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计艺术创造的分析介绍,什么是创造

设计艺术创造的分析介绍,什么是创造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设计艺术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受多种因素干扰。最终使设计艺术工作的全貌清楚明朗,设计师做到胸有成竹。

设计艺术创造的分析介绍,什么是创造

第一节 设计艺术创造

一、创造概述

1.什么是创造

创造(creativity)一词在《韦氏大字典》中被解释为“无中生有”(make out of nothing)或“首创”(for the first time)之意,在《辞源》中解释为,打破旧的、构建新的,是两者的统一。综合地讲,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创见性地解决问题、做出新的成绩或有社会意义的产物。如科学上的新发现,技术上的新发明,设计艺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方法等。

与创造相关的概念有创造力(或创造能力)及创造性。

创造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创造性想象、创造性劳动与创造胆识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新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能力。创造力是一种最高级的综合能力,是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主要是指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

创造性是指创造产物、创造主体与创造过程的属性。首先,创造的产物必须是首创的、新颖的(前所未有),而且是有价值的(如对需求的满足、对社会价值的肯定等);其次,创造主体是富于创造性的人;再次,创造活动中有独特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

2.创造的类型

人类活动本身就是创造活动的过程。按照创造成果的形态,可把创造分为产生新的物质产品的创造、产生新的精神产品的创造、产生新的人才的创造、产生新的审美的创造、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及社会体制的创造等。

按照创造主体,可把创造分为个体科技创造与群体科技创造。

按照创造的成果,可把创造分为发现创造与发明创造。

按照学科的性质,可把创造分为自然科学创造、社会科学创造及人文科学创造。自然科学创造又可以细分为基础研究的科技创造、应用研究的科技创造与发展研究的科技创造。

按照创造的水平,可把创造分为国际先进水平、国际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内水平与一般水平几个等级。如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设立的诺贝尔奖代表科技创造的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则代表科技创造的国内先进水平。

3.创造的特征

(1)独特性

发明创造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

“发”是产生、发生、揭示、打开的意思;“创”是开始,做的意思。所以发明创造是前人所未有的,现在也绝无仅有的,是他人未曾想到与未曾做到的。创造的独特性说明,创造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不是模仿,而是探索未知的创新性劳动,具有鲜明的创新、破旧立新的特点。发明创造的独特性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伯特所说:“发明创造就是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东西。”伽利略也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

技术发明表现为做出具体的产物。比如,瓦特发现蒸汽掀动壶盖,想到用蒸汽推动汽缸中的活塞往复运行,发明了蒸汽机,引起一次工业的革命。设计活动中制造的新产品同样体现出发明创造的独特性。

(2)先进性

发明创造是新颖的,具有对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起到推动作用的先进特性。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创造对社会发展、生产实践与科技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或划时代的意义,体现了先进性。在普通人的发明创造活动中,同样有先进性。比如,一般性的合理化建议以及工作方法的改进等,看起来与科学巨匠的发明创造水平相差很远,但实质都具备先进性,因为同样都有积极推动作用。

(3)实用性

发明创造的成果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可以应用的,这是实用性的表现。我们认为,很多时候不能绝对强调发明创造的独特性,不能把发明创造仅仅理解为创造出以前绝无仅有的成果。只要是在前人某项发明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与创新而获得了新的进展或成果,都应属于发明创造,都可以称为改进性发明。而最终的检测标准是发明创造的实用程度。图9.1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司南,图9.2为张衡地动仪,图9.3为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

二、设计艺术创造的过程

我国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对创造的心理活动有著名的三境界学说,是创造心理过程最精辟、最生动的描绘:

第一境界:创造活动的“悬想”阶段;

第二境界:创造活动的“苦索”阶段;

img180

图9.1

img181

图9.2

img182

图9.3

第三境界:创造活动的“顿悟”阶段。

王国维的“悬想—苦索—顿悟”,不加任何解释,谁都能深刻理解其描绘的创造心理活动过程。他把创造活动开始时的“悬想”心理比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们对发明创造如同怀着茫然的心态,登高远望发明的路在何方,多么遥远,不免心中惆怅。而进入发明最艰苦的“苦索”心理时,如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明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何等艰难,往往使人冥思苦想,达到废寝忘食、身心交瘁的程度。而在即将解决问题的“顿悟”心理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阶段把人在创造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描画得惟妙惟肖。

设计艺术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受多种因素干扰。社会发展意识、经济环境、各种需求心理以及来自不同领域的影响往往对设计师创造心理产生强烈冲击,有时甚至使设计落后于新的观念。为此,在创造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几乎要启动所有的心理因素,对创造心理进行必要的调整。

