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设计师感知心理
一、感觉阈限与感觉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说到“感觉”这个词,如“我感觉做这个设计挺困难”、“感觉爸爸对我最近表现不太满意”等,这里的“感觉”,意指“印象”、“觉得”,与心理学的专有名词“感觉”的含义并不相同。
从心理学角度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例如,眼睛看到光亮和颜色,耳朵听到喇叭传来的声音,鼻子闻到花香的气味,舌头尝到水果的滋味,皮肤感知温度和光滑的程度等都属于感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
感觉是一切设计艺术活动存在的客观基础,是设计师认识世界的开端。人通过感觉,既能认识外界物体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属性,也能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如饥饿、寒冷等,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借助于感觉获得的信息,人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更好地反映客观世界;感觉是维持设计师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是保障机体正常生活所必需的。否则,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感觉剥夺会使设计师的思维过程混乱,出现幻觉,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还会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作为设计师,应该靠感觉洞察客观世界,以感觉为各项活动的源泉,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避免坐井观天、闭门造车,才能创造出更多有竞争力的设计作品。
我们平日说“人有五官”,因此有五种感觉。事实上,人的感觉远远不止五种。按照刺激的来源及其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接受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内部感觉接受身体内部(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等。表3.1列出了各种感觉的种类及成因。
表3.1 感觉的种类及成因
1.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就是感觉阈限和感受性。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则感受性低。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叫做刺激,发生作用的事物叫做刺激物。我们经常只用“刺激”这个概念,在某种场合下它指的是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在另一种场合下它又指的是发生作用的物体,很容易分辨得出来。有的感觉器官可以反映几种刺激,例如眼睛可以看到光线,用手按压眼球也可以引起光感。但是,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例如眼睛对光最敏感,按压只能引起模糊的光感而不能清楚地看见物体。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其他的刺激对这种感觉器官来说则是非适宜刺激。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感觉阈限,又称为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差别阈限见表3.2。
表3.2 某些感觉阈限值
注:引自Schiffman(1996),这些阈限值仅作示意用。
2.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例如,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做暗适应;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做明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但痛觉则难以适应,因为痛觉具有保护性的作用。在各种感觉适应的现象中,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过程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人对明亮适应快,一两分钟即能完成;对黑暗适应慢,一般要30~40分钟才能完成。很多工作是在暗环境中进行的,如在X光室内的工作、冲洗胶卷和相片的工作等,都需要较高水平的暗适应。在对暗适应后,只要见到光线,暗适应很快就遭到了破坏,再对暗适应又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保护暗适应是很重要的。科学研究发现,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戴上620纳米以上的红色眼镜,就能保护暗适应。
听觉的适应虽不明显,但还是能够感受得出来。如果以一定频率的声音作用于听觉器官,只是会降低听觉器官对该频率以及相邻频率声音的感受性。如果用较强的噪音持续作用于听觉器官,会引起听觉感受性降低的明显适应现象,甚至出现感受性的部分丧失。触压觉的适应相当明显,如安静坐着时,几乎觉察不到衣物的接触和压力;一些人手表戴久了连什么时候丢的都不知道。实验证明,只要经过3秒钟,触压觉的感受性会下降到原始值的25%左右。温度觉的适应也很明显,从觉得水冷或水热到不觉得冷热,只需要3~4分钟。不过,刺激过强是难以适应的。嗅觉的适应速度依赖刺激物的性质。一般的气味只要经过1~2分钟就可以适应,比较强烈的气味则需要10多分钟才能适应,而特别强烈的气味是很难适应的。研究表明,嗅觉的适应带有选择性,对某种气味适应也不影响对其他气味的感受性。某些感觉的适应还受注意力是否集中的影响,如痛觉,注意力的转移会加强和加速其适应。
(2)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做感觉后象。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做正后象,如看到白光以后眼睛里仍保留着白光的感觉;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如看到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了一个黑色灯泡的形象。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象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3)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做同时对比。例如,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两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一张白纸和一张黑纸的背景上,这时人们看到白纸背景上的小正方形比放在黑纸背景上的小正方形要暗得多,这是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对比的效果也不同。人们在明暗变化的相邻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即马赫带现象(见图3.1),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将一个灰色正方形放在蓝色背景上,正方形略显黄色;放在黄色背景上,正方形略带蓝色,就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彩色对比现象,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补色(见图3.2)。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做相继对比,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会觉得糖更甜了;从冷水里出来后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会觉得热水更热了。
图3.1
