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剧社团的滑稽剧目和滑稽角色

新剧社团的滑稽剧目和滑稽角色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剧社团的滑稽剧目和滑稽角色新剧初期,每个剧社不仅都有加演趣剧的习俗,而且几乎都有演出“滑稽新剧”、“滑稽剧”、“滑稽喜剧”的专场。我们看看他们演出了哪些滑稽剧目,拥有哪些擅演滑稽角色的演员——进化团,1910年冬成立于上海,领导人是新剧活动家任天知。有人将新民社看作是进化团一派的剧社。新民社首演剧目名为《野鸡嫁野鸡》和《恶家庭》的头两本。新民社演出的趣剧大多出徐半梅之手。

新剧社团的滑稽剧目和滑稽角色

新剧社团的滑稽剧目和滑稽角色

新剧初期,每个剧社不仅都有加演趣剧的习俗,而且几乎都有演出“滑稽新剧”、“滑稽剧”、“滑稽喜剧”的专场。当时主要的剧社有进化团、民鸣社、新民社、民兴社、开明社等等。我们看看他们演出了哪些滑稽剧目,拥有哪些擅演滑稽角色的演员——

进化团,1910年冬成立于上海,领导人是新剧活动家任天知。先后参加这个剧团的主要成员有汪优游、陈镜花、王勾身、肖天呆、钱逢辛、顾无为、查天影、陈大悲等。任天知是同盟会会员,剧团成员也多是倾向革命的青年,因此进化团的戏剧活动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辛亥革命爆发后,进化团成员积极投入光复上海的武装斗争。上海光复后,进化团接连上演了任天知创作的揭露清朝腐败、歌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12幕时事剧《共和万岁》和8幕话剧《黄金赤血》。进化团的团员南方人居多,特别是苏州这一带人;演戏一律用国语有困难,于是任天知创造了一个弥补办法:以吴语为主,除了男主角的老生、小生用国语之外,其他演员都用自己的方言;特别是旦角,用苏白(苏州方言)逐渐成为惯例。这种方言和国语并用的演出方法,是“天知派”的特色之一。进化团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演出时,它采用幕表制的创作方式,由演员根据剧情提纲进行即兴表演。剧中角色分为生、旦两大类,然后再根据人物性格,把角色分成不同的派。为适应宣传的需要,在剧情发展中常穿插进一大段议论,因而相应地创造了一种“言论派正生”的角色。进化团的这些特点,对后来的新剧团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化团还沿江而上直到湘、鄂、江,北则遍及鲁、豫、京、津。进化团于1912年秋解散。

任天知

曾经在1912年“下海”演出新剧,并在新剧里专演“滑稽角色”的张冶儿(1894—1962年),在1959年以一个滑稽演员的眼光回忆进化团和任天知时,有这样一段文字:

谚语

钩子一松,噱头落空。(“钩子”系指上、下手的配合)

新剧前辈任天知,也是爱好戏剧的留学生,经常和日本的戏剧家学习研究新剧,回国后就在上海组织“进化团”,于1910年左右在长江下游一带水陆码头流动演出。团员都是爱好戏剧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南方人居多,特别是苏州这一带人;演戏一律用普通话很感困难。于是任天知创造了一个弥补办法。就是除了男主角的老生、小生用普通话之外,其他演员都用自己的方言;特别是旦角,用苏白逐渐成为惯例。

因为常在江南一带演出,观众对家乡的方言,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到处欢迎。这种演出风格,称为“天知派”,它开辟了用方言演戏的一条道路。

“进化团”里的成员有:汪优游、王无恐、顾无为、陈大悲、陈无我、王幻身、钱达新、韩籁子(即韩恹)、王二喃、钟笑我等,真是人才济济。常演剧目有:《东亚风云》、《恨悔》、《血蓑衣》、《血泪碑》、《黑奴吁天录》、《巴黎茶花女》等等。

辛亥革命之后,他们在南京公演,获得好评。1912年应上海新新舞台邀请,赴沪演出;与京剧团同台合作:先演京剧,再由新戏“压轴”。由于观众感到新鲜突出,天天客满,盛况空前。这是“进化团”的全盛时期。

仅仅只有几个月,这个在长期间同甘共苦的“进化团”,到了羽毛丰满之后,却偏偏解散了。……

后来任、顾等组织的剧团仍用“进化团”名义,享受余誉;可见当时“进化团”的声望了。

郑正秋(1888—1935年)

