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生生不息的生命节律:重庆铜梁龙彩扎技艺

九生生不息的生命节律:重庆铜梁龙彩扎技艺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 生生不息的生命节律——重庆铜梁龙彩扎技艺中国古代人所感悟的由自然之道为起始的“艺之道”本身就是和谐的,是一种审美生态性存在。古往今来,由笃信逐步演化为娱乐,相沿成习,孕育了铜梁龙灯这一艺术形式每年的铜梁龙舞盛会,在农历正月初九白天举行“龙出行”活动。现在的铜梁大蠕龙,更富有质感和活力,由原来的12节,增至24节、36节、48节,已成为铜梁龙灯最具代表的品种,世人称为“铜梁龙”。

九生生不息的生命节律:重庆铜梁龙彩扎技艺

九 生生不息的生命节律——重庆铜梁龙彩扎技艺

中国古代人所感悟的由自然之道为起始的“艺之道”本身就是和谐的,是一种审美生态性存在。在自然之道的语境中创造人的生命体验活动,表现激情涌动的自我应该是艺术活动的基本旨归。精神的愉悦与快乐需要精神生态平衡,这是人生态性生存质量的内在机理,也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主要方面。考察铜梁龙灯的制作工艺和民俗活动,使我们感受到了在民间的精神生命的存在的质量需要以审美体验和审美趣味为表征,需要升华为审美自由的境界。

重庆有民间俚语:“大足朝佛(石刻)、铜梁观灯(龙灯)、合川看春(春会)。”可见铜梁龙舞在川东地区久负盛誉。铜梁县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县城距重庆市103公里,建县于唐武周长安四年(704),至今已1­300多年。据方志《川东志》载:“人多朴茂,尤工艺术。”­《四川省通志》也记载:“铜梁为古梁州之域,巴国之地,境内秀山重叠,巴水环流,民富物殷,人文兴盛。”位于古巴国属地的铜梁地处涪、琼二江交汇处,常有洪水泛滥成灾。民间传说鲁班曾在此修庙祭祀神龙,天降神龙治服了涪江水患,故当地百姓奉龙为神,所以在年节时总要舞龙灯以求平安

“中华第一龙 ”。(铜梁文化馆供图)

铜梁著名老艺人沈俊生说他的先辈曾讲述,铜梁在唐宋时代就有龙舞活动了,但无据可考。据清光绪元年(1875)《铜梁县志》载,明代河南巡抚胡尧臣(铜梁安居人)在《圣水寺灵异记》一文中说:“邑(安居)治北五里许,有川名兜溪,上有圣水寺,考寺旧庙碑载。宋徽宗时,宫内火灾,兜溪龙王敖广仙妹珍淑,行雨解救有功,乃投金牌抛江设祭,敕封东淮洞达慈孝龙女元君。”胡亲见当地民众到圣水寺吊瓶投江求雨之盛事,乃著文以记之,此为铜梁人对龙崇拜之早期的文字记载,这说明铜梁龙舞最晚应起于明代。民间每年新春耍龙灯拜年,端午赛龙舟祭江,遇大旱玩黄荆龙求雨,企望龙凤呈祥,人寿年丰。古往今来,由笃信逐步演化为娱乐,相沿成习,孕育了铜梁龙灯这一艺术形式每年的铜梁龙舞盛会,在农历正月初九白天举行“龙出行”活动。在过去,凡是扎制有龙灯的“帮口”“行会”、单位和保甲,都各自带领龙舞队伍出街游行。但这种游行一般不玩舞,也不燃烧烟火,经过大街小巷各户铺门前时,燃香点蜡放鞭炮,谓之“接龙”,到达城隍庙、川主庙、火神庙、孔庙时,于诸神面前,摇动龙头绕场一周即为拜庙。通过“开光点睛”后,龙就有了神气。人们对有了神气的龙,寄托了种种幻想和希望。又如,晚上龙灯玩舞结束后,邀请龙舞队去酒厂,主人捧出上等高粱酒,大碗大碗的招待全体成员,不达到人人皆醉不罢休。据说,这一大醉大闹,会给酒厂带来更好的财运。再如,十五晚上是龙舞活动的结束之夜,龙舞队在主要街道游行之后,便集中于广场,用火点燃所有道具,目送神龙升天。在烧龙过程中,个别富贵之家,暗示一批相好之人去摘取龙珠或扳拆龙角,迅速送往有妇不育之家,谓之“送宝”,来年必生贵子。除美食招待参与人员外,主人还另有红包馈赠。从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节,全县各乡镇舞龙代表队齐集县城,各种龙灯大会演,各类艺术大展赛,文化商贸结合,历时半月,热闹非凡。

