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陶水器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陶水器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是目前黄河流域发现的最早制作陶器的古文化。黄河中、上游的半坡类型,主要分布于渭水流域,距今6 000年左右。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陶水器

一、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陶水器

人要活着,除了吃食物,还需喝水,所以古人早就认识到“需者,饮食之道也”(《周易·说卦》),并且认为“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人类最早的农业文化都是在河水的滋润下产生的,黄河流域是远古时期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之一,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农人定居生活的产物,《史记·五帝本纪》云:“陶河滨”,黄河河滨一带也是制陶技术产生较早和发展较快的地区。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是目前黄河流域发现的最早制作陶器的古文化。裴李岗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的早期陶器的种类和样式不多,主要有水器、贮盛器、食器和炊器。常见的器型有圜底钵(有的底部加三足)、圈足碗、球腹壶(有的底部加三足)、深腹罐等。裴李岗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的早期陶器多用内模敷泥法制成,圜底钵、圈足碗、球腹壶的腹部为敞口的小半圆形或圆形,可能是脱胎于葫芦的模式。在古人未发明陶器之前,是以植物的果壳、动物的头盖骨和编织器作为日用的器皿,而黄河流域盛产葫芦,许多支流以葫芦命名,至今农村中仍有将葫芦作为盛酒器,或用葫芦瓢作为舀水器,在远古时候,黄河流域的人们用葫芦果壳当作器皿是很自然的事。将葫芦的各部分进行解构,分别可作为圜底钵、圈足碗、球腹壶和勺的模式(图1)。裴李岗文化和大地湾文化陶器中的球腹壶,口小而壶颈短,使水不易溢出,饱满的球形腹可以尽可能地盛水,因此球腹壶应是水器。这些球腹壶的器型不大,高度一般不超过25厘米。有的球腹壶的底部向内凹,下腹略长于上腹,推测在壶汲满水后,是将球腹壶顶于头上,双手举捧壶的下腹运归。球腹壶都是素面,没有纹饰,完全是实用的器皿。

黄河中、上游的半坡类型,主要分布于渭水流域,距今6 000年左右。半坡类型陶器中的水器,器型较大的是葫芦形口或杯形口的尖底瓶,腹部器型窄长,呈上宽下尖状,有的在腹部设一对半环形耳(图2),双耳用以系绳,可在深溪中汲水。秦安大地湾仰韶早期的居址地面有下尖的圆窝,可用来插放尖底瓶。这类器型较大的尖底瓶,多出于居住遗址内,应是日用的器物。年代稍晚的庙底沟类型尖底瓶,口部外撇,为了倒水时不致水流散开,口部又收出一圈重唇。在口和肩之间出现了细颈,更便于人握持,也可在靠近口的颈上部系绳,用以提携,有的重唇尖底瓶不设腹耳,将筒形的腹部作成向内凹曲的式样(图3),可能是为了便于人搂抱尖底瓶的腹部。西亚古代浮雕图像中,刻画了一站立的工匠左手抱于尖底瓶内凹的腹部,右手托着瓶的尖底,向制陶工匠正在制作的陶坯中注水的情景(图4),表明庙底沟类型曲腹尖底瓶可以抱持在手中。庙底沟类型还出土了重唇口平底瓶,适合放在平整的居住面上。

仰韶早期的半坡类型尖底瓶的底部是用泥条盘筑法做成的,整个底部是实心疙瘩。仰韶晚期的西王村类型的敞口尖底瓶,尖底的制法与半坡类型的陶尖底瓶不同,是采用内模制成的,底部逐步向圆缓发展,尖底内部是空心的,加大了尖底瓶贮水的容量。仰韶文化尖底瓶的形制从早期到晚期的每一发展变化,都改进了作为水器的尖底瓶的实用功能,仰韶文化尖底瓶的分布由陕、晋、豫邻境的中心地区推广到陕、晋、豫和陇东地区,以尖底瓶为汲水盛水的器物成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区的通行的习俗,是仰韶文化尖底瓶的形制和功能不断改进的结果。(www.xing528.com)