具体来说,创造心理的活动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创造动机的形成阶段

社会发展、生产实践与科技发展提出了问题及要求,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变成创造主体的需求,创造的需要心理随之而产生。可见,创造需要来源于社会领域的需要,同时,创造主体自身对创造的敏感性、创造的胆识、创造的欲望、创造需要都有重要的作用。

创造需要既来自于社会的需要,也来自于设计师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因而才形成强烈的设计创造动机。

2.创造心理的启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创造主体概括了解创造对象,心理活动逐渐开始活跃。比如在设计活动中,设计师凭借观察能力广泛了解设计活动的技术情报信息;凭借思维能力对设计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比较;凭借想象能力进行设计构想;凭借独立思考能力对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凭借决策能力确定设计的方案。最终使设计艺术工作的全貌清楚明朗,设计师做到胸有成竹。

3.创造心理的探索阶段

把设计比作是对未知求解的冥思苦想的过程,说明了设计艺术探索阶段的艰难。创造性的设计往往是无先例、无现存模式的求新探索,全凭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去寻找设计的突破口,所以,设计是一个充满艰难的创造心理阶段。这时,设计师的思维处在最兴奋、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思维方式交错在一起,成功与失败交织在一起。人们很难体会设计师的探索心理,尽管设计师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与设计实践经验,但是面对新的设计问题,设计师如同学生参加开卷考试一样,尽管可以随意翻书,但始终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

在创造心理的探索阶段,设计师的意志受到考验: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顽强的意志是设计师坚持设计探索的内在驱动力量。设计师的性格同样受到检验,锲而不舍的性格、谦虚好学的作风、敢于承担风险及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等,都对设计中的探索心理起到促进作用。

4.创造心理的成型阶段

在这个阶段,设计心理活动经历着思维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创造主体的灵感思维或顿悟思维活动促进了创造力的飞跃。设计师找到设计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破解了难题,取得了设计的主动权。设计师凭借知识与经验,使设计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设计师探索的收获是思维活动的必然结果。

5.创造心理的检验阶段

检验阶段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能否获得成功?设计成果中体现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观点等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受到认可?其社会影响力、存在价值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检验的内容。在检验阶段,设计师自身的评价能力与操作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是设计师鉴别能力、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综合表现。

评价能力作为设计师的一种心理因素,贯穿在创造过程中创造心理的每个阶段中,即是指对设计的每个环节中的心理活动进行检验的能力。设计师这种自我评价能力能客观地评审自己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成果,防止由于某种偏见通过自身的心理暗示机制等产生创造心理的差错或谬误,从而把握设计的正确方向。

操作能力是设计师交流、组织、协调的能力。是指指挥、协调群体,将设计思想与观念转化为设计成果或具体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如共同协作,按设计思路与技术文件制作产品模型、产品样机或新概念产品。这一能力具备完成从思想层面向物质层面或行动层面转化的能力特征。

6.创造心理的完善阶段

设计师创造心理的质量体现在设计成果的水平上,使用是检验设计水平这一唯一标准。根据自身评价与客观评价,设计师审视创造心理的表现,总结先进的、正确的设计思想与观念,改变保守落后的偏见,使创造水平不断完善。

美国Frog(青蛙)设计公司将创新设计划分为研究、研讨、定义、实施、准备、生产六阶段模式。研究包括问题的研究、解决能力的认知、竞争分析及策略、技术讨论、专案计划;研讨包括创意归纳、视觉化、人机界面研究、工程配置及草模、材料制造及产品构架、具体概念;定义包括外观与细节功能等的最佳化,外观表面处理,完成外观模型、3D图面及使用者测试;实施包括产品规范、设计规范、生产规范、材料工具成本、记录等,它直观地体现了设计艺术活动过程所表现的阶段性,从最初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到落实专案计划直至批量生产(即进入市场检验阶段),从静态的问题角度和动态的创造角度阐释了设计这种创造活动的过程。图9.4为Frog(青蛙)设计公司设计的产品。

三、设计艺术创造能力

设计创造能力是指设计师成功地完成设计艺术创作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设计能力与设计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设计成果的质量被认为是设计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如心理学家克鲁捷斯基所述:“如果一个人能迅速成功地从事某种活动,而且他所从事的活动比中等水平的人掌握更熟练,取得的成果更多,那么这个人被认为是有能力的。”设计师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就要重视知识的学习,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重视参加设计实践活动。设计艺术创造能力包括创造性想象能力、创造性操作能力和创造胆识。

