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中国古典美学史纲:美学问题与历史

中国古典美学史纲:美学问题与历史

时间:2023-11-3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和西方古典美学一样,中国古典美学一开始也含于哲学,而且也是对于“道”的思考。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阶段必是艺术社会学,其第一环节则为儒家美学。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如果说刘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艺术哲学的登峰造极,那么,钟嵘的《诗品》则意味着这一历史阶段的终结。借用孔子的表述方式来说,先秦两汉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知之”阶段。这和中国古典美学走向艺术心理学的内在要求可谓正相一致。

中国古典美学史纲:美学问题与历史

和西方古典美学一样,中国古典美学一开始也含于哲学,而且也是对于“道”的思考。不同之处在于,古希腊哲学源自科学自然科学),是“物理学之后”;中国先秦哲学则源自社会政治学,是“伦理学之后”。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形而上学”。这就决定了中国和西方有两种不同的美学,也决定了这两种美学有不同的道路。如果说西方美学是从对美的研究开始的,那么,中国美学的目光则首先投向了艺术。“美”这个字,在中国美学这里并不占很重的分量。它往往意味着漂亮,或感官的愉悦(美色、美声美味),是一种低层次的美。有分量的是艺术。在中国人看来,艺术的美才是具有创造性的高层次的美。一个谈艺术,一个论美,起步于人类历史同一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产生于我们星球同一纬度(北纬30°—40°)的中西美学,正好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照亮了人类思想的漫长历程。

这里面无疑有着两种文化及其思想内核的差异。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它通过人与物的关系来实现人与人的关系。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它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人与物的关系。所以,在西方人那里,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契约关系(法律关系)。在中国人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血缘关系(父天母地)。通过人与物的关系来实现人与人的关系,就关注美(审美对象);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人与物的关系,就关注艺术(审美关系)。而在先秦,所谓“艺术”,也就是“乐”(读如悦)。“乐”并不仅仅是音乐,而是包括音乐在内的多种艺术的综合,甚至包括审美快乐(这个时候它读如勒)。对“乐”的研究也不仅仅是音乐学,而是艺术学,或艺术美学。

与“乐”并存的是“礼”,合称“礼乐”。礼和乐要处理和实现的都是人际关系。礼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乐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礼即伦理,它同时也是善;乐即艺术,它同时也是美。在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的创立者看来,不受道德规范的美非“真美”,没有情感体验的善是“伪善”。故无善则不美,无美则不善。美善既然合一,则伦理学就是艺术学,艺术学就是伦理学,它们也都是美学。只不过当这种美学是哲学或具有哲学意味、哲学性质时,它就是“伦理学之后”。

事实上先秦哲学和先秦美学无不是对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的反思(批判或维护)。批判者有墨、法、道诸家,维护者则为儒家。但无论批判或维护,当他们的研究和论证上升到哲学高度时,均为“伦理学之后”。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阶段必是艺术社会学,其第一环节则为儒家美学。这里说的次序是逻辑上的,而非时间上的。在逻辑上,儒家美学应为先秦两汉美学的正题,非儒家美学(墨、法、道)为反题,两汉美学则为合题。以儒道互补的先秦杂家为前导,两汉美学也有三条线索,即从巫术到艺术,从道家到儒家,从儒学到经学,最后归于儒。但两汉儒学已非先秦儒学,它实际上已将先秦非儒家思想(主要是道家思想)作为一个被扬弃的环节包含于自身之中,因此是合题。

不过两汉美学的“合”并非合于哲学。虽然两汉美学(也包括先秦美学)号称哲学,实际上却是政治伦理学;而美学如果不是哲学,或不曾达到哲学的高度,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同样,对艺术的研究如果仍然停留在政治伦理学或艺术社会学阶段,这种艺术学就不会是真正的艺术学,与之相对应的艺术也不会是真正的艺术。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必须走向哲学,中国艺术学也必须走向对纯粹艺术的研究。

这就是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哲学。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哲学是真正的哲学(纯思辨),艺术是真正的艺术(纯形式)。哲学不再是“经世济民”的“经学”,而是“玄思妙想”的“玄学”;艺术(文学)也不再以“立意为宗”(注重社会功能),而是以“能文为本”(注重审美形式)。由此产生了“哲学的艺术”和“艺术的哲学”。哲学的艺术也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神超形越的品评(人物)、但陈要妙的说理(玄言)和澄怀味象的欣赏(山水)。艺术的哲学则在经过了曹丕、陆机等人的理论准备后,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那里达到了顶峰。这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也是一个文艺理论和美学的自觉时代。中国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自己标志性的艺术样式(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唯独魏晋南北朝是以美学和文艺理论为里程碑的。它当之无愧地是一个艺术哲学时代。

如果说刘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艺术哲学的登峰造极,那么,钟嵘的《诗品》则意味着这一历史阶段的终结。实际上,当艺术“为什么”(社会功能)和“是什么”(哲学本质)这两个问题都已解决后,剩下的就是“怎么办”(如何创作与如何欣赏)了。借用孔子的表述方式来说,先秦两汉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知之”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为了社会的政治理想,强调艺术“应该”是什么。魏晋南北朝是“好之”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理论家们本着文学的自觉精神,反思艺术“可能”是什么。唐宋元明清则是“乐之”阶段。其主要特征,是鉴赏家们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描述艺术“实际”是什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然核心问题都是“艺术是什么”(舍此则不成其为美学),但性质和分量殊为不同。

