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益约束力大于道德,自我约束中最重要的因素

利益约束力大于道德,自我约束中最重要的因素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益比道德更有约束力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来源于人的本性,利益约束力是基于利益得失而产生的自我约束。当道德的满足感与可能所受谴责的效用小于其所捡物品给他带来的效用,道德约束可能失效,利益比道德更有约束力。它对不道德的行为的抑制是有限度的,当不道德的行为带来的利益大于道德的满足时,道德约束的作用便失效。这种情况下,道德作用失效了,利益则显得更有说服力了。因而在自我约束力中,利益约束力是最为重要的。

利益约束力大于道德,自我约束中最重要的因素

利益比道德更有约束力

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来源于人的本性,利益约束力是基于利益得失而产生的自我约束。道德约束是排除利益关系的自我约束,是一种自觉的约束。当道德的满足感与可能所受谴责的效用小于其所捡物品给他带来的效用,道德约束可能失效,利益比道德更有约束力。

尽管先贤圣人早就有过舍生取义的精辟论述,但现实中人真要在“生”和“义”之间躬行正确选择,就不像选择鱼还是熊掌那样简单分明了。那有着深仇大恨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尚且要为“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而苦闷犹豫。

当然,道德约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对不道德的行为的抑制是有限度的,当不道德的行为带来的利益大于道德的满足时,道德约束的作用便失效。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拾金不昧是理所当然的美德,当捡到别人丢的100元钱还给失主不仅有道德满足感,还会受到社会的表扬,建立起自己的美誉;若不及时交还失主并很容易被发现的话,则会受到严厉的谴责并失去社会信誉。假想一下,当捡到价值上百万的古玩名画时,极大的可能是归为己有。这是因为他道德的满足感与可能所受谴责的效用小于其所捡物品给他带来的效用。这种情况下,道德作用失效了,利益则显得更有说服力了。

明代宋濂《宋文宪公全集》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玉戭生和三乌丛臣是朋友,玉戭生对三乌丛臣说:“我们应该勉励自己,有一天站在权势人的门前,也不迈进去!”

三乌丛臣很同意,就说“起个誓!”(www.xing528.com)

王戭生宰羊蘸血,拉着三乌丛臣跪下,对天发誓:“同心同德,不追求利禄,不受高官引诱,不依附奸佞,不改变自己的品行;如果违背,神明定杀无赦!”

后来,两人去晋国做官。出发前,王戭生再三叮嘱,三乌丛臣发誓:“誓词还在我耳边回响,我怎么会忘记呢?”

晋国由赵盾把持朝政,许多人都投奔他。三乌丛臣想拜见他,又怕王戭生知道。想来想去,还是去找赵盾。这天,三乌丛臣半夜起身,鸡叫头遍,来到赵府门前,希望没有人看见。刚刚迈脚入门的时候,他发现有人在屋檐下正襟危坐。由于天色很黑,没有看清楚讲究是谁。三乌丛臣觉得奇怪,还有人能够比他来得早。他举去火把一照,原来是王戭生。

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来源于人的本性。人是一个理性动物,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去想办法活下来,并努力争取活得更好,基于此,他们必须去努力追逐自己能力所及之利益,甚至会不惜使用一切办法,这和大自然的丛林法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

道德约束是排除利益关系的自我约束,是一种自觉的约束。而利益约束力则是基于利益得失而产生的自我约束。在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约束的自我表现形式,是不完全自觉的自我约束。道德约束一般只对较为少数的人产生作用。而利益约束则对大多数人产生作用。如果没有利益约束,在利益的驱动下,就有可能使道德约束失去作用。因而在自我约束力中,利益约束力是最为重要的。

“当道德与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怎样选择?”回答这个问题,发自内心的讲,总会有一些矛盾。想起一句话,“当道德和利益放在一起,你却只能选择其中之一的时候,如果你果断的选择了道德,那是因为利益那边的砝码还不够重”。是的,我相信如果是在小利益面前,许多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道德。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