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大体上就算讲完了。黑格尔美学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不过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好像黑格尔的哲学出现以后,世界就当真要解体了,我们就都得去自杀。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就连黑格尔断言的艺术的解体,也没那么简单。所以我们还要对黑格尔的美学进行一番反思。
我们先来把黑格尔的思想再清理一遍。
黑格尔的美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归结为这样三句话:世界是一个过程。世界是一个肯定(正)、否定(反)和否定之否定(合)的过程。艺术是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且它自身也是一个这样的过程。
黑格尔的整个美学体系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所以他把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和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既是历史阶段,又是艺术类别,它们本身就是发展着的,运动着的,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的发展逻辑,是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它的发展方向,则是从物质到精神。因为在黑格尔那里,艺术(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艺术的阶段也好,艺术的类型也好,它们对于“真正的美的概念”,就一定是“始而追求,继而实现,终于超越”。但是,黑格尔的所谓“绝对理念”,其实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至少,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这个历史阶段时,它实际上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了。所以,艺术的发展逻辑,也就一定是从“对象”到“对象与自我的统一”再到“自我”,或者从“客体”到“主客体的统一”再到“主体”。这是我们要把握的第一点。我们要把握的第二点,就是黑格尔的这个美学体系,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部分。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世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三个环节构成,这就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人的精神也由三个环节构成,这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最后,艺术也由三个环节构成,这就是象征型艺术(建筑)、古典型艺术(雕塑)和浪漫型艺术;而浪漫型艺术也由三个环节构成,这就是绘画、音乐和诗。我们也不妨把它列成下面这张表:
绝对理念: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二者的统一辩证关系: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逻辑序列:正题、反题、合题世界历史: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精神人的精神:艺术、宗教、哲学艺术: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绘画、音乐、诗可以说,在黑格尔之前,没有谁像他这样讲艺术的历史,也没有谁像他这样讲艺术的分类,更没有谁像他这样把艺术的发展和类别讲成了一个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体系,一个浑然一体的历史长河。这实在是空前绝后的。
但是,一个体系太精致了,就不免让人起疑。世界真是像黑格尔讲的那样吗?他真的勘破了那只有上帝才知道的秘密吗?实际上黑格尔的体系也不是没有漏洞的。比方说,在他那张艺术的“元素周期表”当中,就没有舞蹈的一席之地,也无法预见到电影等新艺术门类的诞生。你说舞蹈是该算象征型艺术呢,还是该属于古典型艺术呢?电影是不是该按照时下最流行的方式,叫做“后浪漫型艺术”呢?这些都大成问题。
还有戏剧。戏剧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是包含在诗里面的。这当然也不是黑格尔一个人的看法,但在黑格尔这里就特别成问题。我们知道,有两种戏剧。一种是作为文学的戏剧,也就是剧本,还有一种是作为艺术的戏剧,这就是舞台演出。把剧本看作文学,或者广义地看作诗,这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把舞台上演出的戏剧也看作“浪漫型艺术”,看作诗,就麻烦大了。因为在黑格尔那里,艺术发展的趋向,是从空间到时间,从物质到精神,从客体到主体。发展到浪漫型,发展到诗,应该是空间性和物质性减到最少,而精神性和主体性最强。比方说,建筑只有空间性,雕塑表现的人体既有空间性又有时间性,音乐则只有时间性。所以建筑是典型的象征型艺术,雕塑是典型的古典型艺术,音乐则是典型的浪漫型艺术。按照这个逻辑,舞台上演出的戏剧也应该是古典型艺术。还有舞蹈也是。因为戏剧和舞蹈都是用人体做媒介,它们也都是综合时空的艺术。(www.xing528.com)
但是黑格尔却把戏剧归入诗,并闭口不谈舞蹈。要知道,舞蹈毕竟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艺术门类,而只有舞台上演出的戏剧才是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戏剧。避而不谈舞蹈,谈戏剧只谈文学,这就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
另一点不能让人满意的是,按照黑格尔的描述,我们这个世界好像是这个样子的一方面,是埃及为希腊做准备,希腊为欧洲做准备;另一方面,艺术为宗教做准备,宗教为哲学做准备。最后加起来就是:东方为西方做准备,西方为德国做准备,德国为德国哲学做准备,而德国哲学为黑格尔做准备。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哲学的高峰,德国哲学是欧洲哲学的高峰,欧洲哲学是西方文化的高峰,西方文化是人类精神的高峰,人类精神是绝对理念的最高阶段,因此黑格尔哲学是绝对理念的终极目标。因为只是到了黑格尔哲学这里,绝对理念才真正认识和实现了自己。这不是神话吗?
