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计艺术审美心理的分析介绍

设计艺术审美心理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设计艺术审美心理一、美的含义与特征1.美的含义美无处不在,它包容着人类,但人类说不清美究竟是什么。审美活动由审美主体的人与审美客体的事物两种因素构成,二者缺一不可。设计活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

设计艺术审美心理的分析介绍

第一节 设计艺术审美心理

一、美的含义与特征

1.美的含义

美无处不在,它包容着人类,但人类说不清美究竟是什么。通俗的理解认为,美有以下五层意义:

一是美丽、好看,比如使人看了快乐的风景美、形态美;

二是使之美,比如锻炼身体使体形美、美容美发使容貌美、打扫卫生使环境美;

三是令人满意,比如日子过得挺美;

四是令人得意,比如美梦变成了现实;

五是憧憬、向往的心态,如美好的向往、一个美好的心愿

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美学家对美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美和揭示美,有着重大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在《对话录》中强调区分了“美是什么”与“什么是美的东西”,明确地提出了各种审美对象的共同的问题。

黑格尔(1770—1831年)提出美的定义,认为,“美是理念”,“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英国哲学家休谟(1711—1776年)认为,“美在主观”。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年)认为,“美并不存在于被爱者的身上,而存在于爱者的眼睛里”。他从精神世界对美进行探索,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违背了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的客观规律。

唯物主义的美学观以物质世界来探索美的秘密。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48—前322年)作为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他认为美的本质就是感性事物本身,否定了柏拉图、黑格尔等“美是理念”的唯心主义观点。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年)认为,“美是关系”,美存在于事物的关系上。

俄国唯物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提出“美是生活”,认为,“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快,我们无私的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在中国,现代汉语中使用的“美”字,最早来源于甲骨文,由“羊”与“大”两字组成,就是后人解释的“羊大则美”。

孔子有“尽善尽美”的说法,庄子有“道至美至乐”的说法,孟子则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美的境界。

2.美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诞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审美活动由审美主体的人与审美客体的事物两种因素构成,二者缺一不可。如图8.1所示,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了美。

img124

图8.1 美的诞生

图8.1说明,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劳动,生产时所要使用的生产工具都是没有任何美感可言的,因为主要这些工具是以功能为主。人类在物质生活满足后,才有了精神生活的追求,这时候开始逐渐学会改进工具,美化工具。随着人类精神追求的产生,人类产生了对美的追求,这样美就诞生了。

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观念表现在人类特有的智慧、能力、情感、意志、理想等方面。人的本质力量不但改造了世界,还创造了美,而且人还在设计活动中,展示人的本质力量。设计活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

美具有如下特征:

(1)美的形象性

美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体现的,比如自然中万物的形态、色彩和肌理等,这种形象、生动的能被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的美是存在于我们身边任何一个地方的。设计艺术活动吸收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形态而创造的具体生动的形象也存在于人们的身边。哪怕是人的内心世界心灵之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言谈举止之中。所以说,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中,美都以不同的形态,展示着生动具体的形象。

(2)美的感染性

美能使人感动、愉悦,产生各种情感的共鸣,因为美富于感染性。美学的先哲柏拉图是第一位提出美具有愉悦与感染性的人。他指出,美的事物不但使人愉悦,而且还使人受到感染。人类的愿望、人生的价值必然能唤起人们在心理上的喜悦和精神上的自豪,深深地被这样的美所感染。自然界的山水、花鸟植物的美感染了艺术家,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这是美的感染性激发创作灵感的体现。

(3)美的时代性

img125

图8.2

img126

图8.3

美是发展的、变化的,还是不断丰富的,美具有相对性,美随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产品形象的变化,就应符合美的相对性,过去认为是美的产品,今天可能就不认为美;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认为是美的产品,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能就认为不美。中国宋代封建士大夫推行缠足运动,宋代官僚与士大夫欣赏这种畸形致残的小脚美女,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达数百年之久。但是,在现代人的眼中,这简直是一种摧残,一种痛苦的折磨与陋习,根本无美可言。再比如隋、唐、五代时期人们欣赏女性的丰腴,如图8.2所示,为簪花仕女图(局部)。画家周舫描写的盛装贵妇容貌端庄、体态丰满、柔和典雅。21世纪很多人则欣赏女性的骨感之美,如图8.3所示。

美有绝对性,是普遍的、永恒的,因为符合了美的规律。中国历代建筑的楼台亭阁,其古韵风采成为世界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气势宏伟的长城是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张衡地动仪以及其绝世聪明的构想、巧夺天工的造型,成为设计的经典。这些都以永恒的审美价值,留给一代又一代人审美的享受。

(4)美的社会性

人类的实践创造了美,使美成为一种社会的存在物,具有社会的属性。美是人类自由、自觉、智慧地创造世界的结果,随着人的本质力量对社会发展的不断作用,美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美不能离开社会实践的主体,不能离开社会的人而独立存在。

二、设计艺术审美

1.设计艺术的审美活动

(1)审美活动的概念

审美活动又称审美,是指人对美的事物的观察、发现、感受、体验及审视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

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对审美活动使用了“观照”一词,黑格尔也使用“观照”一词来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和判断的心理过程。中国古代从先秦时代起,就有类似的审美论述。可见,审美活动或审美观照是人的情感活动的主要方面之一,也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在审美活动中,首先,人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相互作用,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感知形象转化为信息,再经过大脑的加工,转换与组合,形成审美感受和理解。这也是人在认识活动中从生动直观到理解性思维的过程。而对具体可感的形象,人又会产生形象思维的过程,引起联想、想象,抒发情感活动和审美的创造活动。所以,审美的高级心理活动在于挖掘客观世界中潜在的内涵与意蕴,淡泊物质世界的功利性,专注于精神世界的认识与创造。

