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视接受主体的基本分类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看过电影和电视的人,都是影视接受主体。因此,影视接受主体可谓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分出不同的观众类型,比如按照性别分类有男女之分,按照年龄有老幼青壮之别,按照文化层次有高中低之分,按照地域有南北中外城乡之别,按照职业会五花八门,按照性格气质会千差万别,按照审美趣味也会各种各样,按照艺术欣赏水平更有天壤之隔。以下,我们只从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文化层次和个性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划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划分都是相对的、粗略的。
(一)年龄分类
按照年龄划分,影视观众可分为少儿、中学生、大学生和其他青年、中年和老年。年龄不同,对作品的选择、理解和评价等就有所不同,不同年龄观众的接受心理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少儿阶段是人生最纯洁、最单纯、最喜欢幻想和类比、好奇心、求知欲和好胜心最强的阶段,同时也是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弱的阶段。这一年龄段观众喜欢看动作片和英雄片,探索宇宙和人体奥秘的科幻片和神魔片,表现动物和少儿生活的作品等等,在接受过程中,他们有较强的类比心理、幻想心理和认同心理,喜欢情节简单、好坏分明、主题明确单一的作品,内容和形式过分复杂的作品会受到他们的排斥。电视剧枟西游记枠、枟还珠格格枠和电影枟哈里·波特枠系列等永远是孩子们喜欢的影视作品。
中学阶段延续了少儿阶段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求知欲,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逆反心理逐渐增强,对异性的好奇和性心理也开始萌芽。这些心理特点对影视艺术接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不爱看说教性强的作品,喜欢看由自己崇拜的异性明星主演的作品尤其是贴近自己年龄和生活的青春偶像剧,喜欢看紧张刺激的功夫片和好莱坞大片。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内容复杂、形式标新立异的作品比较受他们的青睐。
青年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由于知识层次较高,自主意识和表现欲较强,善于接纳新思潮,因此,他们比较喜欢探索性的作品,喜欢知识含量高、思想内容复杂、形式创新的作品。在影视接受中,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挑剔心理和解读欲望,喜欢对作品进行主观性较强的价值评判和审美评价。这一阶段,也往往是最容易对作品形成主观偏见的时期,对自己喜欢的编导和作品,崇拜异常;而对自己不喜欢的,则嗤之以鼻。情绪性和倾向性十分明显。
尽管中年观众和老年观众在工作压力、生活负担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影视接受方面,却有某些相似的倾向。据央视索福瑞的统计,中老年观众是影视剧收视率中收视人数最高的观众(参见表5)。中老年观众由于是家里的一家之长,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家庭观念,因此一般喜欢看表现家庭伦理题材的作品。又由于他们接受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较多,因此比较喜欢情节性较强、符合传统文化意识的作品。与老年观众相比,中年观众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比较喜欢能够给他们带来身心放松的作品,希望能够在
表5 2003年全国市场不同性别和年龄观众收看各类节目的人均收视时间(分钟)
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www.xing528.com)
紧张的工作之余,调节一下神经。而老年观众出于一种较强的怀旧心理,则更加喜欢一些老电影或根据老电影翻拍的红色经典电视剧。
当然,上述的年龄划分都不是绝对的,只是根据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心理特点进行的简单的区分。但是,这种不同却是明显存在的。央视-索福瑞的收视率统计虽没有把影视剧的收视单独列出来,但从表5中的影视剧一栏也可见出一斑。
(二)性别和职业分类
男女性别不同,对影视剧的接受就不一样。在表5中,2003年男性观众在电影上付出的收视时间要多于女性观众,而女性观众在电视剧上付出的收视时间则多于男性观众。在作品题材方面,男性观众更喜欢动作、侦破、灾难、恐怖及战争军事题材;女性观众更喜欢青春爱情、家庭伦理题材。在风格方面,男性喜欢粗犷豪放,女性则喜欢阴柔细腻。2003年,安徽台针对男女性别的不同安排电视剧目,开播“女性剧场”和“男性剧场”,收到较好的收视效果。
职业分类是最复杂的,因为三百六十行,都是职业的不同。不过,占人口数量较多的职业,主要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高级白领、机关干部等等。职业不同,对影视的接受也有所不同。比如,一般的工人农民喜欢看武打片、喜剧片、惊险片和爱情片,他们的接受动机主要是寻求刺激和娱乐;对探索片和艺术片,他们则不感兴趣。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不同,喜欢看探索片和艺术片,喜欢信息含量高、有思想深度、耐人寻味的作品。
(三)地域分类
观众所处地域不同,对影视的喜爱和接受程度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比如,枟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枠指出,华北地区观众收看电视剧的时间明显多于其他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17%,收看电视剧时间较少的是西北和华南,比平均水平低了15%;而将京、沪、粤三地相比较,广州观众每天收看电视剧的时间比北京和上海两地分别少11分钟和12分钟。[1]当然,地域的差异不仅仅是收视时间的不同,还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收视内容、对作品的理解水平、收视习惯等等,我们在“时代地域与接受心理”一章有详细论述,此不赘述。
(四)文化层次、艺术素养分类
文化层次、艺术素养不同,对影视作品的接受更表现出很大的差别。按照文化层次分类,可以把影视观众分为小学以下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和大学以上文化等。有关调查显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观众和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对电视剧的收视时间相对较少,而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观众则比较热衷于收看电视剧。按照艺术素养分类较难,只可简单分为较高和较低。文化层次和艺术素养的差异,会导致对影视作品选择的不同。以北京为例,探索片、艺术片在大学云集的海淀区影院上座率高,而在一般市民、工人集中的朝阳区上座率低。再比如,霍建起的枟那山那人那狗枠和郑洞天的枟刘天华枠等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喜欢看,而枟还珠格格枠及香港戏说、武打一类的电视剧在知识层次较低的观众中收视率高。文化层次和艺术素养的差异,还会导致接受效应的不同,文化层次和艺术素养较低的观众,对作品一般只有表层的接受,而文化层次和艺术素养较高的观众,则会有不同程度的深度接受。马克思在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枠中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艺术素养对影视接受的影响同样如此,比如一个不懂视听语言的观众,是很难完全领会电影枟城南旧事枠中叠化和长镜头运用的奥妙的。
(五)个性气质分类
个性气质的不同会造就不同类型的接受者。对个性和气质的分类众说纷纭,比如有的把观众分为感性型、理性型、思考型、情绪型、分享型、旁观型、审美型等,而有的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等。这一点,我们放在接受图式构成中说明,此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