(4)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做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时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这些现象都叫做联觉。
二、感觉与设计艺术
1.设计师视觉与设计艺术
视觉是人类最复杂、最重要的感觉。人们在识别事物中,主要是靠视觉来实现的,视觉在认知心理活动中占90%的分量。设计艺术是作为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造型而存在和被感知的。人们感知造型最主要、最重要的通道是视觉。无论是绘制草图、结构图、效果图,还是制作模型和最终产品,都离不开视觉。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是最吸引人的。为此,设计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视觉品质,增强目测能力和视觉和谐能力,才能达到设计艺术视角独特、作品视觉效果更好的目的。将视觉心理应用于工业设计,可以使人视觉舒适流畅,在操作过程中得心应手,不易出错;将视觉心理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研究设计视觉形象与视觉吸引力的创造关系,作品会有更为强烈的视觉影响力;会吸引更多的目光……如图3.3所示,利用细节设计突出与产品广告的关系,吸引受众视线的视觉传达作品。
运动视觉是感知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视觉。运动的物体格外容易吸引人的视觉注意。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广告,那些具有一些变化、运动的广告容易吸引人的主要原因。当然,闪烁的、运动的物体虽然较为吸引人的注意力,但是过度的注意容易加重人的信息加工的负荷,从而导致视觉疲劳,因此人们在那些灯光摇曳的场所较久滞留,会感觉头痛和恶心。按照人的视觉运动特征,在设计人机交互的部位(如仪表、显示器、旋钮、控制键、指示灯、操纵手柄、脚踏机构等)时,都应当符合眼睛水平运动优于垂直运动,视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习惯,使人在操作中能够迅速准确,从容不迫。那些违背人的视觉特征的所谓奇特设计是不足取的,例如,有的报刊排版成竖行,或在眼花缭乱的页面上印字,这样做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设计视角的独特性在于设计者从平淡细微的现象中见到神奇伟大的本质。设计师要向艺术家学习,学会独具慧眼地看世界——在艺术家的眼里,一块石头、一段树根、一张废纸都有艺术价值。不去使用素描与色彩写生使用的道具、从商店购买的光彩华丽的器皿或物件,而是到处搜寻早已丢弃,甚至人们不予理睬的泥盆、葫芦瓢、木勺、油灯、陶土水罐、丢在垃圾箱中的橘子竹筐、散开的草绳,将这些在写生室里摆放在衬布前,焕发出艺术生命的光芒与魅力,催生了不朽的艺术创作与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图3.4所示为达利别具特色的系列艺术作品。如果设计者也能像艺术家这样,训练独特的视角,开发、创作出的设计产品或成果必定会别开生面。
图3.2
图3.3
2.设计师听觉与设计艺术
听觉与设计实际上不单单是指设计师听觉与设计的关系问题,也包括产品消费者的听觉与设计的关系问题,后者更为重要,因为设计师的设计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的。
对设计师来说,在设计构想中,减少噪声,保护人的听觉器官,在噪音日增的今天,变得越来越重要。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声压达120分贝以上;火车行驶时,声压达100分贝;日常对话的声压一般为60分贝,耳语声压为20分贝左右。如果设计师将设计对象的声压都能控制在60分贝以下,对人们的听觉保护将是非常有利的。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崛起及数控技术的发展,产品制造的精度达到了极为准确与精细的程度,为设计中减少传动结构的噪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新材料的出现也为减少噪音的设计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例如,用非金属材料替代金属材料,不但能减少振动,而且还能吸收噪声;用柔性制造系统替代传统的刚性系统,对消除设备的噪音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可以利用听觉原理进行声音传播器设计。常见的声音传播器有电话、耳机、蜂鸣器、汽笛、哨子、号角和扬声器等。由于听觉通道相比其他感觉通道来说,具有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反应速度快、不受照明影响和对复杂信息的短时记忆消退较快等特点,声音传播器适用于下列场合:信号源本身是声音;视觉通道负荷过重;信号需要及时处理,并立即采取行动;视觉观察条件(如照明或观察位置)受限,以及显示某种连续变化而不需要做短时储存的信息。声音传播器通常被用于告警、导航和追踪等任务中。
根据人的听觉系统的特点,声音传播器特别适合用于告警显示。最常用的听觉告警显示器有蜂鸣器、铃、号角和汽笛等。这些告警显示器各具特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使用条件。
有人曾在五种不同的噪声环境中测定了尖哨声、短促的尖叫声、高喊声、“唷”声、间断的号角声等八种不同的告警信号的反应,结果表明,“唷”声(在1.4秒内,频率从800赫兹下降到100赫兹)和喇叭“嘟嘟”声(间断喇叭,频率425赫兹,响0.7秒,停0.6秒)的反应时最短,尖哨声(在3.8秒内,频率从400赫兹逐渐提高到925赫兹)的反应时最长。信号的强度与平均反应时的关系是:反应时随信号强度的提高而缩短。在信号强度的提高过程中,不同告警信号在反应时上的差别有减小的趋势。在简单反应中,反应时随信号强度增大而缩短;在选择反应中,中等强度声音信号的反应时最短,信号强度过高和过低都使反应时增长。信号强度过低,不能使接受者立即引起注意,而信号过强,则会引起惊跳反射,两者都会对作业效绩产生不利的影响。从以上的研究可见,告警声信号强度的选择应以任务的性质与要求为依据。
图3.4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对听觉告警信号的设计和选用提出以下建议:①应使用200~5000赫兹(最好为500~3000赫兹)的声音,因为人耳对这一频率的范围最敏感。②长距离传送声音告警信号时,频率低于1000赫兹,并且要用较大的功率发送。③声音告警信号若需绕过较大的障碍物或穿过隔离物时,应使用低于500赫兹的频率。④如果存在背景噪声,应使用与任何背景噪声频率不同的声音告警信号,使掩蔽效应减至最小。⑤应尽量采用变频信号或间断的声音信号,这类信号与正常信号有足够大的差别,容易引起注意。⑥在用不同的声音告警信号表示需要做出不同反应的场合,应使每种信号都能从别的信号中分辨出来。
为了保护听觉,设计师一方面要对传统的或约定俗成的设计进行重新审视;另一方面要对新设计的时尚产品,考虑声音的影响。否则,今天的时尚会很快成为明天的“垃圾”。例如,十几年前,人们为了显示时尚与品位,纷纷在自家客厅中配置家庭影院,音响设备功率很大,环绕立体声功能强劲。可是,在使用过程中,人们感到心烦意乱。这是因为设计者欠缺声波反射和交混回响时间差等声波科学常识,在摆有家具的客厅里,音响形成声音漫反射现象,时间一长,人的听觉就受到很大的影响。
3.设计师其他感觉与设计艺术
其他感觉包括肤觉、嗅觉、味觉及运动、平衡与机体感觉。作为设计师来说,其设计是为所服务的对象提供的。如果设计师不认真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肤觉、嗅觉、味觉及运动、平衡与机体感觉,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
在生活和生产中,人的机体中的痛觉有一种保护技能,电刺激、机械刺激、化学刺激、极热或极冷的刺激,都能引起人的痛觉,对人体起到示警作用。例如,低于-10℃、高于60℃的水会使人的皮肤产生痛觉。人如果长时间使用设计不合理的设备或器械,对肤觉都会产生不良刺激,导致痛觉、肢体疲劳,甚至变形。所以,对设计师来说,一定要注意人体接触的机器各部位或操作控制部位、开关结构等都必须符合人的生理特点,要充分利用肤觉优于视觉与听觉的特性,即肤觉是人动作的基础,虽然肤觉不如视觉、听觉反应迅速敏捷,但在视觉与听觉难以触及的情况下,只有靠肤觉的动作来工作。
设计师要针对嗅觉、味觉的特点进行设计艺术创造,设计出嗅觉与味觉的延伸工具——有毒有害气体及物质报警器具等,用来保护人的安全;根据自己及用户对嗅觉和味觉的心态变化,在化妆品、烟草、洗涤用品、食品等中添加香味适中的香料。
