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电影观众接受心理的历时性特征
时代的变迁和电影观众群体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如同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电影一样,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电影观众。时代对电影观众有相当的制约作用,观众是一个固定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观众的多与少,对一步作品的好与恶,不仅决定于作品本身,更决定于这个时代的主流意识、社会思潮、政治、经济等因素。社会审美心理是指特定时代一定阶级、阶层群众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和观众群体紧密相连并形成某个时期的观众欣赏状态,直接影响着电影创作的走向。特定时代中,电影如果反映了这一时代社会审美心理的主流,那么就会被观众所接受,所推崇,反之,则会被抛弃,被贬斥。
19世纪9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呼吁改良政治、变法图新,就是在这样一种包含冷静深刻地剖析自我,积极试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思想的氛围中,电影作为新鲜事物被传到了中国境内。电影被介绍到中国来,正当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因此,中国电影在它一开始时,就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另一方面,在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也有很小一部分影片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文化的要求。初期放映的电影大都为舶来品,均是欧美等国的纪录片、滑稽片、歌舞片等,大陆人还没有进入拍摄自己影片的角色,从观念认识上看,这时的电影放映完全是把电影视为新奇的玩意儿,只求满足观众好奇心和娱乐需要。
随着抗日战争和内战的爆发,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在一定时期内,革命电影成为与国民党统治区文艺抗衡的有力武器。而在这期间,看电影则成了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人们从电影中汲取革命的鲜活力量,振奋精神,壮大声势,昂扬斗志,因此,此时的电影成为处于混战中的人们的精神支柱。尽管这个时期的创作条件相对恶劣,但第一代正直爱国的电影工作者仍然顽强努力工作着,他们以30年代和40年代的大都市上海为主要基地,创作出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如枟神女枠、枟春蚕枠、枟压岁钱枠、枟渔光曲枠、枟迷途的羔羊枠、枟马路天使枠、枟十字街头枠等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光辉的时期。这时期的电影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因此在内容上也和过去的电影有着显著的不同,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电影的唯一方向。在过去的革命电影作品中,虽然也有对工农革命斗争的正面歌颂,但主要的还是对旧社会黑暗的揭露。而这时的电影,虽然也有对旧社会的揭露,但主要的则是颂扬了人民群众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伟大斗争。电影的主要接受者也由原来的学生、职员、店员等小资产阶级阶层转为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及革命的干部。虽然当时的电影是政治宣传的窗口,教化性很强,但是由于看电影是大多数观众的主要娱乐活动,所以观众对看电影投入很高的热情,并且自觉地希望通过欣赏电影来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从1950年到1966年,受国人欢迎的国产影片有:枟桥枠、枟我这一辈子枠、枟武训传枠、枟南征北战枠、枟上甘岭枠、枟祝福枠、枟女篮五号枠、枟红孩子枠、枟林家铺子枠、枟青春之歌枠等等,这些影片多表现党的光辉业绩,痛斥过去的黑暗统治,憧憬未来的美好前程。观众从这些影片中受到不少的思想政治教育。
“文革”十年,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遭受了严重摧残。不仅三四十年代的许多优秀电影被彻底否定和批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优秀影片也遭到批判,而违背艺术规律制作的颂扬“高、大、全”形象的教条主义作品却大行其道。“文革”十年,中国观众所能看到的电影寥寥无几,观众的艺术审美理想受到严重的压抑。中国电影艺术园地的荒芜,带来的是观众审美能力的极度萎缩。这无疑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最悲惨的一页。(www.xing528.com)
粉碎“四人帮”以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中国电影逐渐走向成熟。20世纪80年代前期,电影枟巴山夜语枠、枟牧马人枠、枟芙蓉镇枠、枟天云山传奇枠等等反思极“左”思潮的影片,以生动的叙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引发了观众对“文革”悲剧的深层思考。许多的观众尤其是刚刚经历十年浩劫的中老年观众,通过观影,宣泄了自己压抑许久的愤懑情绪。1984年的枟黄土地枠,以反传统的电影语言给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习惯带来极大的挑战,枟黄土地枠及其后的一批第五代探索影片,以全新的影像风格促使中国观众改变传统的观影心理和审美定势。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观众的审美观念日趋活跃,审美需求和审美情趣越来越多元化,顺应观众的心理需求,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电影人共同创造了中国电影的辉煌时代。枟赤橙黄绿青蓝紫枠、枟血,总是热的枠、枟在被告后面枠、枟黑炮事件枠、枟人鬼情枠、枟人生枠、枟老井枠、枟西安事变枠、枟开国大典枠、枟孙中山枠、枟周恩来枠、枟湘女萧萧枠、枟良家妇女枠等等影片在题材或形式方面的不断创新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享受,充分满足了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下观众的审美要求。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电视机的大量普及,以及各种文体活动的丰富,观众对电影的关注程度逐渐减弱,电影院一时变得冷清起来。尽管随后出现了一批在国际上拿大奖的影片,如枟红高粱枠、枟本命年枠等,但观众看电影的势头终究大不如以前。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尤其是随着好莱坞大片的不断引进,中国电影观众的眼光越来越挑剔,中国电影市场化、产业化势在必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中国的电影人开始注意电影艺术与商业市场的结合。于是,一大批既有一定的艺术追求又有一定的市场价值、适应观众不同审美需求的影片涌现出来,枟霸王别姬枠、枟菊豆枠、枟秋菊打官司枠、枟有话好好说枠、枟一个也不能少枠枟没事偷着乐枠、枟站直了别趴下枠、枟背靠背脸对脸枠、枟生死抉择枠、枟黄河绝恋枠、枟美丽新世界枠、枟爱情麻辣烫枠等受到观众的喜爱。冯小刚的贺岁片,更是适应市场、满足观众需求的典范。他一边研究观众的梦想,一边编织自己的电影。在冯小刚那里,观众成了真正的上帝。
时代的脚步迈入21世纪以后,中国乃至世界影坛上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武侠电影热潮,先是李安的枟卧虎藏龙枠,然后是张艺谋的枟英雄枠和枟十面埋伏枠。中国的电影观众带着十分矛盾和复杂心情观赏和评价着这些影片。他们一方面为其给国人带来的荣誉和它们本身精美的视听语言所折服,同时也为它们对中国传统武侠电影的改造而不满。中国电影应该如何发展,其实是一个一直困扰创作者也困扰观众的问题。但有一点非常清楚的是,中国电影不能失去自己的民族性,不能完全向好莱坞认同。中国观众需要好莱坞电影的刺激,更需要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表达。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每个人的命运和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在转型中动荡、变化,广大观众迫切需要包括影视剧在内的艺术作品为他们提供某种值得借鉴的价值取向和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中国电影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的本土资源,表现改革开放中的中国观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满足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发展中国的电影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