1.创造性想象能力

创造性想象能力即想的能力。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先导与基础。

想象包括假设想象,即创造一定的假设条件而展开的想象。幻想即是一种与愿望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先导,可以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启发式想象即从现实得到启迪而展开的想象;联想即是将头脑中存的形象或反映事物形象的概念联结起来,从而产生新的设想的心理活动。

想象在创造活动中如同一架飞机的引擎,没有“想象”这个引擎的推动作用,“创造”这架飞机就不能飞翔。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想象可以产生假说,想象可以激励人们去创造。下面列出一组想象丰富的创造性设计作品:

图9.5为荷兰建筑设计,是荷兰一个设计团队的作品。这个极具想象力的荷兰建筑,虽是一个普通的宅子,但屡获国际殊荣的建筑作品。这所宅子的奇特之处在于,像抽屉一样拉开的房舍以及各种各样漂亮的阳台,如此不和谐的元素却和谐地统一为一体。

图9.6为一灯具设计,该台灯整体为极小的水晶球,显得非常醒目而雅致。

图9.7为宝马X9概念车。未来派色彩浓重,乍一看,该款概念车似乎更适合出现在好莱坞电影而不是实际的街道中。

img183

图9.4

img184

图9.5

img185

图9.6

img186

图9.7

img187

图9.8

图9.8为“章鱼”座椅。这一设计体现出设计师大胆的想象力。

马克思说:“想象力,这个十分强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给予人类以极大的影响。”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在科学发现中的成就,都是与他们充分运用创造想象分不开的。例如,伽利略以高度的想象力,提出设想:人推小车在路上行走,如果突然停止推车,小车并不马上停止运动,还会走一段路。如果路面相当平滑,车会走得更远;如果路面平滑又无摩擦力,小车便会永远走下去。据此,他发现了惯性原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他认为:运动着的物体之所以运动,是由于受外力的推动。比如桌面上放一个茶杯,只有人去推它,它才运动,不推则不动。这一原理如今让人想来千真万确,但只有像伽利略那样,以想象为动力,才能发现客观规律。

再如,爱因斯坦16岁时就有大胆的设想:如果有人追上光速,他将会看到什么?光速每秒30万公里,谁能达到这个速度?在一般人看来,可能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但爱因斯坦的过人之处是他的想象力促使他一直想下去。他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构成了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理论。相对论给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哲学思想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科学的想象是科学的先导,科学家们在科学发现中所表现出的惊人的想象力,大多为人们耳熟能详,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同样可见创造性想象的巨大作用。例如意大利物理学家发明了伏特电池,第一次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又如英国化学家戴维设想:电能可否转为化学能,丰富的想象力驱使他做了电解化学实验,为人类发现了钙、锶、镁、钡、硼等多种化学元素。再如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弗莱明的青霉素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创造性活动。

从古到今的文学巨作,同样以想象为创作的核心与基础,这些巨作本身就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的创造。一个作家在构思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但要通过想象看到所创造的角色的形象,还要听到所创造的角色的言谈,体验到所创作的角色的心境、感受和情感。这就要求作者身临其境。正如狄德罗所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科学家,成为有思想的人,有理想的人,真正的人。”

2.创造性操作能力

要把创造的想象力变成实实在在的创造成果,变成创造的物质产品,关键还要有创造性的劳动,即做的能力,也就是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产品科技含量的充填,艺术想象向艺术作品的转化,以及新发现、新思想、新理论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转化等,都需要有相应的转化条件。这种转化条件的创造需要创造者不但有想象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做的能力。创造性想象在理论上提出了新设想,也可能在实验环境中得到验证,但是要变成大量生产的物质产品,还需要工艺、设备、资金、人力等的投入。所以,创造性劳动是面向实际操作的复杂过程,需要协调与组织,甚至创造者亲自动手传授技术,指导生产,尽快形成创造想象向创造成果的转化,防止研究成果的夭折或流失。创造者的创造性劳动如同物理或化学教师一样,不但要能熟练地讲解,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还要能设计实验的内容与方法,既是教师,又是一位出色的实验员,以纯熟的动手技能将教学内容变成直观生动的现实。

人们钦佩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因为他们能化平凡为神奇,将“人与自然相乘”,创造玄虚与直白之间、亦真亦假、恍兮惚兮的艺术作品,让人大有摇枝落叶、荡气回肠的震撼。