长时间周而复始的工作方式,可能会使运动、平衡与机体感觉受到损伤。例如,因有的人长时间不良操作导致颈椎病变,进而不能控制步行,丧失了平衡感;铸造工人蹲位造型,导致双腿变得弯曲;钻井工人仰望机架,面部产生皱纹,等等。这些都向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产品设计中,必须想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设备所引起操作者的运动、平衡与机体感觉的危害。
三、知觉的概念及种类
1.知觉的一般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对于同一物体,不同的人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例如,了解一件产品时,首先要看到产品的外观形状、色彩,从而有了对产品的视觉感受;触摸产品的操纵机构,如手柄、手轮,从而有了舒适与否的触觉感受;让产品的运动机构运行一下,从而对运动产生的声音产生听觉的感觉。把产品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信息整合起来,就产生了人对产品的基本认识,这个信息整合加工的过程就是知觉过程。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例如,我们看到一个正方形,它的成分是四条直线,但是,把对四条直线的感觉相加在一起,并不等于一个正方形。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即觉察、分辨和确认。觉察(detection)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例如,我们在校园内的道路上散步,忽然发现路旁有一个闪闪发亮的东西。这时我们只是觉察到一个物体的存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discrimination)是指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属性区别开来。确认(identification)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归入一定的范畴。再如,当我们走近路旁那个闪闪发亮的东西,经过仔细观看和摆弄之后,看清它的形状是圆的,它的光亮的表面能够反映出自己面部的形象,从而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并判定它是一面镜子,这就是分辨和确认。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如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运动的知觉属于视知觉;对声音的方向、节奏、韵律的知觉属于听知觉。在这些知觉中,除了起主导的感官外,还有其他感觉成分参与。如在视觉空间定向中,常常有听觉或触觉的成分参与;在物体形状和大小的视知觉中,有触觉和动觉的成分参与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等。(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等(见图3.5~3.7)。空间知觉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有重要作用。判断远近距离靠的是距离知觉,这种知觉又叫做深度知觉。对距离的判断可以根据对象的重叠(被挡的物体离我们远),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近的物体大且清晰,远的物体小且模糊),明暗、阴影以及运动时形成的视差(在做相对运动的时候,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快,远的物体则移动得慢)来进行。
人对空间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的判断,主要靠人的视觉,即由眼睛收集客观存在的信息作为参照,借此判断自身与客观环境的位置关系。比如太阳、植物、星斗都是判断方位的参照线索。方位知觉还可以靠听觉定向,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而且平衡觉、触觉等获得的信息对方位知觉都有不同作用。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时器提供的信息为依据,也可以以自然界昼夜、四季、月亮盈亏周期性及太阳方位的变化为依据;还可以以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为依据。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节律性的变化。消化系统的周期变化调节着人的进食行为;体力和精力的充沛与疲乏调节着人的起居。机体生理活动节律性的变化像一个时钟,调节着人的活动,也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依据。
人的时间知觉对1秒左右段估计得较为准确,而对短于1秒的时间段常常估计过长,而对长于1秒的时间段估计过短。同时,人对时间的知觉还受到心态和情绪的影响,比如,对特别感兴趣的事件,会感到时间过得快,而且越忙感到时间越短;反过来,无所事事,在无聊与乏味中消磨时光,则会感到时间过得太慢。
图3.5
图3.6
图3.7
(3)运动知觉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如鸟在飞、鱼在游、车马在奔驰、河水在流动,等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这就是运动知觉。正确地估计物体运动及其速度,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条件。行人在过马路时,既要估计来往车辆的距离,也要估计它们行驶的速度。运动员在球场上送球、传球和接球,离开了对物体运动速度的正确估计,也是不行的。
运动知觉有真动知觉(即知觉者固定不动,物体实际运动)、似动知觉(即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在视觉残留的作用下却被知觉为运动)。电影就是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出来的,霓虹灯给人造成的动感以及路牌广告制作中画面的变化也都是利用了似动知觉的原理。
(4)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错觉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视觉错觉(长度视错、分割视错、对比视错、变形视错、面积大小的视错)、空间错觉、运动错觉、心态错觉。甚至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如形重错觉(如大小不等、重量相等的木盒,掂起来觉得小的重、大的轻)、视听错觉(抬头看着台上作报告的人,觉得声音是从台上传过来的;低下头来不看报告人时,又觉得声音是从旁边扩音器里传过来的)等。图3.8和图3.9是线条、各种形状和方向的错觉图形。
一方面,错觉对于绘画艺术、设计艺术、表演艺术具有正面的作用,例如在绘画艺术中,运用透视法则(形体透视、色彩透视)在二维空间的画面上创作出令人眼花缭乱、趣味盎然的三维图像、造型等。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失真的现象,影响设计效果。例如路面上的交通标志,如果按正常的比例绘制,则可能由于视觉的透视变形而显得比例失常。因此,设计师有意识地将标识拉长,可避免司机视觉产生错觉。由于视觉错觉会带来的奇妙效果,目前已成为设计艺术最常使用的技巧之一,有时被直接用于图形设计中;有时则用于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中,达到美化产品的作用;有时则需要以适当的法则加以矫正。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见图3.10),碑身看上去似乎是笔直,其实是中部微凸,校正了由于高耸而导致的收缩感。下面的平台也不是完全水平的,而是中部处理略高,平衡由于下压导致的内陷现象。
图3.8
图3.9
图3.10
图3.11
图3.12
图3.13
四、知觉特性的设计应用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和理解性特征。
1.知觉整体性及设计应用
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综合为一个整体的特性,就是知觉整体性。
