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才艺与智慧的结晶——荣隆二昌夏布织造工艺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纺纱技术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博物馆里,我们详细地了解到民族民间服饰制作的历史和工艺原理。云南少数民族居住在不同生态环境,受气候和土地的影响,所使用的纺织原料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居住在高寒地带的彝、苗、傈僳族常用的纺织材料是易于栽种、生命力强、多生长于高山的草本植物麻纤维。而哈尼、基诺、壮、傣族等居住在温暖的半山区、河谷、平坝地带,常使用能大面积种植和推广的棉花。毛纺织原料则多见于畜牧业发达的民族。这些材料包括了火草、麻、棉、丝、毛等多种。可以说,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民族民间纺织原材料使用的共同特点。
从原料到成品,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纺织过程。包括了压绵籽、弹棉、纺纱、导纱、整经、穿综、穿筘、送纱上架等多个步骤,缺一不可。不同的原材料在纺织过程中还会有不同的程序。
云南少数民族所使用的手工织机类型通常可分为踞织机、水平架织机、斜织机等几种。踞织机又称腰机,织者席地而坐,腰部系带拴住经面,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木梭子引纬,打纬刀打纬。腰机织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是西南少数民族最古老又常见的织机。水平架织机具有平置于地的完整机架,以脚蹑提经开口,引纬装置为半机械化,有一综或多综,可织出花纹,为苗、傣使用。斜织机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经平面与水平机座之间有一个五六十度的倾角,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开口后经面上的经线张力是否均匀,经线有无断头。因此织出的织物较为平整,在民族地区是一种使用较广的机型。
总之,不同的织机的结构部件基本一致,其中包括机架、吊综、经纱、纬梭、脚蹑、筘子、卷经轴、卷布轴等,机架为织机的基本构架。云南少数民族,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各不均衡,但手工织机的使用却十分普遍,这除了反映出纺织活动、织机的产生是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之外,还是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的结果。在所使用的织机中,机架的原理大同小异,吊综通常是保证经纱有交口的重要位置,它把经纱分为奇偶数两组,奇偶交叉形成织口以进行穿纬;而后期的织机有多页综,开口线数不一样,穿纬规律也不一样,综页越多,织出的织物花纹越复杂。经纱是纺织之前排好的线,织布机以经纱为底,穿纬线以形成交错紧密的织面,梭是极其重要的引纬工具。脚蹑用于脚踏式,即在织机末端或中端顶处安马头吊综,另一头上线与脚踏板相连,只要一踩动,就会因为杠杆原理,使经线开口。筘子的位置在经纱前段,外形为矩形木框,框内置细木丝,似梳子状,空隙之间正好可以穿过一股经纱,隙数与经纱数相等。筘子的位置可不断梳理经纱,以保证穿纬的顺利。卷布轴即把织好的布卷起固定在织者坐的前端的装置,卷经轴即在织机末端不断放出经纱的转动式装置,可织出复杂凹凸的花纹。两者的功用均在于方便纺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在少数民族地区继续使用手工织机的数量正日趋式微,只在一些偏远的村寨尚有保留。
提到民间纺织,不能不提到荣昌和隆昌的夏布。
荣昌县地处重庆西部,与四川隆昌县交界,成渝铁路、公路横穿境内,属典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四季分明,夏季多雨,气候潮润,土壤为中性,适宜种植麻类植物,故夏布的编织主要就分布在这一地区。
麻布,是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平纹布,因其常用于夏季衣着,凉爽适人,又俗称夏布。因其历史悠久,夏布的技艺一代传一代,至今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来自于自然,尊重自然乃是古人劳作和生活不言而喻的法则。据考古发现最古老的苎麻织物出现在公元前27世纪,隋唐时代是大麻和苎麻布极盛的时期。宋代起因棉花的普遍种植,棉布生产比较方便而取代了麻织物,成为大众化衣料。但因苎麻布较精细,有挺括凉爽的优良特性,几千年来专门用作夏服和蚊帐,明清时代起称手工生产的苎麻布为夏布。
上/云南新平花腰傣老人在编织盛装用的花腰带。(余强 摄)