(2)设计艺术审美活动

设计艺术审美活动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通过人体的感官去主动积极感受美的心理反应,由人类的知识、力量、情感、想象和体验等综合地融汇而成。

人类只有在满足了自己的物质生活之后,才能够去发展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萌发审美的意念,注重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而不是实用价值。只有当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生存有了基本的保障时,审美才逐渐成为独立的心理活动,并不断发展与完善。

设计艺术的审美活动是从精神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之一,所以认识美、创造美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主要渠道。

2.设计艺术的审美关系

(1)审美关系的概念

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客观世界产生美与创造美的关系即是人与客观存在的审美关系。

最早提出审美关系概念的是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他的美学主导思想“美是生活”,就是主张以和谐的审美关系构建美好的生活。

审美关系包括:人与审美对象的时间关系;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的审美关系;人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创造美、发展美的关系;人与现实的政治、经济、伦理关系、认识情感与意志等关系,相互制约与渗透,由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的客观基础。

(2)设计艺术审美关系

设计与自然构成了审美关系。设计活动可以提供人类索取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与手段,还可以促发设计灵感,总结自然界中的和谐形式之美,创造美学法则。如今的设计又率先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调整设计活动与自然和谐的审美关系。设计与社会构成了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在设计艺术审美关系中,客体制约着主体。比如,自然界可以利用、开发的资源越来越少,成为制约设计师设计开发的瓶颈;人类的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人类自身受到威胁,而人们对生存环境与生存质量的审美需求却越来越高。这就促使设计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改造客体,使审美对象具有人的社会内容,渗透进设计师的思想、情感、意志、智慧,彰显出设计师的主体作用。

可见,设计艺术实践产生审美的需要,使设计师与客体美之间相互沟通,锻炼了设计师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使设计师从审美上认识客体,并改造客体。这样,设计师面临的客观世界成为审美的客体,设计师成为审美的主体,设计活动构建了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设计艺术审美关系。

3.设计艺术的审美对象

(1)审美对象的概念

被主体认识、欣赏、体验、评价与改造的具有审美物质的客观事物称为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

审美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首先,它具有形象性,如客观事物的形状、色彩、质地、光影与声响等;其次,它具有丰富性,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形容,说明审美对象是看不尽、数不完的;再次,它还具有独特性,每一个审美对象都有各自的实质与特征,如同一对孪生的兄弟或姐妹也有差异一样;审美对象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美的感染性,美的事物能吸引人、帮助人、愉悦人,能使人达到荡气回肠的程度。

(2)设计艺术审美对象

设计审美对象主要是设计的创造成果。设计活动既要按照美的规律和人的审美需要来进行改造与创新,还要以自然、社会、艺术为审美对象,使设计的成果能激起人的审美感受和审判评价,使设计成果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并推动审美对象的发展。

可以说,设计审美对象十分广博,这是由于设计涉及自然、社会、艺术等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凡是与设计确立了特定的审美关系,并被设计师所把握,能激起人审美意识活动的事物,都是设计的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既包括具体可感的客观自然世界,又包括人类社会,特别是环境景观、视觉传达与产品设计等诸多设计艺术的精神与物质成果。

4.设计艺术的审美主体

(1)审美主体的概念

人是审美的主体,即认识、欣赏、评价审美对象的主体,包括个人与群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审美关系。人是有实践能力又富于创造性的审美主体,客观世界离开了人也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只有人既有生理的、物质的需要,又有精神的、审美的需要,并有创造美的能力和意志行为。

(2)设计艺术审美主体

设计师是设计艺术活动中的审美主体,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感受,以审美主体的意志创造了设计的成果,为人们使用与欣赏提供了审美对象,所以,包括设计师在内,每一个人都是设计成果的审美主体,也都是以客观世界为审美对象的审美主体。所以,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消费者、欣赏者,作为审美主体,都存在着复杂性、差异性和发展性。

①复杂性:由于设计师本身是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人,自然有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且还有审美的、精神的需要,更有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美的需要,所以具有复杂性。另外,由于设计深入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起始活动,因此要比普通的审美主体更为复杂。

②差异性:表现在每个人的审美意识与观念本身就各有千秋,即使是设计师面对同一个设计对象,设计构想方案与审美创造目标也会多种多样。人们使用与欣赏的审美需求的多样性也势必要求设计的审美主体具备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审美心理、不同层次的需要。

③发展性:是由设计的本质决定的。只有不断创造美、发展美,才能使设计成果不断丰富化。审美主体变化与发展的观念是设计的永恒主题,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发展,设计活动才有存在的意义。

5.设计艺术的审美欣赏

(1)审美欣赏的概念

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体验、鉴别、评价和再创造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称为审美欣赏。审美欣赏主要是形象思维过程,是从对具体可感的形象开始,经过分析、判断、综合,到想象、联想、情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与统一。因此常用“品味”一词来代替审美欣赏的说法。

(2)设计艺术审美欣赏

设计师凭借自身的审美欣赏能力,以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美的创造,为人们提供审美欣赏的对象。因此,设计师除了满足自身的审美欣赏要求,还要思考如何赋予设计艺术以魅力,满足人们的审美欣赏要求。人们的审美欣赏有直觉的、理智的、情感的等多种类型,所以才有人们满意或不满意、欣赏或不欣赏的现象。这就告诉设计师,要时刻意识到,自身的审美欣赏是吸取他人设计审美创造的精华,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欣赏类型,要具备“为什么你喜欢,而我不喜欢”的欣赏意识,让设计成果得到更多人的审美欣赏。