从图3.11可以看出,尽管这些点没有用线段连接起来,但仍然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在这里,人的知觉系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但是随着点的数量不同,它们的空间分布情况不同,人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可见,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在知觉中,分析事物的特征及其结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人们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性。图3.12展示的是数字与字母。由于受整体情境的影响,从水平方向看,中间位置的字符很容易感知为“B”;而从纵向的角度看,又容易被看成是“13”。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受到整体性规律的作用,整体知觉抑制了个别成分的感知,从而忽视部分或细节的特征。
在知觉活动中,人对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例如,当我们看到一辆疾驶而来的大众汽车,最先看到的是汽车的红色甲壳状的整体,然后才是它的轮胎、视窗等各种细节。心理学家内温(Navon)曾做过一个实验(见图3.13),给被试者呈现由小字母“S”和“H”组成的大字母“S”和“H”,要求被试者做出两种反应,即局部反应和整体反应。局部反应是要求被试者判断小字母是“S”还是“H”;整体反应是要求被试者判断大字母是“S”还是“H”。结果发现,在局部反应时,小字母与大字母一致的反应时比不一致的要快;而在整体反应时,则不受小字母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局部反应时,受到了大字母(整体)的影响,而在整体反应时,则不受小字母的影响。内温称这种现象是整体优先,即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可见,在提取实物的细节信息之前,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可能有了粗略的了解。
作为设计师,理解知觉的整体性,就是凭借设计或创作的阅历与见识,能从局部的、个别的细枝末节中,知觉事物的整体。这样的设计师在审视一件设计作品或创作成果时,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往往入木三分、单刀直入地知觉本质与精髓,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行家看门道”。很多专业设计人员在现场参观访问时,哪怕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就能够知觉到被观察对象深层次的设计机密或技巧。从另一角度说,要重视整体,强调整体特征优于局部。就如人们进入一个室内空间,首先是对室内的色调等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才是个别地审视陈设、家具、花饰等一些细节。
图3.14
图3.15
图3.16
图3.14所示为一可充气雕塑展览所做的广告。作者阿诺德撒克斯运用了知觉整体性原理,沉重的线条在底部和两边紧挨在一起,但由于中间部分渐次分开,线条给人的感觉仍是分离的并逐渐向上流动,传达了充气的视觉形象。
在将文字与图形进行组合设计时,也常常将文字处理成与图形的轮廓相似和基本吻合,彼此穿插,互相呼应,以期达到整体一致的视觉效果。如图3.15所示,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以三个相同的古币呈三角排开,对应构成一个“人”字形;而三个古币也是“人”字的近似形、三人成众,众多的“人”字形成了“人民”的意念,整个标志简明、生动、形象、贴切。
2.知觉选择性及设计应用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做知觉的对象(图形),而把其他对象当做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这种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在一般情境之下,图形与背景是主、副的关系:图形是主题,背景是衬托;图形部分突出,背景部分后退。图形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时,这个事物就当成知觉的图形。如果图形是人们熟悉的对象,如人形、动物、房屋、日常器皿等,并且图形与背景之间的界限清楚时,图形给予人的知觉自然也会明确肯定。但如果刺激的组合未明确显示出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则可能无法肯定哪种是图形,哪种是背景。图3.16中的白色部分既可能被看成花瓶,也可以被看成是背景。图3.17中的图像既可以被看成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可能被看成是一名可怜的老妇(W.E.希尔),如果把埋在大衣领间的白色部分看成是没了牙的嘴巴和下颌,就会看到一名戴白头巾、穿毛领大衣的老妇;但如果把老妇的高鼻子看成一个侧过去的下颌,将老妇的嘴巴看成脖子和戴着的项链,将老妇的眼睛看成耳朵,于是就出现了一名漂亮的少女头像。她们的交替出现还说明了另外一层意思,即青春和美貌不会永驻。它说明知觉的图形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时间系列中。对于同一个对象(图形)的知觉,往往受到前后相继出现的对象(图形)的影响。在图3.18中,图(b)是一张两歧图,既可以看成妇女面孔,也可看成萨克斯管吹奏者。而图(a)和图(c)则是没有歧义的,图(a)容易看成萨克斯管吹奏者,图(c)容易看成妇女面孔。实验时,如果被试者先看图(a),那么很容易把图(b)看成萨克斯管吹奏者;反之,则很容易把图(b)看成妇女面孔。可见,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后来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在设计艺术活动中,巧妙地运用图形与背景的相对性,能给视觉带来奇特的冲击力。例如,将图3.19改为图3.20,在这种模式中,图形和背景在知觉上的性质已经明显不同。中间黑色部分不仅突出,而且具有一种更分明的轮廓,更加紧凑完整和定位,因而容易被感知为图形;而两边的白色部分则恰好相反,依附在图形后面,并以一种连续不断的方式在视野中展开,因而容易被感知为背景。
图形与背景相互转换的可能性取决于两部分区域的大小、形状或位置的不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面积较大的、稳定的、静止的以及非对称的部分容易成为背景;较小的、更趋闭合和较单纯的、较规则的区域则易被看成图形。此外,较有“意义”的模式也更有可能被视为图形。作为设计师,可利用这一规律来达到设计的视觉效果。例如,若要使图形与背景的关系从固定变成不固定,可通过改变两者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来实现,使背景在特殊情况下不再安分守己,而是以抽象甚至具象的形态不时走到前台,并使图形成为背景,从而产生一种奇异的视觉冲击效果。
日本著名设计师福田繁雄是一位善于在黑白图形中利用视觉因素进行创作的设计师。在图3.21的招贴画中,他将女人躯体的轮廓从中部横向分割,并且被分割的图形作重复的平移式交错重组,造成图底交叉汇合的错视,我们可称之为影像的水平交错式图底反转。真正的背景已经看不见了,图形与背景都能分别成为独立的知觉整体,两者具有同样重要的视觉刺激强度与信息量,各种不同的图形互为背景。随着视觉中心的转移,这些图形反复扮演主角,前后层次不断变化,造成视觉的不安,于是产生不定的动感,达到了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还表现出共生的现象。共生图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共享于同一空间、同一边缘轮廓,相互依存,构成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共生的设计原则适合了视觉的特性,利用视觉的可调节性功能,使事物间的矛盾体相互补充,创造出正负形互不相让又能和平共存的局面,显示出艺术化图形的特殊魅力和视觉上的满足和快感。视觉认知心理研究证明,当人的视觉注视着某个事物时,从视觉心理上会相应地减弱周围物象的感知和注意,而当再移动视觉中心时,新的视觉对象便会从视觉中心突显出来。共生的图形就是利用这种视觉特点,表现模棱两可的视觉意象。图3.22是中国易学中的太极符号,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图形化地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太极图形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如喜相逢、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图3.17
图3.18
图3.19
图3.20
(www.xing528.com)
图3.21
