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唐朝的朔方雄镇灵州
李渊建立唐朝的第二年(619年),将灵武郡改为灵州,治所仍在回乐县,并设总管府,管理本州及四邻诸州的军事防务,甚至“大发卒治战舰”在黄河上部署水师,主要防备突厥南侵。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年(627年),将全国行政区划分为十道,类似于汉代的13州刺史部,其中最重要的京畿地区称“关内道”,灵州被划入其中。此后又相继在灵州设大都督府、朔方节度使,政治、军事地位大大提高。灵州得黄河自流灌溉之利,农业生产发达,唐代有汉渠、御史渠、百家渠、胡渠、尚书渠、七级渠、光禄渠等干渠,而且都是自流灌溉,使整个宁夏平原成为鱼米之乡,故又被誉为“塞北江南”。灵州水陆交通便利,是唐末五代丝路必经之地。所以,各种史籍对灵州有“关中捍蔽”“兵食完富”“朔方雄镇”之称。
解密灵州古城位置 唐灵州城仍治回乐,属望县。按唐制,县分七等:京城所在为赤县,京城之旁为畿县。其余按户口多少、资地美恶分五等,分别称“望”“紧”“上”“中”“下”县。回乐这个望县,实际是一等县。辖境包括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灵武市大部和青铜峡市的河东地区。由于黄河水泛滥成灾,古老的灵州城在明代因被河水冲毁曾三度迁徙,最后落脚今天的宁夏灵武市。唐代灵州古城的确切位置到底在哪里,成了史学界的千古之谜。民国年间的一些历史地理学家,都把它考订在“今灵武西南”。此时灵武县西南要管辖到青铜峡的峡口、牛首山一带,吴忠尚属灵武县的一个堡,这种说法虽无错误,但毕竟太模糊。当代设立吴忠市后,此说是否正确就值得怀疑。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学术界开始讨论“唐灵州到底在何处”的问题。1988年出版的《宁夏交通史》《塞上丝路》和1993年出版的《宁夏历史地理考》等著述都认为在吴忠市境内,但仍有一些学者认为在灵武市境内。2003年5月8日,吴忠市利通区在城市建设中,从古城乡绿原小区工地出土唐代《吕氏夫人墓志》石碑,终于解开了千古之谜。《墓志》石刻明书墓主“太和四年(830年)七月六日终于灵州私第……十月四日殡于回乐县东原”。照此推移,回乐县城(即唐灵州城)应在吴忠市利通区绿原小区之西,即今古城乡古城村,当地民众世代称“古城湾”。这说明“古城”之名并非空穴来风,正是源于西魏到明初的灵州古城。
唐朝初期灵州的属县 唐灵州初置六县,这六县是:
怀远县 属紧(二等)县,县城原在今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乡稍东的洼路村。仪凤二年(677年)夏,黄河洪水泛滥,将县城冲毁。次年在旧城之西,也就是今天的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另筑怀远县城。以此为起点,银川市城区的建城史已有1330年。如果上溯到被河水冲毁的旧怀远县城,则是始置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时间还要早150多年。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县内有两个盐池(湖),分别叫红桃、武平,都在贺兰山以西。因此,唐初怀远县的辖境比隋朝大得多,除了今宁夏银川市的3个区,还包括贺兰县全境、永宁县北部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大部。
保静县 原为隋朝的弘静县。唐神龙元年(705年)改名“安静县”,唐肃宗在灵州登基改元至德后(756年)又更名“保静县”。其县治、辖境都与隋朝相同。
灵武县 属上县,治今青铜峡市邵刚堡西,在当时的汉渠口之北50里。县内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渠溉田。县北42里有千金陂,长50里,宽10里。辖今宁夏青铜峡市大部、永宁县西部。
