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追寻生命自由的历史:贵州安顺地区的蜡染工艺

六追寻生命自由的历史:贵州安顺地区的蜡染工艺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 追寻生命自由的历史——贵州安顺地区的蜡染工艺从苗族蜡染工艺和纹样中,我们可以追溯民间工艺审美活动的历史,也可以体悟到一个生态体验的历史,体验到一个生态性的创生生命的历史。贵州蜡染以安顺地区为代表,因而安顺有“蜡染之乡”的称号。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生产的蓝靛。安顺地区的彩色蜡染,主要是用黄栀子花来染黄色的。

六追寻生命自由的历史:贵州安顺地区的蜡染工艺

六 追寻生命自由的历史——贵州安顺地区的蜡染工艺

苗族蜡染工艺和纹样中,我们可以追溯民间工艺审美活动的历史,也可以体悟到一个生态体验的历史,体验到一个生态性的创生生命的历史。因为在他们的审美造物活动中,主体可以面对自然对象,剔除功利,在“心师自然”中关照自然,在对对象的情景中而“得其心源”。这种朦胧、朴素的生态意识,更蕴涵着生命体验性的美感性质。

安顺地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地处贵州的西部,从贵阳乘火车两个多小时就到了。

­­贵州蜡染以安顺地区为代表­,因而安顺有“蜡染之乡”的称号。蜡染是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木图”,因用蜂蜡作防染剂而得名。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即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即采用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在临近贵州的川东地区发现了一批战国至西汉时代的蓝白蜡染细布碎片,为我们研究这一出自西南地区的古老的手工印染技术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1987年在贵州省中部的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首次发掘出宋代的彩色蜡染褶裙,其古拙斑斓,图案为“鹭丝鸟纹”,与贵州西部西汉墓出土的铜鼓上的鹭鸟风格极为相似,可以印证古籍关于蜡染纹样“模取鼓纹”的记载。据《溪蛮丛笑》云:“溪峒爱铜鼓,甚于金玉,模取铜纹,以蜡刻板印布,入靛渍染,名点蜡幔。”由文献资料联系到实物分析,蜡染上常见的铜鼓纹与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铜鼓纹,无论造型与风格,其渊源都可谓一脉相承,反映了西南少数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因此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安顺苗族称为坝苗,是因为此地是平坝,肥土沃野。

安顺的石头房屋很有特色,有诗句形容道:“寻山不见远,活石化为板。一板两板纵复横,重重石板鱼鳞盘。”在石板院落之间,远远地能看见三两个苗家妇女穿梭其中,那里依然保留着坝苗最古老的风貌。路边的一块水田里,泡着些刚放倒的修了枝叶的数十棵青青的竹子,那是苗族编竹箩用的材料,放眼望去,好似世外桃源和谐自然,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彩画

安顺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环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按苗族承传下来的习俗,蜡染是苗族妇女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艺,她们从小就跟随母亲学习制作蜡染技艺,并学会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为自己制作嫁妆,以此代代传承。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坝苗妇女一般将布固定在木板上或平铺在桌子上点蜡。她们将蜡放在小碗中,用炉火熔化,在青烟袅袅中驾轻就熟地运笔。蜡刀有大中小三把,底面呈弧形。用蜡既有蜂蜡,也有石蜡,但不是掺和使用,而是各有用途。因为她们的图案多块面,所以常用褐色的蜂蜡顺着事先勾画的图案边缘,再用白色的石蜡填中间的块面,这样看得很清楚,而且充分利用了两种蜡的优势,蜂蜡不易脆裂,石蜡价格便宜易脆,将布料折皱染出的图案呈现繁复而不规律的冰裂纹,自然而生灵气。

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我们还见到鸟、鱼、蝴蝶、花卉等动植物组合而成的复合形造型。在安顺蜡染背扇“蝶鸟戏花图”中描绘的是长着蝴蝶翅膀的鸟在盛开的鲜花旁边嬉戏;在另一幅蜡染被罩中蝴蝶的头上却长着四只鸟头和两只长着鸟的龙,这种看似怪诞奇特的复合形造型,是苗族妇女受原始思维影响而表现对象进行超自然的夸张变形赋予其神性和灵气的结果,反映了苗族崇尚大自然的原始心态。