3.知觉恒常性及设计应用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在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尽管他在视网膜上的映象的大小有了变化,但对他的高矮的知觉却可保持不变。再如,人物的脸部都是同样的色块,没有明暗的区别。但在不同亮度照耀下,同一色彩的光波是不同的,亮度会造成同一色彩的差异。然而,东方艺术家无视这种差异,东方绘画的色彩所表现出来的是知觉经验恒常性的色彩,或者说是观念性的色彩,而不是主体此时此地所感觉到的实际的色彩或事实的色彩。所以原始画和东方绘画往往不采取透视的画法,因为东方艺术家是按照知觉经验和经验累积而形成的观念,即是按照知觉恒常性来画出事物的大小、色彩和面貌的。
知觉恒常性在视知觉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当观察同一物体时,知觉并不完全随条件(如距离、角度、照明等)的改变而改变。其表现主要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和明度恒常性等。以明度恒常性为例,白墙在阳光和月光下看,都是白色的;而煤块在阳光和月光下看,都是黑色的。从物体反射的光量来看,阳光是月光的80万倍。尽管煤块在阳光下反射的光量比白墙在月光下反射的光量多得多,但煤块在阳光下仍然是黑色的,白墙在月光下仍然是白色的。可见,人们看到的物体明度,并不取决于照明条件,而是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可见,知觉恒常性是一种心理状态,不论对象物放在什么位置,也不论个体从哪种视角来知觉或在何处看到此对象物,皆会产生相同的神经活动或状态,不受个体当时的感觉经验所左右。
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即大小知觉恒常性,是指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视像大小而变化,趋向于保持物体的实际大小。大小知觉恒常性主要是过去经验的作用。例如,同一个人站在离我们3米、5米、15米、30米的不同距离处,他在我们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随距离的不同而改变(服从视角定律)。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人的大小却是不变的,仍然按他的实际大小来感知。又如,在图3.23中,后面的墙面上的灯光柱子、广告画面在图像中的高度不同,但人们对它们的感知高度却基本相同。图3.24是一个办公建筑的办公室设计效果图,受知觉大小恒常的作用,使得空间的空旷感得到加强。运用大小知觉恒常性的规律,设计者可以在创造平面图的景深、建筑物空间大小的感觉上产生奇妙的效果。如图3.25是一个平面图,由于知觉大小恒常性的作用,使景深得到加强,从而产生良好的立体感。
形状恒常性(form constancy)即形状知觉恒常性,是指当人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或者物体位置发生变化时,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但人仍然能够按照物体原来的形状来知觉的现象。形状知觉主要靠视觉、触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而形成。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一外界物体时,虽然该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映象是随着视角的改变而变化的,但由于人在生活经验中,把从不同角度获得的物体的映象同触摸觉、视觉、运动觉建立了牢固的联系,因此对该物体的知觉则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即形成了形状恒常性。人的过去经验在形状恒常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图3.26所示是当门处于不同程度开合状态时被观察而见到的四种形状,这对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说是各自存在巨大差异的,但实际上人们并不因此而改变对门的形状知觉。
图3.22
图3.23
图3.24
图3.26
图3.25
图3.27
图3.28
形状知觉恒常性是设计师获取产品设计审美效果的重要条件。正是由于人类形状知觉恒常性的存在,设计师才能设计出许许多多美妙的产品。因此,成功的设计师是善于运用形状知觉恒常性来进行设计活动的。例如,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运用形状知觉的恒常性,可设计出一些具有奇妙趣味性的图形来。图3.27是一个不可能的图形,但受形状知觉恒常性的作用,观察者看到此图时,总倾向于当成一头大象。同样,图3.28也是一个不可能的图形,但人们倾向于看成是一个三脚架。
4.知觉理解性及设计应用
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补充,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理解性。理解可以使知觉更为深刻、精确,可以使知觉的速度提高。如当人们看到这张图3.29时,不会只看成一些斑点的随意组合,而会努力寻找图中斑点之间的联系,努力做出合理解释,不断地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最后会给出合理的解释:画的是一条狗。在理解知觉对象的过程中,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的任务以及人的情绪状态等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心理学家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表情、言语、文章、绘画作品或行文方式等,推断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知道其内心想法。
设计师利用知觉理解性可以设计出许多富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设计语言虽然是设计师本人专有的,但必须依赖于传统的知识经验,人们才能在已知信息基础上理解设计者的创造表达语言。如设计隐喻主义的作品,就是采用符号学方法使原来的传统语言和时间得以复活,使新的设计作品与旧有设计产品之间有一种视觉关联性,就像文学作品引用的古典成语和典故一样。建筑设计师埃罗·沙里宁1956年设计的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TWA),被公认为隐喻主义的作品,曲线形的候机楼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象征飞机起航。图3.30所示为上海世博会韩国展馆,展馆外立面以立体化的韩文和五彩像素画装饰。远观展馆,由几个硕大的韩文字母连接而成;近看外墙,则为无数凹凸有致的韩文字母。韩文是韩国优秀的发明,其创造性和重要性体现了韩国整个国家的文化独立性。韩国馆使用韩文来构成全部的空间,让参展者们可以全方位体验韩文。以造型独特的韩国文字作为上海世博会韩国馆的外观设计,是韩国馆的最大创意,这一“立体化”韩文,以五彩瓷砖装饰外表,以沟通、融合为文化内涵。
五、色彩感知
1.色彩感知效应
在设计艺术中,色彩往往是一种先声夺人的视觉传达要素。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在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而形体感觉占20%。2分钟后,色彩占50%~60%。5分钟后各占50%。可见,色彩给人的印象是迅速、深刻、持久的,是视觉语言中最重要,且最具表现力的要素之一。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认为:“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色彩是人的眼睛受到光的刺激后引起视神经冲动,又通过神经纤维将刺激信息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后产生的感觉。
物体的颜色通过视觉器官为人们感知后,可以对人产生多种作用和效果,归纳起来,可分为物理效应、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三个方面。
(1)物理效应
物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混杂,这会影响到人们的视觉效果,使物体的大小、形状等主观感觉发生变化,即色的视错与幻觉。图3.31所示为色的视错;图3.32所示为色对比中的幻觉效应;图3.33所示为诱导色效果。这种主观感觉可以用物理量表示,如温度感、大小感、远近感和轻重感等均可称为色彩的物理效应。
图3.29
图3.30
