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觉图像生成原理的分析介绍

视觉图像生成原理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圆置于较大的空间内成为明显的点,点扩大,框架不变,点的感觉减弱而面的感觉加强。图3-6图3-7图3-8二、“线”的视觉原理“线”由“点”延伸而成。“线”在视觉设计中的定义:“线”是“点”在散步。

视觉图像生成原理的分析介绍

第二节 视觉图像生成原理

人们的视觉对图形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看到圆形,人们会感知到亲和、可爱;看到三角形会感知到尖锐、冷峻;看到巨大的形体会感到崇敬、仰望;看到娇小的形体会感到玲珑、宠爱;看到具象形体会感知到理解、亲切;看到抽象形体会感到不解、困惑,等等。要深入了解图形和进行图形设计,必须从对图形最小的视觉单位“点”、“线”、“面”的视觉规律的学习入手。

一、“点”的视觉原理

“点”是视觉可见的最小单位,是视觉图像形成的基本。了解图形设计必须从认识“点”开始。关于“点”,我们可以从几何学与视觉设计两个领域对其定义入手了解。

“点”在几何学中的定义:“点”表示一个精确的位置,而不可能是个大的面积。“点”一般出现在形象的棱角处、存在于线的起点和终点、存在于线与线的交叉处、存在于线和面的接触处、存在于直线的转折处。

“点”在视觉设计中的定义不像在几何学上那么严格,“点”在设计画面中作为可视形象可以有大有小;“点”作为可视形象是有面积的;“点”作为可视形象是有不同形状的;多点组织和发展可以引申出无数富有动感的视觉图像。

(一)“点”的大小与面积

在视觉设计中,“点”是与周围空间比较相对细小的元素。对于大的空间而言,必然显示大的“点”,大的“点”必然会有一定的面积。视觉上的点的大小很难用尺度来描绘,比地球大130万倍的太阳,在无边的天空中,是看起来像圆盘一样的点。再大的形体,只要有足够大的空间来对比,都会看上去像个点。因此,同一个点,在不同的空间内,其给人的感觉也不同。圆置于较大的空间内成为明显的点,点扩大,框架不变,点的感觉减弱而面的感觉加强。

(二)“点”的形状

“点”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圆形的,简单、无棱角、无方向性,因为圆形“点”的感觉最强,即使较大,仍给人以点的感觉。但视觉设计中的“点”并不都是圆点,就点与空间的关系来说,外形极力缩小的形都有点的感觉。所以“点”的形状是丰富的,例如,圆点、方点、长方点、椭圆形点、三角形点、梅花形点,等等,形态各异。这样来认识“点”,“点”的意义就扩大了。

(三)“点”与视线

“点”能吸引视线,能引导线的组织和发展,画面上出现一个点或出现两个点,给人的视觉感觉不同。

一个点:在画面上是视线的集中,具有视觉的焦点作用,“点”处于静止状态,具有固守不动的特性。

两个点:人的视线在两个点上来回流动,距离越近引力越强。

三个点:构成金字塔形的排列,产生虚面。

大小点:视线会从大点到小点,在平面上产生空间透视和方向性。

多点:多点移动产生线,多点集聚产生面,多点的大小疏密排列可给画面带来凹凸明暗(图3-1)。

img15

图3-1

(四)“点”的视觉创造

“点”是一切形态的基础,“点”也是造型的重要因素。单独的点已经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和表现不同的意义,多点的排列组成线或面时,更能构成活跃的具有一定视觉效果和心理作用的图形,多点排列可构成线形,产生线的联想;多点按面的排列能表现不同的形和空间:

(1)大小相同等距离排列的点,有平稳、安定的视觉感(图3-2)。

(2)点按比例大小作渐变单向排列,产生方向推移的视觉感(图3-3)。

img16

图3-2

img17

图3-3

(3)向四面扩散或收拢的大小渐变的点,有集中感或空间感(图3-4)。

(4)点按规律大小作折线或曲线反复排列,会产生跳跃性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图3-5)。

img18

图3-4

img19

图3-5

一般情况下,向内渐变的大小点构成有集中感、中心突出的联想;外向排列的大小点放射状构成有离去感;连续有规律的排列,有贯穿感,串珠或线的联想;大小比例自由排列,有远近空间感或翻转运动的印象。很多设计都可以直接用点来表现,点有活跃感,有跃动的联想,有灿烂的感觉,有发光体的联想。