新民社是当年“新民新剧社”的俗称,系由郑正秋为中心组织的剧社。

郑正秋(1888—1935年)生于广东省潮阳,家庭出身富商,父亲当过官。后来他随家人一起来上海,在育才公学等学堂读书。辛亥革命前后,郑正秋在《民呼》、《民立》等革命派报纸上发表戏剧评论。1913年,张石川跟美国商人合作经营亚细亚影戏公司,郑正秋被聘为编剧,创作了中国第一个故事片《难夫难妻》的剧本,还和张石川一起导演该片。不久,亚细亚影戏公司因经营困难以及郑正秋、张石川之间的矛盾而无法维持,郑正秋带着亚细亚影戏公司中一些会演戏的演员于1913年9月14日组建了新民社。取“新民”为“新的民众”之意。

当天的公演广告中有“借剧场教育之场,借演员作教务员”的宗旨。成员有丁楚鹤(丁怪怪)等23人,其中吴一笑、冯怜侬、汪笑吾和稍后加入的汪优游、王无恐都曾经是进化团的演员。任天知也曾短期加盟。有人将新民社看作是进化团一派的剧社。

新民社在大马路三号(现南京路东口)谋得利剧场举行首场演出,谋得利剧场设在谋得利唱片公司二楼,观众席五百个左右。新民社首演剧目名为《野鸡嫁野鸡》和《恶家庭》的头两本。《野鸡嫁野鸡》是“趣剧”,是以滑稽为主的戏。《恶家庭》由郑正秋创作,幕表制;连台本戏,共演了十集。《恶家庭》剧情曲折,描写了正房和姨太太、姨太太和奸夫、诱惑侍女等复杂的家庭关系,穿插了不少投河、下狱等刺激性场面;意在惩恶扬善。

1914年2月18日新民新剧社演趣剧《遗嘱》,张冶儿参加(《申报》)

第二年新春,新民社移到石路天仙茶园旧址(这里后来是新民社的专有剧场),几乎天天演出趣剧。新民社演出的趣剧大多出徐半梅之手。此前,徐半梅曾率“社会教育团”在1912年3月到1913年5月去武汉,在武汉大舞台演出《谁先死》、《遗嘱》、《闺门训》等趣剧。

自1914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四,春节期间)新民社在石路天仙茶园开演趣剧《老少易妻》、《卖花结婚》起,至6月3日演出趣剧《小学教员之妻》,其间共演出了67部趣剧!从当年《申报》的演出广告里可以知道,新民社的趣剧可谓洋洋大观——

谚语

生姜越老越辣,段子越练越精。

《笨贼》、《媒妁公司》、1-6本《骗术奇谈》、《卖花结婚》、《遗嘱》、《寻死做活》、《一饭之恩》、《探亲相骂》、《兄弟争美》、《莫名其妙》、《狗趣》、《贼智》、《鸣不平》、《狡童》、《雌老虎》、《拜年倒运》、《游西湖》、《夜花园》、《乞丐报恩》、《秋水人情》、《男女平权》、《反覆花》、《押头店》、《三婿争婚》、《自由夫妻》、《偷儿官》、《前本尸变奇案》、《后本尸变奇案》、《五福临门》、《贼造化》、《雄老虎》、《木人幻术》、《滑稽医生》、《谁先死》、《椅子作怪》、《骨肉圆》、《呆野鸡》、《人为财死》、《讨饭骗》、《马尾裁判》、《十点钟》、《过渡结婚》、《蜡美人》、《八眼拜堂》、《桌下布人》、《勾魂使者》、《父子同心》、《广告结婚》、《代理姑爷》、《约法三章》、《撒谎世界》、《醉人之友》、《魂灵交换》、《弃旧怜新》、《娶妻竞争》、《新闺门训》、《鸳鸯旅馆》、《长恨记》、《仙人骗人》、《前世事》、《骗臣》。

这一阶段,趣剧的演出盛况空前,除了新民社几乎天天演出趣剧,另有民鸣社、移风社、竞化社、启民社、开明社、民化社等在2月到6月也大演趣剧,都来争奇斗艳——

民鸣社于1914年2月28日夜场演出趣剧《卖花结婚》起,至1914年4月16日演出趣剧见诸报端的就有18部——

《生死自由》、《卖花结婚》、《骗术奇谈》、《结婚笑话》、《木匠被欺》、《兄弟争美》、《弄假成真》、《女巫骗人》、《接吻》、《生死自由》、《狡童》、《偷木人》、《书童断产》、全本《借妻》、《老少易妻》、《难兄难弟》、《禀见得妻》。