一部《三国演义》告诉世人“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是人们却心潮难平,“看三国流眼泪,替古人担忧”;一部《红楼梦》也劝慰世人“似你这样求根问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不过游戏笔墨,陶情怡性而已”;苏东坡赞颂王羲之的草书如“天门汤汤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书法大师笔下的书魂如清风出袖、明月人怀;颐和园与西山之景交相辉映,堪称建筑艺术的瑰宝。这就是艺术,这是艺术大师们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家们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本领,如佗斯托耶夫斯基所说:“艺术家应该用心灵的眼睛或慧眼去观察现实,而不能像照相机那样观察现实。”图9.9为昆明世博园植物景观,由植物写成的“人与自然”四个字与花瓶造型相互辉映,构成一幅风景画。正是园艺家的创造性劳动,才使人们的生活这般多彩灿烂。

设计师的创造性劳动,是运筹帷幄、把握设计全局的理性活动,他们的操作能力是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理性的、思辨的、真实的创造。设计师不但能设计,还能通晓或掌握制造的操作技能。比如,在产品诞生之前,他们能制作出逼真的模型,不但供交流、审视和讨论之用,甚至成为工艺作品。他们制作的汽车模型、舰船模型、飞机模型不仅是造型典雅的艺术作品,而且细微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这些模型早已超出了设计表现的范畴,成为人们欣赏的工艺品、礼品,甚至价值连城。

产品是设计师设计的,因而设计师是最内行的人。设计师在向人们介绍产品时,能运用形象的比喻、直观清晰的示意图,把产品介绍得清清楚楚。由设计师进行的产品广告创意,包括广告中的图形、广告用语等,都会紧扣主题,既准确又生动,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设计作品了如指掌。

3.创造胆识

创造胆识是指创造者的见解与胆略。马克思曾形容:“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科学的顶点。”

中国自古有许多关于胆识的训导,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狭路相逢,勇者胜”;等等。很多学者对创造胆识的亲身体会也能给人们很大的启发。如中国年轻的数学家张广厚说:“从事科学研究,不像在平坦的长安街上散步那样轻松愉快。”中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朱洗说:“科学研究是一项创造性工作,要胆大心细,不怕困难。在困难和失败的关头,尤其需要勇气和顽强的精神。”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是经历了许多失败而成功的富翁,他说:“当一切似乎都不顺利的时候,要记住飞机是逆风起飞的。”

设计艺术创意需要胆量和见识。胆识既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心理较量,又是高于对手的见识以及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信念,是智慧、创造、耐心与心理素质的对抗。齐白石当过木匠,通过不懈努力,成为国画大师,图9.10和图9.11为齐白石绘画作品。高尔基当过勤杂工,最终成为文学巨匠。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日俯首田间,创造性地运用小小的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由亩产300公斤提升至500公斤以上,为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福音。“当代毕昇”王选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我国印刷业的一次革命,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新的时代。激光照排技术带给中国的不仅是科技的革命,更是整个国家对于IT产业发展方向的思考。而王选作为技术的发明者,其“创造为先,技术当家”的思路成就了一个产业,他在这条创造的道路上闯过了整整20年,他说:“在科学研究中,看准方向和目标并有了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后,就要持之以恒,需要‘十年磨一剑’甚至时间更长,需要忍受各种不适当的、急功近利的评估方法的干扰。”杨振宁博士以科学的胆识推翻了曾经权威一时的宇宙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他经常警告自己,是否失去了胆魄,他说:“当你老了,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因为你一旦有了新思想,会马上想到一大堆永无止境的争论,害怕前进,当你年轻力壮的时候,可以到处寻求新的观念,大胆地面对挑战。我常常问自己,是否已经失掉了自己的胆魄?”

设计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设计创意胆识:

(1)敢于向未知挑战

人们现在常说迎接挑战,其实,创造行为本身应当是向未知挑战。勇气和智谋是设计创造者应有的胆略。创造是从无到有的求新过程,既然是求新,便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可供仿效的成功经验,一切都要靠创造者自己去摸索、去创造。对于创造者说来,未知世界是诱人的,是富有献身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展示自己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勇于创造的精神的舞台。爱迪生为了发明,被人打聋了耳朵;哥白尼敢于向禁锢人们的“地心说”挑战,以科学的胆识提出“日心说”,被处以火刑;数学家陈景润为了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之谜,顶着讥讽与嘲笑,终于用“陈氏定理”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胆略,实践了中国一句古话: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敢于向未知探险

