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国民主体:途径在教育,重点在好臣民
在森有礼留学时曾参加的“新生社”的教义中,新生的个人使命是出了教团后要让世界得到新生。森有礼认为“再生日本”是自己的责任所在,注206因而决心回国。他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是“通过组织国民教育塑造国民的命运”注207,认为培养国民的最根本的途径是教育。“我关心教育一事,也宣扬其是最有价值、最有必要的事。因此,我现在的职务责任很重。”注208他指出,学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国家。“国家是寿命无限的活体”,国家的兴旺是由于“国人全体拥有的国家公利情操的发达”,国家的衰落是“对个人一己私利的欲望的增长”,所以“致力于学问教育的人的信仰中心是国家”,不以国家为中心的人没有从业资格,不能采用这样的人,要“将不具有爱国心的人从日本的国民共同体中排除”。注209成为“国民”,就是将自己从只考虑自己的低层次的“私”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提升为自觉地承担国家的“具有国家公利情操”的更高层次的存在,即国民的主体。近代个人主体性的确立,就是“国民主体化”的确立,其重点就是“好臣民”的培养。教育之义是“熏陶培养”专门的“正确人物”——“气质可靠、善务国益、善于随机而动”的“我帝国必须之善良臣民”。注210他进一步指出:“善良的臣民是什么,可以说就是充分尽帝国臣民的义务。”他坚信只要他献身于此,所有日本人就可以成为这种臣民。注211
(二)创造新的传统:将天皇作为“神圣的道具”
在明治时期,天皇被看作国民统合的中心。森有礼在《阁议案》中指出,万世一系的皇室从未受过外国屈辱,是一国富强的基础,是“唯一的资本,至大的宝源”。为表达国民对皇室的崇敬,1887年以后,他主持制定政策,将天皇作为“神圣的道具”进行活用,成为创造“新传统”的始作俑者。例如,将天皇的“御真影”发放到全国各地的学校,用于学校的各种仪式,并进而出现在宪法纪念庆典上。此外,他还发明了在游行中高唱“万岁”的方法等。
记述日本优秀的历史和传统,是森有礼创造新传统的重要手段。他从日本原有的存在方式中去寻找其国民之根和共同历史记忆的起源。他以日本地理位置为据,认为由于处于这种地理位置,日本才能够保持其独特性。日本的国民构造是均质性的,均质的日本人所创造的日本文化的特征,是连绵不绝地对皇统的深深崇敬之心和对异文化积极机智的摄取、引进和吸收的能力。“日本人对于各国最好的东西都能机敏地承认其价值。几百年前,日本人就从朝鲜和中国引进了艺术、习惯和法令。直至三百年前,吸收外部世界的能力也是我国国民的最大特征。”无论如何引进异质文化,日本人强烈的爱国心是不变的,这是历史的事实,也是日本的实态。注212此外,森有礼将“祝日”、“大祭日”的仪式引进学校,要求在全国各个学校以同一时刻和同一形式举行仪式,从而增强师生们的日本人意识。
(三)重视师范教育:铸就帝国臣民之伟业
为了创造国民的主体,森有礼任职期间最重要的实践之一,就是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并形成了一套统治管理政策。1885年12月,他在演讲中谈道:“普通教育的作用取决于在教员方面获得需要的人才。培养能承担这种重大责任的教师的是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若能得到理想的结果,普通教育的事业就已经完成了十分之九,或可以说是完成十分了。……但这并不容易,只能依赖作为普通教育根本的师范学校尽其职分。其他国家增进国运的方法或许很多,但十之八九需依靠师范学校的力量。”注213次年4月,他主持制定了《师范学校令》。该令第1条就规定:“师范学校是造就教师的地方,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必须要让学生具备顺良、信爱、威重的气质。”注214他在巡视全国进行的多场演讲中反复指出,教师要“以教育事业为本,对教育的苦乐倾注全力并与教育相终始。这个职业是一项需要成为终身教育的奴隶并且要尽力的重任,图谋自己的利益占十分之二三,其余十分之七八则是为完成国家的目的,必须要具有为国家牺牲的决心”注215。师范学校的学生是未来的老师,在学校的行为要有“行为证书”,毕业后的薪俸基准应该是“行为学问都好的第一,行为优秀学问一般的第二,行为一般学问优秀的第三,行为学问都一般的第四”注216。(www.xing528.com)
