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中国书院文化:昭明书院与浙江乌镇的浓厚底蕴

中国书院文化:昭明书院与浙江乌镇的浓厚底蕴

时间:2023-12-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昭明书院也叫昭明书馆,昭明读书处,它位于浙江省桐乡乌镇市河西侧,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曾在此设馆就读而得名,是桐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究其原因,有人说与昭明太子为乌镇播下第一棵读书的种子是分不开的。这象征着乌镇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绵绵不绝,代代相承。昭明书院也成了一大景点。在昭明书院的过廊边,和校文台遗址的周边,百米长的雾带萦绕周围。

中国书院文化:昭明书院与浙江乌镇的浓厚底蕴

昭明书院也叫昭明书馆,昭明读书处,它位于浙江省桐乡乌镇市河西侧,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曾在此设馆就读而得名,是桐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镇曾孕育了一代代的文人,可谓星光灿烂。究其原因,有人说与昭明太子为乌镇播下第一棵读书的种子是分不开的。在乌镇,最早和书结缘而广为传颂的就是昭明太子萧统了。萧统以诗文集《昭明文选》而名世,这是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抄》等一样影响深远的文学读本。

萧统,字德施,是南朝梁的文学家,他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年),也就是他2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世称昭明太子。萧统自幼聪明,读书勤勉,有“博古通今之学,七步成诗之才”。南朝建都建康(今南京),乌镇在它的统治范围之内。据说,萧统读书的地方很多,但有遗迹可资证的乌镇的昭明书馆,恐怕是最令人信服的一处了,这其中当然是有来历的。

据传,萧统刚生下时,右手紧握,不能伸直,百计使尽,终是无效,梁武帝为此十分忧虑。后来他采纳了一位大臣的建议,决定张榜招贤,许诺谁能扒开萧统的手指,就拜他儿子的老师。时任尚书令的沈约见此榜文,决定一试。但见他捧起萧统的手,只轻轻一扒,就扒开了。梁武帝十分高兴,并信守诺言,赐封沈约为太子太傅,专门负责萧统的读书。

沈约是德清武康人,其先父的墓地则在乌镇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约每年清明总要返乡扫墓,并守墓数月。梁武帝担心儿子因此荒废学业,但又不能阻止沈约的孝行。于是只好让萧统随沈约到乌镇跟读。太子来读书,自然得有座像样的房子。于是,不数月,一座书馆便在乌镇翼然而立,内有校文台,为著述编校之所。这个书馆,后来人们就叫它昭明读书处,或昭明书馆。

乌镇河港纵横,田畴广袤,绿树成荫,花香满街,景色十分迷人,居然把萧统迷住了,读书的事很快被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沈约就跟他讲了一件自己经历的事。说的是他的家乡有个叫花子,白天沿街乞讨,夜晚蜷宿庙堂。但他人穷志不短,讨来的钱财,除了买吃的,余下的都用来买书,夜晚就找佛殿的油灯看书。可在一年冬天,寒风突来,竟把他活活冻死了。死的时候他手上还握着一本书。他是有志于学,至死还不忘读书呀。萧统是何等聪明,自然明白老师说这个故事的意图。况且,他也被叫花子的好学精神所感动。从此,便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了有名的文学家。(www.xing528.com)

乌镇就这样成就了一段师生共读的佳话,为后世的文风蔚然种下了向学的种子和好学的精神。如果以书来比喻,乌镇这本书开篇即有传奇味,使人对其起承转合充满了期待。 

沧海桑田,昭明书馆也免不了坍毁的命运。明万历年间,湖州同知全廷训出于对萧统才学的敬仰,便在书馆旧址,原利印寺的山门前建起了一座石坊。乌镇籍进士沈士茂于石坊上方题书“六朝遗胜”和“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匾额。石坊用花岗岩石材门楼式,高约5米,宽3.8米,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因年代久远,风化残缺。1984年镇人集资修缮,加抱鼓石及横梁石以下的方柱雀替。

乌镇人非常珍惜这一文化遗迹,茅盾先生在为故乡写的一首《西江月》中有“唐代银杏花在,昭明书室依稀”的句子,也足见这位文学大师和政治英才对昭明太子的敬仰了。这石坊位于乌镇西栅景区内,至今保存完好。据说,本地和邻近百姓,常携子女前来拜谒,教育孩子立志读书,成就栋梁之才。

2005年,为了把中国当代文学界的一大文学盛事—茅盾文学奖在乌镇长久办下去,桐乡市政府投巨资专门在石坊后面建起了昭明书院,用来举行颁奖典礼。这象征着乌镇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绵绵不绝,代代相承。昭明书院也成了一大景点。

在昭明书院的过廊边,和校文台遗址的周边,百米长的雾带萦绕周围。水面上水雾氤氲,雾气弥漫。当人们行走在书院内,淡淡的雾在栏杆边漂移,在游人的脚下飘动。正犹如那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一直在乌镇的过去、现在缓缓流动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