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告急
俄国人在东普鲁士遭到惨败,而在遥远的南部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波兰到罗马尼亚边境,在长达200英里的加里西亚战线,俄国西南军团统帅尼古拉·伊凡诺夫将军与奥匈帝国总司令康拉德·冯·赫岑多夫激战数场,最终以俄军大胜而告终。
一战中的奥匈帝国军队
康德拉将军在视察军队
俄军在加里西亚的实力与奥匈帝国不相上下:尼古拉·伊凡诺夫将军共统帅4个集团军,而赫岑多夫指挥的奥匈部队也有3个半集团军。但由于奥匈帝国军队作战力的低下和指挥部署的混乱,在几场具有决定性的战役中频频失利。在即将被俄军合围的时刻,奥军总指挥赫岑多夫下令全军后撤。于是奥匈帝国的残兵败将在9月11日撤过桑河,于9月16日撤至戈尔利采—塔尔努夫一线,该地区处于战役初始的伦贝格后方135英里处。康拉德的退却,使奥匈帝国的整个加里西亚沦于俄国之手。加里西亚战役中,奥匈军死伤约25万人,被俘10万人。在全国参战部队不足百万人的情况下,这无疑是极其巨大的损失。奥匈帝国在加里西亚的惨败也预兆一个暮年帝国的衰亡。
康拉德的退却,使得德国东北部的西里西亚省直接面对着俄国西南军团的威胁。西里西亚是德国较为富庶的省份,德国当时为了发动侵法战争,将许多重工业从德法边境移至该省。一旦西里西亚被占领,德国的战争机器很可能就会停顿。负责东线总指挥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急忙从东普鲁士抽调四个军来解除威胁。在调动的过程中,德国人又一次出色地展示了日耳曼民族与条顿民族的办事效率。德国人已用优越的铁路网,在9月下旬共动用750列火车,行程约500英里,将部队转移到克拉科夫地区。这一战略转移被视为军交运输的经典战例。
及时调度的四个军与克拉科夫地区附近的警卫部队共同组成了德国第9集团军,指挥官为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将军。马肯森将军最初在普里特维茨的第8集团军中指挥第17军,在与俄第1集团军的首次遭遇战中的表现令人失望。后来,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联合指挥的坦嫩贝格—马祖里湖区战役中,骁勇善战,经常担任主攻部队的指挥官。鲁登道夫启用马肯森是有他的道理的:将第8集团军中最勇猛的将领弗朗索瓦留守在马祖里湖区附近,能够威慑俄军西北军团的残余力量,极大地缓解东部战线东南方向的压力;而将马肯森破格提拔,也定会使其在战斗中拼死向前。
马肯森果然没有令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失望。第9集团军组建伊始,马肯森便下令向沿维斯瓦河向俄属波兰军事重镇华沙进击。华沙位于俄属波兰的心脏地带,沿克拉科夫下游的城市横跨维斯图拉河两岸。失去了华沙,俄属波兰也将整个沦陷在德国的手中。攻击华沙,会起到围魏救赵的功效。最起码会延缓俄军进军西里西亚的步伐。德第九集团军掠夺式的进攻摧枯拉朽,将沿途遭遇的小股俄军统统碾碎,俘虏一个不留,带不走的物资就地焚毁。这对刚刚从战争中尝到甜头的俄军西南军团来说,无论在士气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当10月12日马肯森的部队高歌猛进至华沙东南150公里处,华沙城标志性建筑物依稀可见时,俄国最高统帅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亲率强大的增援部队赶到。波兰战场风云突变,俄军依靠人数上的压倒性优势,将劣势立即扭转。面对俄军的三个集团军,马肯森并未慌乱,亲率第9集团军与俄第4、第5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中游沿岸展开激战。德军指挥得当,协同作战,而俄军则因为指挥失误一度混乱不堪。在这场遭遇战中,德军与俄军平分秋色。俄军虽然人数上占有优势,但并未讨得什么便宜,只得后退,重新部署,以求再战。
马肯森冷静地分析了战场局势,认为取胜的希望几乎为零,便毅然下令撤军。德军的撤退井然有序,但在撤退的过程中,德军实施了焦土政策:将桥梁全部炸毁,将沿途能够提供给养的村庄全部烧光,将撤军时无法携行的物资也全部焚毁。此举只给俄军留下了一个残败不堪的波兰南部,使俄军不得不将进攻西里西亚的时间推后,这同时也为德军和奥匈帝国的部队提供了重新部署与集结的时间与空间。(www.xing528.com)
接替小毛奇的冯·法金汉
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在分析完局势后,觉得用手头的部队抵御俄西南三个集团军的进攻,的确很困难。而奥匈军队士气低落,组织涣散,毫无战斗力可言,便向西线的德军总部请求增援。在德军马恩河战役失败后接替小毛奇的德军总参谋长的冯·法金汉深知兴登堡现在最缺的就是兵力。但德军在西线的战事也不容乐观。马恩河战役的失败使德军速战论的观点破灭,英法联军在法德边境力量的增强也使德军总部感到压力越来越大。
当时,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战线拉得很长,从孚日山脉延续到北海海岸线上,都有着双方对峙的部队。其中,双方都将主力部队集中在伊普尔地区。谁都知道,一旦失去了伊普尔,整个防线都要后撤,都会将战场再次引向本国境内。所以,即马恩河战役之后,伊普尔地区又成为协约国与同盟国对决的主战场。对于德军而言,拿下伊普尔是将英法联军逼到敦刻尔克的前提条件,如果德军想占领法国,那么必须在伊普尔给予英法联军致命的打击。所以,抽调任何一支部队,哪怕是一个师,也等于在剜法金汉的心头肉。法金汉经过斡旋,最终在11月10日说服奥匈帝国康拉德派遣5~7个军作为德国第9集团军的右翼,主要起到保护德军正面主力部队的作用。
同时,在与兴登堡的通话中,法金汉表示:“如果从西线抽调部队,会将伊普尔的主动权拱手相让。那样,德军的阵线就会全面后撤。主战场将移至德国本土。东普鲁士的第8集团军,虽已抽调了两个军,仍可能再调出一些兵力。即使这样削弱东普鲁士防线也在所不惜。若第9集团军自托伦方向开始向俄军进攻,便可以带来决定性的胜利。西线部队将于11月11日发动总攻,总攻完毕后,将用强大的铁路运输力量向东线调运5~6个军,四天半便可抵达,约于11月22日在东线集结完毕。”
法金汉的表示即令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欣喜万分,也使他们感到为难:究竟是应该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于次日早晨启程进军呢?还是等待两周,以便和法金汉所承诺的援军一道进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攻呢?法金汉的电报明确地指示,反击俄军的重担将放在援军的肩上。静候援军的到来无疑是颇具诱惑力的。可是等到援军抵达时,俄军势必早已占据了波兰的东南部地区,而且很可能距离西里西亚边界距离很近了。
兴登堡很清楚,第9集团军反应上的任何迟钝,只会使俄国大公认为德军在西线战场上已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俄军更将会势如破竹地压向德国领土。而恰恰是在这种情绪下,俄军很可能忘记或者无视他们将面临德军从北方设防区发动反击的危险。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最后决定,立即发动反击。如果德军等候了两周,而期待中的4个军没有抵达,或者只是零星抵达,那么西里西亚的形势将变得十分严峻。俄军将建立起保护他们右翼的坚强阵地,也能够切断波森与克拉科夫之间的某些铁路线。因此,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决定将新攻势的开始时间定在拂晓。而事态发展表明,他们这样做是极为明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