。鲁宾的回答斩钉截铁:“绝对不可以。”
鲁宾之所以这样说,同样也是出于对国会方面的忌惮,因为国会一旦发怒,就会切断这个基金的资金来源,甚至修改法律,那就等于让事情陷入了绝境,绝不会再有回旋的余地。伯纳特试探性地告诉鲁宾:“格林斯潘认为只要国会不闻不问,这件事是可能的。”鲁宾思考了一番,最终答道:“好吧,我会和他谈谈。”
随后几周,美利坚的边关纷纷告急,得克萨斯州州长小布什说:“边境的经济将一泻千里,你们必须采取措施。”克林顿听闻后,于1995年1月31日果断地作出决定,从汇率稳定基金里调出200亿美元援助墨西哥。
此后,美国政府动员加拿大等墨西哥其他贸易伙伴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墨西哥提供紧急援助。以美国为主的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成功地稳定了墨西哥的经济,1995年3月底,墨西哥金融市场稳定下来。
对于另一个比较富裕的拉美国家——阿根廷遇到的麻烦,美国则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
阿根廷曾经是世界排名第8的经济强国,2000年人均国民总收入高达7440美元,但到了2001年,阿根廷经济迅速衰退,税收下降,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债务危机爆发,短短一个星期内证券市场连续大幅下挫,国家风险指数一度上升到1600点以上,美元投机资本加速逃离阿根廷,各商业银行囤资自保,并疯狂提升利率,以致各大银行隔夜拆借利率竟蹿升到700%。
在消耗了60亿美元外汇储备也无法阻止资本外逃的情况下,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发表讲话,表示要将阿根廷经济美元化,他公开呼吁阿根廷人“将手中的每一个比索尽快地兑换成美元”,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使阿根廷摆脱经济混乱、避免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
格林斯潘对此表示反对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美国认为必要的货币政策于不顾,而只寄希望于美元化来确保经济稳定,那它很快就会发现这会失败。”
美国出于美元霸权地位的长远考虑,对阿根廷危机采取了消极观望态度。在失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输血和美国的刻意回避下,阿根廷金融危机最终演变成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一年之内连换了5位总统。
救与不救,充分体现出美国一贯的“双重标准”,其依据的背后,就是四个字:美国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