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古文化的艺术以陶器艺术为代表,又分为彩陶艺术、黑陶艺术、印纹陶艺术等门类。彩陶艺术以图案纹样见长,是中国图案艺术辉煌的开篇。临夏彩陶的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延续发展长达2 000多年。各种文化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内涵丰富,异彩纷呈,形成了临夏彩陶图案纹样的宏丽生动、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
在中国彩陶的图案纹样中,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图案纹样是最丰富的,有人物纹、动物纹、人格化动物纹和衍生的变体纹样;有各种格式和形态的几何形纹、不同的几何形纹组成的几何图案,堪称原始图案艺术的宝库。马家窑类型彩陶纹样中,动物纹较多,主要有蛙纹、蜥蜴纹等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仍有仰韶文化彩陶出现过的鱼纹、鸟纹等纹样,但被简化成标志性纹样。东乡县林家马家窑类型遗址出土的彩陶上,绘着蜥蜴纹、简化的鸟纹和各式旋转翅羽纹,并不刻意地进行写实描绘,只是示意的象征性纹样。几何形纹是马家窑彩陶的主要纹样,马家窑文化彩陶几何形纹的样式之多、构成之奇、形态之美,在远古艺术中是不多见的。陶工们能根据器形的不同特点装饰不同的纹样,器形较高的彩陶罐、瓶、壶、瓮,常在上腹绘主要纹饰,颈部绘次要纹饰。也有在器表满施纹饰,多以平行线纹作间隔,自上而下横列着多层的图案带。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彩陶瓮,作为主题纹饰的动感最强的旋纹,饰于显眼的瓮的上腹,敛收的下腹和领部,分别饰动感次强、动感微弱的花纹,在间隔的平行线的节制中,显出不同动感的节奏变化(图1)。器形扁平而口大的彩陶碗、钵、盆,常将主题纹饰置于器内中央的圆形底部上,在口外饰一圈次要纹饰,纹饰的排列次序分明,并且内外呼应。临夏县水地陈家出土了一件绘制精美的马家窑类型彩陶盆,盆内以周边的繁丽花纹,衬托出饰于中央圆形底部上的回旋的星斗形纹,疏密有致,相得益彰(图2)。
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图案格式以旋动多变为特色。早期以波状纹为多,还有简单的二方连续旋纹。由于熟练地掌握了图案构成的以点定位的方法,晚期出现了动感强烈的组合复杂的多元旋纹,使人感到图案结构变幻莫测,布局生动的旋纹有着循环不息的运动感。彩陶盆是临夏马家窑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形,以盆内饰繁丽的图案为特色。盆内图案格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以多组同心圆为框架,不同的复道弧线纹作变化;另一种是在盆内的中心圆圈纹中填充主题纹饰,周围饰正倒相置的弧边三角形纹;还有一种是以底内中心圆为旋心,连接盆内腹壁上的三个或四个等距的圆圈纹,由多个旋心构成多元的旋纹框架,再填充辅助的纹样,构成复杂的旋式图案。
临夏地区出土的马家窑类型晚期彩陶,在彩绘方法上有新的发展,以宽大的黑色阳纹为底衬,陶底中露出的阴纹为主纹。永靖金泉、临夏王坪等地发现的马家窑类型彩陶壶上,以大面积的黑色衬出陶地的二方连续旋纹,犹如夜中灯饰,十分醒目(图3)。
临夏地区是半山类型彩陶的繁盛之地,具有代表性的半山类型彩陶,大多出自临夏,半山类型的彩陶以大型的壶、罐为主,器形饱满丰硕,花纹繁丽精致,是中国彩陶中的鸿篇巨制。半山类型彩陶用黑、红二色绘花纹,常以黑色锯齿带纹和红色宽带纹合镶,构成繁密的图案。锯齿纹是用细笔不厌其烦地绘出,显示出刻意求工的审美取向。旋纹是半山类型彩陶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在壶、罐的上腹多饰二方连续旋纹(图4)。除了旋纹,还有涡纹(图5)、菱格纹、折线纹、复道折线纹和垂弧纹等纹饰,成为放射状向外扩延。半山类型的彩陶无论是正视,或是俯视,皆能看到美丽的图案画面。