图3.31
图3.32
图3.33
图3.34
图3.35
同一面积、同一背景的物体,由于色彩不同,会给人造成大小不同的视觉效果,即膨胀感与收缩感。凡明度高的色彩,看起来面积大些,有膨胀的感觉;凡明度低的色彩,看起来面积小些,有收缩的感觉。一般说来,狭窄的空间若想变得宽敞,应该使用明亮的冷调。由于暖色有前进感,冷色有后退感,可在细长的空间中的两壁涂以暖色,近处的两壁涂以冷色,空间就会从心理上感到更接近方形。图3.34和图3.35所示为色的空间视觉物理效应。
暖色和明色给人以前进的感觉;冷色和暗色给人以后退的感觉。高明度的色彩给人以轻的感觉;低明度的色彩给人以重的感觉。在通常情况下,颜色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暗色给人以重的感觉,明色给人以轻的感觉。如白色有一种“上升”的倾向,显得轻,黑色带有“下降”的倾向,显得重。纯度与明度的变化给人以色彩软硬的印象,如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图3.36所示为明色轻的物理效应;图3.37所示为暗色重的物理效应。
(2)生理效应
色彩的生理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由眼睛、视神经和脑的皮层视区组成的视觉器官本身产生影响;二是对人的脉搏、心率和血压等产生明显的影响。心理学家实验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而在蓝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颜色还能影响脑电波,脑电波对红色的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
(3)心理效应
色彩可以给人以美感,并使人对特定色彩产生偏爱,还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引起联想,乃至具有象征的作用。人的感觉器官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都会诱发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系统的反应,这种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通感”。色彩的通感表达可以汇总如表3.3所示。
图3.36
图3.37
表3.3 色彩的通感表达
实验心理学研究发现,色彩心理与年龄、民族地区、个体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色彩的心理效应包含色的爱好、色的记忆、色的联想和象征、色的情感性。人观看色彩时,由于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会在想象方面产生对生活经验和环境事物的联想,使人对色彩产生冷暖、动静、缩胀等感觉。色彩的冷暖感被称为色性。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所进行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以此光照射到任何色都会有暖和感。红、黄、橙等色给人的视觉刺激强,使人联想到暖烘烘的太阳、火光,感到温暖,所以称为暖色。相反,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紫色、蓝色使人联想到天空、河流、阴天,感到寒冷,所以称为冷色。在夏日,关掉室内的白炽灯,打开日光灯,就会有一种变凉爽的感觉。在冷食或冷的饮料包装上使用冷色,视觉上会引起对这些食物冰冷的感觉。在冬日,把卧室的窗帘换成暖色,就会增加室内的暖和感。
色彩还能表达兴奋感与沉静感等个性。凡明度高、纯度高的色调又属偏红、橙的暖色系,均有兴奋感;凡明度低、纯度低,又属偏蓝、青的冷色系,具有沉静感。虽然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但人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无论是有彩色的色还是无彩色的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
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约翰·伊顿描绘了受不同色彩刺激的红色。他说,在深红的底子上,红色平静下来,热度在熄灭着;在蓝绿色底子上,红色就像炽烈燃烧的火焰;在黄绿色底子上,红色变成一种冒失的、莽撞的闯入者,激烈而又不寻常;在橙色的底子上,红色似乎被郁积着,暗淡而无生命,好像焦干了似的。
橙色的波长仅次于红色,能使人的脉搏加速,并有温度升高的感受。橙色是十分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彩,使人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因此是一种富足的、快乐而幸福的色彩。橙色稍稍混入黑色或白色,会成为一种稳重、含蓄又明快的暖色,但混入较多的黑色后,就成为一种烧焦的色彩;橙色中加入较多的白色会带有一种甜腻的味道;橙色与蓝色搭配,构成最响亮、最欢快的色彩。
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在高明度下能够保持很强的纯度。黄色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因此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因此又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骄傲的色彩。黑色或紫色的衬托可以使黄色达到力量无限扩大的强度。白色是吞没黄色的色彩,淡淡的粉红色也可以像“美丽的少女”一样将黄色这“骄傲的王子”征服。黄色最不能承受黑色或白色的侵蚀,这两个色只要稍微渗入,黄色即刻失去光辉。
鲜艳的绿色非常美丽、优雅,特别是用现代化学技术创造的最纯的绿色。绿色很宽容、大度,无论蓝色还是黄色的渗入,它仍旧十分美丽。黄绿色单纯、年青;蓝绿色清秀、豁达;含灰的绿色宁静、平和,就像暮色中的森林或晨雾中的田野。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大海等最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色。无论深蓝色还是淡蓝色,都会使人联想到无垠的宇宙或流动的大气,因此,蓝色也是永恒的象征。蓝色是最冷的色,使人们联想到冰川上的蓝色投影。蓝色在纯净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只不过代表一种平静、理智与纯净而已。真正令人的情感缩到冷酷悲哀的色,是那些被弄混浊的蓝色。
波长最短的可见光是紫色波。通常我们会觉得有很多紫色,因为红色加少许蓝色或蓝色加少许红色都会明显地呈紫色。所以很难确定标准的紫色。约翰·伊顿对紫色做过这样的描述:“紫色是非知觉的色,神秘,给人印象深刻,有时给人以压迫感,并且因对比的不同,时而富有威胁性,时而又富有鼓舞性。当紫色以色域出现时,便可能明显产生恐怖感,在倾向于紫红色时更是如此。”歌德说:“这类色光投射到一幅景色上,就暗示着世界末日的恐怖。”紫色是象征虔诚的色相,当紫色深化或暗化时,有蒙昧迷信的象征。潜伏的大灾难就常从暗紫色中突然爆发出来,一旦紫色被淡化,当光明与理解照亮了蒙昧的虔诚之色时,优美可爱的紫色就会使人心醉。用紫色表现混乱、死亡和兴奋,用蓝紫色表现孤独与献身,用红紫色表现神圣的爱和精神的统辖领域。简而言之,这就是紫色的一些表现价值。
尽管紫色不像蓝色那样冷,但红色的渗入使紫色显得复杂、矛盾。当紫色处于冷暖之间游离不定的状态时,加上紫色的低明度的性质,也许就构成了这一色彩在心理上引起的消极感。与黄色不同,紫色可以容纳许多淡化的层次,一个暗的纯紫色只要加入少量的白色,就会成为一种十分优美、柔和的色彩。随着白色的不断加入,也就不断地产生出许多层次的淡紫色,而每一层次的淡紫色,都显得很柔美、动人。
我们曾经说过,无彩颜色在心理上与有彩颜色具有同样的价值。黑色与白色是对色彩的最后抽象,代表色彩世界的阴极和阳极。太极图案就是以黑白两色的循环形式来表现宇宙永恒的运动的。黑白所具有的抽象表现力以及神秘感,似乎能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康丁斯基认为,黑色意味着空无,像太阳的毁灭,像永恒的沉默,没有未来,失去希望。而白色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无尽的可能性。黑白两色是极端对立的色,然而有时候又令人感到黑白之间有着令人难以言状的共性。白色与黑色都可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都具有不可超越的虚幻和无限的精神,黑白又总是以对方的存在显示自身的力量,似乎是整个色彩世界的主宰。
