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思维作为电视艺术的本质性思维方式,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运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方面,伴随着电视艺术由初兴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电视艺术创作对视听思维的运用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兴起,以及在这一新媒体上产生的网络艺术,也成为影响和改变电视艺术思维的重要因素。
一、电视艺术思维的基本发展趋向
在电视艺术产生的初期,直接摹仿、挪用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是电视艺术最常见的创作模式。而其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对于电视艺术创作来说,则正是向视听艺术的本质特性逐步靠拢的缓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不符合电视艺术视听思维特性的作品结构方法与视听语言组织手法的逐渐摒弃,对视听语言表意潜能的逐步开掘,都反映出了视听思维在电视艺术思维系统中地位的逐渐提升。视听思维逐渐确立自己在电视艺术思维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断获取更加丰富的内涵,这正是电视艺术思维发展的基本趋向。
在这一基本发展过程中,电视艺术观念的转变、技术手段的进步、观众视听认知水平的发展以及其他艺术领域出现的新发展,是影响电视艺术思维发展速度和方向的几个决定性因素。
电视艺术观念的转变是电视艺术思维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电视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由于缺乏成熟理论的规正,因而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在电视艺术发展过程中,“综合艺术”论曾经长期主导着人们对电视艺术本质特性的理解,这种不当理解导致的结果是在创作实践中出现了将电视媒介简单地作为其他艺术样式的传播体,或在电视艺术创作中盲目杂糅各门艺术表现手法的创作倾向。在这些创作模式中,电视艺术的视听本质被深深地掩盖在了其他艺术的面纱之下。
1994年,周传基先生在《电影艺术》杂志第5、6期上连载的一篇长文《电影电视根本就不是“综合艺术”》,在电影界与电视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文中对长久控制电影、电视界的“综合艺术”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以尖锐的语词、严密的推理令人信服地表达出了这样的基本观点——电影、电视是独立的视听艺术而非综合艺术。这一观点对当时的中国电视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对于电视艺术作为视听艺术而非“综合艺术”的本质特性,人们确实是在较长时期的电视艺术创作实践中逐渐理解和掌握的,而对这一根本问题的把握,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电视艺术观念的转变。当电视艺术创作实践从文学的、戏剧的、绘画的、音乐的以及其他各种传统艺术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始探寻如何遵从视听思维的基本原理进行电视艺术创作时,电视艺术思维系统整体面貌与格局的变化就理所当然了。
电视艺术观念转变与电视艺术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同步的,而技术手段的进步则成为电视艺术视听思维发展的基础保障和直接推动力。
对客观技术条件的依赖是电视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相比于传统艺术,电视艺术的技术属性更为突出,技术在电视艺术创作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电视艺术发展史上出现的每一次技术变革,带来的都是艺术观念的重大突破。录像设备的出现,结束了直播的历史,这就将电视艺术从较为固定的演播室空间中解放出来,使电视艺术的时空观念大大拓展;彩色电视的研制,将色彩这一重要视觉元素引入电视艺术的画面语言系统中,不仅电视艺术在再现现实世界方面更真实,色彩还成为电视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元素;后期编辑系统的技术发展,让剪辑在电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剪辑语言对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的重新解释,成为电视艺术视听语言的重要内容;电视制作信号从模拟向数字的转变,引起了电视艺术观念的巨大变革,虚拟世界成为电视艺术在摹仿世界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所有这些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创作条件和重心的变化,以及进而带来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思维的深层变革,都说明了技术在电视艺术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技术的进步简化了人的创作过程,让人能够将更多的精力转到艺术创作中,而不必被繁琐的技术工作困扰,除此之外,它还很好地起到了开拓人的想象空间的作用,在现有的电视制作技术条件下,电视艺术创作者的一切设想几乎都可以化为电视屏幕上的现实。
以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支持作为前提,以视听语言构成的日渐丰富为条件,电视掌握时空、记录时空、再造时空的能力是不断提高的,在这一过程中,电视艺术创作逐渐向其视听艺术的本质规定靠拢,视听思维也不断获取新的意义。
在电视艺术视听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观众的视听认知水平,是视听思维发展的限定因素和基本参照。
电视艺术的视听语言是对传统艺术视听语言以及现实世界视听系统的拓展,它所创造的视听世界,是对现实视听世界的重构,这一世界在独特的视听语言系统基础上,遵循独特的视听思维规律,而人们对这一艺术的视听世界的接受,也是在不断地适应与自我调整中逐步发展、慢慢形成的。
