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介绍

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介绍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根本的特点就是出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城市化、城镇化。而现在则相反,城市已是工业、信息化社会,城市引领农村也在向这方面发展,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农民思想逐渐向现代的城市文化靠拢。我很同意作者对于城市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论述。如果就时代意义上说,城市化,特别是当代的城市化,实质上也就是现代化。

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介绍

序言 (一)

刘厚生

我对朱恒夫教授的大作《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中的许多基本观点有兴趣,有同感,我愿就此说说我的一些想法,向作者和读者们求教,也算作对这部有意义的书的远方回响吧。

中国戏曲植根于民间(主要是农村),成熟于城市,早已是戏曲史论著的共识,然而把从古至今的城市——北宋开封南宋杭州临安)、元代大都,一直到现在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作为研究戏曲历史发展的坐标来展开论述,我孤陋寡闻,似乎还极少见,应该说是有新意的写法。作者之所以如此写,我理解是作者清醒地看到,对于戏曲,城市就是它最重要的生态环境。戏曲同自己的生态环境当然是一种互动关系,生态环境培育、影响、制约着戏曲,戏曲也适应、影响、表现生态环境。而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和探讨,特别是城市环境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戏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是不充分的。尤其应当看到,在当代情况下,着重研究城市化问题,更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因为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根本的特点就是出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城市化、城镇化。城镇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开放;城市环境如何影响戏曲,戏曲如何适应新的城市化大环境,不仅远比历来各时期更重要、更复杂,而且今后几十年间,可以说是戏曲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研究新的城市化问题,可以说是非做不可的重大问题。戏曲在当前已明显处于衰弱的局面,今后能否大发展,大繁荣,还是只能小发展,小繁荣,甚至不发展,不繁荣,就必须深入分析新的城市环境能给我们哪些压力,哪些助力,哪些伤害,哪些营养;同时,也必须认清戏曲自身应该并且能够做哪些事情,如何去做。本书把这个问题提到一定的高度,可以说是促使我们清醒的一声呼喊。

戏曲今天所面对的城市化同历史上的城市化的根本区别,更在于戏曲发生发展的上千年的封建农业社会中,尽管出现如开封、临安、大都这样的大都市,但始终是农业社会的大都市,尽管政治文化等方面是城市领导农村,然而,基本上还是农村经济养活城市,社会主导思想终是农业社会思想。而现在则相反,城市已是工业、信息化社会,城市引领农村也在向这方面发展,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农民思想逐渐向现代的城市文化靠拢。因此,我们不能还像研究过去时代的城市同戏曲的关系那样,来研究今后时代的城市同戏曲的关系,我们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讨戏曲发展的前途问题。

我很同意作者对于城市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论述。如果就时代意义上说,城市化,特别是当代的城市化,实质上也就是现代化。这也许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庚同志就提出了戏曲现代化的问题。但是,时间过去了七八十年,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显然应该有更新的时代内容。我想是不是有两点特别需要我们考虑:一、立足中国,我们的现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二、放眼世界,同时又是全球化波涛汹涌的时代。这是我们城市化运动的根本特点,因而,也就成为戏曲新的生态环境。戏曲工作者现在和以后都不能指望戏曲回复到谭鑫培时代的城市、梅兰芳时代的城市、京派海派时代的城市,甚至也不能回复到新中国建立初期计划经济、计划戏剧时代的城市。那时的城市基本上是闭塞、没有大竞争、自我陶醉的城市。我们现在必须解决的是如何适应新的城市、新的时代、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戏曲是极为宝贵的民族传统艺术,必须传承。所谓现代化,决不是不要遗产,这是谁都知道的原则。我们的戏曲要适应新的城市环境,并且要成为新环境光彩照人的民族艺术,决不是放弃自我,丢弃祖先,去迎合新的城市环境——特别是新的城市环境中那些随着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的种种光怪陆离、庸俗肤浅的势力来胡乱改造我们的传统宝藏。我们需要的是,以我为主,从传统出发,全面研究新的城市环境,以一分为二的辨证方法,去接受那些积极力量对我们的改进、改革、改造,从而提高戏曲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价值,适应新时代的城市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www.xing528.com)

这当然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困难的过程。这也就联系到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戏曲传承与发展方略刍议》中提到的三点意见:一、形态多元化;二、回到市场中去;三、“新杂剧”方向。我以为这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章,表达了作者的中心思想,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戏曲的热爱和对前途发展的期望。

这三点“刍议”中,多元化和市场化是对戏曲当前存在的重大问题的对策,“新杂剧”则带有新戏曲的理想意味。我认为作者的这些看法都很值得今天的戏曲工作者注意和参考。市场化是当前争论很大的问题,作者列举了市场化的种种好处,反对剧团“仍由各级政府包养”,“还要听命于主管官员”,坚持认为“戏曲真正重新回到了市场,现在许多棘手的问题就会应刃而解”(“迎刃而解”四字稍觉轻易)。但是作者也强调指出:政府“决不能把他们一脚踢向社会,从此撒手不管。”他认为应该从国民经济总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建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而戏曲应是文化发展基金的重要的资助对象”。这是很好的全面性见解。

我对作者提出的“新杂剧”很有兴趣。虽然若干年后的戏曲是否可称之为“新杂剧”,现在还不必过多考虑,但作者认为“戏曲的形成和每一次发展都是融合众多的表演技艺精华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戏曲运动的重要规律。过去的戏曲是如此,现在和未来的戏曲,一定还会如此”。我是有同感的。舞台艺术都是综合艺术,戏曲尤其是内涵最丰富的综合艺术,今后的发展,离不开综合的规律。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实验,要积累大大小小的经验,而且容许失败。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综合的努力,必须同新的城市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要从戏曲自身历史发展来探讨自己的劣势、软肋,明白如何进行新的综合,另一方面要在新的城市所能给予我们的新的艺术因素中有所选择和扬弃,不能囫囵吞枣,好歹全收。

这个问题我还要多说几句。当前报刊上有一种见解,认为戏曲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发扬自己的传统,不宜过多地强调向其他艺术学习,弄成四不像。这样说,大原则上并不错,但是我以为,更需要看到戏曲的复杂性。戏曲的具体化是剧种,剧种的具体化是剧团。单说现有剧种就有两百多种,这么多剧种,历史长短不一,剧团规模不一,艺术成就不一,成熟艺术家多少不一,市场大小不一,极为复杂,决不能用一个药方去治疗百种病患。古老剧种艺术成熟,比较凝固,进行新的综合时要注意移小步不换大形,年轻幼稚的新剧种,艺术有特色但还没定型,就可以脚步大些,吸收快些,正如青年人的性格和修养会有发展提高一样。我一直认为,中国现有二百多个剧种,在现代社会,是重大特点,但并不是绝对优点。能够设想,一百年后,交通更方便了,人际交往更密切了,普通话更普及了,还是这二百多个剧种吗?综合是大方向,但对剧种必须分类指导,甚至具体剧种一个个地具体分析才行。

总之,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戏曲如何传承发展,就是研究戏曲同自己的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就是研究戏曲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归根到底,也就是戏曲艺术今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如何提高的问题。本书当中五章,作者从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多方面的探讨中,以少数有代表性的名家和名作为例,充分证明了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戏曲在思想和艺术上提高的成就,是极为准确的,这也就是戏曲在当前城市化进程所收获的硕果,也就是戏曲能够在新的城市化的中国生存发展的生命力量。朱恒夫教授这部大作是一部有意义并且很及时的理论书籍,我祝贺这部书的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