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画剧本的基本概念
动画片属于影视作品的一个类型,因此动画的剧本创作带有明显的影视剧编剧特征。美国著名的编剧、制片人斯德·菲尔德,1982年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曾这样阐述电影剧本的概念:“首先,它不是小说,当然它也绝对不是戏剧。……一个电影剧本就是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还包括语言和描述,而这些内容都发生在它的戏剧性结构之中。”
的确,在接触其他文学形式时,例如阅读一本小说,我们理解人物的性格、行为以及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是从一串串文字中获得各种想象,即所有小说中的事物都成为我们头脑中的“幻景”。而电影则不同。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它所打交道的是图像、画面,因此,电影要完成的是将一个基本的故事线索戏剧表现化。例如,一个钟在滴滴答答地走动,一扇窗子正在打开,一个人在张望,一辆汽车在弯道上行驶,电话铃声在响等等,人们正是通过具象化的事物再现,当然也包含人物性格再现,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就是说,动画剧本的创作不仅要有一般文学剧本的文字性叙述特征,还要充分兼顾影视创作特有的电影语言表现能力和媒介技术承载的画面再现能力,同时动画剧本还要在此基础上兼顾动画特有的表现特征,例如动画情节的夸张性、幽默性、娱乐性、虚拟性等等。简言之,所谓动画剧本,就是以电影语言为基础,融入动画特色,为动画创作提供可操作的故事内容结构。
二、动画编剧的基本特征
(一)影院动画编剧特征
影院动画的故事编排和叙事结构与电影相似:通常采用二元对立的矛盾叙事开始并发展至高潮,而最终往往是以消元的结局完成全片的故事描述。在剧情安排上,角色与事物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使观众能够在创作者设置的时间内,完整地理解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并获得视觉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由于影院动画的商业性较强,因此这种类型的编剧更加注重受众的观赏需求,在语言、画面、音效等基本元素的处理上也都力求创造一种震撼的视听效果。
(二)电视动画编剧特征
较之影院动画,电视动画可以让故事讲述得更加轻松、清晰、有趣。按照故事的讲述特点,电视动画可分为连续剧和系列片。连续剧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集的人物、命运以及事件情节的发生发展、矛盾冲突都具有连带关系,例如中国动画影片《西游记》、日本动画《灌篮高手》等都属于这类创作。而系列动画片则每一集都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集之间的故事情节发展没有固定、必然的因果关系,基本上维持每集独立成片的编排模式。风靡全球的美国动画系列片《猫和老鼠》在我国耳熟能详的捷克动画《鼹鼠的故事》等等属于这类动画。
(三)动画短片编剧特征
既然是以短片形式来表现事件,因此较之其他类型的动画创作,动画短片的抽象性、寓意性风格更为浓重。我国1990年创作的立体竹木偶短片《鹿和牛》,利用短短的10分钟,就讲述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深刻哲理。
三、影视动画的基本类型
什么是电影类型?“就文艺学研究领域而言,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单个影片,它的视觉造型,它的故事讲述,它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但是如果我们以大批电影的集合作为研究对象,很容易就看到类型是一个规则系统。当然,这个系统不是人为设计的,而是像音乐的和声、对位法一样在众多作者的使用中自然成长起来的。我们将这个规则系统称为电影类型。”[1]这就是说,类型的确立建筑在两方面的基础上:其一是事物的量。当一定数量的事物集合在一起时,人们便可以从中寻找到它们之间存在的某些相关性特征,其异同点一目了然,各种事物的存在规则与发展规律也是清晰可辨,这就为事物的分类奠定了基础;其二是事物的质。任何一类事物都存在着多样性质,当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事物时,类型的划分与确立便大相径庭。动画类型划分亦如此。
由动画创作题材和艺术形态组合成的类型特别集中了人类生存的某种永恒性悖论和困境,它与几个方面密切相关:社会问题、文化积淀以及人类内心的种种幻想与迷思等,它同时又集合了创作者和受众两个层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磨合。作为电影片种之一的动画影片,不仅具有电影类型的诸多特征,也创造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表现魅力。同时,各国不同的文化哲理、文化背景、文化习俗以及文化价值体系都在打造着各自绚烂多姿的动画类型影片。
(一)童话寓言类