在人们第一次从电影银幕上看到一个人物的面部特写镜头时,他们惊恐万分,以为自己看到的是一个被割下来之后还会动的头颅。这一事例说明的正是早期观众对于电影所运用的这种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视听语言不熟悉、不理解。在电影艺术对观众视听心理的培养基础上,电视艺术在发展初期并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场景,人们已经能够自然地将电视艺术看作一种对现实世界进行人为选择、裁剪的结果。但是,对电视艺术语言系统的认识与理解,也仍然是逐渐发展的。一些在今天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意义表达的视听语言,在电视艺术发展初期却很难被人们正确理解。
例如,当电视屏幕上第一个画面是一个人在观看(景别可以是面部特写,也可以是近景乃至全景),第二个画面是桌上的一个花瓶时,我们的电视视听经验就会马上告诉我们这两个画面传达的意思是,第一个画面中的人在看着第二个画面中的花瓶。而由这样两个画面的简单相接即可传达出的明确涵义,在早期的电视艺术作品中却往往需要做出更明确的交代。由于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由观察别人到观察他所注意的物体时,少不了顺着此人视线去看物体的这样一个“转头”或转移视线的动作,因此交代中间过程的这样一个摇镜头,就成为早期电视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镜头。这样的细致交代,是为了让观众获取准确具体的信息。视听语言运用上的这种变化,正是建立在人们在长期的电视视听训练中,对电视艺术视听语言语法的认识逐步清楚,对这种视听感知方式日渐习惯的心理基础上的。当人们能够接受电视艺术所创造的视听世界,也就意味着人们已经在这一视听世界中建立起一种新的视听思维:以依照特定语法规范进行呈现的运动视听形象为直接材料进行的思维。
随着观众视听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理解力越来越强,视听语言的运用也可以越来越简练、自由。电视艺术作品对观众的视听思维有培养的作用,观众视听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又成为电视艺术视听思维发展的最直接的限定因素和参照物。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除了上述几方面的变化,不断来自其他艺术领域的各种影响也是电视艺术思维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不是定型的,在新的文化背景、技术条件和社会状况下,它们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传统艺术在当代出现的种种新的创作动向,如文学艺术中的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等现代戏剧形式,无主题音乐,以及现代连环画等等,都可以对电视艺术的观念和思维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在网络这一新媒体上产生的各种网络艺术形式,则因其语言系统结构、思维方式等与电视艺术的相近,而给电视艺术思维带来了更直接、更深刻的启发。
二、网络艺术对电视艺术思维的启发
网络艺术是在20世纪末新兴的网络媒体上发展出的新的艺术样式。对于“网络艺术”这一概念的理解,至今仍存在分歧,甚至这一名称本身也并没有得到艺术理论界的全面认可。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网络艺术”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其内容至少包含这样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各种艺术,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戏剧、网络美术、网络电影、网络广播以及网络电视等,这些已有艺术样式在改变了传播载体之后,媒体基础的变化也带来了它们艺术面貌乃至艺术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二是在随着电脑和网络媒体的出现而发展出的新的艺术品种,这是我们所说的网络艺术的主体部分。
在电脑和网络媒体上发展出的艺术品种主要有:
网络游戏。这是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网络艺术品种。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是艺术理论研究史上长期关注的问题,虽然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显而易见,但在传统艺术的世界里,游戏似乎很难被真正归入艺术范围内。而在网络媒体上,游戏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空间,并以其崭新的形式、鲜明的艺术活动特征和对网络媒体特性的充分发挥,责无旁贷地成为了艺术的核心类型。
网络剧。指专为网络媒体制作、拍摄的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叙事作品,由于其基本面貌与影视剧相似,因而我们称之为“网络剧”。网络剧是网络艺术发展至理想形态的一个艺术品种,目前只出现过一些雏形形态的短小作品。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边缘性艺术形式,例如:AscⅡ艺术——以计算机内部的AscⅡ代码为材料创作的绘画艺术作品;分形(Fractals)艺术——或称“碎片几何艺术”,这是一种在分形几何理论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其形态为变幻无穷的静态图形集合或动画,而构成这些静态图形或动画的几何元素之间有着无限的相似性。(www.xing528.com)
这些网络艺术的基本形式,共同具备着一些不同于已有艺术样式的基本艺术特性,而这些艺术特性的具备又无一不是缘于网络媒体所实现的技术可能。
首先是网络艺术在语言类型方面的极大丰富。网络媒体可以自由地将视听语言与文字语言这样两种在人类艺术史上具有最重要地位的艺术语言类型进行完美结合,这种结合让网络艺术具有了其他艺术均无法与之比较的丰富艺术语言系统。