当今世界从政治、经济到人的意识形态,都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尤其在中国,人们审美欣赏的空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阔,这就给设计艺术提出一个问题:设计与艺术创作究竟以怎样的审美创造,面向直觉的、理智的或情感的不同审美欣赏类型,满足人们审美欣赏的爱好和趣味,适应人们不同的审美取向?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要对各种审美对象具有广泛的主观审美情趣、兴趣、爱好和艺术鉴赏力。而审美欣赏的层次又取决于人的思想、情感、性格、气质与能力,取决于审美创造者的审美价值观、人生观、艺术修养。设计师只有从自身做起,具备高雅的、健康的、积极的审美欣赏的层次与指向,才能引导与塑造人们的审美取向,形成一个时代的审美欣赏爱好与趣味。

三、设计艺术审美心理过程

设计艺术审美心理过程是在人的原有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审美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能动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审美心理的认识过程,即由感受、知觉、表象到记忆分析、综合、联想、想象,再到判断、意念理解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情感过程,即产生审美的心境、热情、抒情和移情共鸣、逆反等情绪活动;第三阶段是审美的意志过程,包括目的、决心、计划、行为、毅力等。设计艺术审美心理过程即是有感才有知,有知才有情,有情才有志的心理过程。

1.设计艺术审美的认识过程

设计艺术审美的认识过程是在感觉与直觉审美表象的基础上,经过观察与记忆,引起对审美对象的思维与想象,形成审美意象的过程。是由直接审美形象刺激到能动的创造过程。是以一定的生理机制为基础,使特定社会生活、客观事物审美特性和主体审美实践内化的过程。受对象和特定环境制约,又贯穿着主观能动性,实现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和由认识到实践、创造的飞跃。

(1)设计艺术的审美感知

设计艺术的审美感知是吸收创造素材的心理过程。对审美对象感知得越深刻,在头脑中积累的审美表象便越丰富,越有设计创意的价值。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主张,“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反映的事物的颜色摄进来”;古希腊美学先哲柏拉图认为,现时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艺术又模仿现实世界,是影子的影子;中国近代哲人王国维主张,“使人对宇宙人生,须人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认为只有“入乎其内,故能写之,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能换之,故有高致”;唐代王维认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作画必先立意。意奇则奇、志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这些都告诉人们,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艺术创作,都必须将吸收创作素材、直接模仿审美对象作为第一步,不仅感知审美对象的外形和偶然形象,而且还要感知其中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图8.4所示的是菲利浦·斯达克(Philippe Starck)的“旷世绝作”——Juicy Salif(柠檬榨汁器),由Alessi出品,这个长着个柠檬头、三只细细长长的脚的产品,就是来源于对蜘蛛的形象感知。自1990年生产销售到2001年,Alessi卖掉了55万台,至今仍然是设计专卖店中的经典。

(2)设计艺术的审美思维与想象

设计艺术的审美思维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即由低级向高级、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最后达到对审美对象本质的把握。同时又有其特殊的规律,即在审美思维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有感性形象的存在,始终伴随强烈的情感活动。设计师要训练这种审美思维能力,进行设计艺术构想,塑造既有功能又有美感的设计成果与艺术形象。不仅以审美思维加深对设计对象内涵的理解与认识,而且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高度的设计想象力能使人不墨守成规,不因袭前人,不重复自己,而是以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新的形象,开拓对象的内涵,创造出对象本来没有的意蕴,使想象的创造物比对象更丰富。设计艺术的审美想象一方面使设计师自身的本质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展现,另一方面设计想象的成果在使用与欣赏的认同中,达到激励人们改造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效果。

img127

图8.4

2.设计艺术审美的情感过程

设计与创作活动经历了设计的认知过程后,开始进入设计的审美情感过程,如审美心理中的心境、热情、激情和共鸣等情绪活动。在整个设计艺术当中,应首先抓住设计主题的情感爆发点,再深入地发展设计,使之在观赏者之间产生共鸣。

(1)审美态度

设计师与艺术家与普通人的重要区别就是善于用审美的态度去看世界,能在一般人看不到美的地方敏锐地发现美。设计活动中的审美态度既包括设计师与创造者看世界的态度,也包括使用与欣赏的审美态度。客观环境(如时间、地点、对象)与主体的关系以及每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如审美观念、需要、爱好、志趣、情绪等),都影响审美态度的趋向。所以,设计艺术实践中应注意,对同一种设计成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审美反应。

(2)审美情感

人们平时所说的“情以物兴”、“触景生情”、“情由境发”等,是对审美情感的理解与概括。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审美动机的内核,是审美认知与行为的驱动力量。设计师要研究审美情感表达、传递的方法,拓宽情感交流的渠道,使设计成果既饱含设计师的情感,又满足使用、欣赏的精神需要,把设计的情感融入产品中,使设计与创作的深情厚谊找到归宿,激发审美创造。

(3)审美共鸣

审美共鸣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思想及情感契合相通、和谐一致的心理现象。“心有灵犀一点通”、“心心相印”、“心灵感应”等说法都是对审美共鸣的描绘。设计艺术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激发人们的情感心理,实现与人们的情感沟通,让人们在情感的共享中沟通与贴近。设计师最大的心愿莫过于以设计艺术创造成果为纽带,引起消费者或欣赏者的审美共鸣。审美共鸣是考核审美创造成败的标志之一。比如,一种新产品掀起抢购的热潮,反映了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审美共鸣;一部作品是否热销、一部电影的上座率与票房价值、艺术展览观众的多少等,都反映审美共鸣的成与败。