运用“点”的视觉特征规律,以不同形态、大小、多少、虚实等形式来组合排列,可构成许多具有节奏感、空间感和审美意义的作品(图3-6、图3-7、图3-8)。

img20

图3-6

img21

图3-7

img22

图3-8

二、“线”的视觉原理

“线”由“点”延伸而成。关于“线”的概念,我们仍从几何学与视觉设计两个领域对其加以定义。

“线”在几何学中的定义: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长度和位置。

“线”在视觉设计中的定义:“线”是“点”在散步。视觉设计中的“线”,必须是有视觉效果的形态,由形状、位置、大小、方向、色彩和肌理等视元素组合而成。它具有一定的宽度和长度,长与宽的比例悬殊(若宽度与长度的差距不大,就难以呈现线的视觉感受)。线是造型的主要手段,线的组合可以创造丰富的视觉形象。

(一)线的形状与分类

线可分为直线系和曲线系两类。直线系包括水平线、直线、折线;曲线系包括几何曲线、自由曲线等。图示如下(图3-9)。

线还可分为工具制作的线和徒手画的线,它们各自又可呈现许多不同的形态,展开想象,可发现线的形态非常丰富,不同的线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二)“线”的视觉心理感受

垂直的线:挺拔、仰视、崇高、敬仰、可靠等印象。

水平的线:安静、永久、舒展、延展、开阔等印象。

img23

图3-9

倾斜方向:生动、活泼、动感、飞跃、冲刺等印象。

曲线:流动、回转、波动、柔和、亲切等印象。

垂直线重复组合:具有表现力强、刚劲、坚固、肯定、硬等特征。竖线有肃穆感和树林的联想。线的粗细构成,变化直线的粗细,可产生不同的观感,粗线有力,细线锐利,更具速度感,线的粗细同时排列还可产生透视关系。

平行线重复组合:同一种线,平行排列,具有条理感,有整齐、规整、井井有条的联想。

折线重复组合:折线富于变化,表现力强,具有锋利、运动、挫折、扬抑感,有一种力的抑制联想。

曲线重复组合:几何曲线具有充实、饱满、圆润、流畅的感觉;抛物线具有速度感;自由曲线,流畅、柔和、幽雅,具有丰富的感情,给人以水波、弹性或柔软等含蓄的联想。

(三)“线”的表现

线具有很强的造型力和情感表达力。线不仅作为形态的轮廓而存在,还可以表达体面,有时一条线也会给画面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线呈现出的表情还与工具有关。画线工具非常多,不同的工具画出的线条各具趣味和特征。曲线板画的线条,流畅优雅;鸭嘴笔、针管笔画的线条具有速度感;竹笔、毛笔画的线有顿挫感……各种偶得的线或圆滑或生涩,或单纯或复杂,可表现种种感情。画线工具可以表现不同情感的线条,还可用非画线工具画出线条,以求其趣味。各种线形在视觉艺术表现中可以概括运用,主要有粗线、细线、粗细变化的线、虚线、变化的线等(图3-10)。

在我国绘画和书法中,线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运笔、行笔,讲究笔触、笔势。中国画素有“线条艺术”之称,线不仅描绘物象形体和表现作者的精神,线本身还具有审美价值,形成“笔触”之美和用笔的趣味性(图3-11)。越是倾向抽象的作品,线条的表现越重要。

img24

图3-10

img25

图3-11

(四)“线”的构成

“线”的构成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等距的密集排列的线(图3-12)。

(2)疏密变化的线(按不同距离排列),虚实空间的视觉效果(图3-13)。

img26

图3-12

img27

图3-13

(3)粗细变化空间,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图3-14)。

(4)切换变化的线,依次形成空间变化和新的形体(图3-15)。

(5)错觉化的线(图3-16)。

img28

图3-14

img29(www.xing528.com)