下/黎族使用的最古老又最常见的腰织机,用于制作有花纹的织物。(余强 摄)(www.xing528.com)
左页图/夏布的生产作坊,为了使麻线有韧性,需要经过刷浆这道工序。(余强 摄)
右页上/云南少数民族使用的纺线机。(余强 摄)
右页中/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使用的织布机。(余强摄)
右页下/为织造夏布挽好的麻线团。(余强 摄)
夏布在唐代《元和郡县志》里就载有:“昌州贡筒布、斑布。”所谓“筒布”,即中细布也,因为它往往卷成筒形,装入竹筒,便于运输,故称“筒布”,又根据它的形色特点,称为“斑布”。《太平寰宇记》里亦载有:“昌州产斑布、筒布。”说明自唐宋以来荣昌夏布编织技术就比较发达。又《新唐书地理志》上载,昌州辖四县:“大足、昌元、静南、永川。”而这四县中独昌元(今荣昌县)素产夏布。到了明末清初,湖广移民到四川,带来湖广麻布生产经验,与荣昌生产技术融汇交流,工艺精益求精,技术得到不断改进。又据光绪九年(1871)《荣昌县志》记载:“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形容当时夏布生产的繁盛景象是“比户皆绩机抒之声盈耳”。民国时期,经营荣昌夏布而设在县内的商号就达40余家,山西、陕西富商大贾,每岁必来采买,至京都发卖,亦转销韩国、日本及南洋一带,甚至远销到欧美地区,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产。
夏布重要源产地之一的盘龙镇,位于荣昌县北部,与四川省隆昌县接壤,幅员面积126平方公里。织布和纺线,从来都是女人们干的活,可是在这里的男人却和女人一样纺织夏布,而且男人织出的夏布,和女人织出的夏布一样好看,甚至比女人织的还要结实。在盘龙镇上有一个生产夏布的织染工艺厂,当我们进入大门后,映入眼帘的是架设着的两列双层横梁竹架,近20米长。两名女工把一条条苎麻线从竹架下横梁的小孔穿过,纱线从纺架的槽孔穿过浆槽过米浆,然后拉出棚外挂在竹架上晾干。接着又拉回到棚内另一台木架,按顺序绕在一排排木柱上。每绕七八段剪下再挽成一个纱团,即可用来上机织布,布幅齐肩宽。在作坊里,许多中年男女正在聚精会神地织夏布,十几台织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连说话的声音也听不见。据厂里的老人讲,当年夏布生意红火时,荣隆地区村村有作坊,家家有纺机。如今,织夏布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虽然工资不高,但聚集在一起,边织布,边聊天,也是乐在其中。
夏布的原料是苎麻,破开后把纱加工成扁状,所以又叫“麻布”或“扁纱”,苎麻初为野生,后移植家种,由于荣隆地区属于半丘陵半山区,土质肥沃,且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很适宜苎麻的生长,故一年可收获三次,为附近的农民生产夏布提供了充实的原料基础。
夏布是由经纬线编织而成。经线数量是决定夏布粗细的关键,然后才配以适当的纬线。如三二布是指宽度在一尺三寸内有六百四十根头的上下两根麻线,即上下共六百四十根经线编织而成。同样六百头布是指在一尺五寸宽度内用六百根麻线上下共一千二百根经线加丢梭的纬线编织而成。以此类推,荣昌夏布的规格每匹长五丈,两匹配对十丈。每匹宽以品种而定,三二布一尺三寸宽,四五布一尺四寸宽,六百头以上的布均为一尺五寸宽。
夏布的工艺,分积纱和织布,前后要经过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20多道工序。其品种甚多,以经纬线编织之翼,可分为平布、罗纹布;以麻线粗细不同,可分为粗布、中庄布和细布。中庄和细布宜做衣料,或绣花、挑花制成台布、椅垫、手巾、窗纱等工艺装饰品。荣昌夏布的制作,与它埠不同,精漂的细布,色泽雪白,细嫩轻软,保留它的天然美质,看上去典雅古朴,不亚于丝绸制品,被誉之为:“轻如蝉翼,薄如宣纸,柔软润滑,平如水镜,细如罗绢。”其中“麻绸”“珍珠罗纹”,堪称夏布中的精品。
由于夏布具有透气、滹汗、挺括、凉爽、抗菌、宜人等优点,其优越性与独特风格是别的纤维无法比拟的。夏布品种甚多,以颜色分有本色、漂白、染色、印花四种,粗布可做口袋、衬布、蚊帐。如今被用做折扇、包装和室内装饰的材料,其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夏布属于天然的材料加工工艺,朴实的审美意向,除了是对自然生态的直接体验外,也是人在与自然之物的生命协同进化中所表现的人的价值。它的生态性意义还在于:一方面可以肯定其对人的生存活动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以精神体验和人的情意归位与自然生态和谐结构的价值意义,呈现出共生互生的美学观念。这也是为什么民间还有那么一批人仍然坚持和守望着这一传统工艺的原因吧。
在荣隆地区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世事变迁不曾给手工艺带来些许的浮躁与嘈杂,那乡村的织布机传出的声响依然生机盎然地流动着,使得人间烟火也有了这般美丽与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