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这个观点很容易被误解。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很容易地就会把这个“绝对理念”想象和理解为一个人格神,一个有意识和意志的存在物。它这样变那样变,先变成自然界,然后变成人类社会,最后变成人的精神,变回它自己,像个“变形金刚”。(笑)所以我们得讲清楚,黑格尔不是这个意思。他讲世界是“绝对理念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确定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并不是说有一个什么叫做“绝对理念”的东西在那里变来变去。不是的。他只是想要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他只是想把这种联系说出来。我们知道,就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黑格尔和其他哲学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他的思维方式当中,有一种“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作为一个哲学家,他讲的联系,当然只能是一种逻辑的东西。也就是说,世界只不过在逻辑上是“绝对理念自我实现的过程”。他只是在讲逻辑,讲道理,就像毕达哥拉斯他们把世界都最终地归结为数与数的关系一样。世界最终可以归结为数与数的关系,并不等于世界就是上帝在做数学游戏,一不小心算错一道题,就整出个癌症来。(笑)
所以,当黑格尔讲到具体的问题,比如讲到艺术的时候,他注重的,就是人和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了。
就说艺术。
人为什么要有艺术呢?黑格尔说:“艺术的普遍而绝对的需要是由于人是一种能思考的意识。”这一句话里面其实包含了三个意思。第一,艺术的需要是普遍的。就是说,不是哪一个人或者某些人需要艺术,而是大家都需要。第二,艺术的需要是绝对的。就是说,不是可要可不要,而是一定要。既普遍,又绝对,那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了。也就是说,艺术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必然性。在黑格尔看来,这种必然性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人这里,就在于“人是一种能思考的意识”。这是黑格尔这句话的第三个意思。
人是一种能思考的意识,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人是有意识的,他能够进行思考。所以,他不像自然事物那样只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着,他还要复现自己,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这是人不同于自然的地方。只有人才有这种需要,也只有人才有这种能力,动物就没有。你什么时候看见一只猫或者一条狗思考自己的?它们也不会观照自己。所有的动物都不会照镜子。一只猫在镜子里面看见了自己,它会以为那是另一只猫。它会走上前去打招呼,或者扑上去撕咬,要不然就是视而不见,不把那镜子里的形象看作一只猫。当然,也更不会认为那是它自己。这说明动物没有观照和认识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当然也更谈不上复现自己和思考自己。
那么,人为什么能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复现自己呢?因为人有自我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简单地说,就是能够把自我当作对象来看待的心理能力。能够把自我当作对象来看待,也就意味着人能够把自己“一分为二”,一个在这边,一个在对面。这样一来,人就可以照镜子了。因为镜子里面的那个“人”无非是另一个“我”,一个可以当作对象来看待的“我”罢了。
人不但能够观照自己,而且还能够复现自己。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拷贝”和“克隆”自己。比方说,画一张自画像,或者拍一张照片。其实,也不一定要画自画像或者拍照片。在黑格尔看来,但凡是在一个对象上刻下内心生活烙印的行为,都是人的自我复现。黑格尔举了一个有名的例子。他说,一个小男孩站在河边,把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面上就会出现许多圆圈。这时,这个小男孩就会“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为什么会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呢?因为“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换句话说,这个小男孩用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在一个对象上复现了自己。
这个例子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实际上把黑格尔哲学的秘密说出来了。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绝对理念。对于绝对理念能够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确定实现自我认识这一点,我们总是很难想通。但如果把“绝对理念”换成“人”,换成“自我意识”,也许就好懂多了。就说这个小男孩。当他刚刚站在河边什么都还没做的时候,他不过就是一个单纯的“我”而已。他当然有自我意识,但有和没有也没什么两样。因为他这个“我”,他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得到确证。不过,他既然已经有了自我意识,这个“我”就一定会要求得到证明。于是,他就把石子扔进河里去了。这个动作如果是无意识的,当然没什么所谓。但如果是有意识的,那就意味着他把自己“对象化”了。对象化就是把自我变成对象,变成一个可以面对面观照的对象。水面上的那些圆圈就是这样一个对象,就是这个小男孩内心生活的对象化。小男孩的内心生活或者自我意识本来是精神的内心深处的,现在变成物质的外部世界了,当然是“自我否定”。小男孩的内心生活或者自我意识本来是无形的没有着落的,现在变成有形有着落的了,因此也是“自我确定”。更重要的是,小男孩感到了惊喜,他把水面上的那些圆圈看作了自己的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因此又是他的“自我认识”。而且,在这个“自我认识”中,外部物质世界和内心精神世界得到了统一,因此也是“合题”。请同学们想想,这样讲是不是很通?
