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院经过唐末之北宋,长达两个世纪的酝酿和颠沛,书院的基本形态渐渐确立。它的思想、文化及功用被无限的丰富着,虽然北宋后期时官学兴盛,但总数也不过五十余所,书院的数量仍然大大超过官学,形成了与官学并存发展的格局。一些著名书院在,在书院文化的推动下脱颖而出。
北宋时代,最出名的书院有四大书院,也有六大书院和八大书院制说,四大书院是北宋以后的人们对当时的著名书院的列举。这些书院大多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或受到朝廷褒扬肯定,或因名人主讲,或因人才辈出,或因规模较大,而为世人所关注和称道。
四大书院的说法,最早的出处是在南宋。话说某年某月某日,诗人范成大游历到衡山,参观了石鼓书院后,回到家中写了一篇《衡山记》,在这篇文章中,他首次列举山东徂徕,江苏金山、湖南岳麓、石鼓为宋初四大书院。稍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写信给“东南三贤”之一的理学大师吕祖谦,请他作《白鹿洞书院记》,吕祖谦欣然应允。后在文章中列举嵩阳、岳麓、睢阳、白鹿洞为天下四大书院。此后,关于四大书院的说法一直存在争议,究竟哪四所书院,应当列为北宋四大书院,始终没有定论。
到民国时期,在学者盛朗西撰写的《中国书院制度》中,列石鼓、白鹿洞、嵩阳、岳麓、睢阳、茅山为北宋六大书院。另有学者陈登原干脆在盛朗西的基础上加列龙门、徂徕,合称八大书院。
1998年4月29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院邮票一套四枚,事选书院为岳麓、白鹿洞、嵩阳、睢阳书院,这在当代中国是最广泛最正式的一次关于书院的宣传,四大书院的声名乘着浩浩荡荡的信件实现了千年来无数学者的书院文化推广之梦。北宋四大书院的排名至此,似乎终于告一段落。其他曾经提及过的书院都被世人慢慢淡忘和忽略了。尤其是石鼓书院,它在北宋的影响,其实大大超过了白鹿洞。
让我们对北宋这四大书院及曾经被提及的书院在北宋的发展过程和影响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这里山岳舒缓,林泉清幽,汉魏即为佛道胜地。唐末五代时,岳麓山寺庵林立,到山中流宿的文化人越来越多,寺庙中的客堂、馆舍无法容纳。山中的和尚于是干脆另外建了一所书院,专供文化人居住读书。当时书籍欠缺,麓山寺的住持就派僧人专程到京师购买,以保障文化人有屋可住,有书可读。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接受彭城刘骜的建议,在岳麓山抱黄洞下原僧人办学的地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潭州太守李允又在朱洞所建书院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修建书楼,增建礼殿,奠定了书院教学、藏书、祭祀三大规模。后来,李允又上书朝廷,从朝廷得到了国子监所藏的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书。后来,著名学者周式担任了书院的首任山长。当时,书院有学生一百多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皇帝接见周式,封他为国子监主簿,但仍应允他的要求,让他回岳麓书院教学,皇帝还亲自撰写类似于的院名,赐给书院宫廷内府藏书,岳麓书院随之名闻天下。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南康府北庐山五老峰南麓,书院名称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唐代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在那里隐居读书,李渤养有一只白鹿,又因为那里地处深山,人往大山深处走如入洞穴,所以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时就将那个读书的地方命名为白鹿洞。五代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官府在那里置田建学,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任白鹿洞洞主,号称“庐山国学”。南唐灭亡之后,北宋政府在国学基础上创建书院,经过十数年的建设,书院名声鹊起。经宋真宗、宋仁宗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了朝廷和读书人一致的首肯,可惜后来书院毁于兵火。(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