追求审美共鸣的艰难之处在于,人们对设计艺术成果的欣赏往往只停留在是否满足审美需求的表层状态下,很难促发心灵深处的审美共鸣。设计艺术创作如何以成果为媒介,让消费者、欣赏者了解设计艺术的良苦用心,历尽磨难煎熬的艰苦卓绝的创作过程,使消费、欣赏的人由赞美、钦佩转化为情感与心灵的震撼,感受到设计艺术创作的伟大,由喜爱、崇敬升华为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这是每一个设计师都要考虑的严峻问题。

3.设计艺术审美的意志过程

在审美活动中,人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活动都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来控制、调节,这种力量便是审美的意志。

(1)设计艺术的审美意志

设计艺术的审美意志是一种挑战精神,体现在挣脱传统设计思想的禁锢,张扬全新的设计理念。为了锻炼设计艺术的审美意志,就应当坚定信心,明确设计与创作的目的要求,调整行动,以意志激发动力,排除各种矛盾和杂念,在世人的不同观念与态度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并确信用前瞻性的设计观念,开发人们暂尚未理解的产品,这是一种等待潮流的意志表现。

(2)设计艺术的审美胆识

设计艺术需要胆量和见识,在产品云集的形势下,设计开发没有救世主,也没有可依可循的章法和模式,只能靠设计师自己。胆识来源于意志,来源于科学的头脑、知识和经验。胆识既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心理较量,又是高于对手的见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信念,是智慧、创造,是耐心与心理素质的对抗。今天,全球市场为设计创意提供了一个公正的平台,世界各国使用产品的人都是公正的裁判。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设计师应该展示设计的审美胆识。

历史中“有名皆从无名出,更有无名胜有名”的事实,更能增强人们的胆识。如瓦特原本是工人,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世界工业革命;斯蒂芬森原是放牛娃,发明了火车;爱迪生是卖报童,发明成果有1000多项;毕昇原本布衣,发明了活字印刷;李春是石匠,设计了赵州桥;李时珍是落第书生,为后人写下了《本草纲目》;黄道婆是童养媳,却成为棉纺织技术革新家、科学家;华罗庚曾为店员,后来成为了数学大师。可见,设计师有知识、有能力,又有发展的空间,其胆识的形成并不神秘。

只要坚定信心,确信胆识来源于实践,凡事坚持从小题目做大文章;有失败的准备,有必胜的信心;将逆境作为一种享受,审美胆识就会不断增强。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方案(见图8.5)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与瑞士赫尔佐格和德默隆公司联手设计的,整个设计工作在瑞士完成。李兴钢等中外设计师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不断地自我否定过程中,会体现出过人的审美胆识。

img128

图8.5

img129

图8.6

img130

图8.7

四、设计艺术审美特征

设计艺术具有形式美、和谐美、意境美、技术美(也有自然美、社会美、设计美、科技美之说)等多重审美特征。

1.设计艺术的形式美

设计艺术的形式美是经过长期审美实践提炼、概括出来的能引起审美快感的形式特征,即形式美的法则,是对形式构成及其韵律的审美标准。

设计艺术的形式美是设计艺术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地进行组合,形成共同的特征和规律,包括形体、线条、色彩、声响、材料、质感等因素的组合形式规则。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美的形式不能脱离美的内容,美的形式可以为美的内容服务,只有当形式的一切因素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容达到有机一致时,才会有审美价值。内容中的美如果不见于形式,则无法以具体的形态让人们感知,设计艺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所引起的美感,大大提高了美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设计艺术形式相对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设计师和理论家的重视与研究。1896年,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家桑塔耶纳指出:“美学上最显著、最有特色的问题是形式美的问题。”形式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的美的对象形式甚至胜过内容,如有些构成形式的因素(形体、线条、色彩、)本身就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美的形式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像美的内容那样变化多端,活跃易变。设计艺术讲求成果的形式美,即讲求主题与创意表现视觉形态组合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否定了形式美,就否定了设计的审美特性。图8.6、图8.7所示为户外广告景观创意形式的标新立异。(www.xing528.com)

(1)统一与变化

设计艺术多种元素组合间共同的结构形式和节奏,使人感到既有变化与差异,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统一与变化(多样统一)是设计美学的辩证法,它体现了自然界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只有按照多样统一规律,组合成既有变化又有秩序的一个整体,才能有机统一地唤起人们的美感。多样统一的和谐美是设计艺术美的关键,多种因素组合既不杂乱,又不单调,使人感到丰富多彩、活泼而有秩序。

统一调和是设计艺术表现形式之间呼应、连接、整体化一的秩序性、协调性、规律性。是设计艺术从差异中达到统一的重要方法。各种要素的一致和协调,是近似性的强调。统一调和能使两个以上的要素相互具有共性,形成视觉上的统一效果。它综合了对称、均衡、比例等美的要素,从变化中求统一,满足人们心理潜在的对秩序的追求。如户外广告景观元素比例尺的统一、造型色彩以及材料工艺的统一,可以避免杂乱无章,消除人的视觉疲劳,给人以井井有条、宁静的感觉。