探索必有风险,设计师作为创造型人才,要有不怕危险的精神、探险的勇气和过人的胆量。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在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顺利返回地面,完成独立载人飞行实验。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这一时刻终于得以实现,对于推动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杨利伟的英雄壮举不但为人类航天史翻开崭新的一页,也向世人表明,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依靠自主创新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img188

(www.xing528.com)

图9.9

img189

图9.10

img190

图9.11

(3)讲究科学胆识

创造的胆识是以科学研究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的,既有大无畏的胆量、气魄与勇气,又有智谋与见识。中国成功发射了5艘航天飞船,具有高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与前苏联和美国的飞船相比,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和高的起点。中国对非典型肺炎治疗药物的研究,经过大量基础研究和前期实验,做到极为安全后,才开始由自愿者进行试验。人们平时常说“艺高人胆大”,“不打无准备之仗”,都说明了创造要有胆识,更要有科学精神,有科学依据,尊重客观规律。科学探险的胆识不意味着盲目的冒险。

(4)敢于承受失败

创造过程的开始是踏上一条风险之路,多次失败,最后成功,这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是经常存在、反复出现的常规现象。有创造性的人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很多人的失败,往往离成功只差一步,而成功常常存在于再坚持一下之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对发挥创造力有很大的影响。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承受失败的最有效的对策。培养健康心理、保持积极的状态、持有必胜的信念、遇事冷静乐观、在逆境与失败中镇定而充满信心,这些对于走出逆境、获得成功是很有必要的,是创造型人才应具有的健康心理状态。阿基米德受命鉴别皇冠的真伪,承受着不成功则处死的巨大压力,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卢瑟福在茶会上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维纳在餐桌上酝酿控制论等,这些创造的火花都是在一种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心态中应运而生的。良好的思想素质是提高创造胆识的无穷动力,为了实现超越现实的远大理想、享受创造的壮美,要有大无畏的拼搏精神,把失败作为一种反作用力,推动创造向成功的道路上前进。因此不能只看到创造的成功,只看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荣耀或辉煌,还应当看到成功之前付出的艰辛以及失败与挫折时所承受的煎熬。设计创意的成功里包含着设计师的想象、劳动,还有百折不挠的胆识。

四、设计艺术创造的渠道

设计艺术活动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承载着人类的需要、愿望与理想。现代设计正在走出纯功能、纯技术、纯艺术的传统界限,必将成为人类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艺术创造的方式方法日新月异。

1.满足行为

心理学家诺曼(Donald.A.Norman)将设计分为本能水平(visceral)设计、行为水平(behavioral)设计、反思水平(reflective)设计三类。前两种层面上的设计主要针对产品设计而言,“优秀的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把重点放在理解和满足使用产品的人的需要上”。设计师应注重操作过程中产品的功效性,即产品的操作功能和操作效率。就满足消费者使用行为而言,安全性是前提,实用性是基础。

(1)设计艺术成果的安全性

设计艺术成果的安全性是其经济性、可靠性、操作性和先进性的综合反映,是设计艺术实现其经济目的的前提条件。设计中的安全化过程既需要相关的安全技术知识,又需要设计中的专业技术知识。如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就会直接危及使用者。对消费者构成伤害或存在伤害可能的产品都是违反设计原则的。

(2)设计艺术成果的实用性

设计艺术成果应当符合人们不同活动的实际需要,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使用环境,保证使用目标的实现。设计艺术成果应该是面向大众的,满足不同层面的使用者的共同需求,是全民设计或通用设计。即考虑产品和环境时,应该尽最大可能面向所有的使用者,而不该为一些特殊的情况做出较为勉强的迁就。也就是说,设计应该是包容性的通用设计。

设计艺术成果的实用性还体现在关注残障方面。残障人是现代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包括视觉有障碍(弱视患者、盲人)、听觉有障碍(听觉不灵敏或者受到损伤,听觉非常弱甚至丧失听觉能力)、行为能力有障碍(身体平衡能力较差、行动不便等)等的广大人群,他们更需要帮助和提供方便。

img191

图9.12

img192

图9.13

日本、欧洲及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无障碍空间设计”(barrier-free design)。20世纪70年代,欧洲开始采用“广泛设计”(accessible design)概念,解决行动不便的人们在生活环境中的所有需求,而不是单纯提供产品。同时,现代设计为广大残疾、老弱人群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也是体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图9.12为香港理工大学方便残障人使用的校园总导识。

