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录片解说示例及分析的介绍

纪录片解说示例及分析的介绍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中山亲自点名30岁的毛泽东作为正式代表。35岁的蒋介石也列席了会议。在这些方面,该片突破了以往的文献纪录影片的模式。

纪录片解说示例及分析的介绍

二、纪录片解说示例及分析

示例:《走近毛泽东》片断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

他是战士,又是统帅;

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

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

这是他的少年,这是他的青年,这是他的中年,这是他的壮年,这是他的晚年,83岁的毛泽东。这天晚上,他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朱莉转交了尼克松写给毛泽东的信。毛泽东看上去有些体力不支,交谈时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这情景让在场的人感到,无情的岁月已经让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风华不再。但毛泽东开口便语出惊人,“我生着一幅大中华的脸”。此时此刻,在场的人突然感到,毛泽东身上的活力又奇迹般地出现了。

……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第一次见面,是1924年1月在广东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那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不少共产党员都加入了国民党。孙中山亲自点名30岁的毛泽东作为正式代表。35岁的蒋介石也列席了会议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以惊人的胆识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他们又站在了一起。相隔20年,毛泽东依然是一身便装。无论是信仰还是性格都格格不入的毛泽东和蒋介石,成为当时国统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应诗人柳亚子的要求,毛泽东抄录自己1936年作的词《沁园春·雪》相赠。正是这首词,一经披露,让国统区的人们领略到了毛泽东的文人风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折腰

然而,毛泽东的诗情画意,人民的和平愿望,就这样被炸碎了。国民党单方撕毁了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内战爆发了。

在决战时刻,美国人评论说,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最大区别,在于蒋介石有铺满地毯总统府和美龄号总统座机,可以飞来飞去地指点部下作战;漫步在乡间小道上的毛泽东,却是在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土司令部里,用手写电文指挥着一场世界上罕见规模的人民解放战争

在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发了190多封作战电报。战争结束后,他舒了一口气。一天午睡后,他在西柏坡农家院里的一棵树下让警卫员给他梳理头发。警卫员发现了一根白发,拔了下来,毛泽东捏在手中,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一根白发,一杆毛笔,190多封电报,国民党100多万大军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谈笑间灰飞烟灭。这就是军事统帅毛泽东。然而,这位军事统帅却拒绝了中央要授予他的大元帅军衔。不想当元帅的毛泽东,庄重地给他的战友们授予共和国元帅勋章。

……

在这五颜六色中,红色象征着热烈、浪漫、进取和革命。毛泽东一生都喜欢红色,晚年的毛泽东尤其喜欢玫瑰红。的确,红色似乎与毛泽东的经历有着许多联系。红军,红旗,红星,还有红色的天安门城楼,中南海的红墙。这红色,红遍了一个时代;这红色,成为了新中国的象征。

他最大的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最大的创造,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最艰辛的探索,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分析:(www.xing528.com)

1.背景

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继1983年毛泽东诞辰90周年摄制的《毛泽东》、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摄制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后,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2003年)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多种空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又一部纪念毛泽东的影片。

该片通过大量首次解密的电影镜头,以平视的角度和生动真实的文献资料,呈现给观众一个真实可信的毛泽东,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毛泽东,一个有真性情、中国心、大智慧的毛泽东,让观众从一个个历史镜头中去体味毛泽东不循常规、重情重义、文采纵横、旷达生死的独特风采和人格魅力

2.风格

《走近毛泽东》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人物纪录片,它的拍摄更多使用电影艺术的手法,运用电影蒙太奇讲故事的手法,把音乐、音效和解说有机结合,再现毛泽东的人格风采和人格魅力。其结构是自由时空的组合,而且采取的是一环扣一环的结构手段。在这些方面,该片突破了以往的文献纪录影片的模式。

影片的配乐、主题曲也一改以往关于毛泽东的片子配乐或舒缓或激昂的风格,而是采用接近摇滚乐的音乐表现手法,力图表达一种现代感,表达一种21世纪的导演对毛泽东的解读。

《走近毛泽东》是把毛泽东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表现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毛泽东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普通人的幽默,有着普通人的很多行为动作,他也有着不受束缚的个性等等。

整部作品以平实的视角、朴素的艺术风格,在平凡和普通中展现毛泽东的伟大。这种拍摄的风格带来的解说语言应该是质朴真诚的,基调是朴实含蓄地热情赞颂。

3.解说身份

《走近毛泽东》以21世纪的导演去解读毛泽东,带给了历史人物纪录片年轻的活力,使得该片在题材厚重的基础上多了一份青春的朝气、平凡和质朴。解说以第三人称出现,以平民化的视角,随着解说的进展逐渐走近毛泽东的工作和生活,以现代人的身份对毛泽东从“不了解”到“走近”,最后真挚赞颂,抒发崇敬之情。

4.解说语言表达样式

传统的政治人物传记纪录片多采用议论型解说形式。由于《走近毛泽东》平民视角的拍摄风格,该片的解说更适宜以陈述型为主,辅以讲解和抒写,少量地方需要加入适当议论色彩。

对于片中大量不为人所知的首次公开镜头,需要解说起到讲解说明、阐释细节的作用。解说中,用声应适当,语言应质朴,节奏应平缓,同时需要耐心、热情、真诚。片中开头与结尾处的解说需要议论兼具抒情。受整部纪录片风格影响,议论型解说在这里声调偏低,吐字力度不可过大,抒情的色彩也不可声音太虚、太过柔和,只需在真诚赞美抒情的同时,注意语气中的坚定信念和议论色彩。

5.确定解说词的段落位置

续表

6.确定解说的速度和节奏

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言简意赅、真挚感人,在整部片子中的分量较重。由于画面大多使用历史影像资料和照片,重新拍摄加入的画面不多,片长便会受到限制。每一段内容所对应的画面有限,而全片解说词相对较多,所以解说语速相比一般文化类纪录片较快。当然,这也要根据文字对应画面长短,所需感情的语言表现方式来具体调整解说速度。

由于《走近毛泽东》是以21世纪的导演去解读毛泽东,因此整部纪录片充满年轻的活力。虽然题材厚重,解说却充满朝气,语言平凡、质朴,节奏大多较为轻快,具体片段根据所描述内容也有凝重、舒缓或者澎湃、激越的节奏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