铜梁龙灯是一个复合概念,既指它的工艺制品,又包括它的玩舞技艺;既指龙的形体与其照明灯具的有机组合,又指以龙制品领衔而与其他动植物及几何彩灯的有机组合。铜梁龙以川味锣鼓伴奏,先声夺人,在川大锣、川大钵、川堂鼓、川唢呐等民间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色和艺术的感染力。而龙灯的舞蹈套路则非常丰富,充满着愉悦向上的激情,反映着火热的民间生活和淳朴的民俗风貌。因为龙舞的两种分类:“龙舞”和“灯舞”,铜梁龙灯也分为“龙灯”和“彩灯”两类。龙灯系列阵容强大,主要有气势恢宏的铜梁大龙,端庄威严的正龙,激越火爆的火龙,古朴豪放的稻草龙,典雅灵秀的荷花龙,铿锵悦耳的竹梆龙,以及多姿多彩的彩龙、扁担龙、板凳龙、滚地龙等。彩灯系列幽默风趣,主要有大凤凰、亮狮、开山虎、鱼跃龙门、猪啃南瓜、犀牛望月、十八学士,以及三条鲜、蚌壳精、泥鳅汤圆、雄鸡戏蜈蚣等。各种龙灯、彩灯因其品类不同而舞蹈各异,可以根据需要随意组合,既可在舞台上作专业演出,也可在广场上作大型表演。

上/激情四射的重庆铜梁火龙。(铜梁文化馆供图)

下/朴实的稻草龙。(铜梁文化馆供图)

铜梁龙灯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藻扎、纸扎、彩扎”三个过程,竹篾作架,丝绸裱糊,外施彩绘,工艺古朴,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图案清晰,装饰性强。龙头、龙身、龙尾三个主要部分都极为别致。其龙头既非北方龙头的马面样,也非南方龙头的蛇貌状,同时也一反四川盆地“哭龙慑虎笑狮子”的传统规范,而取型雄狮大张口,使之龙头高耸,口含宝珠,鼓目突腮,虬角劲健,长髯飞鬃,神态十分端庄和威严。其龙身颀长,胸径浑圆,既有北方龙的高、大、长特点,雄伟、庄重、浑实,体现出一种宏伟磅礴、富丽堂皇的气势;又有南方龙的轻巧、灵秀与精致特征,并能够伸缩自如,便于舞耍和展示技巧。其龙尾为五分叉的金鱼尾,而非人们常见的蛇尾或多分叉的蜈蚣尾,且遒劲高翘,灵活自如,美感突出。

清末民初,出现既有骨、有肉、有皮的形体,又能在玩舞时表现蠕动神态的新龙灯,即铜梁大蠕龙。现在的铜梁大蠕龙,更富有质感和活力,由原来的12节,增至24节、36节、48节,已成为铜梁龙灯最具代表的品种,世人称为“铜梁龙”。铜梁龙相对完美地从总体上传承了中国龙的一般特征,因其龙具大而长的特点,舞耍时需要多人的参与和配合。一般舞1条龙需持宝手1人,舞龙手24人,而且通常在表演时,多是两条龙或数条龙一起进行,前有牌灯引导,旁有云牌、黄烟衬托,场面极为宏大。整个龙体全长50米,由24洞组成,象征着一年24个农事节令,洞洞可以点灯透亮,极具观赏效果。被誉为“龙灯之王”,配上兼收南北龙舞之长刚柔并济的龙舞,形成了铜梁龙气势磅礴与精美细腻并存的美学品格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到铜梁龙的工艺,我们在当地文化馆宗馆长的陪同下采访了当地非遗传承人之一的李开福老人。据老人介绍,彩扎工艺为扎、裱、绘、粘、装五大工序,即竹编造型,纸绸裱糊,落墨彩绘,粘贴修饰和总装。­彩扎工艺的对象主要由道具“龙”和龙珠(龙宝)两大部分构成。(www.xing528.com)