鸣沙县 属上县,治今宁夏中宁县鸣沙镇,城枕黄河。武德二年(619年)为西会州治。贞观六年(632年)至九年为环州治。后环州废,仍以县属灵州。咸亨三年(672年)于县境东置安乐州,以县属之。神龙二年(706年)被默啜攻陷,县城荒废,移治于黄河北岸之丰安城,不久又迁回故地。后又被吐蕃攻占,至大中三年(849年)七月收复,八月改“安乐州”为“威州”,仍以县属之。另外还有安置少数民族的羁縻州东皋兰州寄治县境。
温池县 属上县,治今宁夏盐池县惠安堡镇北老盐池古城。唐神龙元年(705年)始置温池县隶灵州。大中四年(850年)改隶威州。因境内有温泉、温泉盐池,故名。郦道元《水经注》卷2河水注:“肥水又东北出峡注于高平川。水东有山,山东有三水县故城,县东有温泉,……温泉东有盐池。”1992年本书作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按《水经注》描述的方位查找,十分顺利地找到了它。这个存在1500多年的温泉,就在今宁夏盐池县惠安堡西至韦州沿公路8公里的路北约300米处,地属今同心县巴庄乡,在太阳山之东。当时仍有较集中的泉眼5处,每处10多眼泉水翻滚,从细沙中冒出,清澈见底。泉水北流,汇成七八亩之湖,再由湖西流出,形成20多米宽的河道。这就是甜水河的源头。据当地牧羊人说,湖水冬不结冰,热气蒸腾,而夏天却是寒彻透骨。就在我们攀谈之时,太阳山煤矿的一个工人用网捕到一条四五斤重的鲤鱼。2003年,笔者再去时,发现已被采石场、石灰厂所毁。温泉盐池即惠安堡之北的南北中三池,历代盐产量甚高,近代枯竭。今惠安堡北之老盐池古城遗址,出土有唐代文物,当是唐温池县治所。辖境包括今宁夏盐池县、同心县、灵武市及吴忠市利通区的交界地区。还有安置少数民族的燕山州、烛龙州寄治县境。
温泉盐池 今宁夏盐池县惠安堡北盐湖,因其西有温泉而名,自西汉时已由朝廷置盐官管理,盐产量很高。唐代盐湖周围31里,仍在大规模开采。朝廷在此置温池榷税使,设榷税使1员、推官2员、巡官2员、胥吏(收税官)39员,防池官健及池户165户。所产之盐由商家运销,朝廷只管税收。神龙间陷于吐蕃,大中三年(849年)收复,次年三月改由朝廷的度支直接购销,由灵州分巡院官具体管理,其收入供军费开支。
定远县 属上县,治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县姚伏镇附近)。唐先天二年(713年)郭元振为朔方军大总管,筑定远城为行军结集之所,其后升为县,属灵州。辖今宁夏石嘴山市所辖之黄河以西各地,包括大武口区、惠农区和平罗县。景福元年(892年)升为警州。
唐中后期灵州境内的州县变迁 天宝年间之后,灵州属县时有增减,有的县曾升为州,其中有的州又曾多次更名,主要有:
西会州、环州治鸣沙县(今宁夏中宁县鸣沙镇),北周于此始置会州,后废。唐武德二年(619年)置西会州,辖鸣沙县,州县同治。贞观六年(632年)以大河环曲改名“环州”。至九年州废。(www.xing528.com)
回州 治所待考,可能与丰安县同治一地。辖地不详。贞观四年(630年)析回乐县地置州,领丰安县。贞观十三年(639年)州、县皆废,其地并入回乐县。
丰安县 驻丰安城(疑在今宁夏中宁县石空附近),隋置丰安县,后废。唐武德四年(621年)由回乐县境析置丰安县,属灵州。辖今宁夏中卫县、中宁县的黄河以北各地。贞观四年(630年)改属回州。贞观十三年(639年)并入回乐县。神龙二年(706年)鸣沙县治一度移入废丰安城。丰宁城是否就是丰安军城?“安”为“宁”字之笔误也有可能。
雄州 原治今宁夏中宁县石空附近,后西迁至今宁夏中卫县城关附近,始置时间不详,但肯定在唐朝中后期,治所在黄河北岸,东距灵州180里,约今中宁县石空。中和元年徙治承天堡(今宁夏中卫县城关附近)为行州。
丰宁城 详址待考。据《旧唐书》《新唐书》载:至德元年(756年),李亨避安史之乱北上,六月至丰宁城南,见黄河天堑之固,欲整军北渡,以保丰宁,忽大风飞沙,跬步之间不辨人物,于是回军灵武,随后登基,是为“唐肃宗”。照文中描述,此丰宁城当在今宁夏中宁县的黄河北岸。