半坡类型陶器中还有小型的水器,有葫芦形瓶和细颈壶这两种具有特色的器物。这两种器物多为墓葬中的随葬器物,我和同事们在秦安王家阴洼进行的半坡类型晚期墓地的发掘[1],共清理了60座长方形土坑墓,出土了葫芦形瓶23件、细颈壶11件。每个墓只随葬一件葫芦形瓶或细颈壶,如果考虑到少数墓葬被扰乱破坏的因素,大部分墓葬随葬着葫芦形瓶或细颈壶,葫芦形瓶和细颈壶的口很小,用来汲水和倒水都不方便,盛水量也不大,因此不是日常实用的水器,而是赋予某种原始宗教观念的随葬用器。一些葫芦形瓶的头部满染黑色,在该墓地被扰的地层中,采集到一件葫芦形瓶残存的腹部,上面绘着姿态不同的游鱼纹。在11件细颈壶中,有两件在腹部上绘图案花纹,53号墓出土的一件细颈壶,绘二方连续猪面纹,并排的猪面共用一个眼晴,图像颇有意趣。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半坡类型遗址中,都出土了绘有彩纹的葫芦形瓶和细颈壶,绘于腹部上的仿生性图案,大多显得神秘莫测,如姜寨出土的一件葫芦形彩陶瓶的腹部上,满绘着鱼、鸟头和人面组合成的奇特图案(图5)。姜寨出土的另一件葫芦形彩陶瓶上绘简化的人面和鱼头构成的图案。陕西武功县游凤出土的一件细颈彩陶壶,在上腹的一面绘了一条鱼,鱼头被成倍地放大,在鱼头中衔着鸟头(图6),这是一种超现实的图像。半坡类型彩陶葫芦形瓶和细颈壶,在器腹绘的装饰纹样以鱼纹为主,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件彩陶尖底罐上,画着人面和鱼寓合的图案,表明人和鱼是组成共同体的两个方面(图7),所以一些专家认为鱼是半坡类型氏族人们的主要图腾,我曾著文提到陕晋豫邻境地区的彩陶花纹是以鸟纹的主要花纹,鸟纹是这地区氏族人们的主要图腾纹样,半坡类型“彩陶上的鱼鸟双关纹,亦应是分别以鱼和鸟为图腾的邻近部族相互交融的反映”[2]。秦安大地湾出土了一件人头形器口葫芦形彩陶瓶,瓶高31.8厘米,头顶的孔径为4.5厘米,双眼和鼻孔都雕镂成空洞(图8),这种式样的葫芦形瓶显然不是实用的水器,应与原始宗教崇拜和祭祀有关。因此我们认识到半坡类型晚期的陶制水器的功能出现了分化,器型较大的尖底瓶用于日常的汲水和盛水,而小型的葫芦形瓶和细颈壶成为体现原始宗教观念的特殊器物。中华各族先民对葫芦具有不寻常的情结,葫芦先为食用和药用,后来作为容器,用以盛水或贮酒。如《水浒》中的林冲风雪山神庙时就带着盛酒的大葫芦,至今许多民族仍用葫芦来装酒。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身背宝葫芦,汉医有将丹药盛于葫芦中的习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葫芦的功用作了全面的描述:“窃谓壶匏(葫芦)之属,既可烹调,又可为器,大者可为瓮盎,小者可以为瓢樽;以腰舟可以浮水,为笙可以奏乐;肤瓢可以养豕,戽辨可以浇浊;其利博矣。”由于葫芦状似阳物,腹中又多籽,被认作生殖的象征,一些民族视葫芦为生殖崇拜的象征物。壮族传说中的“伏羲兄妹得雷公赠牙种成葫芦,得免于洪水的灾祸,后来自相婚配,传留了人种”[3]拉祜族有作为乐器的葫芦笙,以笙喻生,象征的就是人类的繁衍滋生。半坡类型的葫芦形瓶和细颈壶的实用意义不大,已从用于日常汲水盛水的尖底瓶分化而出,成为传达原始崇拜理念的载体,少量的彩陶葫芦形瓶和细颈壶上的神秘图纹,则是氏族的带有标志性的装饰纹样,表达出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的观念。

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用双腹耳陶壶为水器,至大汶口文化中期,鲁南地区出现了少量的彩陶壶,其中还有彩陶背壶,盛满水的壶可以背行。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因为实用的需要,将使用背壶的风气推广到苏北,成为黄淮下游地区通行的水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