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复苏步履蹒跚,哪怕最微不足道的一个意外事件都有可能再次把经济搞坏。
1975年夏天,中央情报局的一位特工向经济顾问委员会通报了三则消息:卫星照片显示,苏联今年的粮食作物长势极差;苏联人正在苏黎士抛售黄金;他们同时还在鹿特丹预定货轮舱位。格林斯潘听后立即通过电话与外国官员和美国的粮食批发商取得联系,以了解每一笔粮食交易的内容。美国害怕苏联满世界抢购粮食会再次引发国内的通货膨胀。
经顾委将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消息汇总,经过分析后认为,苏联在国际上采购粮食对美国的通货膨胀影响不大,便未加理会。没想到到了8月份,一场大旱严重威胁美国的玉米作物。福特政府不敢掉以轻心,赶紧宣布粮食禁运,在美国农作物收获前,不得对苏联出售粮食。
这一政策使法国、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有了投机的空间,他们从美国购粮,再转手卖给苏联。美国农场主得知这一消息后怒不可遏,认为政府断了他们的财路,码头工人们也闹了起来,要求从美国购买的粮食至少一半要用美国的货船运。一时间,不同的政府部门搅到了一起,争吵不休。
经顾委在这一事件期间始终坚持同一立场:禁运从长远来看不是一个好办法,不管怎么样,苏联人毕竟随时可以从世界其他地方购买粮食。格林斯潘建议,美苏两国之间应该建立一个正常的粮食贸易渠道。苏联人可以每年从美国购买一定数额的粮食并告诉美国他们粮食的预计产量,倘若美国事先知道苏联粮食会歉收,就可以为此做好充分准备,苏联也就没必要在最后关头到国际市场上大量买粮。
10月,福特总统通过国务卿基辛格与苏联的官员斡旋,参照格林斯潘的建议与苏联领导人达成协议,苏联获准除已买的1030万吨的粮食外,再购买700万吨,而美国则取消粮食禁运。苏联还答应,今后5年里每年从美国购买至少600万吨粮食。如果他们的需求有可能超过这一数额,将事先通知美国。(www.xing528.com)
国务卿基辛格在此次事件中再一次完美展现了他作为外交家的风采。亨利·基辛格原是德国人,很小的时候流亡到美国,一家人就住在离格林斯潘家不远的地方,基辛格也刚巧就读于格林斯潘就读过的乔治·华盛顿中学,只不过比格林斯潘高了两个年级。基辛格在尼克松执政时期进入政府工作,1971年秘密访华,为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1973年,基辛格帮助尼克松圆满完成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因此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基辛格被称作“政府里的花花公子”。他身边常常簇拥着玛萝·托马斯、利芙·厄尔曼、坎迪丝·伯根和吉儿·圣约翰等一帮好莱坞女演员。基辛格对此直言不讳地说:“权力是最好的催情剂。”
政坛上,念念不忘自我的人、喜欢出风头的人、善于演戏的人和拍着马屁往上爬的人比比皆是,而格林斯潘与他们不同,他始终以“同情关怀他人的方式”在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位置上履行自己的职责。约瑟夫·克拉夫特说:“格林斯潘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关注大男子气概,凡事都突出讨论的主题,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每一个人都被他的这种工作作风所吸引。几乎没有人无法和他一起工作,因为他从不矫揉造作。”
正是因为他看上去与世无争,格林斯潘才能够控制经济顾问委员会职权范围以外的形势。在此次与苏联的谷物交易中,国务院、财政部和农业部是负责这项交易谈判的三个部门。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财政部长威廉·西蒙和农业部长厄尔·布茨都是刚愎自用的人,而格林斯潘则巧妙地扮演了一个协调的角色。
在处理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格林斯潘与他的学长基辛格也成了朋友。基辛格说:“我非常尊重格林斯潘。他的最大的优点是敬业,喜欢讨论具体问题而不玩弄政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