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制作时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使之易于点蜡和上色。然后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往布上点画。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反复浸泡多次,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即可拿到河边漂洗,让清水冲去浮色,再放进锅里加水煮沸,使黄蜡熔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后以备再用。之后,再将蜡染反复漂洗,使残留的黄蜡脱净,即算完工。丹寨蜡染在这之后还要拼涂红色和黄色,涂红的一般用茜草根,黄色则用栀子提取。为了避免褪色,一般要待蜡染品制成后才着色。除上述步骤外,蜡染还有制作蓝靛和发染缸等工序,各道工序前后连接,构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艺和操作规程

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生产的蓝靛。贵州盛产蓝草,其根可做中药,又名板蓝根,这是一种蓼科植物,茎高二三尺,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水坑里浸泡暴晒数日后剔除杂质,加入一定的石灰乳发酵后,底层的深蓝色的沉淀物就是蓝靛。

染色的方式包括:棉布单色蜡染、棉布多色蜡染。单色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显现深浅两种花纹。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增加丰富的层次,具有自然神奇的艺术效果。(www.xing528.com)

上/贵州丹寨苗族蜡染,制作精细,图案由石榴、蝴蝶、鸟与花卉等动植物形象自由组合,反映了民间吉祥如意的本真感情。(余强 摄)

下/贵州黄平蜡染,图案严谨饱满,用铜鼓纹、石榴蝙蝠作装饰,极富艺术魅力。(余强 摄)

浸染完成后,再把染好的蜡片放在100摄氏度的水中翻煮,棉布上的蜡遇到高温便由棉布上脱落溶于水中,经过高温可以将蜡染布上的颜色固色,以达到不褪色的效果。

安顺地区的彩色蜡染,主要是用黄栀子花来染黄色的。不少寨子里都长有几棵高大的栀子树,每到春天,栀子开花时,便可采花煮水染色了,而后又套染靛蓝,黄色变成草绿,红色成为赭石等中间色调,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

蜡染布料常用作衣裙、围腰、床单、背扇、帐檐,实用而美观。苗族妇女常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我们在黔东南的黄平地区考察,发现黄平的蜡染纹样严谨、对称,比较程式化、几何化;在丹寨考察时适逢那里的苗族妇女正在举行蜡染比赛,场坝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蜡染作品,互相评比,看谁点染的图案技艺高,来自各个寨子的妇女都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赛,展示出自己的蜡染水平,因为蜡染工艺的好坏被认为是衡量姑娘聪明伶俐与否的重要标准,所以许多妇女都希望能参赛获奖。展出的蜡染纹样多为花鸟图案,非常经典。丹寨的蜡染据说早期受铜鼓纹影响,比较严谨,后期图案变化自由,其中鸟的变化最为生动,想象丰富,造型夸张,简练传神,与黄平的图案风格各异。但其蜡染制作,不仅让人感慨其技艺之精巧,图案之经典,可以说是代代相传、不断精进的结果。

蜡染是地区性文化,是由民族传统慢慢地凝聚起来的,我们能从中看到最纯粹的传统形态。其中,不断追求的手工制作的美,包括图案所传承的文化内涵,可以让我们追溯到人类生活的原点,从而在其形式中吸取纯粹的美的源泉,这是为什么需要如此珍惜这一工艺文化的主要原因。如今贵州省内交通便利,到苗族地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使这一古老的蜡染工艺除了自给自足之外,市场的需求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考察了市面上销售的蜡染,发现一些经典的传统蜡染图案已被许多做工粗糙而又简单的现代图案所替代,即使是传统的图案,也因表面的简单模仿而达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有些甚至参考一些现代图案来进行所谓的“创新”,造成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纹样逐渐消失,世代传承下来的工艺文化生态开始断流,真正在民间流传的技艺之所以产生美感的必然性被忽视了。如果无视传统工艺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中自然地产生出来的生态性,结果就会让人担心这种因商业原因而制作的蜡染作品有可能使民族民间流传下来的蜡染工艺和纹样失去了它应有的特色和传统美的尊严,这是很可惜的。

1.苗族蜡染古老的窝妥纹样,反映了苗族民间原始思维的哲学观念。(余强 摄)

2.型号不同的蜡刀和事先勾画好的图案边缘。(余强 摄)

3.苗族妇女带着自己制作的蜡染作品,参加乡里举办的手艺比赛。(余强 摄)

4.贵州黔东南的丹寨苗族妇女在棉布上点蜂蜡。(余强 摄)

5.丹寨苗族妇女穿着自己制作的蜡染服装。(余强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