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1704—1849年),江苏议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进士,曾任浙江学政、内阁学士、吏部侍郎,嘉庆四年(1799年)会试的主考官,浙江、江西、河南三省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是清乾、嘉、道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他不仅在仕途上取得显赫的地位,而且和扬州学派的交往中逐渐成为一位经学大师,他利用自身的地区和名望,创办研习汉学的专门机构,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以期通过“专勉实学”达到“以励品学”和“尊经崇汉”的宗旨。
诂经精舍创办于嘉庆六年(1801年),当时,阮元38岁,正出任浙江巡抚,诂经精舍位于杭州西湖孤山。此前的嘉庆二年(1797年),阮元任浙江学政,曾组织学者住在孤山上编撰《经籍纂诂》。山上有房舍五十余间,书成后,这些房舍就空在那里,于是阮元重新把它们利用起来,创办诂经精舍,阮元挂一幅对联:“公羊传经,司马著史,白虎德论,雕龙文兴”。书院招收历年由浙江十一郡所选拔的优秀生员来精舍读书,书院奉汉代大儒许慎、郑贤伟精神领袖,以培养经史学术人才为宗旨。书院开创后的初期,除阮元自任主讲之外,会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段玉裁、藏庸等到书院讲学,之后有王昶、孙星衍、俞樾等名师主讲。其中,俞樾讲学时间最长,达三十一年。精舍除主讲之外,下设监院,主讲和监院都由巡抚择聘委任。课程以经史、小学、天文、地理、算法、词章为内容,一变宋明以来专习理学的风气。精舍几经天灾人祸,几度重建,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式停办。
书院兴编刻译八卷,初编由阮元手订,共计十八卷,书名《诂经精舍文集》。此后数编由罗文骏、俞樾编成,共收经史、词赋2000余篇,推动了经学的发展。诂经精舍培养了许多学者,以王以周、朱一新、章太炎等为著名。精舍的教学形式十分活跃,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学生课后还可以到附近的酒店宴集,名酒品尝,作诗作赋。又刻印到西湖四周出游,一派性情风朴,真正是诗性生活。
道光四年(1824年),阮元又捐银4000两银,于广州粤秀山创办学海堂,办学方式与诂经精舍类同。书院建有房屋三楹九架,东、西、南三面有长廊环绕。北面是山,山上有高高的木棉树,木棉花开时,满山锦绣。从堂前可遥望城中万户炊烟。西边有花塔,东面有琵琶洲塔,这里有四季绿荫如云,翠色葱茏,山雨欲来,云烟袅袅,登堂观学,真有置身海中的幻觉。
阮元亲自为书院颁定了《学海堂章程》,从这一章程可以发现这座书院与当时其他书院的诸多不同。一是不设山长,实行学长集体负责制。书院由八位学长共同裁决书院一切事务;二是实行季课制度,就是按季考试。当时,别的书院都是按月考试的;三是实行专课肄业生制度,专课生由八位学长共同从品学兼优的参加季棵的学生中挑选。专课生可在《十三经注疏》、《史记》、《后汉书》、《三国志》、《文献》、《杜诗》、《朱子大全集》等中,任选一门肄业,每届以三年为期限。由于采取这些措施,广东经学风气自此大兴。(www.xing528.com)
阮元与学海堂学长生徒共同编撰了《皇清经译》共1412卷。他汇集了清代以来所有著名的汉学著述,影响非常大。世人称,囊括一代表,整齐百家,藏之山阁而诵声四起。这样打部头著作的编篆、刊刻,不仅是对乾嘉汉学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书院与乾嘉汉学实行一体化,使其作为文化组织的内涵更加丰富。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将自然科学纳入教学内容最早的书院,既体现了阮元为代表的乾嘉学者个人的开阔视野,也是书院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一种自我调整,体现了书院发展的新趋势。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不但是研究、传播乾嘉汉学的大本营,而且成为全国各地改革书院过程中仿效的榜样。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扩大了乾嘉汉学的影响,而乾汉学又成为了改革旧有书院的动力。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这两所书院锻造了那个年代学术文化不与科举业为伍的奇观。文化由此显得纯粹而美好,书院生活由此开始了浪漫而轻松的性灵之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