所以,黑格尔的体系,表面上看是运动的、发展的、辩证的,实际上却是封闭的。正是由于它的封闭性,黑格尔无法正确地预见到艺术的未来。我们必须承认,黑格尔关于艺术终将解体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是走向宗教,而是走向“后艺术”。在我看来,电影就是“后艺术”,因为它已不是“作品”,而是“产品”。另外,像设计艺术、网络艺术、行为艺术等等,也都是“后艺术”。它们保留了艺术的某些特征,甚至是本质性的特征,但在很多方面已不像艺术,甚至不是艺术,因此只能称之为“后艺术”。
与之相对应,在纯粹艺术诞生之前,还有一个“前艺术”阶段。它发生在原始时代,而不是古埃及时期。在“前艺术”和“后艺术”之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也就是黑格尔所讲的“艺术”。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创作与欣赏分离。“艺术家”把“艺术品”创作出来,然后由“欣赏者”去欣赏。艺术家是艺术家,艺术品是艺术品,欣赏者是欣赏者。这就和“前艺术”不一样。在“前艺术”阶段,没有什么专门的“艺术家”,也没有纯粹的“艺术品”。艺术与生活是浑然一体的。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也都是欣赏者。后来,艺术从生活中独立出来了,创作与欣赏也分离了。生活是生活,艺术是艺术,艺术是非生活的,因此又叫“纯艺术”。这样一种艺术当然是要解体的。包括电影艺术和设计艺术在内的“后艺术”将成为现代艺术的主流。“后艺术”的特点是艺术开始重新回到生活,创作与欣赏的界限也开始模糊。这一点我们现在没法细说,以后有机会再讲。
总之,在我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我们可以用,但要改变世界观。世界是一个过程,这并没有错。但是,世界不是什么绝对理念自我实现的过程,而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核心。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就把他和他之前的哲学区分开来了。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虽然研究深入,逻辑严密,体系完整,论述精致,但却是在天上“飘”着的,缺乏一个坚实的基础。只有马克思找到了这个基础,这就是实践。因此,马克思宣布: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为美学之谜的最终解决开辟了方向。当然,也只是开辟了方向而已。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没有来得及构筑一个美学体系。他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一时半会还顾不上这个。但这并不要紧,甚至还很好,因为还可以留一些事情让我们来做。(笑)我想我们只要记住几条就够了。第一,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高明的,但他的世界观是头足倒置的。我们的工作,是要把被黑格尔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第二,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因此新美学也应该是一种实践美学。当然,实践美学这个口号已经有了。但过去的那些实践美学,比如李泽厚他们的美学,由于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解不深,因此颇受责难和批评,但这不等于以实践为美学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有什么问题,只不过应该代之以“新实践美学”罢了。第三,我们的研究必须脚踏实地,不能再在天上“飘”着。思辨终止的地方,就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我们不能再纠缠于那些虚玄的命题,而应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尤其是要着眼于人类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实践。所以,在给大家讲“新实践美学”的观点之前,我们还要先讲讲“一般艺术学”。一般地说,一般艺术学是比艺术哲学要“实在”一些的东西。只讲艺术哲学,不讲一般艺术学,就“实在”讲不过去。等我们把历史上关于美的研究、审美的研究、艺术的研究的各种学说都盘点清楚了,就可以讲自己的美学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