变化对比是对设计艺术要素差异性的强调,是利用多种因素的互比互衬来达到量感、虚实感和方向感的表现力,能使设计艺术产生富有活力的生动效果,使人兴奋,提高视觉力度。如线条曲直、粗细,色彩明暗等,都能活跃画面,吸引视线。包括形式的对比(以大小、明暗、粗细、强弱、多少等对比,使画面效果鲜明、刺激、响亮、力度感强)和感觉的对比(心理和生理的感受,以动静、软硬、轻重、刚柔、快慢等对比,给人以各种质感和快感的深刻印象)。变化对比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异”(对立),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一致)。对比与调和是相对的、对立统一的艺术手段,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相辅相成。过分的对比会造成强烈、刺激,过分的调和又会造成平庸、单调。所以要注意对比与调和要适度,鲜明而不刺激、调和而不平淡。做到既有秩序又有变化之美,既有统一调和又有对比效果,使整个设计艺术元素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的状态,给人心理上一种协调。如城市户外广告景观设计要讲究形式和功能的统一,设计构成要与使用功能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既不能为了环境风格格调的统一而不顾及信息传播功能的特征,也不能只强调信息传播功能而不注意形式美感的统一。设计要讲究比例与尺度的统一,材料(材质)、结构的统一,在统一的风格中强调个性的表现。图8.8所示的广州农林下路户外广告,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

(2)主从与重次

主从关系是整体与局部之间的构成法则,如广告画面的主体部分和非主体部分、色彩的主色调和非主色调、线条中的主线条和非主线条之间都有这样的主从关系。

设计师重点是要有意识地突出或强调某一设计中的部分或要素,使其成为设计整体中最能产生视觉吸引力的“兴趣中心”,其余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从而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

(3)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以点、线、面为基准,相对端同形同量的构成形式,是统一的、正面的、偶数的、对生的。如景物与水中的倒影对称,人体左右对称,北京故宫以南北中轴线的对称等。对称设计符合传统的中庸文化特征,能使人产生视觉平衡的感觉,给人平和安宁的心理感受,清除人们情感、心境上的烦恼,创造一种清净和谐。图8.9为天津某店面设计,体现出对称之美。

均衡是指在特定范围内,设计艺术诸形式要素之间保持视觉上的平衡关系,包括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两种形式。静态均衡即我们常说的对称,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或以点为对称中心,图形沿中心点作环绕布局,形成辐射之形状,称为辐射形对称。均衡能构成表达秩序,即安静、稳定、庄重与威严的心理感觉,并能给人以美感。用轻巧灵活的形式来保持均衡,即是我们常说的动态均衡,是指不等质、不等量的形态求得非对称形式,它是对称的变体,在静中倾向于动。图8.10为TOM传媒斜拉式广告柱,表现出动态的均衡。

(4)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指设计艺术形式整体有秩序的连续。韵律是设计艺术诸元素成系统重复的一种表现。亚里士多德认为,喜爱节奏和谐之类的美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

img131

图8.8

img132

图8.9

img133

图8.10

节奏是韵律变化的纯化,韵律是节奏形式的深化与升华;节奏富于理性,韵律富于感性;节奏带有机械的美,韵律是情调在节奏中的融合,能在整体中产生不寻常的美感。歌德说:美丽高于韵律。韵律具有感情的因素,能给人以情趣,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具有抒情意味,能增强设计艺术作品的感情因素,引起共鸣,产生美感。韵律包含连续型、渐变型、交替型、起伏型、旋转型、自由型等多种形式,韵律美具有一种超越人们意识的无可争辩的吸引力,有十分明显的视觉诱导作用,具有不可忽略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现代设计的主要形式因素之一。如在城市户外广告景观设计中,运用景观元素构件的排列、装饰的布置,借助视线的移动和形态本身的运动感,体现出鲜明的节奏与优美的韵律,可以感染用户,引起情感共鸣,达到理解、欣赏、接受的传播目的。

(5)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数量的比较关系,构成设计要素各部分之间的匀称性。比例和谐能满足理性与眼睛的要求,唤起美感,是艺术美的结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由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我国古代宋玉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指和谐的线性比例关系。最典型、理想的比例是著名的黄金比,即大小(长宽)的比例等于大小二者之和与大者之间的比例,(A∶B=(A+B)∶A,如5∶3=1.618∶1)。常用比例还有1∶2,2∶3,3∶4和5∶9等。这种比例关系也可用于构建城市户外广告景观与城市建筑、城市街道、城市整体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尺度是整体或局部与人之间所形成的和谐关系或人的习见标准;是以人的自身尺寸作为基础,与设计物尺寸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尺度与比例密切相关,没有尺度就无法判断比例,尺度总会在一定条件下反映出某种比例关系。运用尺度确定设计艺术作品与人之间的比例关系,使设计艺术作品的体量、高低、远近、明暗与人的生理相适应,不仅体现了和谐的形式美,而且也突出了宜人性。图8.11所示的户外广告与建筑因比例、尺度失调而缺失美感。

(6)视点与视线

视点也称为中心点,是设计艺术的“主”(主题),其他环绕的为“宾”,视点的突出和画面的安排、色彩、位置有关,更和画面的动势及视点“着力描写的多少”有关。通常,画面上部的诉求能力强于下部,所以视点往往在画面中心的偏上。但有时根据主题构思需要,安排特异的视点,可以造成新颖奇特的美的视觉感受,吸引人的视线,获得不同一般的艺术效果。人的视觉运动所形成的视觉流线(简称视线),会有一定的方向性。水平线会引起从左到右的视线流动;斜线比直线、水平线有更强的诉求力;圆形的视觉流动是辐射状的,有向外扩张感。运用视线流动,能使画面各构成要素之间产生视觉的连贯性,能使受众沉浸在节奏韵律的情感中,唤起律动愉悦美感。图8.12所示的位于长沙闹市的立柱户外广告,如鹤立鸡群,很容易吸引观众视线,成为视觉中心点,其广告效应可想而知。

img134

图8.11

img135

图8.12

img136

图8.13

img137

图8.14

img138

图8.15

(7)空白与虚实

空白的设置与运用在设计艺术中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是进行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能缓和画面的紧张与复杂性,打破沉闷与闭塞,唤起联想,利于突出主题,达到景观画面的均衡。刻意处理的空白,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间,增强了画面的灵性与气韵,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要强调、突出、给人强烈印象的构成要素的周围留下空白,就能扩大和提高视觉效果,有利于视线流动,破除沉闷感。如同城市户外景观规划设置时的禁止广告设置区域,用完全的空白,展示城市无尽的内涵、底蕴。图8.13所示为香港景观设施,大量空白是为了衬托主体的标识内容。

