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露说谎者的自相矛盾,看透他们的心思

揭露说谎者的自相矛盾,看透他们的心思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相矛盾的话八成是谎言说谎者需要有极好的记忆力和智商,才能将谎言承上启下。稍有不慎就会自相矛盾,露出破绽。对此常有些令人发笑的事情成为佐证,而出丑的则都是见风使舵、看人下菜的人。利用骗子的记忆不清,抓住他们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很容易看透说谎者的心。御史对这件事是否诬告很怀疑,便邀请告密者一起去岐州。随后赶回京城,向唐高祖禀告原委。

揭露说谎者的自相矛盾,看透他们的心思

自相矛盾的话八成是谎言

说谎者需要有极好的记忆力和智商,才能将谎言承上启下。稍有不慎就会自相矛盾,露出破绽。即使是天才的谎言,也需苦心经营,而不能坦荡相对,因为谎言始终不是真相。

说谎者要么编造虚假信息,要么掩盖和篡改事实。如果是编造和篡改的事实,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这件事时,难免会自相矛盾,露出破绽。

倘若有人患了绝症,医生想掩盖实情,就得另想办法解释病人的症状,当然这些解释是假的。这样一来,医生就得时时牢记着虚构的解释,要不然,过不了几天病人问起,会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

这是因为大脑首先接受的是真实情况,意识和认识将其印入记忆,它们总会一下子浮出脑海,把编造的事实驱赶出去,而后者的根基却没有如此坚实牢固。真实情况由于是先入之见总会使人蓦地回想起来,排斥后来的虚假细节或篡改过的细节。

如果说完全子虚乌有,说谎者就没有那么多理由担心说走嘴,因为并不存在什么相反的印象与之发生冲突。因此由于谎言完全是自己捏造,全然没有根基,很容易忘掉,除非记忆力超强。

对此常有些令人发笑的事情成为佐证,而出丑的则都是见风使舵、看人下菜的人。这种人的信仰和良知依情况的改变而不同。情况总是不断地变化,因此他们的说法也就各不相同,这些人的见解此一时彼一时,大相径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不留神就说漏了嘴,这也是常有的事。

利用骗子的记忆不清,抓住他们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很容易看透说谎者的心。

唐朝初年,李靖担任岐州刺史时,有人向当时的朝廷告他谋反。唐高祖李渊派了一个卸史前往调查此事。(www.xing528.com)

御史对这件事是否诬告很怀疑,便邀请告密者一起去岐州。告密者很高兴地答应下来。在途中,御史假称检举信丢失了,观察告密者以后的动作反应。

御史佯装很害怕的样子,不停地向陪伴的告密者说:"这可如何是好?身负皇上之托,职责所在,却丢失重要证据,我可真的难辞其咎了!"说着,他便发起怒来,鞭打随从的典吏官,使告密者确信检举信丢失。

御史无奈地向告密者请求:"事己至此,请您再重写一份吧。否则,我要负不能办成查访之任的罪责,可您的检举得不到查证,不是也没办法让皇上论功行赏吗?"

那人一想不错,就赶紧去重写。他以为反正上封信已经丢失,便不管自己早已记不清当时是怎样写的,根据想象,凭空又造出一份来。

御史接到信件,拿出原信一比较,只见大有出入:除了告李靖密谋造反的罪名一样,所举证据都换了模样,细节问题更是与前一封大相径庭,时间人物都难以对上号。一望即知是胡编乱造的诬告信。

御史笑笑,立刻吩咐把告密者关押起来。随后赶回京城,向唐高祖禀告原委。唐高祖大为吃惊,一气之下杀掉了诬告人。 这件事中,御史是个有心人,他巧妙地找到说谎者的破绽,成功地揭穿了诬告谎言,惩治了撒谎者,大快人心。

事实上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不光因为编造另外的谎言能使人抓住自相矛盾的地方,即使事先有很充裕的时间来准备,并且说谎的人很谨慎地编造了台词,但假如他不够机灵的话,便无法预期对方反问的所有问题,仔细想好所有的答案。就算说谎的人很机警,也无法应付所有的突发事件。本来说辞是可以骗到别人的,但是一旦发生这种突然的改变,就会出现漏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