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文基本结构
观念史的研究不像哲学史那样富于思辨色彩,也不像思想史那样富于理论体系性,而更倾向于将某些观念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下,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和阐释。本书对元代具体艺术观念进行探讨的三个章节就是从梳理、分析和阐释这三个方面着手的,对于元代的艺术本质观念、艺术创作观念和艺术功能观念,分别用三个小节展开,第一节对观念的大致倾向进行梳理,第二节对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第三节对观念的时代特质进行阐释。
具体说来,本书分三个部分,由绪论、五个章节和结语组成。
第一部分由绪论、第一章组成,是本书得以展开的基础。绪论部分主要澄清本书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学理背景、研究现状、主要论题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考察元代艺术观念的生成语境,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两个方面探索元代艺术观念的生成语境。
第二章到第四章是论文的第二部分。第二章主要考察元代艺术的本质观念,从“诗本性情”的角度对元代艺术观念的缘情本质作了说明,进而探索元代艺术本质观念所寄之“情”的三个方面内涵:民族情感、士人情怀、文人情致,最后,与“以礼节情”的传统艺术观念的情感指向作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元代艺术观念“吟咏性情”的情感指向,从本体确认、个性抒写、肯定世俗三个方面考察了元代艺术本质观念的时代特性;第三章主要对元代的艺术创作观念作以讨论,从“游戏翰墨”的角度对元代艺术创作观念作以说明,并从自由心境与游戏法度两个方面探讨了元代艺术创作“游戏”观念的审美内蕴,最后通过与传统艺术创作观念“游而不戏”的审美指向的比较研究,对元代艺术创作观念所张扬的心灵自由的主体性与游戏人生的近世气息等时代特性作以阐明;第四章主要探讨元代的艺术功能观念,对于元人普遍揭橥的“琴书悦性情”的审美娱乐功能作了梳理,并对元代艺术功能观念所具有的自娱娱人与自我适慰两个方面的观念意旨作了分析,最后通过与传统艺术标举“实用技艺”的功能观念相比较,对元代“游戏娱适”的艺术功能观念所具有的任情娱适、平民趣味、悲情色彩三个方面的时代特性作以分析。
第五章是论文的第三部分,把元代的艺术观念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加以讨论,探讨元代艺术发展与艺术观念变迁之间四个方面的互动关系:元代艺术的性情抒写与艺术观念的浪漫主义色彩、元代艺术的人性觉醒与艺术观念的主体性彰显、元代艺术的平民色彩与艺术观念的世俗倾向、元代艺术的综合性与艺术观念的开放性。之后,将元代艺术观念放置在中国艺术观念发展演变的整体环境下,考察了元代艺术观念所实现的从技术到艺术、从实用到娱戏,从讲求法度到游刃法度、从他律到自律,从审美到审丑,从雅俗分流到雅俗融合的四个方面的转变,阐释了元代艺术观念推动整体中国艺术与艺术观念走向近古的历史意义。
结语部分进一步总结了元代艺术观念整体意蕴,对本书的主要结论予以最后综述。
张燕:《21世纪艺术史研究走向》,载《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注释】
[1]《大美百科全书》,外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424页。
[2][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3][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9页。
[4][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8页。
[5][德]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31—432页。
[6][美]洛夫乔伊著,吴相译:《观念史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7]参见[美]诺夫乔伊著,张传有、高秉江译:《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英]怀特海著,周邦宪译,陈维政校:《观念的冒险》,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9][英]怀特海:《观念的冒险·前言》。
[10][美]塔纳斯著,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译:《西方思想史:对形成西方世界观的各种观念的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11]参见李宏图:《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演进》,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1期。
[12][美]诺夫乔伊著,张传有、高秉江译:《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3]参见[美]诺夫乔伊:《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第15—20页。
[14][英]昆廷·斯金纳著,奚瑞森、亚方译:《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页。
[15][法]雅克·勒高夫等著,郝名玮译:《法国新史学发展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70页。(www.xing528.com)
[16]参见邹跃进:《观念与艺术——论观念建构艺术的途径与方式》,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7][英]约翰·伯瑞,范祥涛译:《进步的观念·引言》,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
[18]参见[美]诺夫乔伊:《观念的历史编纂学》,《观念史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9][英]以赛亚·柏林著,潘荣荣、林茂译:《浪漫主义革命: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现实感》,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20][美]克莱因鲍尔著,梁炜译:《精神史与艺术史》,见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英]贡布里希著,傅新生、李本正译:《阿比·瓦尔堡:他的目的和方法》,见范景中主编:《美术史的形状Ι》,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60—465页。
[22][美]迈克尔·安·霍丽著,易英译:《帕诺夫斯基与美术史问题》,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91页。
[23]Erwin Panofsky,Renaissance and Renascences in Western Art,ChapterⅡ,Pubished by Almqvist & Wiksell,1960,pp.108-113.
[24]曹意强:《什么是观念史》,载《新美术》,2003年第4期。
[25]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70页。
[26]高翔:《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7]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第272页。
[28]张建军:《中国古代绘画的观念视野·序》,齐鲁书社2004年版。
[29]白巍:《从西方几种艺术史研究方法看中国绘画史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0]葛兆光:《思想史家眼中之艺术史》,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1]参见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13—335页。
[32][美]潘诺夫斯基著,傅志强译:《视觉艺术的含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33][法]路易·阿尔都塞著,杜章智译:《抽象画家克勒莫尼尼》,见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537页。
[34]参见常宁生编译:《艺术史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参见余英时:《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见《余英时文集第四卷·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参见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7][意大利]克罗齐著,田时纲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克罗齐认为历史与编年史属于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历史中存在紧密的联系,而在编年史中则无联系;历史有逻辑顺序,而编年史只有编年顺序;历史深入人心,而编年史只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或外观。
[38]林木:《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近古盲区》,载《美术》,1992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