1.童趣与幻想
动画作品中表现童趣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纯真二字。在纯真的画面中,没有你死我活的凶恶争斗,没有山盟海誓的爱情诺言,没有恐惧惊险的打斗场面,没有刻意编造的野心与阴谋,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感官刺激……。当观众从动画作品亦真亦幻的世界里感受着忠诚、勇敢、勤劳、真善美这些人性的美好元素时,都会在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痕迹。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代,在市场统领世界的生活中,成年人有时也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而渴望一种单纯美好的意境。白雪公主的纯真,七个小矮人的善良,机器猫的憨厚,一休的睿智……,正是从动画的童趣纯真中,人们的童心获得释放,精神得以舒缓,甜甜的、明快的童话为这繁杂的世界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
而幻想题材的动画故事通常可分为纯幻想影片和科幻影片。纯幻想片多以幽默、夸张见长,其内容情节与客观现实情景差距甚远,其人物角色、行为动作也多是由创作者主观意象幻想和建构出来的,例如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日本宫崎骏笔下的《龙猫》、《千与千寻》等都是这类故事。动画的科幻片通常是由创作者首先营造一个虚幻的现实世界,然后假想出这个世界中的各色人物为实现某一种冒险、某一行动目标而展开各种殊死搏斗,最后正义战胜邪恶,例如《变形金刚》、《冰冻星球》等。
2.寓言中的哲理教化
在中国,寓言式动画片曾占据了动画创作的半壁江山:《三个和尚》用简单的构图和简洁的人物线条启迪人们应从小培养勤劳的习惯和协作精神,《小蝌蚪找妈妈》侧重母子亲情,《骄傲的将军》侧重谦虚戒躁,《没头脑和不高兴》侧重脚踏实地,《雪孩子》侧重舍己为人,《小马虎》侧重仔细认真等等。这些动画片基本上都是凭借寓言式的构架,从正面、反面或侧面对孩子进行教育,希望他们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并且从点滴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规范。
(二)拟人风格类
塑造动物明星可以说是美国动画恒久的主题。从迪斯尼王国的米老鼠、唐老鸭到调皮的汤姆与杰瑞,从逐渐成长的狮子王辛巴到千里寻子的小丑鱼马林,动画创作者笔下的动物形象经过拟人化的处理,融入了人类某种感情,而变得富有人情味。
拟人化风格的另一种形式是反样例表现手段,宫崎骏笔下的《龙猫》不失为这类表现的经典之作。尽管《龙猫》不属于纯粹的拟人动物类作品,但龙猫的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仍可为我国创作者借鉴。
宫崎骏在谈及创作龙猫的灵感时,曾这样说道:“关于龙猫的设计,不是一开始就先有形象,而是有种好像就在身边的感觉,也许是在心中或者在黑暗中,这种感觉不是只有害怕,应该会产生紧张心跳、诡计,或者一刹那之间的愉悦,或者兴奋期待的连锁反应。像诡计这种感觉,小朋友就很喜欢,不只是花、蝴蝶之类的才能代表美好,玻璃瓶、一块积木同样都是小朋友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确有不可思议的东西存在,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是这种感觉是创造出龙猫非常重要的关键,设计成那样只是想给这种感觉一个外形而已。”[2]
以反样例来表现事物,将人们的相悖思维进行有序、合理的梳理与调整,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能够接受的思维方式和故事结局,这或许是宫崎骏代表的日本动画和迪斯尼代表的美国动画最富创新的亮点,也是动画本体最具有魅力的部分。
(三)英雄成长类
1.关于英雄情结
英雄情结是人类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情结之一,因此影视作品中对英雄的刻画与描述比比皆是,动画作品也不例外。在动画创作中,英雄形象的塑造通常具有两面性特征:外表的“凡人相”,内在的“超人力”。同时,各路英雄又都具有自身的文化背景,可以说“一方水土孕育着一方英雄”。
图4.1 《超人特工队》
美国动画中的英雄人物,个个充满“超人”气概,永远不败,这与超人文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密不可分。在《变形金刚》、《超人特工队》等动画作品中,我们都能觅到这种深深的英雄情结。