在色彩世界中,灰色恐怕是最被动的色彩了。灰色是彻底的中性色,依靠邻近的色彩获得生命,灰色一旦靠近鲜艳的暖色,就会显出冷静的品格;一旦靠近冷色,则变为温和的暖灰色。与其用“休止符”这样的字眼来称呼黑色,不如用来称呼灰色,因为无论黑白的混合还是全色的混合,最终都导致中性灰色。灰色意味着一切色彩对比的消失,是视觉上最安稳的休息点。然而,人眼是不能长久地、无线扩大地注视着灰色的,因为无休止的休息意味着死亡。
2.色彩感知的设计应用
设计艺术离不开色彩。色彩作为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价值依附于它为之服务的设计成果。它既是对艺术产品质量的一种诠释,也是满足现代消费群体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重要因素。设计师必须认知色彩感知原理,了解色彩的功效作用,才能进行色彩配置,选择色彩设计方案,再现色彩美的魅力。
(1)环境空间色彩设计
心理学认为“人是有色彩的动物”。因为人不仅能识别色彩,而且对色彩的和谐还有一种本能的需求。物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混杂,会影响到人们的视觉效果,使物体的大小、形状等主观感觉发生变化。和谐的色彩使人积极、明朗、轻松、愉快;不和谐的色彩则相反,使人感到消极、抑郁、沉重、疲劳。因此,环境空间的色彩设计至关重要。
城市建筑、绿地、道路、桥梁、园林、古迹、雕塑、水面及商业街道、居民住宅等色彩规划设计犹如一曲复杂的交响曲,可以有不同的风格,但不可以无统一的指挥。科学合理的、和谐统一的色彩环境能体现不同的城市风貌。如巴黎的建筑中的屋面以黑色、墙面以淡茶色为基调;西班牙和墨西哥、意大利的城市建筑常以红、黄、橙等暖色为基调;非洲国家的建筑习惯用白色和黄色。我国南方城市喜欢冷色基调,而北方城市多用暖色基调;江南园林城市粉墙黛瓦;北京故宫建筑群红墙黄瓦;海滨城市碧海蓝天交相辉映。
现代家居集社交会客、文化娱乐、工作休息、饮食卫生、健身健美、化妆美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墙面、天棚、地面、家具、陈设、绿化等都要进行色彩设计。如界面和家具等的色彩构成室内装饰色彩基调,不同的色调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气氛。柠檬黄、橙色使人感到温柔、明快、富有朝气;粉红色令人觉得可爱天真;淡蓝色朴素爽快,给人以清澈舒爽之感;嫩绿色淡雅、简朴,显得清新自然;红色热烈、充满生机,象征热情和喜庆;白色纯洁而朴素,显得优美雅致。因而冷饮室应选用蓝绿或青色基调,会造成一种清凉的感觉。火锅城以红、橙等暖色调为主,让顾客一进门就立刻感到温暖,忘掉门外的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室内的装饰色彩应与环境和季节变换相适应,窗户向南开,光线比较充足,墙面可选择中性偏冷的色彩,如湖绿色、浅蓝色等;室内光线较暗淡的,可选择中性偏暖的,如米黄色、亮粉色、红色;窗外若有树叶或较强的绿色反光,室内色彩基调则不宜太绿或太红。
房间太小会使人产生挤压感和抑郁感,房间太大则会使人产生寂寞感。因此,若房间面积过大或过小,可考虑利用色彩加以调节,从感觉上起到扩大或缩小空间的效果。一般来说,在狭窄的空间中,若想变得宽敞,应该使用明亮的冷调。由于暖色有前进感,冷色有后退感。可在细长的空间中,远处两壁涂以暖色,近处两壁涂以冷色,就会从心理上感到空间更接近正方形。如果天花板较低、空间较小,则可以在壁纸、窗帘等处理上选用较明亮的冷色调竖线条图案。反之,对于顶棚偏高显空旷的房间,在装饰时可以采用较深的暖色调横线条图案装饰材料。如果家中有体弱的病人和老人,使用些红、橙、黄等暖色,可以让他们心情愉快、乐于活动,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新陈代谢;如果家里有年轻的不安分者,房间用些蓝、绿等冷色,有利于抑制冲动和暴躁。这种色彩的心理治疗,有时会起到药物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家庭人口少时,房间适宜用些暖色;家庭人口多时,觉得喧闹,适宜用些冷色;对于性情文弱的人来说,用暖色有利于增强阳刚豪放;对于有焦虑心理倾向的人来说,宜选择柔和清淡的色彩;中年人中患忧郁症的比例较高,在家居修饰中,注意采用亮丽的色彩为好。
室内绿化的植物在色、香、形、质方面具有观赏性,品种很多,如文竹、棕榈、万年青、君子兰、发财树、兰草、金橘、天竹、郁金香、月季、菊花等,姿态各异、质地柔软、色彩美丽的绿化植物令人赏心悦目,可增加室内生气与情趣。
在办公空间,尤其是办公室空间,因其使用功能不同(个人办公型、集体办公型、休息交往型),环境色彩设计的要求也不一样。每一种色彩都有自己的语言,会向同事和客户传达出一定的心理信息。例如,黑色给人孤独感,但同时也有一种高贵和庄重;棕色让人觉得老气横秋,但不同浓度的棕色不但没有年老的晦暗,还会产生出几分优雅;大红或大粉过于张扬,和安静的冷色搭配,则能够显出年轻的活泼;本白或土黄过分素净,和快乐的暖色搭配,则易于露出自己的素雅。所以,个人办公室色彩应典雅大方,避免使用大面积强烈对比的色调;集体办公的大办公室除天井之外的墙壁,尽量避免使用白色或者接近白色的颜色,长时间看白色会给眼睛造成负担。冷色调使人感觉时间过得快一些,也使空间显得更加宽敞。休息室最好使用暖色调,让人在工作之余得到充分的放松;集体办公室环境色调强调统一,办公用品、家具、工作制服等色彩要求简洁、明快、单纯、协调。会议室色彩要明快、庄重,家具陈设布置风格高雅,具有良好凝聚力。休息环境要相对华丽、明快,配有盆景、花卉的点缀,通过适度的色彩刺激使员工生理、心理得到调节。
学校教室室内环境色彩应采用反射系数较高的淡雅、明亮的颜色。如天棚多采用白色,墙面宜采用淡米黄、淡灰蓝、淡灰绿,给人清新、明快之感。黑板应避免产生眩光,可采用墨绿、浅墨绿毛玻璃或亚光磁性材料。门窗宜用与墙面色彩近似的明度较低的色调,但反差不宜过大。地面、课桌等一般采用中间明度的含灰色调。同时,教室环境色彩的选择还应考虑学生年龄层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因素。如幼儿园宜采用天真活泼、欢乐愉快的暖色调;高年级教室宜采用宁静、有助思考的冷色调,等等。
工厂厂房室内环境色彩设计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强度、机械设备、原材料色彩及表面肌理以及自然采光、气候、温度等因素来调节照明与色彩。厂房内部的色彩由加工产品色彩、机械设备色彩、建筑环境色彩三大部分组成。根据使用功能,一般可分为焦点色、机械色、环境色三种类型。
焦点色包括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注视的局部对象,如加工制品、机械运行及操作控制中心的色彩。加工制品的色彩与工作面背景的色彩应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以便视觉识别。用于机械主要运行部件和操作控制中心开关、制动的色彩和消防、配电、急救、启动、关闭、易爆、有毒物质等标志的色彩应醒目突出,并符合国家通用标准。
机械设备一般比较笨重,机械色大都采用无刺激的中性含灰色系,其中最为常用的有无光泽、明亮而柔和的中浅灰、灰绿、灰蓝色系,以减少操作人员心理上的沉重压抑感。
环境色主要包括天棚、墙面、地面部分的色彩,特大型设备由于占据空间体积较大,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一般冷加工车间环境宜采用暖色调,热加工车间环境宜采用冷色调,以此来调节心理的温度感,达到改善工作环境的目的。天棚一般可选择白、乳白、淡蓝,墙面一般可选择浅灰蓝、浅灰绿、浅米色,地面可采用具有稳定感的中等明度的含灰色系,门窗可以适度调节对比关系,以增加色彩的情趣,避免单调。
厂房外部的建筑墙面色彩、广场喷泉、雕塑、绿化、道路、灯具等环境色彩也应与内部环境色彩既统一协调,又富于变化,使人们既得到美的享受,又提高了工作热情。
(2)产品色彩设计
色彩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在产品设计领域中表达的含义是深刻而广泛的。它比造型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在产品色彩设计时充分发挥色彩的形象与暗示作用,更能引起消费者注意和兴趣。设计师必须从产品的功能、技术等要求和设计主题出发,来考虑色彩效果,而不是孤立地看待色彩本身。比如超市或食品商场的鲜肉柜台不宜采用红、橙色的色彩,周围墙面和照明灯也不宜偏红、偏橙,这是因为走近展柜的顾客在看了这些橙红暖色调之后,会在鲜肉上寻找其补色蓝绿色,从而感到肉食不够新鲜。考虑到这一点,设计师应当选择蓝绿色。但是鲜肉柜的色彩又必须与整个商业空间的色彩有一种和谐关系,而且蓝绿色又是一种容易引起人们忧郁感的色彩,这样,在鲜肉柜色彩设计时,应降低其纯度或饱和度,或结合一些引起人们欢快、轻松感的造型装饰。
在对一个产品进行色彩设计时,首先要了解产品的设计定位,即目标消费群。儿童天性活泼、无忧无虑、思维单纯,他们更喜欢纯度、明度高的色彩,如灿烂明亮的黄色调、青春自然的绿色调、活泼健康的红色调都适合于儿童用品;青年人思想敏锐、开放活跃,善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他们对色彩的审美价值要求高;中年人各方面趋于成熟,审美心理倾向于含蓄,他们喜欢典雅、恬静、素淡的色彩;老年人更偏爱舒适、庄重、大方的蓝、灰色系列;女性喜欢温馨的暖色调,而稳重的冷色系则更能体现男性的特征。