警州 治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县姚伏镇附近),本定远县,景福元年(892年)灵威节度使韩遵上表升为警州。有羊马城,幅员14里,信安王李伟所筑。参见定远军、定远县。
唐代的产盐胜地盐州 唐代宁夏中部、北部绝大多数地方属灵州。除此之外,今宁夏盐池县的东部、中部都属盐州管辖。盐州治五原县,在今陕西定边县南,隋为盐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盐州,领五原、兴宁两县,州县均寄治灵州。四年(621年)撤兴宁县,其地并入五原县。贞观元年(627年)撤盐州,以五原县改属灵州。次年复置盐州及五原、兴宁两县,属夏州都督府,旋即改属灵州都督府。开元年间有民众3025户,辖7乡。年贡盐山40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五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盐州。永泰元年(765年)置盐州都督府。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占,毁其城,随后收复。贞元九年(793年)二月,朝廷派杜希全率六千士卒重筑盐州城,两旬工毕。为此,著名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长诗《城盐州》。元和八年(813年)复属夏州都督府,领五原、白池两县。盐州是产盐胜地,境内有众多盐池。按《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当时全国共有盐池18处,其中在灵州境内的7处,即温池、宏静池、红桃池、两井池、长尾池、五泉池、武平池;盐州境内4处,即乌池、白池、瓦池、细项池。盐州的4个盐池中,又以乌池、白池的盐产量最高。乌池就是今宁夏盐池县城东约9公里处的苟池(今属陕西定边县)。唐代属朝廷直接管理,设榷税使1员、推官1员、巡官2员、胥吏(税官)130人、池户440人。所产之盐粜出后,再籴米上缴朝廷,定额为每年15万石。如按每人食用5石(120市斤)计,足够3万官吏的禄米供应。这种办法叫“收博榷米”或“输米代盐”。到五代时,乌池的榷税定额变为每年绢10万匹、米万石。盐州在唐代辖有五原、白池2县:
五原县 为上县,治今陕西定边县南。隋始置。境内有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等五原,故名。其中的青岭原在青山乡,横槽原在大水坑一带。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的驿骑“飞鸟使”就到达过“盐州西九十里”的横槽原。唐武德元年(618年)属盐州,同年寄治灵州。四年(621年)兴宁县地并入。贞观元年(627年)撤县改属灵州。次年复置五原县,仍为盐州治。天宝元年(742年)为五原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盐州治。辖境同盐州。
白池县 为上县,治北大池盐湖东南隅。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兴宁县,属盐州。四年并入五原县。贞观二年(628年)复置兴宁县,仍属盐州。景龙三年(709年)更名“白池县”。其地有盐池,所产之盐色白,故名。县治南距盐池县城20余公里,今属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其盐湖今名北大池。辖今宁夏盐池县北部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部。
