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儒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佛、道二教思想的精华,在宋代形成了一种新的学说—理学。理学成为显学是在南宋高宗、孝宗时期以后,越来越多的文化人被闪烁着智性光芒的理学观念所吸引,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集聚在理学家的庭院里,理学也渐渐从高高在上的神坛,走向了辽阔的民间。
宋初时,出现了胡暧、孙复、石介三先生及范仲淹等理学先驱。宋仁宗末年起,又涌现了一大批文化哲学大师,其中最著名的有北宋五子。
理学昌盛,大致可分为三大系统,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一系强调“理”,陆九渊、王守仁一系注重“心”,张载、王夫之一系专注“气”,这三大系统都与周敦颐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北宋五子首推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年),是理学的开创者,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取故乡濂溪河之名命名堂前小溪及书堂,学者们习惯称他濂溪先生。宋明理学中的濂学就是由此而得名的。他一辈子过着亦官亦师的生活,门徒众多,最著名的有程颢、程颐。周敦颐早年曾在故乡月岩悟道,精通“易学”,著有《太极图学》、《通书》,奠定了理学的宇宙观。不过学界普遍认为他的《太极图说》源于宋初华山道士陈抟。陈抟为了修炼内丹,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成果,描绘了一张炼制内丹的方法程序示意图,取名《先天图》。周敦颐《太极图》的次序恰好与《先天图》相反。因为周敦颐研究的是“生人”,所以从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顺着往下说。
而陈抟认为这一模式,顺则生人,逆则成仙,他追求的是成仙。所以他的次序是倒过来的。后来,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与程颐的《伊川易传》,也都受到陈抟先天象数易学的影响。由此也可以看出道教对理学形成的重大作用。
邵雍(1011-1077年),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原籍河北范阳,年幼时就随父迁居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百泉之上,又称百源先生,代表作为《皇极经世书》。邵雍一生没有入仕途,晚年定居洛阳。他曾追随李之才研究《河图洛书》与象数之学。李之才的学问源自陈抟,所以邵雍的象数学是儒家易学与道教思想揉和的产物。邵雍认为宇宙本源是“太极”,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太极”是永恒不变的,万事万物就是依先天图而循环消长。他的学说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www.xing528.com)
张载(1020-1077年),北宋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原籍今河南开封,师从范仲淹,由于长期在横渠讲学,人称横渠先生,“关学”的创始人。他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批判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著作编入《张子全书》中。
程颢(1032-1085年),人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年),人称伊川先生。两人均为宋代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因为两人是同胞兄弟,师承基本相同,又世居洛阳,后来的现者习惯于将他们合称为二程,他们的学说合称为“洛学”,著作收入《二程全书》。他们的学说后来被朱熹继承和发展,史称程朱学派。
二程既是著名的教育家,又是理学的奠基人。程颢在洛阳讲学十余年,弟子有“如坐春风”之喻。他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进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知识和真理的来源只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程颐讲学有十年之久。他认为要“去人欲,存天理”。二程的学说在历史上的影响很大。程颢的学生中,杨时最受他的称赞。
杨时(1053—1135年),是今福建将乐人,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两宋之际的儒家学者,理学家,与游酢、谢良佐、吕大临并称为“程门四大弟子”。杨时列任浏阳、余杭、萧山知县,又任秘书郎,著作郎、国子敬酒、徽游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南宋时,杨时的政治地位与学术地位都相当高。“东南三贤”的朱熹、吕祖谦、张栻与杨时都有师承关系。
杨时是理学南传的主要人物,形成了“闽学”体系,成语中的“程门立学”,说的就是杨时、游酢在一个雪天到程颐家中拜访求学。当时,程颐在红泥小炉旁闭眼熟睡。二人不敢惊扰,就站在雪地里等候,待先生醒来时,雪淹没了他们的膝盖,这一尊师重道的故事,经朱熹《朱子语类》广为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