因此中国美学无可避免地要走向艺术心理学,而推波助澜者则为禅宗。禅宗(或禅学)是中国化的佛学,其特征是“不立文字,道体心传,见性成佛”,讲究“心心相印”、“立竿见影”、“回头是岸”,强调“慧根”与“顿悟”。这和中国古典美学走向艺术心理学的内在要求可谓正相一致。事实上这一时期的重镇人物几乎无不以禅喻诗,以佛说法,心领神会。于是有严羽的“妙悟”、李贽的“童心”、王夫之的“现量”,均以“他山之石”为“攻玉之器”。可以这么说,先秦两汉艺术社会学是“儒学阶段”(始于反儒,归于尊儒),魏晋南北朝艺术哲学是“玄学阶段”(始于谈玄,归于玄谈),唐宋元明清艺术心理学则是“禅学阶段”(始于悟禅,归于禅悟),三阶段之特征判然。

唐宋元明清艺术心理学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严羽为代表的审美心理学、以李贽为代表的个性心理学和以王夫之为代表的创作心理学。如果说严羽的意义在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区分了文学与非文学,李贽的意义在于呵佛骂祖的批判精神和离经叛道的异端色彩,那么,王夫之就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的意义不在或不完全在于他的博大精深和深思熟虑,更在于他娴熟地运用佛学的工具使中国古典美学成功地回到了儒家的起点。

在这里我们不难清楚地看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这是一种循环式的进程。首先是从儒家推崇和维护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出发,经过墨、法、道诸家的批判,在两汉回到儒家,其标志性成果是体现荀子学派思想的《礼记乐记》;然后是经过魏晋玄学的冲击,在南北朝回到儒家,其标志性成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最后是经过唐宋禅学的改造,在明清之际回到儒家,其标志性成果是王夫之美学。百家争鸣归于儒,中国古典美学总是走不出这个“怪圈”。

打破这个怪圈是在西学东渐之后。梁启超以小说兴革命,王国维以悲剧说人生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均以中西杂糅的方式,为中国美学注入新鲜血液,由此构成中国近代美学。

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现代美学则几乎重新经历了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从1944年到1966年,相当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蔡仪主张“自然属性说”,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显现其本质真理的典型”,是“种类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并以自然科学的分类方式为审美对象开列清单,颇似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1949年以后的朱光潜主张“生产劳动说”,由此得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观点(因为生产劳动正是“主客观的统一”)。但由于他把艺术简单地等同于物质生产,因此他的“主客观统一说”其实是“主观统一于客观”。李泽厚主张“社会属性说”,认为社会存在既然是客观的,则作为一种社会属性的美当然就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其实同样是“统一于客观”,而且较之朱光潜的观点,更是不折不扣的“客观派”,和蔡仪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在蔡仪那里,美的客观性是自然的;而在李泽厚这里,美的客观性是社会的。实际上无论在李泽厚那里,还是在朱光潜那里,我们都不难看到古希腊美学(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影子。至于当时影响极大的“反映论”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也完全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明确主张“主观论”的(吕荧、高尔泰)则屡受批判,不成气候。客观论,是这个时期美学的主调。是为“客观美学”阶段。

1966年至1976年相当于西方的中世纪。但认真说来,这个时期没有美学只有教条(三突出),没有艺术只有政治(样板戏),没有审美只有闹剧(忠字舞),没有神学只有巫术(早请示,晚汇报),简直无以名之。它是前段客观美学的延续(典型变样板),也是客观美学的反动(客观变主观),个别人的主观意志变成了“客观真理”。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一页很快就被历史翻了过去。

1978年以后,中国美学进入“人文美学”阶段。其间有认识论美学,也有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和艺术哲学,但主流派别是“实践美学”。《1844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它至少有三个译本)和“三个费尔巴哈”(即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被看作引导我们走出美学迷惘的路灯。美学界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还出版了马克思晚年的最后手稿(人类学手稿),希望通过马克思开创的哲学人类学,找到建立新美学的契机。

遗憾的是,中国美学界还没有来得及理清自己的思路,就匆忙宣布已经“超越”实践美学,迫不及待地奔向“现代”甚至“后现代”。这当然可以理解,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只不过这样一来,中国美学的前途就更是难测了。因此,本书提供的史纲,将仅限于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的提纲如下:

(一)先秦两汉艺术社会学

1.儒家美学

A.仁爱之心(孔子)

B.义理之气(孟子

C.礼乐之伪(荀子)

2.非儒家美学

A.功利主义美学(墨子韩非

B.超功利主义美学(老子庄子

C.儒道互补的端倪(屈原吕不韦

3.两汉美学

A.从巫术到艺术(周易)

B.从道家到儒家(刘安司马迁刘向扬雄、王充)

C.从儒学到经学(礼记乐记、董仲舒、毛诗序)

(二)魏晋南北朝艺术哲学(www.xing528.com)

1.先导者

A.哲学的前导(王弼、葛洪世说新语

B.文学的自觉(曹丕、嵇康、陆机)

C.审美的超越(顾恺之、宗炳、谢赫)

2.集成者

艺术哲学(刘勰)

3.终结者

A.文学与音乐(沈约

B.文学与美感(钟嵘)

C.文学与非文学(萧统)

(三)唐宋元明清艺术心理学

1.审美心理学

A.儒学的坚持(孔颖达白居易周敦颐

B.禅宗的影响(司空图、苏轼、严羽)

C.艺术的追求

C-1审美关糸(孙过庭、张琛、荆浩)

C-2审美品位(黄休复)

C-3审美趣味(张彦远、郭熙、范温)

2.艺术心理学

A.诗画合一(王履、祝允明、王廷相)

B.雅俗共赏(李贽、汤显祖公安派

C.南北分野(董其昌

3.创作心理学

A.艺术的经验

A-1明清小说美学(叶昼、金圣叹、毛宗岗)

A-2明清戏剧美学(李渔

A-3明清园林与绘画美学(计成)

B.学者的思考(王夫之)

C.最后的余音(叶燮、石涛、刘熙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