图3-15

img30

图3-16

(6)立体化的线(图3-17)。

(7)不规则的线(图3-18)。

运用“线”的视觉特征规律,以不同形态、粗细、长短、曲直、多少、虚实等形式来组合排列,可构成许多具有节奏感、空间感和审美意义的作品(图3-19、图3-20、图3-21)。

img31

图3-17

img32

图3-18

img33

图3-19

img34

图3-20

(五)在生活中寻找“线”的形态

生活中的线的形态是我们广告设计的源泉,风中的荷叶,秋天田野的肌理,芭蕉叶的叶脉排列,气象卫星云图等高线,水的流动波纹,蜘蛛网,头发的势态与辫子的组织,人的掌线与指纹,一棵卷心菜的截面,心电图,《田园交响曲》的曲谱等,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创意

(六)中国传统用线解析

若论用“线”的高明与讲究,非中国画莫属。中国画毛笔线之生动、之丰富、之有情、之有趣、之有表现力,最能反映用笔之功夫与线条之美和用线之妙,既有统一,又有变化。中国画是“写”出来的,写出自由、率真、自我,谱写心曲,才能产生优美的线条意境。古人云:“书,心画也,心自由,线亦自由。”线是中国画的生命与灵魂,没有线造型,就没有中国画。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擅长“一笔画”、擅长线造型的陆探微定为第一品中第一人。从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上看,历代大师们正是正确地把握了情与线的关系,以情观线、以情析线、以情用线,绘画才进入佳境。我们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属表示愉快感情的线,总是一往流利,不作顿挫,转折之处也不露圭角。而凡属表现不愉快情绪的线则多停顿,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中国画常用线描绘衣纹、云、水。古代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画家所形成的表现方法不同,因而其线条的用笔力度、笔迹形态也各具特点。明清以来,有人总结不同的勾线方法,归纳为十八种,称为“十八描”。线,本无生命,是人们融情其中,它才显得那样生机勃勃;线,本是很直观、单纯的东西,是人们利用它表达情感,它才显得那样神秘莫测。

img35

图3-21

中国画“六法”是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所谓“图绘六法”:“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图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以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六法”是我国古代绘画的系统总结,其中涉及的各种概念,在汉、魏、晋以来的诗文、书画论著中,已陆续出现。到了南齐,由于绘画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文艺思想的活跃,这样一种系统化形态的绘画理论终于形成。“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

三、“面”的视觉原理

“面”是由线的延展或点的积聚而生成。“面”必须是具有二维空间构成的形,“面”的面积比点大,比线短而宽。“面”具有幅度感和面积的量感。点和线的集聚都可表现为“面”(虚面)。“面”总是有外形轮廓的,没有形的“面”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面”的形态

“面”的变化千姿百态,可分为直线形的面、曲线形的面、随意形的面、偶然形的面。

(1)直线形的面——用直线构成的面形,如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

(2)曲线形的面——用曲线(几何)方式构成的规则的面形、如圆、半圆等。

(3)随意形的面——比较自由的、用曲线构成的不规则面形。

(4)偶然形的面——用特别表现手法意外获得的面形。

不同形状的“面”,给人的视觉心理感受不一样:

直线形的面——明确、简洁、有秩序,表示出正直、安定、刚直的心理特征。如正方形表现出正直感、稳固感;三角形,有尖锐醒目的效果,表现出稳定感、提示感。

曲线形的面——表现为有数理性的秩序感。如圆形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完满的曲线,有永恒的运动感,象征完美与简洁。圆又有集中感,表现为形的集中、精神专注。一般寺院、教学建筑屋顶都以圆形为多,而宫殿建筑以四角形为多,这象征着信仰与权威性的不同。

随意形的面——随意、柔软、流动,形状自如、轻松活跃、富于变化,给人带来幽雅、柔软的感受。

img36

图3-22

img37

图3-23

偶然形的面——比较自然并具有个性,拥有朴素而自然的美和较强的趣味性。

另外,面形内部的质感不同,也带给人不一样的视觉心理感受,也是要引起注意的,例如,当形的内部涂成饱满的黑色时,形会具有确实、稳定、集中以及充实的量感;如用点和线来表现面形的内部质感,面就具有软柔感。面常常呈现实面、虚面、虚实过渡转化的面等状态。