所以呀,我说黑格尔举的这个例子真是不可小看。如果我们接受黑格尔的观点和术语,就完全可以说这个小男孩把石子扔进河里,然后把水面上的那些圆圈看作自己的一个作品并感到惊喜的过程,就是他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确定来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个事情放大了,放大到整个世界,又如何呢?难道不同样是这样一个过程吗?只不过这个过程的主体就不是小男孩,也不好叫做“自我意识”了,得叫“绝对理念”或者“绝对精神”才行。(www.xing528.com)
因此我认为,黑格尔的这一整套体系,与其说是在讲绝对理念,不如说是在讲人。所谓“世界是绝对理念自我实现的过程”,其实是人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里,人的行为在神的名义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而具体的考察。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前面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了——为什么艺术的需要对于人来说是普遍而绝对的。黑格尔的回答是因为人有意识。人有了意识怎么就一定要有艺术呢?因为有意识的人就像绝对理念一样,是一定要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确定来自我认识的。当然黑格尔没有这么说,是我替他说的。(笑)不过黑格尔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最便当的办法,当然是像那个小男孩那样,把石子扔进河里,然后笑嘻嘻地看着水面上的那些圆圈。(笑)太简单了是吧?那就复杂一点。比方说,文身,戴耳环,在陶罐和岩壁上画各种图案花纹等等。其实这和往河里扔石子也没什么两样。用黑格尔的话说,它们都是“改变外在事物的形状”,“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其目的,也都是在一个对象上复现自己,只不过这一回把圆圈画到了自己身上而已。
同样,在水面上的那些圆圈,和在陶罐上、岩壁上,以及自己身上的各种图案花纹那里,人们看到的也是同一样东西。用黑格尔的话说,“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这一句话里面实际上包括了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定义的三个条件,或者说艺术和审美的三个特征。第一,艺术和审美是“欣赏”。如果不是欣赏,比方说是思考,那就不是艺术和审美,而是哲学了。第二,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人们欣赏的是一个“外在现实”。而且,按照前面的说法,他欣赏的还是一种“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如果这个外在事物不是直接呈现于我们面前的,而是像在哲学中那样作为概念间接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也不是艺术和审美。第三,这个直接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审美对象,表面上看是一个“外在事物”,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只不过表象为一个外在事物罢了,因此叫做“他自己的外在现实”。
现在我们清楚了,水面上的那些圆圈,陶罐上、岩壁上,以及自己身上的各种图案花纹,都只不过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这是人才有的一种需要。黑格尔说,这种需要贯穿在各种各样的现象里,一直到在艺术作品里进行自我创造。所以,人之所以要有艺术,只因为他有自我意识,只不过黑格尔管它叫“绝对理念”。或者说,被黑格尔改造为绝对理念。
但是,艺术和美又不等于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是理性的,艺术欣赏却是感性的,“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也是感性的,所以,美并不就是绝对理念,而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当然,艺术也是。
艺术和美既然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绝对理念就是它的内容,感性显现就是它的形式。艺术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但是我们知道,这个调和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绝对理念和感性显现归根结底是矛盾的。这样一来,绝对理念就要做三件事情:要探索最适合它的表现形式,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最后还要超越感性显现的阶段进入自由的思考。所以艺术本身也是发展的。黑格尔说:“就是由于这种发展,艺术美才有一整套的特殊的阶段和类型。”
下面我们就来讲艺术的阶段与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