色彩语言也是产品功能传达的视觉符号。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样的咖啡用不同颜色的咖啡杯来盛放,大多数人都认为红色咖啡杯中的咖啡更纯正,这是运用色彩视觉语言来增强味觉功能的传达。绿色对人的视觉神经最为适宜,是视觉调节和休息最为理想的颜色。在工厂中为了避免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机械都是采用绿色。譬如电扇,无论其功能如何出色,如果采用消防车般灼热的红色,人们恐怕难以接受。同样,形似电扇的反射式红外取暖炉,就不能采用和电扇类似的冷色调,而是要利用有温暖感的红色这一视觉语言来帮衬出作用于肤觉的功能传达。又如现代的厨房电器,大多采用近于白而非白的色彩,这样既可以令人感到清洁卫生,又避免人们联系到医院和病房,产生过于冷峻的感觉。此外,家用吸尘器宜用米色、浅灰、淡驼色等柔和颜色;行驶于小街巷的大型客车则不宜用纯度过高的色彩。
(3)服装色彩设计
首先介绍服装色彩设计原理。服装色彩的配置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移入了人的情感、性格、意志、思想等因素。色彩的抽象表达常常基于其形象的借喻比拟自然客观的色彩现象,在经过人的感应之后,便会能动地转化为观念意识上的色彩,而具有形象的比喻特征,如依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景色,便可抽象出绿、红、黄、紫的颜色作为象征。人们对自然的不同感受和对事物的不同际遇所触发的某种情绪,也是产生具有象征性色彩的缘由,使每一种具体的颜色都包含了某种表达情感的意味、宗教的倾向,如黄色代表佛教等,这些由原始的图腾信仰发展形成的抽象色彩,往往表现出内涵深刻的哲理。
色彩所拥有的象征性在人的各种穿着形式中是尤其明显的。如在美国大学学位服的色彩象征上,呈现在与服装相连的帽子中的绿色表示医学,紫色表示法学,橙色表示工学,金黄色表示理学,深红色表示神学,深蓝色表示哲学,粉红色表示音乐学,白色表示艺术学。色彩扩张及收缩的性质也可使服装对人的某种缺点起到调节作用,如扩张的红色、橙色、白色等易于使瘦人显胖,收缩的深色、黑色等易于使胖人显瘦。各类面料的质地表面所反射的光不同,体现在服装衣物上的色彩也不同,如粗糙涩滞的织物色泽显暗,光滑细密的织物色泽显亮。
下面再来介绍服装色彩设计方法。服装的色彩通常是在一定的色彩规律指导下,用来适合于人的客观与主观的审美要求。色彩的协调与对比的特性,可以说是构成整个服装配色的主导思想。协调的色感缘于和谐的色调,没有过分的喧嚣与纷乱,有的只是如同乐曲中的轻柔和弦,使无声的色彩透出优雅的意蕴。设计师依据有关同类色、邻近色及类似色的搭配原理,注重与穿着者的肤色、发色和兴趣相适应,就不难做好服装色彩的协调搭配。
服装色彩的协调一般是通过主色调的控制而产生的。就服装本身而言,颜色搭配少,容易构成色彩的主调;颜色搭配多,便难以形成主色调。通常一种颜色的采用极易造成协调感,但同时又出现了单一调的倾向。为了弥补类似的单调,可利用式样结构的变化来丰富服装设计。如果服装的配色多或者衣料为多彩的花色,则其式样变化要小,以达到视觉上的统一。两种颜色的配用是服装设色中最为普遍的。像同类色、邻近色、类似色等分别在等比与非等比的配置下,就形成了领、肩、袖、口袋、门襟等局部与衣装整体,或衣装整体本身的协调。配色服装中,三种颜色的配用可以产生对比适度的协调感,特别是选择同类色、邻近色和类似色的搭配,就更易于获得整体色彩的和谐性。另外,红、黄、蓝的三色对比,也可形成服装配色的协调感觉。
服装色彩的协调还取决于相配颜色的比例关系。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服装设色中,为主的一种颜色所占的比例面积大,便可构成色彩的协调,而其他所占较小比例面积的颜色,则在统一的色调下制造出生动的点缀效果。
服装的色彩不是一种单纯的自显,而是通过穿着过程中与人的肤色和发色形成的对比协调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一般而言,白种人的金发白肤,有更多的穿着色彩的选择,特别是身着艳丽色彩的服装,其鲜艳的头发和白皙的肤色能起到一定的呼应协调作用;黄种人的黑发黄肤不像白种人那样易于表现穿着的色彩,其黑暗的发色和泛黄的肤色通常定位于素雅的中性服色,当然,其他的鲜色、亮色、重色也可适当地做主色或衬色;黑种人的肤色、发色较白种人和黄种人的服装色彩有更多的局限性,纯度高的艳色、对比强的花色以及明度强的亮色更适合他们选用。因此,服装设计配色需要针对具体人的肤色和发色。
服装色彩的协调同时也受服装的辅料、配饰颜色的影响。花边、配料、扣、鞋、帽、衬、头饰、颈饰、首饰、腰饰、胸针等的色彩如果不加以妥善调整,将会对整个着装的色彩产生混杂的影响。因此,为了便于服装的色彩形成统一的协调感,需要减少和限制辅料、配饰的配色数。例如,除去衣装的主色外,腰带的颜色可与手套、鞋、帽等的颜色一致,或饰扣的颜色与手包、饰件等的颜色一致,或各种头饰、颈饰和首饰等的颜色相同。
总之,服装色彩的协调程度取决于衣装色、配饰色、肤色、发色等之间的关系处理,通过少量色的间隔呼应,便可取得丰富而和谐的色彩感觉。另外,衣着的环境与用途也是不容忽视的色彩因素。对于室内和室外的不同景物、正式和非正式的着装目的,应选择合适的颜色与之相配,否则,就难以形成服装色彩的整体协调。
(4)视觉传达设计色彩
在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中,版式设计与色彩、图形、字符的应用以及编排是密切相关的,尤其在现代平面视觉传达版式编排中,色彩语言占据重要位置。在各类生活杂志、产品宣传样本、产品使用说明书、房地产楼书以及各种杂志和书籍的版面编排和设计中,色彩语言的应用显得更为重要。一些有创意的版式设计,突破以往陈旧、呆板、拘谨的字符版式结构,运用各种含有情感、意义的色彩组合进行编排,向消费者传达视觉信息,使版式设计获得了新的视觉展示空间。比如很多的报刊、杂志经常使用非常规的版式方式,运用色彩、图片、字符的新颖组合来获得广大读者的青睐。
标志的色彩是企业形象的补充和发展,它能更加生动地传达企业的形象,说明产品的性质,起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增强公众记忆力的作用。标准色彩力求单纯、明快,一般限定在三种颜色以内。强调以最少的色彩表现最多的含义,所以标准色彩常以色彩饱和、记忆度高、易于推广与制作的单色为主;也可以在黑白关系基础上略加色彩点缀,取得稳重又不失活泼的效果。辅助色彩要注意与标准色彩的搭配、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图3.38所示为鲜明的对比色达到强烈视觉效果;图3.39所示为方寸之间蕴涵企业理念和文化;图3.40所示为简明概括的中国疾病控制机构标志。
图3.38
商品包装是企业识别色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是企业传达信息、树立形象的重要媒体,能有效展示企业及产品的独特形象。包装色彩配合企业识别系统或品牌系统的色彩计划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的设计,可以取得信息的同一化传达效果,配合产品销售,提高企业形象的双重效益。包装设计中,色彩必须与企业形象、企业营销战略保持一致,使色彩与企业及其产品建立起一种认知联系。包装色彩应当是被包装商品的内容、特征、性能、用途的形象化反映。如提起红色就想到可口可乐,提起黄色就想到柯达。商品包装的色彩设计既可以是协调色的组合,也可以是对比色的搭配,有时还可以用单色设计。同时,可以从消费对象的层次及心理因素去组织色彩,通过色彩的象征效应增加商品的感情含量和文化含量,让色彩去刺激消费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发挥色彩独特的诱导作用和感染力,取得消费者的认同,达到说服、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图3.39
图3.40
图3.41
图3.42
招贴广告是企业告知消费者企业信息与产品特质的直接手段,更是市场营销的催化剂。招贴广告发布需要通过鲜明醒目、强烈夸张的色彩语言取得强烈的识别性、认知性和远视效果,在转瞬之间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迅速传达商品信息。
鲜明的招贴色彩能忠实地反映商品的颜色、质感和量感,使信息传播更具信服力和感染力。色彩的情感作用有助于营造完美意境,色彩的鲜艳、生动、刺激具有令人亢奋的视觉效果。招贴色彩需要把握对比统一的原则,在冲突中寻求过渡与和谐。如果采用调和色调想要获得醒目的远视效果,就必须在同一的基础上有所对比、有所突破。为了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招贴广告有时采用单色设计获得强烈的个性和视觉冲击力。招贴广告的色彩在精不在多,关键在于色彩运用恰到好处。把握与周围环境色彩相对对比的原则,在纷繁的闹市中脱颖而出,达到最佳视觉效果。图3.41所示为单色招贴设计产生的视觉冲击;图3.42所示为色彩对比的强度决定色彩对比的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