虚实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是为深化设计主题服务的,有虚有实、虚实呼应是设计艺术的需要。主体形象要“实”,陪衬和背景要“虚”,虚是为突出实,做到藏虚露实、宾虚主实,就能突出主题,烘托情趣,造成新颖独特的构成效果,加强景观感染力。

2.设计艺术的和谐美

“美在和谐”这个命题在西方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时代就已经提出,和谐美就是指设计艺术的形式内容与周边环境、地方文化、大众情趣等兼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地融为一体。即使是人工景观,也要使人觉得与自然景观一样,正如古人所说“虽为人工,宛若天成”,达到审美意义上的和谐。

①保证个性的和谐

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发现“和与同异”,要求构成和谐整体的各个元素保持个性和独立。设计艺术的“和谐”,表现为宜人原则和生态原则。图8.14和图8.15为青城山招牌导识,其材质、样式等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②宜人原则

宜人的设计艺术成果满足人的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双重需要,一方面给人提供充分的便利,另一方面尽量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创造力。

③生态原则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建立良性和谐的关系。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保护思想,使设计艺术体现环保思想和符合生态保护需求,与环境相协调,与自然相融合。控制使用不可再生材料,充分利用可回收材料,积极开发使用无污染的合成材料,尽量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合成材料。设计向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模式发展,采用“模数系统”设计,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④静态、动态的结合

img139

图8.16

img140

图8.17

img141

图8.18

就户外广告媒体类型而言,静态通常指单立柱、大牌和街道媒体等。在这个喧嚣躁动的世界里,它们所表现出的静态美,能带给人们片刻的心理宁静。不过,在静态美中,我们一样可看到动态的美感,这便是户外媒体中的美学转换。正是这种美学转换,使得户外广告的美学价值越来越丰厚、越来越深化。动态主要来自流动媒体,包括公交车、地铁、霓虹灯,还有户外影像(如LED和投影、媒体)的局部动态。在动态世界里,人们会对动态美有不同的认识和需求。比如地铁媒体在偏爱音乐的人群看来也许是跃动的音符,在短暂的行程中仿佛漫行在一条音轨上,在爱好文学的人看来,可能是一个“地下”的童话世界。户外媒体的动态美与人们看电视时的感觉有本质上的区别。在户外,它完全干预和参与我们的视觉感受。图8.16所示的上海昆虫展览馆广告,其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和谐。

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对自然规律的不倦探索以及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的需求日益提高,都意味着人类向“和谐”迈进的脚步将无限延伸。人类的追求无限性使人类与自然、社会之间只能达到短暂的平衡,平衡之后又是再度的不平衡。在这样一个永恒的不和谐与和谐的交织进程中,设计艺术不断进步,品质不断提升。图8.17~图8.19所示为香港理工大学校园广告与景观的和谐之美。

3.设计艺术的意境美

设计艺术美的意境既依托于作品的形式层面,又不拘泥于形式本身,而转向更深的意蕴层,甚至超出设计师表达的意蕴之外,创造个性化的独特境界。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不断发展的动力,是意境美最高境界的核心层。凡是能体现出一种独有的、深刻的文化精神的设计作品,就是可以达到最高意境之美的作品。

(1)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

意是指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境是指客观存在的世界。意境是客观(生活、影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事物,是情与景、意与景的统一,即设计师、艺术家的感情与客观存在的景象交融,艺术形象在有限中孕育无限,在具体意象中蕴含着境外之意。意境的论说最早起源于《周易》及老庄的哲学思想,比如,《周易》中所述的大道自然、立像尽意以及老庄有关对道、意、象的哲学思考,都是对意境的原始探索。在唐代,随着诗词的创作日渐繁荣,已经开始形成一种创作的章法。

唐代诗人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中,提出诗有三个境界:物境、情境、意境,概括了以诗寄情、引人入胜的创作方法。艺术创作讲究物境、情境与意境的艺术三境界,成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要领。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意境的创作,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水中月、镜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象以外,才有心动神摇、余音绕梁、虚幻缥缈。可见,艺术意境已不是一个浅层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个境界的深层结构。从直观物象的描写、活络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使意境形成“有形发未形,无形君有形”的有形、未形与无形的三个境界。

意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与艺术创造方式,设计艺术加以借鉴,移植艺术创作的风格,对丰富设计作品创造深邃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提高产品的文化价值极为重要。

(2)设计艺术三境界

①物境:艺术创作中的物境是创作者对物像实体的再现,以形、线、色、声的刻画与描绘,做直观感想的描写,成为作品中的有形之像。

物境是直接的形象描绘,是写实的手法,具有鲜明的感知性。物境是实景实物,是提供生动具体审美形象的素材,所以物境的艺术创作是有形基础。设计艺术讲究产品的物境,即设计产品的有形之境,为用户奠定审美的物象基础。