广河县半山遗址出土了两件人头形彩陶器盖,为瑞典国立东方博物馆藏品。这两件器盖上的上部为彩绘圆雕人头,头顶上都有突角,其中一个人头的脑后拖着蛇状的辫子,不是生活中的凡人,可见这两件彩陶器盖上塑造的是神人的形象。广河县瓦罐村半山类型墓地,还出土过一件骨架式神人纹彩陶钵,图纹中的神人身下有延伸出的尾。这类具有神秘色彩的神人纹,成为半山类型彩陶引人瞩目的纹样。早期的神人纹多为全身,也有少量的神人纹只以半身来表现。康乐县清水出土的半山类型神人纹彩陶壶,神人的头部为圆形,没有五官,脸中只是一个大圆点。身子为条状(图6)。有的神人文身旁有圆点纹,四肢短而上伸,若撒种状(图7)。神人纹及其变体纹样,成为马厂类型彩陶的主要纹样。康乐县东沟门发现了一批马厂类型早期的彩陶,在一件彩陶壶上绘着全身的神人纹,圆形的头部变大,内饰圆点纹。下肢多出一节,在关节处长出爪子,这是马厂类型彩陶典型的变体神人纹形象(图8)。另一种变体神人纹绘在彩陶盆内,是由四个无头只有上身的变体神人纹组成的复合纹样。还有一件双肩耳罐,在上腹绘着由神人纹分解出的肢爪纹。马厂类型的变体神人纹主要就这几种格式,而变体的形式层出不穷,趋于抽象,真实具象的神人纹已很少见。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上的神人纹,已不是人与动物寓合为一的图腾纹样,而是人被神化了的纹样。我们结合半山和马厂类型的考古资料来看,当时已发展到氏族社会晚期,氏族首领的权力正在扩大,形形色色的神人纹应是祖先崇拜的反映。
图1 马家窑类型旋涡纹彩陶瓮(永靖三坪)
图2 马家窑类型内彩星斗形纹彩陶盆(积石山水地陈家)
图3 马家窑类型旋纹彩陶壶(永靖金泉)
图4 半山类型旋纹彩陶罐(临夏王坪)
四大圈纹也是马厂类型彩陶的主要纹样之一,在彩陶壶上腹的四面各饰一个大圆圈纹,在圆圈内饰各种纹样(图9)。临夏地区马厂类型彩陶的四大圈纹中的填充纹样特别丰富,像各式花团锦簇的圆盘。双肩耳彩陶罐是马厂类型的饮食器,装饰着各种精细的几何形纹,其样式之多,不胜其数。马家窑文化彩陶花纹的发展过程,犹如一条汇入许多支流的长河,内涵丰富,千姿百态,波澜宽广,蔚为大观。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臻于新的高峰,却又急剧衰落。取而代之的齐家文化是以素陶为主的,并且已有各种小型的青铜器,在最初发现齐家文化时,曾认为齐家文化没有彩陶。1975年,我们在广河县齐家坪发掘的齐家文化墓葬中,一共清理出三件彩陶,其中两件为双肩耳圜底罐,上面满绘的红彩几何形纹,近似青铜器上的纹样,与马厂类型彩陶的面貌判然有别,表明齐家文化的彩陶是另起炉灶,自成一格的。临夏市出土的齐家文化彩陶罐,上饰纵列的网带纹和菱格网线纹,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图10)。临夏出土的回纹双肩耳圜底彩陶罐,回纹的样式可能受到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影响(图11)。
辛店文化早期的彩陶受到齐家文化彩陶的影响,双肩耳圜底罐是主要的彩陶器形之一。辛店文化彩陶具有简洁明快的艺术风格,常在壶、罐的上腹绘造型简练的单独纹样,有的专家学者觉得翘起的双勾纹似为羊角,称之为羊头纹或羊角纹,并且和古羌族相联系。许慎《说文解字》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据此认为羊角纹或是古羌族标志形的纹样。可是临夏地区出土的一些辛店文化彩陶上,绘着尾巴向上弯曲的犬纹,如果将一对翘尾的犬纹的头部相重合,就构成了双勾曲纹(图12)。东乡县祁扬盐场出土的彩陶壶上,绘着手持盾状物的犬首人身的图像,这种人格化的犬纹可能是犬图腾的纹样。和志武等主编的《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羌族卷》记述:“茂县东乡土门区,唐代汉人称这一带羌族为‘白狗羌’,‘白狗’可能原是这一带羌族部落图腾。”因此辛店文化彩陶具有徽纹性质的双勾曲纹,也有可能是犬神的图纹。辛店文化彩陶的动物纹样,还有鹿纹、蜥蜴纹、水鸟纹,多为很简略的标志性纹样。(www.xing528.com)
图5 半山类型涡纹彩陶壶(东乡董岭)
图6 半山类型神人纹彩陶壶(临夏)
图7 半山类型神人纹彩陶壶(康乐白汪)
图8 马厂类型神人纹彩陶罐(永靖盐锅峡)
图9 马厂类型四大圈纹彩陶罐(永靖陈井)
图10 齐家文化网带纹彩陶罐(临夏张家嘴)
图11 齐家文化回纹双肩耳圜底彩陶罐(临夏)
图12 辛店文化犬纹彩陶罐(永靖)
图13 辛店文化鹿纹彩陶罐(东乡桌子坪)
图14 辛店文化太阳纹双勾曲纹彩陶壶(东乡甘崔家)
羌族信仰万物有灵,一直崇拜多神,太阳神是羌族崇拜的主神。太阳纹是辛店文化具有特色的彩陶纹饰,东乡县祁扬盐场出土的彩陶壶,在上腹的两面各绘了六个太阳纹,还出土了一件在领部绘一圈太阳纹的双耳罐。更常见的是罐腹上的双勾曲纹的上方,左右对称地饰着日纹和月纹(图13、图14),反映出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辛店文化的人们对天体的崇拜。羌族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古代,羌族文明在华夏文明、西南夷文明和西域文明之间,起着传接和中介的作用,临夏是辛店文化彩陶兴盛的地区之一,出土的大量的纹饰丰富的辛店文化彩陶,是我们研究古羌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临夏彩陶为我们提供了西北地区长期层叠的远古文明的典型纵剖面,是中国彩陶艺术宝库中的璀璨夺目的闪光点,焕发着醇厚丰美的艺术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