在看到学生种种不规律的生活态度后,森有礼很有感触,注217于是着手整肃校纪,大力改进校风,提倡“教室外的教育”。他在埼玉师范学校建立寄宿制,将有关学生的座次、进出、起卧等相关事情都规范起来,不分男女一起实施,进行“道具调教”的严格管理。注218宿舍中装配了自习室、寝室、吸烟室和饮水室,铺设了野外兵式大体操场,还让陆军预备役军人昼夜监督宿舍学生,使该校成为了全国参观学习的模范学校。注219
此外,森有礼还推出了“临时入学制度”,即让考生先入学三个月,考察其资质(天性)品行,认为其适当之后再允许其入学。并采取“师范生秘密忠告法”,即从各年级学生中每周找一人或数人以书面形式将同年级学生所关心的事情进行报告,月末校长将这些报告收集上来。报告所涉及的人、事、资料等都将作为学生的就业单位和对校长、各科教师的判断材料。注220但这种制度受到了后人的恶劣评价。
(四)兵式体操:培养有敢为之勇气和忍耐之国民
森有礼是日本最早注意在国民的高度来进行身体改造的人。注221他认为,“我国人民最欠缺”的是“身体的能力”。这个身体的能力不只是“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还包括敢为之勇气。“只有按照军人方式采取强迫体操,并尽可能推广。我国应该参考瑞士等国实行的军人学校的制度,建立相应的制度。”注222他提出日本教育最重要的是锻炼法,“气质锻炼就是专注于人心淳化风俗之义”,“保持一人一己之体躯健壮即是达到全国富强的大基础”,锻炼身体是锻炼气质不可缺少的一环。注223“按照兵式体操所养成的人,第一是养成军人对所讲内容服从的习惯,第二是按照军人结构设置伍长,第三是设立司令官,统帅之并保持其威仪。要让学生兼备为兵卒、为伍长、为司令官的三种气质。”注224为此,森有礼令人写出《队列运动法》作为教科书,并下发了《兵式体操培养大纲》。该《大纲》指出兵式体操不只是让人体力发达,还能培养遵守秩序、不为物事所动的忍耐习惯,这是体育中最需要的,在培养今后教师素质方面是当务之急。注225在其推动下,1886年公布的《师范学校令》、《中小学校令》中加进了“兵式体操”课程,在师范学校,体操科占课程总时间的21.5%。
1887年,森有礼就如何更彻底地贯彻兵式体操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在《阁议案》中,他写道,全国从17~27岁的男子,若都按照护国的方针,给他们出版简易教程,同时每月举行一两次讲座,集中当地民众来听讲,或让他们参加运动,就能向全国“普及忠君爱国的意志”,并达到“一般教育的水准”,也能提升底层民众的素质,“举国全部驱除奴隶卑屈之气”,将对维持国体起到重大作用。注226在《兵式体操的建议案》中,为了“国家的长远富强计”,他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分割中学以上各学校的教学时间,将体操管理的权限从文部省移到陆军省,选拔武官进行真正的练习,“文部省自身不要插手此事”。这样,以后征兵时,其效果就会非常明显。第二,针对超学龄的人及交不起学费而在家学习的人是已就学人数的几倍这一实际情况,不在学校者应该“编成壮士团体以为郡区之乡勇”,“责令陆军每周对其进行两次操练”。在沿海,也可“与海军商议训练船只”。该方法不只是能强乡勇,也“使臣民知有护国之大任”,“足以培养尚武之志”,“国家万一有事之时人人都具忠诚之心并能勇敢战斗”。注227可见,森有礼不只是要在学校实施兵式体操,更希望将其扩大到全社会。不过,由于森有礼被暗杀,上述提案并未得以实行。
1889年1月《征兵令》修正后,森有礼特别要求师范毕业生要利用该制度,因为“自己服过兵役的人一开始就能较好地实现培养学生这一国家教育的目的”注228。他还要求在全国学校的教室中都要挂出母亲教育子女的图、孩子成人后入伍前与母亲分别的图、困难之际孩子英勇战斗的图,以及孩子的战死报告寄给母亲的图。注229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民众需要学会的、以备今后到军队后能拼死战斗以归属于国民共同体的方法。这种舍身的“护国精神”,就是民众的觉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