②情境:物境毕竟是有形之相,还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因为审美主体对物境的认识与对普通生活的认识并无明显的差异。只有当审美主体感物而生、触景而兴缠绵悱恻之情,与物境相互交融时,才有情境和情思。所以,情境作为境中之意,虽不见其形,难以凭感知看到或听到,但却是艺术创作的情感寄托,是情思融合的活跃生命的传达。情境实现了创作者与欣赏者情感的交融,使人感悟艺术作品中的境中之意,感悟创作者的情感与情思。由此产生的言外之意与弦外之音,使欣赏者心物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旷神怡,进入驰骋自如、思索回味的艺术境地。

③意境:艺术创作不但给人以情感,还能引发人的理想与憧憬,使审美主体获得最高灵境的启示,超越物境中的相,情境中的情,达到神圣的境地。

意境是撤去物我间的藩篱,以心通物的重要心理过程。艺术创作往往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既有艺术思维的空间,又有自由遐想的空白。艺术创作的含蓄,使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有吸引人的魅力。艺术作品的气韵是静中求动,动静结合,能引人反复思索与回味,不仅从中领悟到深邃的意,而且能从具体的境飞跃到憧憬的境,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去丰富与补充审美意境的内涵,这才是意境的最高旨归。

设计师所创造的意境应使设计作品具有一种超越设计师的意旨和情愫的张扬力量。设计师对意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可以使消费者对产品有尽致的回味、探寻和感悟,并由此想到追求人生的美好境界,将产品成为憧憬的寄托之物。设计师应当充满信心,让设计作品如伟大的艺术作品一样,不但使消费者得到意境享受的喜悦,而且共同领悟人生,共同受到艺术的感化与熏陶。

今天,在设计艺术领域中,意境几乎成为各种艺术创意的一个重要原则。无论是意境的创作还是意境的欣赏,都使人在意境的艺术氛围中,追求理想,追求美好。图8.20所示为昆明“福”字系列广告体现出民族特色的审美意韵。图8.21所示为江南古典园林,刻意追求虚幻空灵,力求完美地创造出风拂香四溢,云化雨落地,红裳绿盖,花气袭人知昼暖的回味空间。

img142

图8.19

img143

图8.20

img144

图8.21

(3)意境设计尝试

设计艺术作品像一部小说,荡气回肠,让人爱不释卷;像一段乐曲,如泣如诉,让人百感交集;像一幅油画,绚丽多彩,让人憧憬无限,设计师追求的艺术意境是设计艺术活动中的新课题。

①设计作品的物境与形象。

现代设计讲究设计效果的艺术物化,就是运用形式美的各种要素,如形态、色彩、线条及装饰,来设计产品的形象,这是引导人们走进设计艺术意境的第一步,进而激发人们开始欣赏设计成果的审美活动。首先在于设计师能否创造产品引人的物境,让人百看不厌。

艺术创作讲究形似和神似。设计艺术作品的神似是指产品内在的本质,设计师要运用形式美的美学原理,研究美的外在形式特征,使设计作品具有造型的艺术性;同时,又要注意产品内在功能与外观形式表里如一。这样用产品的形来传产品的神,可以突破产品有形实体的物境局限,使其蕴含丰富的情感与情思。

为了用设计作品的物境吸引人,设计师在造型设计中展示了艺术设计的才能,如方方正正、色彩漆黑的录音机已被形态优美、表面银色亚光或色彩明快的新一代产品所取代;计算机的外壳也由过去的乳白色变成淡紫、淡玫瑰的优雅色彩,新式液晶显示屏内含先进的功能,达到了薄如纸、明如镜的程度。设计产品只有不断以新奇的物境引导,才能让人进一步领略设计师的良苦用心,更好地体会产品的情境。

②设计作品的情境与情思。

设计艺术作品是传递设计师情感的媒介,设计师用情感创造设计的情景,可以引起人的情思。只有产品的情境诉诸设计师的情感时,才能使消费者品味境外之意、象外之旨。产品是有形的,在有限的传神形态中,设计师抒发的主观情感,是设计师对社会人生的真切而深刻理解的无限情思。可见,设计艺术作品(产品)的情境是以产品有限的具体形象,寄予设计师真切的情思,表达设计师丰富的人生体验。

人们在使用产品时,能真切地感受到设计师的关爱与情感,能在产品的情境中达到心物交流。比如,为了消费者使用与操作的方便,设计师想到变速操纵部件要轻巧顺畅;对常开启的部位,配置好用的小工具;对操纵设备的启动、调整及停止等方法指示明确。总之,尽量减少人们使用产品时的迷惘或麻烦。人们会从中体会到设计师的关爱。情感无形,但情谊无限,产品中蕴含的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无形力量,会给人以很深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感受。

“无情未必真豪杰”,人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真情。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物资的极大丰富却伴生了物欲横流与情感荒漠的巨大反差,使人们企盼重回温馨的情境之中,获得情感补偿。设计师为人类的生存与活动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设计成果,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今天赋予设计师的重任是,用设计弥补情感,平衡人们对情感的需求心理,这可能远比设计产品的功能与造型艰难得多。我们说设计能传递情感,产品能联络真情,也就是说,产品情境展现的是观看产品而生的情与思,又将情与思融化在产品中,从而获得情感、情思,并由此推动人们从产品的物境进入到情感的把握,进而由产品引发理想与憧憬,进入产品艺术境界的意境。