移风社在2月18日夜演出了“滑稽剧头二本《骗术奇谈》”,2月19日夜场演出了“滑稽剧三、四本《骗术奇谈》”,2月22日日场演出趣剧《移花接木》,夜场演出趣剧《兄弟争美》。

竞化社在1月30日演出趣剧《卖橄榄》,2月3日演出趣剧《游西河》。

启民社于4月13日夜场演出了趣剧《阿姨》,4月18日演出趣剧《留声机器》,4月20日夜场演出了趣剧《双狮吼》。

开明社在4月2日夜场演出了“新排喜剧”《禀见得妻》,4月17日夜场演出了趣剧《婢学夫人》。(www.xing528.com)

民醒社在4月3日演出了趣剧《红墨水》。民化社在6月3日演出了趣剧《牡丹亭》。

由六个剧社(新民社、民鸣社、新剧同志会、开明社、启民社、文明新社)联袂的“上海新剧公会”更在5月5日演出了趣剧《遗嘱》、《肉券》,并由徐半梅饰演《遗嘱》主角唐福。

民鸣社由张石川与郑正秋创建。

张石川(1890—1954年)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父亲是蚕茧商人,15岁时到上海投奔为美国人当买办的舅父经润三,踏入洋行。后在经润三办的新剧团体“立鸣社”任经理,经营新剧演出。1913年,张石川与剧作家郑正秋、杜俊初(南洋人寿保险公司经理美国人依什尔的翻译)、经营三(经润三之弟、张石川舅)筹组新民公司,负责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导、演业务。他与郑正秋合导了中国第一部喜剧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又由他独立导演,与担任摄影的依什尔一起合作拍摄了《活无常》(又名《新娘花轿遇白无常》)、《五福临门》(又名《风流和尚》)、《二百五白相城隍庙》、《打城隍》、《老少易妻》、《赌徒装死》(又名《死人偷洋钱》)、《滑稽爱情》等十几部滑稽短片。张石川于1922年组建明星影片公司,自任经理兼导演。他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导演,第一个电影事业家。从影40年,编导长短故事片150余部。作品故事性强,描写浓郁细腻,通俗易懂,拥有大量观众。

张石川(1890—1954年)

新民社的演员大多是新民公司的成员,但郑正秋担心张石川和经营三的加入会导致剧社的不团结,因此对两人都婉拒了。张石川凭着对新剧的热衷,便在经营亚细亚影戏公司同时,与郑正秋、经营三一起组织了民鸣社。开张伊始,他们邀请了新民社许瘦梅等十人加盟,于1913年11月28日在歌舞台公演《破镜重圆》,演员除许瘦梅外,还有顾无为、苏石痴、丁楚鹤(丁怪怪)、陆子美、查天影、钱化佛、邵迺焜、吴一笑、张翠翠等知名新剧家。

谚语

博得观众一声哈哈,演员白了十根头发。

1913年11月民鸣社在歌舞台演出《西太后》

民鸣社开局以连台本戏《西太后》(共32本)和《三笑姻缘》为主打。《西太后》作者是顾无为,是一部以慈禧太后为中心人物的气势恢宏的历史剧,舞台装置豪华,布景中廷殿宫院、花木舟车精致逼真;场面庞大,演员达一百多人。这部作品首先作为四本的连本戏演出了两天,由于受到好评,便续编继演,竟演出了36本(包括《后部西太后》4本)。《西太后》虽是宫廷戏,但戏中多有滑稽和杂耍穿插;而《三笑姻缘》是个迎合当时市民口味的古装喜剧。

谚语

勿要埋怨观众勿笑,要怪自己水平勿高。

1915年4月底,民鸣社在演出第十一、十二本《西太后》时,曾有滑稽穿插《江北空城计》,这是上海独脚戏“始作俑”,是上海滑稽史上的一件大事——留在后面再作专题论述。

与上海滑稽关系密切、后来都成为滑稽大家的丁怪怪、董别声、王无能、徐半梅、张冶儿都曾经先后是民鸣社的成员。

1914年年底新民社并入民鸣社;1915年1月19日《申报》上有“民鸣新民两大剧社合并演剧”的广告,剧目是《空谷兰》,演员有27名,其中有大悲、怜影、优游、无为、正秋、双云、天影、半梅等中国戏剧史上的著名演员。欧阳予倩说:“民鸣就成了好演员集中、卖钱戏最多的一个剧团。新剧发展到民鸣的阶段,可称是全盛时期。”(《谈文明戏》)