灵州—西域道 唐代灵州能成为朔方雄镇,也与它的交通地位有关。从灵州向南,有著名灵州道通长安;向北,有参天可汗道直抵贝加尔湖南岸;向东,有大道通盐、夏诸州;沿黄河,可借舟楫之利东北至内蒙古托克托县。唐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占领了渭河流域的中上游及六盘山地区,传统的中西交通线长安至凉州南北两道断绝。因此,“丝绸之路”只得改弦更张,另觅出路。新的线路就是著名的灵州—西域道,也是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中原唯一可用便捷的中西交通线。其走向为:灵州向南,经方渠(今甘肃环县)、庆州(庆阳)、宁州(宁县)、邠州(今陕西彬县)、咸阳至长安,全长1250里;由于五代时中原朝廷的都城多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或洛阳,也可由灵州向西经盐州、夏州(今陕西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延州(今陕西延安市)至洛阳、开封;灵州向西,行30里过黄河,沿黄河北岸及腾格里沙漠边缘,经雄州(今宁夏中卫市)西至凉州,再沿河西走廊去西域各国。灵州至凉州约1000里。或由灵州过黄河,越贺兰山,由草地绕行至玉门关,入传统丝路西行。
从唐大中六年(852年)到宋咸平四年(1001年),灵州—西域道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唯一主线,持续了150年之久。各种史籍、遗留文物,对这条中西交通线有着大量记载。如《新五代史·于阗》所附《高居诲于阗行记》,记录了938年后晋派使节去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王”的行程:从灵州过黄河,西行30里进入党项族(即后来西夏的主体民族)控制的细腰沙、神点沙,第一晚宿于月氏都督帐。再行400里,又到了由捻崖天子为酋长的党项牙帐,然后渡白亭河到凉州。甘州以西的一段行程最艰苦,不以驼、马带足水,行人绝不敢贸然上路。到了今天的罗布泊一带,高居诲一行饮水已尽,当地的水既咸又苦不能喝,只能找片湿地掘个坑,人躺入坑中,将湿沙置于胸上“疗渴”。甘州西面有个大戈壁,砾石遍布,如无诀窍,马蹄、驼蹄都会被砾石硌坏。甘州土人教他们两个办法:骆驼蹄用牦牛皮包扎;马蹄则用一种叫做“马蹄木涩”的东西进行保护。所谓马蹄木涩,实际上是一种可以随时更换的木质马掌,用一块马蹄形木板钻4个孔,在马蹄上也相应钻4个小孔,然后用细绳贯联,这样就保护了马蹄。使团的目的地于阗国就在新疆的和田,从开封到此,竟历时两年。返回时于阗国王回赠了大量珍品,仅玉石一项就达1000斤。
由于灵州—西域道的辟通,朔方雄镇又成西北的国际商贸重镇。西域各国商人进入中原,首先在灵州出售他们的商品;返回时,又在灵州进行最后的集中采购。各国的使节进入中国,也都携带大量商品沿途出售,返回也是满载而归。五代时灵州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商品种类为:一是畜类。灵州—西域道沿途都是牧区,大量马匹从灵州市场进入中原,有时一笔交易就5000匹。后唐明宗时采取“马来无驽壮皆售(收购)”的政策,经灵州进入中原的“蕃部羊马不绝于路”。由于马商进入中原“往来馆给,道路倍费”,所以朝廷下令就在边境灵州交易结算。后晋冯晖任灵武节度使,也利用马匹交易获利,每年可得良马5000匹。二是西域各国的特产,如硇砂、羚羊角、波斯锦、大硼砂、象牙、乳香、安西白毡、和田玉石等。五代时从事这类商品交易的以回鹘商人居多,后晋只准他们在市场上买卖,不允许在民间交易。后周对回鹘商人放宽政策,取消在民间交易的禁令,竟造成全国玉价暴跌,“十损七八”。北宋乾德年间,段思恭任灵州知州。时有回鹘使臣入贡路经灵州,在市场出售硇砂。段的部下购买时,与回鹘使发生争执、斗殴。段囚械回鹘使数日。回鹘王得知来信质问,段自知理屈不答。自此,回鹘有数年之久未派使节入贡。本是一桩小买卖,却导致两国交恶。三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这些是各国商人进入中原必购之物;而中国商人也将其大量运到灵州出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