­从总体上讲,铜梁龙舞­“龙”的道具由软、硬栋构成。龙头、龙颈和龙尾各为一个整体,而龙身则由一栋或多栋构成,龙头、龙颈、龙尾与龙身的每一栋称为硬栋,龙头与龙颈之间、龙颈与龙身之间、龙身各栋之间以及龙身与龙尾之间均用棉带联结而成,联结各部分的棉带有10厘米左右的长度,称为软栋。相邻的软、硬栋加起来称为一节,每节一般长2米。

基本的扎制方法为:选二年生的慈竹,划破并削成篾条制作骨架,用绵纸搓绳并用黏糊固定骨架,用皮纸(即棉纸)或绢绸以传统颜料彩绘裱糊在龙身上作龙皮,龙头、龙尾以及龙身每一栋的腹部均固定一根竹棍作把供表演者掌握、玩舞,把长一般为1.5米。具有代表性的铜梁龙舞道具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正龙:由14~15节构成,特点是龙头与龙颈扎制在一起呈“之”字形,因而玩舞起来其龙头始终高高在上。②大龙:一般为24节,特殊需要也可以超过24节。③竞技龙:一般由10节构成。④荷花龙:一般为7节。龙头与龙尾与竞技龙相同,龙颈和龙身的每一栋均扎制成荷花形且不互相联结,表演者掌握玩舞的竹棍(把)较短,约25厘米。表演时,先是每一朵荷花分开表演,到一定的程度将各部分用卡扣迅速合成一条龙再继续表演。⑤“小彩龙”:含头尾共5节,龙头、身、尾相对竞技龙较为短小,用彩绘的布做皮联结各栋,把长1米。⑥“板凳龙”:也称“三脚蛇”。将民间饭桌用的长条凳截为三段,再联结成一条小龙,第一节凳面最前端固定一扎制的龙头,第三节凳面最尾端固定一扎制的龙尾,三节用棉绳联结,外用彩绘的绢绸裱糊作皮,第一节有两只脚,第二、三节各有一只脚,一条龙供三人玩舞。⑦黄荆龙:一般为14~15节。骨架全部用黄荆条扎制而成,每节硬栋用棕绳联结,外面不饰龙皮。⑧稻草龙:不分硬、软栋,不计栋数,长度与黄荆龙相当。各部分直接用绳索联结而成,除龙头、龙尾用竹篾做骨架外饰稻草外,其余部分均用稻草扎制而成。整条龙均不用饰龙皮。⑨竹梆龙:楠竹断成竹梆,每节约50厘米,竹梆上用竹篾扎制龙角、龙嘴和龙尾并饰以彩画,外面不用龙皮,腹部固定一把,长约10厘米。每节竹梆就是一条小龙。整条龙由20~30节竹梆组成,相互之间不联结,另有龙头和龙尾与竞技龙相似,但与整条龙协调。⑩火龙:铜梁县高楼镇的火龙最具代表性,高楼火龙由10节龙身(一般7~12节之间)组成。扎制较为简单,仅彩绘头、尾,中节一般以花环似的竹圈作肋骨,不另外裱褙。各栋之间用耐火的绳索联结而成,龙背部开口,每栋龙身腹中用铁夹将筒花或油纸捻固定在把上,供施放烟火或照明用。它以“火”为主要特色,以打铁水为主,再辅以火药干花、松香火、木炭火等,在表演场地形成一个浓烈的立体火龙,一般在节日夜间玩舞,乡土味道浓重。k夜光龙:节数不限,一般为5~10节。特点是作龙皮的绢绸用荧光着色,使其在夜间玩舞时发出荧光,造成只见“龙”­而不见表演者的景象。

