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立志书院与茅盾:探寻中国书院文化

立志书院与茅盾:探寻中国书院文化

时间:2023-12-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提起乌镇,人们自然会想到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乌镇是茅盾先生的故乡,立志书院是他曾经读书的地方。1904年,乌镇办起了第一所新式的初等小学堂—立志小学,茅盾成为这所小学第一批学生。立志书院位于茅盾故居的东侧,现在是茅盾纪念馆。严晨自任立志书院山长。1991年7月4日,立志书院正式作为茅盾故居的一部分对外开放。立志书院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平厅原为书院的讲堂,现辟为乌镇地方史陈列室。

立志书院与茅盾:探寻中国书院文化

 浙江省桐乡乌镇是位于杭嘉湖平原上一个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代小镇,乌镇虽小,文风却盛,书院之盛甚于郡。历史上有名的就有分水书院,立志书院。如今,浙江的书院已所存无几,而乌镇的立志书院依然布局完整,屋宇俨然,可以说是少有的样板。

    提起乌镇,人们自然会想到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乌镇是茅盾先生的故乡,立志书院是他曾经读书的地方。这位大文豪在这里度过了他最快乐的童年时光。

    茅盾原名沈得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1896年7月4日,茅盾出生于乌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五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1904年,乌镇办起了第一所新式的初等小学堂—立志小学,茅盾成为这所小学第一批学生。他在这里受到近代的新式教育,特别是国文教师沈屏蕉的作文教学,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来厚实的基础。茅盾少年时代的作文,以“好笔力,好见地”而备受老师称誉。

    五四运动前后,青年茅盾在《学生杂志》、《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诸多翻译作品和文学评论。以后,他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佳作不断。1928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蚀》问世,显示了其作家的艺术才华。以后,他陆续写了许多长、中、短篇小说,如《虹》、《三人行》、《子夜》、《春寒》、《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以及不少优美的散文,如《白杨礼赞》、《雷雨前》、《风景谈》、《沙滩上的脚迹》等。朱熹作品广泛地反映了我国现代生活的不同侧面,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为我国新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立志书院位于茅盾故居的东侧,现在是茅盾纪念馆。最初由邑绅严辰等于同治四年(1865年)创建。它的前身是名震嘉、湖的分水书院,院址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五年后,严晨等倡议重建分水书院时,因北栅书院旧址实在破败不堪,无法再用。而当时观前街有一幢原太平军项姓武官的住宅被朝廷查封着。严晨等人看中了这所房产,就联名上书官府,要求将之划为书院,并加以扩建。

    同治七年,书院建成,因地址已经变,屋宇又是全新的,严晨就决定,不再沿用分水书院的旧名,而是找出程朱理学家张扬园先生的治学格言,“大凡立形先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为新书院的名字。严晨自任立志书院山长。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立志书院改名为立志小学,是乌镇第一所初级小学。

    1990年6月,有关部门对原书院建筑五进中的三进进行了修复。1991年7月4日,立志书院正式作为茅盾故居的一部分对外开放。

    立志书院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它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直落五进。临街两间成一单元。西边一间是青梨阁,出售茅盾著作和有关纪念品。东边一间门口悬周志高书写的“茅盾童年读书处”匾额。进入过道,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含“蟾宫折桂,荣登桂榜”之意。古代读书人是一看就明白的。跨进天井,迎面是四米多高的封火墙,门上方砖雕“立志书院”四字。过墙门为又一天井。有仿石板甬道直通平厅。平厅原为书院的讲堂,现辟为乌镇地方史陈列室。正中上方悬挂复制的“有志竟成”匾额,乃浙江布政使杨昌瑞所题。两边一幅对联,为国学大师俞曲园撰写,云:“分水旧规模,但愿闻风皆立志;殳山钟秀杰,定知异日有成材。”学子们在这样的环境读书做人,想来真能立大志的。

    事实上,一个小小的乌镇,自宋至清,出了举人97名,进士64名,例贡160名。如此鼎盛的如此状况,也是江南古镇的一大奇观。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立志书院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