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构架体系概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建筑上,和古代埃及、西亚、印度、爱琴海及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六大组成。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梁思成认为,木构为中国建筑在结构取法上的主要特征。凡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由结构而产生形式之特征,产生其形制。他说:“唯吾国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凡五千余年,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外形上的特征最为显著,屋顶、屋身、台基各部分的外形和世界上其他建筑迥然不同,这种独特的建筑外形,完全是由于建筑物的功能结构和艺术高度结合而产生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在汉代已经基本形成,到唐代已达到成熟阶段,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个历史悠久、体系独特、分布地域广阔、遗产十分丰富,并且延绵不断,一直持续发展,完整地经历了古代全过程的重要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占主体地位的木构架体系之外,还并存着干阑、井干、窑洞、土楼、碉房等多种其他建筑体系。而遍布于广大国土的木构架体系建筑自身,也由于各地区气温、湿度、雨量、地形等差别悬殊,地方性的建筑材料资源也大不相同,加上众多民族的不同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等原因,在基本构筑形态的共同性基础上,也带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许多差异。
这样,中国古代建筑既存在着木构架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之间并存共处、相互渗透的“多元一体”现象,也存在着木构架体系内部统一的构筑形态与不同的地方特色熔于一炉的“多元一体”现象。
木构架体系的主体地位显得十分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代表,一直成为中国古代经久不衰的建筑正统。
这一体系除了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流行外,历史上也曾影响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其营造方式是榫卯结构,即用木料中凸出的榫头和凹进的卯眼将各种形制的木料加以组合,构成建筑物的框架。使用榫卯的组合木构架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如明清宫式建筑的大木榫卯,常见者就有二十几种。从现存若干明清建筑物来考察,它们已经历数百年的考验,因地震或自身重量而被破损者甚少,充分显示了木构架榫卯结构的严谨可靠。
(一)古代建筑构架(图1.54)
梁:搭在柱顶上的水平构件。沿着进深与房屋的正面成90°排列,承托着整个屋顶的重量。梁的外观可分为直梁和月梁。梁的断面大多为矩形,明清时近于方形。南方的住宅、园林也有用圆木为梁。
栋:屋顶最高的那条主梁。位于屋至高之处。所谓上栋下宇,五架之屋正中曰栋,居屋之中。栋,古代指房屋的脊檩。
柱:直立承受建筑上部重量的构件。柱者,屋之主也,台柱之誉,实不简单。
枋:矩形与面阔平行,连结梁柱之间的联系构件。木枋由形到音都名副其实:方整,平直,不弯不曲。
檩:即桁。屋上托起椽子的横木。截面为圆形,檩(或桁)和枋都是与建筑物面阔平行的水平构件。
椽:垂直搁在檩上,直接负荷屋面瓦片的构件。断面有矩形、圆形及荷包形。
林语堂先生一再强调中国建筑和书法在线条韵律上的共通点,他认为,书法的影响竟会波及中国的建筑,好像是不可置信的。这种影响可见之于雄劲的骨架结构,像柱子屋顶之属,它憎恶挺直的死的线条,而善于处理斜倾的屋面,又可见之于它的宫殿庙宇所予人的严密、可爱、匀称的印象。[8](www.xing528.com)
图1.54
图1.54 古代建筑构架
1—飞子;2—椽;3—檩;4—梁;5—枋;6—柱;7—斗栱;8—柱础;9—踏
(二)源于中国古建筑的词语
墙倒屋不塌: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柱子传到地面,而房屋的墙体不承受房屋的重量。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由榫卯连接,整个房屋在结构上富有韧性,当遇到地震等灾害时,不至于发生断裂,于是产生了墙倒屋不塌的现象。
间架:“间”是指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缝梁架之间的空间。间架原本是指中国木架构建筑中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也就是房屋的结构形式。后借指汉字书写的笔画结构,具体是指字的笔画之间、结构单位之间的搭配,组织的形式法则等。
门道:俗语“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栋梁之材:能做房梁的材料。比喻能担当重任的人,栋不是梁,而是屋顶最高的那条脊檩。
堂堂正正:盛大而整齐的样子,形容光明正大。
亭亭玉立:直立而美好的样子,形容花木挺拔美观或女子身材修长匀称。
台柱子:戏班中的主要演员,借指集体中的骨干。
丁是丁,卯是卯:丁是指榫头,卯是指眼。两者功用不同,不能替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