上/重庆铜梁彩灯舞《鲤鱼跳龙门》。(铜梁文化馆供图)

下/竹梆龙。(铜梁文化馆供图)

正龙、大龙、竞技龙、火龙、黄荆龙、稻草龙、夜光龙等都有在龙头前引领“龙”玩舞的道具,称为“龙宝”或“龙珠”。它仍用竹篾扎成球形骨架,外用彩绘绢绸裱糊,用半圆形铁环做轴固定在一根长约1.5米的竹把上,“宝”可旋转。

纵观整个重庆的民俗庆典,铜梁龙舞是其中延续和恢复得非常好的活动。但据当地文化馆工作人员告知,近几十年来,由于观众群体严重缩水,表演艺人也因生计被迫改换门庭,铜梁龙舞的表演空间不容乐观。熟悉传统龙舞品种扎制和舞动传统技艺的民间老艺人,在世的很少,幸存者也年老体弱,缺乏传人。现活跃在民间的舞龙传人,除熟悉大蠕龙、竞技龙等少量品类的技艺外,对大多数龙舞和灯舞品种的扎制和舞动技艺还尚未掌握。再加上铜梁龙舞的传承方式基本上是师承或家传,清一色的口传身授,因而随着民间老艺人的不断减少,许多龙舞品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文化人类学家S·南达提出,文化是一种适应性系统。铜梁龙作为游艺类的民间工艺,是在农耕时代因为趋利避害的观念,在特殊的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庆典活动,它不是孤立存在,常常配合生产生活、社会生活、信仰生活、节日庆典而展开。现在,当地的文化干部非常关注铜梁龙舞的再开发,希望能结合旅游产品的开发、龙舞活动的进一步市场化来形成一体化开发,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今天铜梁龙彩扎工艺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原有的稻草龙、板凳龙等与民俗密切相关的品种已经逐渐消失。比如,稻草龙原来是农事后田间即兴创作表演,以庆丰收,用后即焚,天然环保,体现了当地人乐观浪漫、崇尚自然的审美生存意识。今天的彩扎工艺开始采用新材料,以参加国庆60周年的彩龙为例,已经弃用矿物质颜料,采用进口颜料,采用了复色描金,色彩更为艳丽。原有的纸扎工艺已经淘汰,彩绘采用油漆等化学材料,同时为了维护龙身的稳定性,以及组装、拆卸和运输方便,已经采取了强筋固缝,用钢丝等加固材料,由此每条龙制作成本高达9万多。工艺上的改变使昔日过年、农事活动中自发铜梁龙舞成为投入成本较高的民俗活动,现在受邀表演较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固定的表演队员,再也不是自发的农事庆典,失去了自发性、简易性等特征。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新的活力?成为包括铜梁龙在内的多种游艺活动共同面对的传承难题。记得一个藏族女作家谈到唐卡延续的奥秘时写道:正是那种程式,一种不变的程式才让唐卡保存下来流传至今。但是对于铜梁龙舞来说,“不变的程式”是什么?今天的激烈变化会带来什么?在这类民俗活动中,由于道具(龙灯)精美、表演性强、群众参与性强等特点,凝聚成为游艺活动特有的“热闹劲”和“自由表达”,使民众共有的价值认同在舞动的节律间被延续下来。在那些逐渐恢复的传统节日里,我们看到庆典上人们投入的激情和文化传承的顽固生命力。在传承与创新的矛盾中,保护其本真性,在合理、理想状态下正常发挥,在动态历史的过程中发展才是民俗活动保护的明智之举。

谁也无法阻止历史的脚步和民俗的变迁,研究者往往从民俗保护的角度出发,希望维持那种不变的程式,甚至把传统工艺想象成诗意的存在。可是生活中舞动的生命节律代表着传统文化的新生,需要在反映当代人的审美情操的基础上再生。这类民俗活动不应该只有怀想的价值,而应当在现代的社会结构中实现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即大胆地融入当代的知识、信仰、技术、道德和艺术品位,以体现时代精神。民俗活动的根在民间,生命力极强的民俗活动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节律,让我们向内探寻着内心的文化特质和来自古老祖先的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