③设计艺术作品的意境与憧憬。

设计艺术作品的意境是设计师追求意境设计的最高境界。人们都有理想,都有对美好境界的憧憬,欣赏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补偿的方式。如果设计师在产品的物境、情境基础上,再来设计产品的意境,更是一种情、思、意的心理补偿。人们凭借自己的生产经验与操作技术操纵设备时,都有一种自豪感,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技能展示了人生的价值,从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设计师通过产品延伸与扩展消费者的理想空间,是设计意境的一条途径。比如,操纵几层楼高的大型压力设备的操作者为自己的劳动而骄傲,如果设计师增加一个简单的设计创意,在高大的设备上设计“劳动创造世界”几个醒目大字,那么操作者会产生尊重感与自豪感,从而外化为无穷的动力。

img145

图8.22

img146

图8.23

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不断向着集约型、精细型的方向发展。随着操作环境的变化以及操作方式的清洁、安静,生产工人与脑力劳动者的区别越来越小。如在精密的数控设备前,工人如同在实验室一样,着装整洁,操作轻松。这种生产方式为设计艺术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产品的意境设计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人们都有这种感受:古老的建筑配以古瓶古画,能引起人的思古之幽情,怀念远去的历史意境。设计师可以抓住这种心理特征,使产品充满现代文化氛围与意境,让人感到身在现代社会中,操纵高度自动化的设备,仿佛走进神奇的科幻世界。让产品的意境触发人的想象与联想,引起美好的情思,在审美境界中把憧憬变成现实。

设计师应当坚信,既然艺术创作可以创造出物境、情境与意境的三境界,那么,吸收艺术的精华,同样可以创造设计作品的艺术意境。为了这个目标,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消费者都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

图8.22所示为张莹的“老房子”系列服装设计,是设计师寻求的一个与特定的心理状态相协调的物象组合,意味、形式、结构和色彩等因素都含蓄地寄寓了设计师的情境感受,表现了北京四合院的乡土气息、中华民族灿烂的服饰文化与辉煌的建筑艺术。图中用亚麻色细线作为基调,手绘的老窗、老墙、石板路、小巷等图案及黑色勾勒的边框,加强了装饰的效果;领口处绘上青灰色的屋檐和瓦片,突出了北京四合院老房子的题材,使人们联想到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北京四合院,起伏曲折及精美的木雕、砖雕韵味盎然且古朴凝重,唤起了观众与设计师之间心灵上的沟通,达成一种默契和共鸣,观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在想象和联想中浮现出一幅生动的艺术画面,而且会引起无尽的遐思,对这一特定情境的深层内涵反复品味,却仍觉意犹未尽,越发令人心驰神往,甚至有的观者或消费者对艺术画面欣赏及遐想远远超过设计师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装设计的意境也就悄然形成了。

图8.23所示为家具意境设计,设计师用诗人般的想象力,从丝绸与刺绣的经典韵味中提取经典中国意象,创造出许多优美的家居用品,形成了动人的家居情境。

4.设计艺术的技术美

技术美是研究物质文化领域中有关审美形态和审美心理的美学。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一种审美形态和科技水准而能达到的技术表现,也是人类审美形态发展演变时,在特定时期的自然表现,是生产技术、产品技术、操作技术融汇综合的产物,是人类技术活动的精神结晶。

现代设计艺术具有很强的工业化色彩,其设计与创造是以大众的消费习惯和欣赏习惯为中心的,无论是功利目的,还是对技术的依赖性,同样存在技术美的创造问题。李泽厚认为,技术美是人类改造与征服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直接成果,是以自由的形式对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肯定,是一种现实美或实践的美,是“真”的主体化、“善”的对象化。金亚娜认为,技术美是一种独立的美的形态,是产品功能显现时自然的力的美和艺术设计所产生的人工美的综合。这种美以功能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而别具一格。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技术美的具体形态也会发生变化。设计艺术的技术美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img147

图8.24

img148

图8.25

①它是以设计艺术作品的效用、功能为存在的前提。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必须使之具有更充分的审美价值,否则,消费者不会接受。

②它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且要求比一般自然物更纯、更精,是人类的智慧、力量、情感的结晶。

③在设计创造中,精神能量必须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存在,并要求创造主体把普通情感升华为高级情感,把情感激情转化为符合理性原则的理智情感,使情感活动在技术美的创造中显示出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

④在完成艺术设计之后的制作、安装、使用阶段,技术美的特征更加明显。技术的先进性不仅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也隐含着审美品格的提高,技术是设计作品技术美的灵魂。材料科学的发展促使新材料不断涌现,设计制作更为快速、耐久,对社会的影响更大。设计师在发掘和认识材料的过程中,提高设计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的丰富灵感。材料的质感召唤人的想象力,发散人的精神向度,展示人的技术价值,积淀历史沧桑,磨砺精神意识。

⑤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发生变化。随着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对设计艺术作品形式内容产生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满足要求的途径之一无疑又是技术的更加先进和完善,以期达到技术美的更高境界。当今社会,设计生产者更多地通过形式上的竞争来争取消费者,消费者也通过形式上的选择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化要求和审美趣味,促使设计作品越来越强调多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这也是技术美的内涵与特征的体现。如户外广告媒体画面中的图形或文字局部设计,运用新媒体技术将其制作成接近真实的媒体模型,从而达到逼真的效果。这种静态美向形式美的转化过程使技术美得以体现。

⑥动态美、静态美、形式美、意境美都是为了击中各个群体的内心世界,引发共鸣,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场需求的高额经济利益的驱动是设计艺术技术创造的最终动力。市场经济培养了消费者新的审美情趣,创造了设计艺术作品新的技术美。

图8.24为体现技术美的TOM传媒汽车广告柱。

图8.25为豪雅表的技术力量之美。瑞士制表先锋豪雅钟摆概念,首创无发条机械擒纵机构,推翻三个世纪以来制表界的固有传统,可以不需耗用动力,即可用极高频谱校准,也就不再有振幅及机芯频率衰耗现象,大大提高了精度(时间划分)及性能(频率准度及稳度),堪称制表界的重大革命,表现了技术力量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