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中国书院文化的改革与乾嘉汉学的传播

中国书院文化的改革与乾嘉汉学的传播

时间:2023-12-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书院为包括吴派、皖派和扬州学派在内的乾嘉汉学提供了研究、人才培养和传播的根据地。不少书院由于讲求乾嘉汉学而恢复了自由讲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使书院存在的合法性又获得了新的内涵。书院的这种情形,不能满足乾嘉汉学者的需要,他们希望创办新型的专门讲求汉学的书院。作为乾嘉汉学中坚的阮元,则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创办了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中国书院文化的改革与乾嘉汉学的传播

虽然理学清代是官方哲学,但它的流弊也日越显露,而清代又是一个文字狱盛行的朝代,学者失去了宋时代的文化自由主义的生存空间,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没有风险的考举之中,于是民间出现了读书不为科举的新学风,乾嘉汉学为成为哪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大印,举重若轻地烙红在时光素白的纸面上。

乾嘉汉学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全国性的以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流派,它的产生发展和广为传播都与书院密切关联。

乾嘉汉学的产生源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学者黄宗羲顾炎武。黄宗羲早年求学于刘宇周执掌的绍兴征人书院,后在讲学书院过程中,注重对经史之学的研究,完成了《易学象数论》六卷,《授书随笔》一卷,《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宋元学案》等。与黄宗羲同时代的顾炎武则继承永嘉、永康经制之学和事功之学的传统,崇尚实学,讲求经世致用。同时又提倡扎实、细腻、朴素的考证据法。二人的学术宗旨和研究方法,直接影响了雍乾时期的学者,成为乾嘉汉学的先导。

黄宗羲、顾炎武之后,清代汉学出现了大发展,以惠栋为代表的学者率先以古文经形式进行纯汉学研究,形成了开乾嘉风气的“吴派”,比“吴派”稍后崛起的是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皖派”在学术造诣上要高于“吴派”。继“吴派”、“皖派”之后,扬州学派也从事汉学研究,它研究的内容最为广博。这三个学派都与书院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各派领袖人物和中坚学者肆业,或执掌,或任讲于书院。吴派存之于苏州紫阳书院,南京中山书院。皖派存之于徽州紫阳书院,洋川毓文书院,鹜源明经书院。扬州学派存之于扬州的安定书院和梅花书院。

苏州紫阳书院创建于康熙五十二年,吴派奠基者惠栋曾主讲书院,以考据之学教授生徒。乾隆之后,执掌紫阳书院的山长,皆为汉学大师,如王俊、沈德潜、彭启丰、钱大昕等,他们都以崇扬汉学为己任,培养了大量的汉学人才。在苏州紫阳书院的生徒中,涌现了一大批汉学家,除钱大昕、王鸣盛之外,还有王畅、董国华、朱骏声等,他们不仅潜心汉学研究,培育人才,而且扩大了吴派的学术影响,促进了乾嘉汉学的发展。(www.xing528.com)

徽州紫阳书院创建于南宋,乾隆五十五年重建,是对皖派影响最大的书院。皖派的汉学大师江永、凌廷堪、汪龙等人,先后主讲书院,培养出了戴震、程瑶田、近榜、江有浩、汪蓉之等汉学家。

扬州学派的形成与安定书院和梅花书院有密切的关联,二书院重新修复后,不少汉学大师相继致教,如陈祖范、杭世俊、戴震、姚鼎等,他们将汉学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培养了段玉裁、任大椿、汪中、王念孙等大批乾嘉学者。这些学者后来都讲学于别的书院,对扬州学派的思想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书院为包括吴派、皖派和扬州学派在内的乾嘉汉学提供了研究、人才培养和传播的根据地。不少书院由于讲求乾嘉汉学而恢复了自由讲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使书院存在的合法性又获得了新的内涵。

但是科举几乎是士人惟一出路的清代,要传授与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不相关的乾嘉汉学是很难让士人接受的,而且乾嘉汉学大师一般也是通过科举之学获得功名,以后才专汉学的,因此教授乾嘉汉学的书院,仍然同时进行讲授科举之学。书院的这种情形,不能满足乾嘉汉学者的需要,他们希望创办新型的专门讲求汉学的书院。作为乾嘉汉学中坚的阮元,则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创办了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创建后,通过卓有成效的汉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刊物学术著作等方式,直接扩大了乾嘉汉学的影响,对乾嘉汉学的创办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清代乾嘉汉学步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清代书院发展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