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中国书院文化:探究与抗拒殖民主义文化侵略

中国书院文化:探究与抗拒殖民主义文化侵略

时间:2023-12-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为中国的文化积累和传播作出了贡献,而且也有功于中西文化交流。大多数人仍然将它看作是西方殖民主义压迫中国的化身之一而加以反对。教会书院虽是为了在中国顺利传播福音而建立的教育机构,但它首先是西方殖民主义侵华的产物,为西方在华的侵略利益服务,也得到侵略势力的保护。教会书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书院的变革。

中国书院文化:探究与抗拒殖民主义文化侵略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为中国的文化积累和传播作出了贡献,而且也有功于中西文化交流。西学东渐之时,来华的外国人也将他们设立的教育机构叫做书院。

教会书院是在中国的外国教会及其传教士取用书院这一中国教学组织形式,加以西方宗教思想理念以及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内容而创设的一种书院类型。

西方传教士在明代后期进入中国,北京首善书院由东林讲学之士的讲会之所,变成汤若望等传教士主导的历局乃至天主堂,使它成为第一个试验西学的标志性场所,而杭州耶酥会士创建的虔诚书院,而成了明代传播西学的第一所具有教会因素的书院。但西学东渐在明代仅是开了个头,真正在中国形成气候是在清代的后期。

1840年,鸦片战争的大炮战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教士随之进入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教会书院遂出现于中国本土。据统计,至民国时期,全国至少有97所以教会书院,分别分布于中国香港、澳门、广州等30个城市,以创建年代统计,最多的是光绪年间,占地总数的一半以上,以教会所属国别统计,则有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瑞典、意大利等7国。其中美国和英国是中国教会书院的主要创建者。

中本土教会书院的发展有70余年的历史,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书院改制为标志,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即道光咸丰年间(1842—1861年)为第一个时期,约20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传教士得以进入通商口岸,但是清政府禁止传教士传教的禁令仍然有效。由于禁令的威慑作用,传教士的活动不很活跃,这个时期只有13所教会书院,其中著名的有3所,即厦门的英华书院,广州女校真光书院,香港的女校巴陵书院。这个时期共建有书院15处。这些书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程度较低,规模较小,影响也不大。但是即使这样,教会书院招收女子入学,对重男轻女的这个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它给古老沉闷的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www.xing528.com)

第二个时期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始至1900年止,即咸丰末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约40年,是教会书院的兴盛时期。在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准许外国人至这个内地自由传教,交还教产与天主教堂的条款。传教士正是利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迅速从沿海少数几个口岸推进到内地。这个时期所建的书院有50余所。教会书院迅速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的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受到洋务派、维新派等官吏和寻求新知的这个知识分子的欢迎。但当时教会书院传播科学的目的,最终是用基督教统治中国,这就使得它受欢迎的程度大打折扣。大多数人仍然将它看作是西方殖民主义压迫中国的化身之一而加以反对。这一时期的教会书院有三个特点:一是教会书院的招生对象从贫寒子弟转向精英阶层;二是教学课程中西并重,在尊重中国传统的同时,又大力推销西学、西医等西方文化科学知识;三是教会书院的教学形式基本是沿用西方当代学校的形式。

第三个时期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始,直至民国初年,它是教会的改革、改制期。在此之前,中国传统书院的改革已开始进行,戊戌变法时,光绪帝即下令改书院为各级新式学堂。随后,慈禧再令改学院为学堂。于是,1300余年历史的古老书院遂过度到现代学堂,完成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蜕变。

教会书院虽是为了在中国顺利传播福音而建立的教育机构,但它首先是西方殖民主义侵华的产物,为西方在华的侵略利益服务,也得到侵略势力的保护。使中国基督化的口号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面目,这是传教士的愿望,也是教会书院的宗旨,从这点上来看,它是反动消极的。但传教士为了用中国的语言与文字传教,开始学习了解中国文化,传教士由此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交点,教会书院也就成了融通中西文化的实体。

代表西方文明主要精神的基督教教义与反映东方文明主体精神的儒家思想在这里相聚,它为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西学东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教会书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书院的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