2.改进技术

技术进步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产品设计而言,科技的发展促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极大地改变了设计手段和设计程序,使设计观念发生了变革性的转变。设计、工程分析与制造三位一体使设计师的道德意识、团队意识及知识结构的调整都面临新的挑战。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设计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全新产品

全新产品在设计中也称为原创型设计创新。全新产品的开发主要是产品设计概念的开发和技术研发。其设计与开发的周期较长,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但伴随新产品研发的成功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它对市场份额的占领几乎是垄断性的。图9.13为世界第一部手机。

科技进步是促使新产品出现、老产品退出历史舞台的最终决定因素,企业的研发投入在长远眼光和正确预测的指导下会带来巨大的利益回报。相反,固守现状只会使产品缺乏竞争力,最终破坏企业实力甚至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全新产品是“第一次”的,通常聚焦于工程技术方面的需求,技术的革新解决了特定的时代问题,但用户的生理体验和心理体验往往被淡漠,由此产生了新的需求问题,引发了产品的改良设计。

(2)现有产品的改良和发展

现有产品的改良和发展也叫做次生型设计创新,是一种纵向发展模式,目的是使产品克服既存问题,趋于性能的完整和完善。改良设计是建立在原有产品被消费者认可的优良功能基础之上的,并且创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消费者的反馈问题。

(3)产品的联盟与合并

产品的联盟与合并是一种横向联合的过程,通过设计和制造系统的整合达到创建新产品的目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企业生产和制造机制的改变,效益、效率、市场份额在遍布全球的各分散点的合力“组装”过程中孕育而生。一个专门生产汽车的企业可以同时在几十个国家、地区生产其零部件,使每个生产单位得以充分发挥其内在优势,产生明显的技术和竞争优越,“世界工厂”已经不足为奇了。

img193

图9.14

img194

图9.15

img195

图9.16

3.捕捉流行

流行是多个社会成员对某一事物的崇尚和追求,具有群体性特点。同时,它是一种以个人方式展现的社会群体心理,所以也具有个体性。流行与市场及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连,这种社会导向性质的设计成为设计师构思专案的必要渠道。

1954—1958年建于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是国际风格代表建筑之一(见图9.14),这座仿佛凌空升起的摩天大楼无疑是纽约最精致的建筑之一,它的精致主要体现在其精巧的结构构件、茶色玻璃和简约的内部空间。一时间,世界范围内刮起了强劲的玻璃幕墙大楼之风,如图9.15所示的香港中银大厦,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设计师通过创造具时代特色的新奇来满足消费者的求异心理。新奇具有时空属性,与传统风格不同的新奇具有时间属性,与社会其他个体不同的新奇具有空间属性。通过时间属性创造的新奇,会带来空间上的创新,复古风就是其中一例。比如,复古的唐装会使现代着装群体眼前一亮,并开始寻找唐装独特的典雅、端庄和高贵之美。

无论是怀旧的传统派还是前卫的先锋派设计师,其设计创作的出发点都是对受众求新、求异心理的捕捉。人们对品牌店、名牌商品的热衷以及对明星的效仿,就是从众心理的直观表现,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感染”群体中的个体行为表现出相对的同一性或共性,形成相一致的消费倾向。流行虽然不能以理性去揣度,但它具有自己的生命和存在的理由。设计师应该具备获取并及时调整和引导流行诱因的能力,对公众的求异心理及行为倾向进行深度剖析,及时捕捉创新元素,并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引导公众共同创造流行。图9.16为苹果公司的产品,获得了消费者认可,引导着IT消费流行时尚。

流行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断追求变化的循环过程,具有周期性。具有一定新式样的产品投放市场后,会在一段时间内引起消费者的新奇感和兴趣。这种新奇感和兴趣会随着人们对它的适应而逐渐减弱,适应的直接后果往往是习惯到“视而不见”的程度,甚至最终会产生厌倦心理。厌倦心理的产生并非偶然,当设计享用者对于刺激逐渐丧失敏感性时,也就是说,当他们的感知、情绪、思维等对刺激效能的敏感度降低时,必然会引起心理适应并达到极限,厌倦心理随之产生。厌倦心理对设计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种心理情绪的产生表明人们需要新的刺激物,这是对新设计的一种隐形需求,是设计创新的又一突破口。它提醒设计师需要通过创意和推陈出新,再一次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喜爱。当然,这种反复接受受众感受的挑战是有难度的,也是设计师不断超越自我的前进动力。

流行的周期性是客观存在的,它间接地表明受众的接受水平在不断变化。这种大众认知和审美水平变化呈上升趋势,继而向新的突破迈进。它要求现代设计产物的形式语言要与之同步。如强烈的视觉张力在广告设计、招贴设计等设计中是与受众交流的奠基石和敲门砖。设计需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是不容置疑的。