其次是对艺术时空观念的极大突破。网络艺术打破了以往艺术中常用的线性时空结构方式,而发展出一种多线索、多向度的时空结构。举例来说,超链接这样一种网络艺术独有的手段,就可以提供给接受者更多的时空向度选择。超链接正是在正常的线性时空发展中,横向插入的其他时空片断,接受者在适当的时候点击这些超链接,也就自主地完成了多条时空线之间的转换。
最后是艺术作品内容、面貌的不唯一性与高度个体性。这是由艺术传播方式的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网络媒体在使用上是充分个人化的,这就使得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自主选择与改变在网络艺术中成为了现实。在网络游戏中,玩家真正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他的行为能够直接决定游戏的结局,即使在角色扮演类游戏中,情节有着预先设定的发展方向,不同参与者的不同选择,也还是会改变游戏各个中间环节的内容。在网络剧中,接受者的自主权也同样可以体现,对剧情发展趋向的不同选择会带来不同的故事结局。这都体现出了网络艺术的个人化,以及接受者在实现艺术作品完整性过程中的意义。
上述的网络艺术基本特性,都是基于网络媒体所具备的虚拟现实世界的技术能力。前面讲过艺术的发展是以真实再现现实世界,更精确、更完美地把握现实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际上一部人类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们不断探索新的物质手段,来提高对现实世界的再现能力,从而塑造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的历史。人类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实践证明和不断提高自身把握世界的能力。
艺术发展到今天,计算机、网络媒体的出现为人们虚拟世界的愿望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计算机、网络媒体的最大贡献应该是为人与虚拟世界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可能,人与虚拟世界的关系不再是隔岸观火、或是观看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互动,使相互平行发展了几千年的真实世界与虚拟的艺术世界趋向融合,也正是互动使得虚拟的艺术世界具有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真实性。
实际上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前或是发展的过程中,在原有的电影、电视媒体技术手段的基础上,人们也一直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追求更多真实再现现实世界的手段。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有声片到彩色片,从彩色片到宽银幕(cinerama),从宽银幕到环幕电影(kinopanorama),从环幕电影到球幕电影,还有立体电影(vectorgraph)等,在20世纪后半期人们还尝试把气味引入电影,在影院的座椅下面装有气味散发装置,配合不同的画面内容会释放不同的气体,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更真实地塑造一个虚拟世界。电视的发展也是如此,从长宽比例为4∶3的屏幕发展到16∶9的大屏幕,从普通电视发展到高清晰度电视(HDTV),到今天世界各国对互动电视的开发和研究,也都是为了同样的目的。
但是所有这些,都无法与计算机和网络带来的互动性相提并论,有了互动,我们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真实再现现实世界的程度,而是进一步真实再现了我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真实。我们与艺术世界之间的有距离的审美观照关系变成了一种更为真实的无距离的审美经历关系。
计算机虚拟现实与互动技术的发展可以追述到20世纪60年代。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作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交互式多媒体技术。1968年美国人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设计出头盔式虚拟显示器,这种头盔显示器上有两个护目镜一样的显示器,每只眼睛对应一个显示器,两个显示器所呈现出的透视影像稍有不同,有着逼真的立体效果。当戴头盔的人转动头部时,影像也会跟着发生改变,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最早的虚拟现实设备。此后苏泽兰不断改进他发明的头盔显示器,今天的虚拟现实设备采用了性能更好的计算机系统,但沿袭了头盔显示器的形式。现在的虚拟现实技术依靠发达的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可以模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真实感受。1981年美国加州大学的麦克尔·麦格里威(Mike Mcgreevy)应美国宇航局的邀请,研究“空间感知和先进的显示”这一课题,使宇航员能够通过计算机虚拟境界来熟悉外层空间的环境,他选择了一个潜水员面罩,在面罩内部装置了液晶显示器,并使用了数据手套、声音识别、三维声音、人工合成的触觉反馈装置等先进技术手段,当使用者戴上头盔和耳机后,就与外界隔开,完全沉浸在虚拟幻境中了。
20世纪90年代中期,虚拟现实技术从研究所和军方实验室走向家庭消费市场,进入娱乐游戏的领域。一些大型的电子游戏生产商纷纷推出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游戏产品,如日本的任天堂公司于1995年推出了Virtual Boy和Nintendo Ultra两款游戏产品,而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电脑游戏、教学软件广泛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许多大型的探险、枪战、或是动作类电脑三维游戏,例如古墓丽影、雷神之锤、反恐精英、三角洲部队、彩虹战士等已经在广泛深入地探索互动所带来的艺术创造潜力。网上也已经建立虚拟的博物馆,通过三维立体的画面,和真实细腻的音效来构建模拟的博物馆氛围。基于Internet的网络虚拟现实则提供了范围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的虚拟空间,许多网络游戏在具备了虚拟现实的计算机游戏所有特征的同时,还实现了游戏者之间的互动。真正做到了艺术世界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实。这是对传统艺术形式带给我们的单纯的艺术世界真实的极大超越。