(二)“图”、“底”转换关系

画面由“图”与“底”两部分组成,“图”具有明确的视觉形象感、紧张感、高密度感,前进感。“图”周围的空虚之处叫“底”。“底”有后退感和陪衬作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设计形象时多注意图的美观,忽视了“底”的设计和安排。其实好的设计不光重视“图”,也重视“底”,如作品“卢宾之壶”(图3-22),先让人看到方框中的黑杯,然后会发现黑杯左右两侧空白部分的形象由两个对称的侧面头像组成,“图”与“底”的关系处理得特别巧妙,画面产生一种非常完整、有趣味的视觉效果。“卢宾之壶”是1920年由一位叫卢宾的人创作的,又叫“图底反转”视像,是视觉设计的典范。利用“图”与“底”同时发挥作用的原理进行视觉设计也是广告图像设计的有效手法(图3-23)。

(三)面形的视觉创造

当我们进行设计构成时,形象与形象相遇,会产生一系列的组合关系,这些关系的产生决定着新形态的形式是否有美感和有意义。下面以一箭头图形为例看其组合的可能(图3-24):

(1)相接关系:形与形相遇,其边缘恰好接触,产生一个两形相连接的组合形。形与形各自的形态没有渗透,不影响形的独立,可以有意形成接缝留白线,起到视觉连接和装饰作用。

img38

图3-24

(2)复叠关系:两个形移近,彼此相交,一个形复叠在另一个形之上。在复叠方式中,形象产生上与下或前与后的空间关系,一形明显在另一形之上或之前,它是强调表象的手法之一。

(3)透叠关系:透叠方式与复叠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透叠像玻璃一样,不掩盖下面的形,两种形象同时显现,都有透明之感,可以透过形看到骨格,或透过骨格看到形,是一种透明形态。相叠时,不会产生明显的上与下的关系,任何一形其轮廓都完好无损,在互叠的地方产生色彩变动。

(4)结合关系:结合的方式与复叠相同,一个形叠在另一形上,但两形互叠时不产生透的效果,而是彼此联合成为新的较大的形象。在结合关系中,两形或者两种骨格,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任何一形都将损失部分轮廓;在结合方式中,两形结合一体,在同一个空间平面,一般无远近变动。

(5)差叠关系:差叠方式与透叠相同,只有互叠的地方可见,差叠造成新的细小的形象,原有的两形难以辨认。

面形的组合有多种可能,远远不止上述这些,如面形的渐变、发射、旋转等组合规律我们会在本书第四章详述。

四、视错觉现象

所谓视错觉现象即视觉感官感受到的现象与客观事物实际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视错觉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点”的视错觉

(1)同样大的点,往往白色的感觉较大,黑色的较小。

(2)同样大的两点,在一个周围放置更大的点,一个周围放置更小的点,前者感觉小,后者感觉大,这是对比产生的视错觉。

(3)在两条直线的夹角中,同一大小的两个点,由于其位置不同、距角尖端的远近不同便产生靠近角尖之点大的感觉(图3-25)。

img39

图3-25

(二)“线”的视错觉

(1)两条等长的水平直线,由于线的两头加上了斜线,因斜线所形成的角度不同,便会产生不等长的错视效果。

(2)等长的两条直线,夹角成90°,垂直方向的直线感觉要长一些。

(3)等长的两条直线,由于其周围长短线的对比会产生错觉。对比越强,错视效果就越显著。

(4)一条斜向直线被两条平行线断开,斜线则会产生不在一条直线上的错觉。

(5)两条平行直线由于受斜线角度的影响而产生错视,使平行线呈现曲线的感觉。

(6)在一个用直线组成的正方形周围加入曲线的因素,会使正方形的直线产生变形的错视效果(图3-26)。

img40

图3-26

(三)“面”的视错觉

等大的面由于黑白不同可产生大小错觉;在面上采用不同疏密或宽窄的线条表现,可以使其产生远近空间感;用等距离的垂直线和水平线来组成两个同等面积的正方形,其长、宽的感觉却不一样;由于面的有规律排列对平行线产生了视觉影响,也产生了面的视觉律动(图3-27、图3-28)。

img41

图3-27

img42

图3-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