引领流行的设计不可避免地要与审美直接相关,它是在实用性、经济性以及材料、科技等客观要求制约下表现出的艺术个性,在标准化前提下从美学、心理学角度解决多元化问题。设计师越来越意识到设计个性化需求的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从而尽可能综合地把设计产品及与其目的、意图等内在因素适应的那些外部形式特点相结合。设计的形式个性与设计师个体的直接相关性决定了设计往往具有独特的情趣和审美倾向,有时甚至是诙谐、幽默的。也许这就是设计存在风格的本质条件,它深深地打上了设计师、设计环境、设计国度的烙印。这种异己的特质可能深深地打动观者,使之在情绪上做出反应。图9.17为汉森座椅系列,是20世纪现代家具经典作品,简约、朴素、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统一,使之形成现代北欧设计风格,确立了丹麦在世界家具业中的领先地位,引导现代家具设计潮流。

4.转化情感

托尔斯泰说过:“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作者心灵里唱出来的歌。”情感是全身心投入的流露,情感上的共鸣使感受者与创造者融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设计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是感受者心灵的外显。设计师将人类特有的情感转化为有形产品,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通过一定的维度(二维、三维、四维)表现出来的物质实体都可成为承载设计师创造的载体,并且是有意义的载体。

(1)隐喻

“隐喻”(metaphor)本出自希腊语,第一个明确谈及“隐喻”的是亚里士多德,恩斯特·卡西尔进一步发展了对隐喻的理解,指出隐喻包含着一种创造的意蕴,是一种意义生成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描绘未知事物,新的关系、新的观念、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由此而来”。

产品的外延是指产品表达其使用机能时所借助的形态原则或事物。符号的外延即符号与其所代表、指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常以产品使用机能为依据,运用某些与该机能相关的形态或事物,使作为符号载体的产品所指示的功能具体化、物质化。外延表现的是直观的、理性的、具有确定性的外显式信息,如产品的结构、功能、操作、人机界面等,平面中的构成要素、色彩、比例等,建筑景观等的格局、尺度等,都直观地表明设计艺术的显性含义,直接说明设计的具象信息。

产品的内涵是指产品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在表达其物质机能的同时,亦在一定时间、地域、场合条件下,对解码者呈现出一定的属性和意义。在符号系统中,符号内涵是精神的法则、规律,思维上认知、联想的一部分。在产品设计中,产品内涵赋予产品特定的属性。内涵具有无限性、开发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img196

图9.17

img197

图9.18

img198

图9.19

img199

图9.20

设计艺术中的隐喻穿过表面具象形态直接指向深层内涵,赋予设计作品功能要素以外的附加值,强化主体情感、主体精神的意识。隐喻也可泛化为设计艺术的情感性、民族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图9.18为通过建筑形状隐喻三角裤的广告设计。

(2)文化情节

设计艺术创造离不开思维,离不开思维主体——人。创造与人的独立性息息相关,人的性格、智力、意志等都深刻影响着人的创造机制。人的社会属性表现为非自然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其中,心理学的文化因素是人性特质形成和创造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

设计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也创造着新的文化。设计师通过创造活动——设计,将文化特性具象化、实体化。设计与文化在各民族发展历程中从来都是同步前进的。设计师应该意识到:文化是设计的灵魂和隐性语言之一,优秀的设计总是体现文化精神,民族、地域的文化特色成为设计师设计创意的切入点和闪光点。设计师从事的设计艺术行为是一种文化创造行为,文化与设计艺术的关系紧密程度好比是地基与高楼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仅具备简单明了的外在形式,而且一定还蕴含深层的文化内涵。

如图9.19所示的福娃,作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进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福娃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形象,每一个娃娃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同时也表达了北京奥运会向世界传递的最真最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福娃的生态原型及叠音称谓体现了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福娃代表了梦想及中国人民的渴望。它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示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文化存在地域差异性,文化的地域性决定了设计艺术的地域性。本土文化、民族精神的设计符号会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接受者感到震撼,可以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如图9.20所示,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中国古钱的形象,暗含天运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显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个标志是靳埭强融合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中”字代表中国,古钱币代表银行业,中线象征联系,外圆象征全球发展。简洁的现代造型,表现了中国资本、银行服务、现代国际化的主题。