网络媒体和网络艺术的兴起,如同历史上任何一次新媒体和新艺术形式的诞生一样,不是宣告某个传统艺术形式的终结,而是宣告了传统艺术发展的新机遇。网络媒体和网络艺术的兴起,带给电视艺术最大的思考就是如何在模拟现实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就是说,如何从平面地复现现实世界的真实,进步到立体地展现人与现实世界、人与虚拟的艺术世界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面对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世界各国都在认真思考,例如现在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互动电视的举措就证明了这一点。在现有的电视媒体技术基础上实现互动,这不是电视向网络媒体的倾倒和屈服,也不只是一种媒体技术手段上的追赶,而是电视对于一种艺术思维的时代认同。
对电视互动技术的开发,直接结果是强化了电视艺术作品对受众自主性的重视。电视艺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一直是单向传播的,受众对于通过电视接收机接受到的视听信息没有任何的更改权力,在这种传播方式下,受众的自主性在电视艺术作品中几乎没有体现。网络艺术的完全个人化接受和作为网络接收端设备的电脑的可操作性,都使得艺术作品在网络媒体上能够以更多样化的方式存在,受众对艺术作品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而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对其进行简单操作以获取不同的观赏过程、不同的艺术内容。在这种艺术活动中,受众的自主性得到了空前重视,受众对于艺术作品进行个人化接受的要求,使得艺术作品面貌的唯一性和作品本身的完整性被破坏,这种由受众地位变化带来的艺术观念的改变也影响到了电视艺术的创作。在网络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在互动技术的发展所提供的现实可能中,电视艺术的思维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例如对AB剧式作品结构的探索,就是在网络艺术观念影响下电视艺术思维变化的一例。
网络媒体对电视艺术思维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互动上,由于网络为人类带来了新的艺术语言方式与传播方式,随着网络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加大,它所呈现的艺术语言系统也就逐渐开始了向已有各种艺术样式的渗透。对电视艺术来说,叙事原则的更改也是在网络媒体影响下艺术思维产生的新变化。电视艺术作品中的叙事,大多仍遵循传统的叙事原则,其基本叙事结构是线性的、封闭式的,即便从作品整体来看,其中也包含各种不同时空的交错、转换,但每一时空中的叙事都是按照现实时空的存在特点线性地进行的,这种叙事方式是由文学、戏剧等传统叙事艺术中直接继承下来的。网络艺术中出现的多层时空结构,对于电视艺术的叙事构成了直接的启发,电视艺术突破传统叙事原则,尝试以新的时空观念、新的视听语言组织法则进行非常规叙事的探索成为电视艺术思维的新内容。
网络艺术作为在新传播媒体上产生的新艺术样式,它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即便如此,它的艺术魅力,它对传统艺术观念的震撼,都让我们很难对它视而不见。随着网络艺术的发展,随着各种技术条件的不断进步,人类整体的艺术观念必将发生更多、更深层的更改,电视艺术思维在这样的背景上也势必有更多的变化与更新。
网络艺术,尤其是以互动为特点、融合了诸多传统艺术形式因素的计算机游戏和网络游戏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也指向艺术发展的未来,艺术究竟往何处去?
对于这些问题,在技术手段飞速发展的今天,西方有些艺术学家和未来学者甚至描绘了所谓“脑干细胞植入(Implanting Brain Stem Cells)”(4)的前景,他们认为在不远的将来,技术条件能够达到实施脑干细胞的植入,因而幻想所有的人类知识、记忆都可以进行复制和移植,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被脑干细胞的移植过程所替代,人们需要什么,就植入载有该类信息的脑干细胞,而今天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去描绘、去追求的虚拟的艺术世界也被物化为神经细胞负载的种种信息植入人脑。这种设想是对人存在价值的根本否定,是对人的根本否定;同时这种设想取消了审美和艺术的客观独立性,以纯技术化的方式肢解了艺术的存在,实际上也是对艺术和审美的消解。
只要人类存在,就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要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有对自身不断确认和提高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艺术发展的土壤和空间。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维度来看,电视艺术只是人类艺术演进漫长过程中的一个瞬间,但同时这个瞬间也是一个无法取代、不能忽视的环节。我们对于电视艺术的理解、对于电视艺术思维的把握都还只是刚刚开始而已,所以深入展开对电视艺术独特规律的探索,尤其是结合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当代媒体发展的背景来理解电视还只是刚起步,这里有更多的工作期待着我们。
【注释】
(1)《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2)转引自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4)引自Time,November8,1999,Paul Hoffma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