在日本的动画片中,英雄形象多带有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日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精神,并深入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层面。武士道要求武士不仅拥有精湛的武艺,而且具有不计生死的精神和真正的勇气,还应兼有美德。此外,武士道精神也包括了切腹殉死和复仇,两者均被视为忠义的表现。张万新在所著的《日本武士道》中谈道:“构成武士道屹立不动的三个支柱就是智、忍、勇,这三个字分别代表了智慧、残忍、勇气。武士在本质上就是个行动派的人。……儒学和文学形成了武士道知识训练的主要部分。然而,就连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武士所追求的也并非是客观的真实。所有的知识都只是达到目的的借口或手段而已,艺术和美也不例外。”例如,1999年推出的《浪客剑心追忆篇》中所塑造的红头发、个子不高、脸上有十字伤的剑心,《魔神坛斗士》中的神斗士,以及《圣斗士星矢》中的各色人物都被赋予了这种精神。(www.xing528.com)
中国动画史中也不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真英雄。这些英雄形象往往高、大、全,不论是人还是拟人化的动物,几乎一概如此。《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最有代表性,它是倒行逆施的黑暗天庭中的一线光明,是花果山中的众猴儿的全部希望,它没有七情六欲,是一个被神化的英雄。
以集体英雄形象塑造的《葫芦兄弟》亦如此,在貌似简单幼稚的故事后面,隐喻着一个关于信念、救赎、牺牲的理念。影片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塑造了七个兄弟,每人都身怀一种绝技,但又有着各自的缺憾,只有七个兄弟齐心协力,融合成为七色山峰,才能使人们走向和谐生活,避免被邪恶吞噬。这其实也释义了中国式的集体英雄主义——向往和平、齐心协力、团结向上、奋斗共进。
图4.2 《没头脑和不高兴》
2.关于成长的主题
不论国别,不论地域,动画作品对于成长的主题似乎格外偏爱。美国的《狮子王》讲述了辛巴从一只懦弱的小狮子成长为森林之王;日本的《千与千寻》描述了一个10岁的娇生惯养并不讨人喜欢的小姑娘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后,成长为坚强、勇敢的女孩;中国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则讲述了孩子们成长中的点滴生活哲理……
每一个人都在成长,尽管成长的经历不同,每一个人也都在关注他人成长,因为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帮助自己寻找和调整成长的坐标。于是,当创作者将一个人成长所会遇到的各种坎坷,所能够学会的各种美德,所有产生的各种梦想与期待都浓缩在动画之中时,关于成长主题的作品便拥有了磁石般的强大吸引力。
成长主题的表现一般都是以三部曲式展开的。第一部分通常表现主人公的无忧无虑或者娇生惯养、任性、不懂事等等(例如《海底总动员》中的尼莫);第二部分往往表现主人公因遇到突然事件而陷入险境,危机四伏;第三部分一般表现主人公在经历重重磨难中,碰到一些“好心人”,这些“好心人”在帮助主人公渡过难关的同时也成为其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例如《海底总动员》中的大海龟,《千与千寻》中的钱婆婆),最终主人公战胜困难,渡过危机,在成长中获得人性的升华。
(四)爱情亲情类
1.唯美浪漫的爱情诠释
爱情可说是一个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艺术主题,它的魅力来源于人们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动画爱情片最大的特点便是展现最为纯真、理想化的爱情,无论是公主、王子,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他们经历多少艰辛与苦难,只要正视困难、脚踏实地、坚信爱情,终将得到圆满的结局。
动画影片的爱情故事与真人电影的爱情片类似,其叙事模式都是从文学沿袭而来,主要叙述两个人的爱情旅程。故事的开头一般以两个主角的相识引出,发展段落中具体描述他们(它们)如何从相识、相知既而相恋。当然,阻力和障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主人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可能是父母反对、阶级差异、坏人作梗、魔法、疾病、生死等等。动画影片中的爱情故事往往保有爱情至上的倾向,强调爱情可以超越一切,战胜一切,并且通过圆满的故事结局加以兑现,给人们留下美好世间、美丽爱情的印象,把爱情故事变成一场最美丽的梦。
对于美国人来说,浪漫的爱情可以称为其大众文化中恒久不变的神话之一。毫无疑问,迪斯尼动画一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美国人的爱情观。从1937年出品的《白雪公主》,到1950年的《仙履奇缘》,再到《睡美人》、《美女与野兽》等一系列童话改编的动画片,都曾风靡一时。由西方童话改编的动画爱情片中,王子和公主不但心地善良,而且俊美漂亮。即便是其貌不扬的野兽,也会经由公主的芳泽一吻恢复“王子之身”,这取悦了大众渴望完美爱情的潜在心理。在浪漫爱情的“催眠”下,美国人相信,爱能战胜一切。
图4.3 《侧耳倾听》