设计的实质是创造一种更健康、崭新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美感实物的过程。在理念物化的过程中,设计师将消费者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当然,这种互动和沟通的过程是否成功进行,取决于设计师的文化情感能否在客观物质世界中被很好地激发出来。设计师的文化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设计行为,直接影响到设计元素的组合构架。毋庸置疑,正是由于设计师的情感和灵魂被伟大的民族文化所深深吸引和震撼,进而将这种对文化的依附情感通过设计符号传达给最终的设计享用者,才产生了那么多的设计艺术作品。文化承载着设计师的文化情节,并通过设计符号完成传递过程。如图9.21所示,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为现代都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设计艺术的历史还告诉我们,复古的潮流并不是在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倒退。精神观念在流行过程中总会呈现出一定的反复和轮回。但它不是简单的轮回和绝对的重复,而是在新的环境中以设计师的审美和认知倾向对过去的式样进行再度审视。正如美国设计史学家费雷比指出的那样:“现在的一代人探寻、吸收早期的式样并对它们进行分类,从而创造出表现他们独特的生活经验的新式样。”“复古”将古风古貌、似曾相识的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寻求平衡,使设计师不断向新的方向迈进。图9.22所示的卢浮宫入口设计为建筑大师贝隶铭将现代建筑材料技术与传统符号、古典建筑有机结合,所创造出的著名世界文明人文景观。

5.激发灵感

人脑接受信息的方式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两者都是心理智能活动。与较明显的认知世界的意识相对,潜意识是“隐藏在人大脑深层的各种奇妙的心理智能活动”。

潜意识思维主要指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设计艺术的形象生成、设计问题的求解,往往以感性为主导,离不开灵感在特定瞬间的爆发,灵感是设计师创新欲望的“喷射口”。根据俄国心理学家柯·柯·普拉图诺夫对灵感的研究可知,灵感具有突发性,是突发式的顿悟,灵感的到来和消失是不可预见的,不为人的意志和意识所控制。灵感具有创造性。灵感作为一种思想意识的飞跃,它将感性认识直接转化为理性认识,使潜伏于大脑中的潜意识迅速“浮出水面”,转变为显性意识,通过将潜意识中的信息进行解构组合,迅速以一种异常思维模式拼接成有新信息和新概念的形象或意象。

1826年7月的一天下午,音乐家舒伯特与友人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归途中到一家饭馆就餐。在等待饭菜的短暂时间中,舒伯特随手翻阅友人手中的一本诗集。突然,他被一首诗吸引,乐兴在胸中涌起,不能自已,一时间找不到谱纸,情急之下便在菜单的背面,在饭馆的嘈杂喧闹声中,不到20分钟就谱就了世界名曲《听啊,云雀》。

灵感是一种奇妙的、具有强大创造力的心理现象,同时具有强大的探索和开发功能。激发灵感首先需要构建、丰富并完善自己的信息系统,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信息储备。这是灵感产生的基础。黑格尔对此曾经说过:“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和信息结构,对于设计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涉及灵感的产生、创意的爆发,还关系到设计能力、技巧和个人品格的完善。

img200

图9.21

img201

图9.22

img202

图9.23

img203

图9.24

img204

图9.25

信息、源文化统称为现有素材。敏锐的观察力、执著的思索以及平日的关注在大脑里早已进行了分解、整合、重组,成为了一种潜意识,是奇珍异宝。一旦设计时,它们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厚积薄发,成了属于设计师自己的宝贵财富。优秀的设计作品源于设计师具有良好的职业自觉+深厚的文化底蕴+巧妙的表现方式。善于发挥个性的设计作品,才能充满艺术魅力。对于灵感或创意,可以说没有固定的方法、方式,只能认为是素材收集、处理、孵化、突发智慧(构思)火花的过程。图9.23所示为以徽州为灵感的服装设计,图9.24所示为瑞士设计师Luigi Colani的作品,他拥有50多年的设计经验,很多设计灵感来自于对自然的把握,图9.25所示为世博园芬兰国家馆,外观宛如一座岛屿又酷似福建永定土楼的建筑,它叫冰壶。据芬兰建筑设计师郭泰睦介绍,他的芬兰馆设计灵感来自福建永定土楼。在他看来,圆形土楼就像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又如同从天而降的飞碟,他觉得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福建土楼建筑形态既节省土地又适合聚族而居,具有非凡的功用。土楼的中空设计为坚韧的芬兰馆融入了柔和之美,古代的建筑思想与现代高科技理念的融合、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思想的碰撞,使芬兰馆的设计应运而生,成为世博园中一道中西结合的独特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