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近代日本国民铸造研究设想和框架

近代日本国民铸造研究设想和框架

时间:2023-12-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相信,对该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弥补中国目前在此问题上学术研究的不足。近代日本国民铸造的成功经验,可给当今中国进行的国家建设、塑造现代公民以及实现国家认同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借鉴。同时,该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客观认识近代日本的政治变迁和历史轨迹、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促进中日和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代日本国民铸造研究设想和框架

鉴于前期研究的现状,笔者拟通过对明治到大正时期具体历史的分析,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通过对国民概念的界定,就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笔者认为,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既有日本社会的思想启蒙,也有自身的途径和特点;既有成功,也伴随着失败和代价。因此,本书将由国民构想、国家强制、民权运动、意识变迁、特点和经验教训六部分构成。

在本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是厘清相关概念,提出近代国民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第一章“铸造近代日本国民的构想”中,主要要探讨的问题是:铸造近代日本国民的构想得以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当时的政治家、自由知识分子、行政官员以及社会文化人是如何在认识日本、理解日本国情的基础上来提出这种设想的?尤其是如何在西洋模式和日本传统之间取得平衡的? 此章主题虽已有浩繁成就,但缺乏政治学视野的归纳和总结,笔者将以福泽谕吉——体制外自由知识分子、森有礼——体制内的教育行政官员、木户孝允——政治家、陆羯南——社会文化人为重点,试图在日本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其国民的构想进行相关归纳和总结。

在第二章中“国家强制与国民铸造”中,鉴于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首先来自于国家权力的强制作用,即国家要民众成为国民,因此笔者拟从“去地域化”——政治集中的制度化实践(打破地域割据)、“去奴仆化”——政治扩大化的制度变革(打破身份制度),以及“被创造的传统”——关于国民教育的制度化实践三个方面对国家强制力量与国民铸造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

在第三章“民权运动与国民铸造”中,针对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过程中有来自民众的动力,即民众自己要想成为国民,其自下而上的反抗和博弈,不断掀起的民权运动同样也推进了国民的形成这一事实,本章拟从“去奴仆化”的抗争——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起、“去奴仆化”的再觉醒——大正时代的民众抗争两个方面对民权运动与近代国民形成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www.xing528.com)

如果说,以上章节都是宏观俯瞰的话,那么在第四章“走向国民:媒体视野下民众政治意识的变迁(1873~1895)”中则通过若干事例(《征兵令》颁布、自由民权运动高涨、甲申事变、宪法祭、甲午战争)中民众的反应,从微观角度揭示民众国民化的过程。笔者想要探讨的是:上述两个方向(国家强制和民权运动)的国民化,最终是在哪里形成的?实质是什么?给近代日本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第五章“近代日本国民铸造的特点、经验和教训”中,笔者试图从理论的高度和世界史的视野对近代日本国民铸造的特点、取得的经验以及付出的代价进行概括说明,以对东亚地区各国国民的铸造有所启示。

笔者相信,对该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弥补中国目前在此问题上学术研究的不足。从现实角度看,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的后发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都曾经经历了国家建设和国家认同的失败。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急速转型期,急切期待既有国家认同又有权利意识的现代国民的迅速成长。近代日本国民铸造的成功经验,可给当今中国进行的国家建设、塑造现代公民以及实现国家认同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借鉴。此外,近代日本国民演变成国家臣民并最终走向对外扩张从而导致国家破灭的深刻教训,不仅给当前正加速走向右翼日本政治再次敲响了警钟,而且对于中国崛起过程中如何遏制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也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同时,该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客观认识近代日本的政治变迁和历史轨迹、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促进中日和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