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接受的随意性的分析介绍

电视接受的随意性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构成“场”的因素,既有作品本身,也有接受者和接受环境。然而,随着人类进入电子时代,这种审美接受状态正在受到挑战,日常化的随意性审美逐渐兴起。电视艺术的“易得性”显示出她是一种无仪式的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电视观众与审美对象之间,缺乏必要的审美距离。在电影的接受过程中,观众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

电视接受的随意性的分析介绍

二、电视接受的随意性

美学理论中,接受的“场效应”得到特别的强调。而构成“场”的因素,既有作品本身,也有接受者和接受环境。三者之中任何一个条件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接受的效果。电视的家庭观看环境,使之不同于电影的影院性。接受环境的改变(当然,电影观众与电视观众的不同,以及电影和电视文本本身的不同也是重要的因素),导致了电视接受的随意性接受特征。

前文已有论及,审美过程需要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环境和心态,传统艺术的接受情况也确实如此。然而,随着人类进入电子时代,这种审美接受状态正在受到挑战,日常化的随意性审美逐渐兴起。审美日常化使艺术接受和日常行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在进行审美接受时,无需情绪的酝酿,无需仪式般的准备。电视艺术即是这种随意性审美的典型代表,它几乎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因为作为它的载体电视机即取即得,就好像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一样存放在屋子里的一个位置,我们只需轻轻一按遥控器,就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我们总是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随意态度去使用它。电视艺术的“易得性”显示出她是一种无仪式的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电视观众与审美对象之间,缺乏必要的审美距离。最新技术制造出来的电视机更将成为一种背景式的壁画,成为一种装饰物,与其后的墙壁结合,预示着电视与生活本身完全融为一体。

当然,电视刚刚诞生的时候,也有过一个观众高度关注的时期。那时的电视观众像对待传统艺术那样,满怀热情地聚拢在电视机前,主动由日常状态进入审美接受状态。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枟渴望枠播出时的万人空巷。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人们对电视的惊奇也成为过去。从电视的环境照明和摆放高度亦可看出端倪:随着电视机从仰视高度变为平视高度,人们也在不约而同地提高收看电视时的环境照明度。一开始,人们看电视像看电影那样,处在黑暗的环境中。80年代有一种说法认为,在黑暗中看电视,有碍眼睛健康,于是一种低瓦数的“电视灯”盛销一时。现在,这种电视灯也被废置,转为保持正常的居室光线。从一开始的完全黑暗到有微弱的照明,再到现在完全的日常居室照明,看电视的环境照明越来越接近和等同于日常生活。这样就使观众在看电视的时候可以方便进行其他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环境光照的提高破除了电视与日常生活的间隔,减少了观众过分的心理投入。(www.xing528.com)

审美过程的发生需要审美主体投入相当的注意,审美注意是进入审美欣赏的先决条件,没有足够的审美注意,深度的审美便无从展开。在电影的接受过程中,观众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但是在电视的接受过程中,普通观众的注意力大都比较分散,因为在看电视的同时,观众或是在吃饭,或是在做家务,或是在聊天,不一而足。接受过程受到干扰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比如,突然鸣响的电话,登门来访的客人,不时插播的广告家庭成员的随意评论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观众审美过程的中断,使观众无法对剧情保持持续的注意。即使一个人在收看电视的时候不干其他任何事情,不被打扰,他也很难像在剧场看戏或者在影院看电影那样集中注意力。因为观众不受任何约束,而没有约束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散漫和随意。

电视观众的接受体验中同时夹杂了其他日常生活体验的现象,迫使电视艺术工作者采取相应对策,充分发挥电视听觉方面的表意功能,使观众在洗衣、做饭的同时也能了解剧情发展的大概,也就是“听电视”。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电视剧的对话要比电影的对话多得多,因为电影是以视觉冲击取胜的,而电视更像广播,以声音取胜。比如,以诙谐幽默的对话吸引读者、推动情节发展的王朔小说,就比较适合改编为电视剧。剧中的对话,在观众走动、做家务的时候,可以作为一种“背景声”而存在,通过收听对话,观众依然可以接受电视剧内容的大概。而如果将王朔的小说改编成电影,过量的对话就会淹没画面的表现力,观众在黑暗中变得兴奋的视觉感知将处于半搁置状态,电影本身的优势也就无法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