较之美国人对浪漫爱情的表达,日本人则要含蓄得多。例如,宫崎骏《侧耳倾听》中的月岛霞和天泽圣司的情感表达就非常含蓄。月岛霞是一个爽朗的、爱读书的女孩子。霞所借的书的书卡上都有一个叫天泽圣司的名字,虽然不知道少年的样子和年龄,但这个名字时刻留在她的心里。随着两人的感情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在曙光的映照下,圣司鼓起勇气向霞求婚:“当我成为一流的技师时,请你和我结婚。”这样的情感描述方式无疑与日本文化中爱情的内敛主题相符合。
在中国动画片中,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片当属2003年底上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借用了这一千古传唱的爱情传说,并以现代视角加以重现。整部动画片的重点就在于刻画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深刻细腻的爱情故事。结尾时,祝英台扮作美丽的新娘来到坟前,梁山伯在一片祥和的光线中微笑出现,两人化作彩蝶飞向天际,比翼双飞,将这一唯美的爱情故事画上了凄美而又浪漫的句号。
图4.4 《海底总动员》
2.浓浓亲情与友情的演绎
亲情,原本的含义是特指来自带有共同血缘脉络的群体之间的一种特殊情感,它始终演绎着“血浓于水”的逻辑表达。在亲情的概念中带有强烈的范畴特指性,它也是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留下深深印记的、不能随便挥之而去的刻骨情感。正因为此,动画中表现亲情与友情的作品比比皆是。
较之其他题材作品,亲情与友情的故事主要突出一个“情”字:人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人类相互依存的友情。当创作者将这些人们生活中无法缺失的情感浓浓地抒写于动画之中时,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抓住观众的思绪,使之进入角色而形成情感与心理的共鸣。美国动画“新秀”皮克斯公司,自成立以来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大打情感招牌便是其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皮克斯创作的《玩具总动员》、《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等等,几乎都以情感为主题,将细腻的情感演绎得丝丝入扣,感人肺腑,因而深受观众的喜爱。
(五)理性思辨类
理性思辨类的动画作品通常是借助故事模式来间接影射人类某种深层的思想内涵,反思现实社会中的某种现象,往往寓意较为深邃,并富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教育性。由于这类题材的主题一般都比较庞大,因此创作者在建构创作思路时,除了需要明确自己要表述的某种观点或者理念外,还要进行情节和矛盾冲突的巧妙设计,以避免呈现教化式的表现痕迹。在这方面,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风之谷》、《平成狸合战》、《龙猫》等都不失为理性思辨故事的经典佳作。
图4.5 《风之谷》
宫崎骏笔下的作品,主角都是处在社会与自然的冲突之中,每部作品几乎都可以作为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教材。在动画片《风之谷》中,产业文明毁灭后散发着有毒气体的腐海侵蚀着人类的栖息之地,但实际上腐海是一个巨大的净化系统,它不断净化着被产业文明污染了的环境,然后在它的底部再生长出清新茂密的森林。负责看守森林的娜乌西卡偶然发现了这个秘密,从此开始阻止人类毁灭腐海,并企图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娜乌西卡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沟通与调解者的角色,这与宫崎骏本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自然关怀密不可分。学生时代专攻政治经济学的宫崎骏,曾参加过反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斗争,因而对战后东西方冷战格局引发的核武器竞赛深感不安,这也加深了他对人类自身生存的关切与忧虑。所以,人类文明的毁灭、再生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共存等20世纪人类社会背负的各种沉重课题,都交织在他的创作里,给他的电影注入了区别于其他浅薄动画片的思想深度和人文思考。
在他的《龙猫》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企图成就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真切呼唤。在《龙猫》中,纯真的孩子能够看见成熟大人所看不见的奇异生灵,并和它们和谐相处。通过这些游走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调解者,宫崎骏一直在反思着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日本100部最佳影片中唯一两部动画影片入选,那就是宫崎骏的《龙猫》和《幽灵公主》,巧合的是,这两部作品都是讲述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