两社合并后依旧保留了新民社如《恶家庭》一类的著名剧目,1916年,合并后的民鸣社改名为民鸣游艺社。1917年解散。

民兴社成立于1914年8月,由原新民社后台经理苏石痴发起,首演于法租界歌舞台。苏石痴首创男女合演(此前新剧几乎没有女演员,女角全由男性扮演),他们的“男女合演”不但男演员饰男角色,女演员饰女角色,有时女演员也反串男角色,男演员仍可反串女角色。男演员有任天知、许灵隐、王凌波、王幻身等,女演员有梁一啸、沈侬影、钱天吾、朱天红等,后来,张冶儿、钱化佛、王无能、徐半梅等都先后加入,并在戏中多演滑稽角色或作“滑稽穿插”。

苏石痴、钱化佛在民兴社演《雏妓拉客》(右苏石痴,中钱化佛)

苏石痴,广东人,原为牙医。他能演生、丑等各种角色,尤以滑稽表演最为擅长;他在《珍珠塔》里反串的势利的姑妈陈氏可说是他塑造的典型喜剧形象。朱双云《新剧史》曾这样评价他的滑稽表演:“石痴滑稽多智,一身都是戏。谓为全才,谁曰不宜。”他还善于养蛇,常在演出中穿插戏玩蟒蛇,受到观众青睐。

苏石痴擅演喜剧,因此民兴社演出的新剧很多带有喜剧色彩,著名剧目有《乾隆二次下江南》、《珍珠塔》、《武则天》、《双珠凤》、《郑无和落难教歌》、《双珠凤》、《三笑》、《戏迷传》、《刘姥姥进大观园》等,演出的“滑稽新剧”和趣剧有《大梦谁先觉》、《狗趣》、《新戏迷传》、《新马浪荡》、《真假娘舅》;还加演《江北翠屏山》、《宁波空城计》;“戏中戏”《江北空城计》、《浦东打严嵩》等。钱化佛、张冶儿、王无能等在戏中大展滑稽技能,而且在“加演”和“戏中戏”里都担纲主演。

本章有关人士介绍:

朱双云(1889—1943年),字立群,号云浦,上海人,清末民初新剧倡导人,中国话剧创始人之一。著有《新剧史》、《初期职业语剧史料》及剧本《淝水之战》、《平壤孤忠》等。《新剧史》不仅是中国话剧最早的专门史著,也是后人研究新剧的珍贵史料。

汪优游(1888-1937年)是新剧开拓时期的演员,字仲贤,原籍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世居上海。自幼喜爱戏剧。1904年在民立中学初次登台。1910年冬加入进化团当职业演员。1913年末至1916年初,先后加入新民社、民鸣社,任主要演员。后与朱双云等人合组大成社,演于笑舞台。1918年受聘上海新舞台。1921年5月邀集沈雁冰等13人成立中国“五四”运动后第一个新戏剧团体“民众戏剧社”。1923年加入上海戏剧协社。他创作的独幕剧《好儿子》曾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话剧舞台。还在上海《时事新报》、北京《晨报》上撰写文章,宣传建设理想的“真新剧”。1925—1927年间,与徐卓呆合办开心影片公司,拍摄影片。著作有《我的俳优生活》、《上海俗语图说》及小说《恼人春色》、《歌场冶史》等。为新剧编有《新加官》、《劫后姻缘》等剧作。他的表演富于创造性。他扮演的角色各具神韵,是新剧全能演员中的佼佼者。

朱双云(1889—1943年)

汪优游(1888—1937年)

谚语

要走正路子,切忌野噱头。

徐半梅(1880—1961年)原名徐傅霖,又名徐卓呆。江苏吴县人。早年东渡日本,攻读体育,因爱好文艺而加入春柳社。20年代始,他已涉足电影。

1925年,与汪仲贤合作创办开心影业公司。每部影片都亲自参与创作,或编、或导、或兼而有之,先后拍摄了《雄媳妇》、《临时公馆》、《济公活佛》等喜剧、闹剧片十余部。1934年,任艺华影业公司演员,在影片《新婚的前夜》中扮演角色。曾创办中国体操学校,任校长。又经常在报刊上撰文宣扬旧戏改造,编写剧本,演出新剧;对滑稽戏有卓越贡献。曾一度致力于小说写作,连续发表了《头发换长生果》、《急性的元旦》、《时髦税》等多篇讽刺小说。

徐半梅(1880—196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