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设计进入“后现代时期”。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是迅速进入信息时代(所谓“第三次浪潮”[47])的后工业社会。有关后现代主义的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荷兰学者汉斯·伯顿斯在《后现代世界观及其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一书中指出:“有几个理论家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反文化活动开始的。因而把波普运动作为后现代主义的起源看待。他们认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对传统的现代主义的反对,是一种‘反智性思潮’。”[48]迈克尔·弗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认为:“如果我们来检讨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我们就会发现,它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明确分野的消失,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及戏谑式的符码混合。”[49]查尔斯·詹克斯在《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一书中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多元化倾向,它既有自身的创造,又有对传统艺术和现代主义的戏谑式模仿。这种混合,是多元的创造,而这种创造又是对现代主义、特别是对后期现代主义的极少主义的反驳。……我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运动和历史现象。”[50]
对后现代主义出现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的分析,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所表现出来的反叛和思考,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和设计家对后现代主义的论述,尽管揭示的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认为后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后期工业社会后对社会矛盾以及种种弊端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对策,从而凸显的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颠覆反叛,是对现代主义的简单的几何形风格和功能主义、技术至上论的批判和超越。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修复基础上,尊重被现代科学理性和标准化所压抑的个性特征以及个性化审美需求,提倡多元的风格,呼唤回归自然,呼唤科学与人性的共存,呼唤一个多元化设计时代的到来。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解构设计观
孟菲斯设计小组是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中最引人注目的设计组织,其创始人和领导者是索托萨斯,他领导了一群不满三十岁的年轻人打破了“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无论是在文化精神上还是在设计的形态、材料、装饰等方面都表现出颤动的视觉效果,创造出风趣、诙谐、戏谑的后现代情调,成为后现代主义不可替代的典范。索托萨斯曾说过:“世界是凭感官发现的地方,我不谈及某一种形态,而只是提出一种姿态。设计对我而言是一种探讨生活的方式,它是一种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归根结底,它是一种象征生活完美的乌托邦方式。”[51]索托萨斯的设计观除了受前文所论述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影响外,还受到当时所处时代的哲学思潮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期解构主义思想成为后现代哲学的中心。“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提到的“destruction”一词,从构词中可看出是对结构进行分解、消解、揭示等。而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976年在他出版的三部著作《论书写学》、《书写与差异》和《语言与现象》中具体地提出了解构主义哲学,但“destruction”变成了“deconstruction”。在德里达看来,“解构”不是毁灭结构而是从内部颠覆矛盾,使之自动瓦解,世界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普遍的规律、超验的意义和绝对的精神,传统哲学“围绕真/假、确定的/隐喻的、实在的/虚构的、经验的/先验的、观察的/理论的、事实/价值、客观的/主观的等等无数对立来建构自己的,德里达的解构就是要揭露这种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上的等级结构,进而颠覆它。”[52]解放二元思维模式中被压制的东西,倡导多元思维方式,从这点来看,他的解构主义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一种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不被固定思维模式禁锢的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他的解构是建立在创造性和建设性基础上的“破坏”,通过振荡内部结构,从而使原有的秩序打乱,让人们深入了解构成此结构的局限性,从而让多元共存共生。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设计中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是向正统、主流的质疑,它通过挖掘过去创作中被压抑、被忽略的东西,提升了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创作的可能,唤醒了人们意识中潜伏的情感和对美感的追求。
虽然索托萨斯声称他们没有什么理论,“没有自己的形态和标志的百科全书,但却通过它的能力与生命描绘了打破过去、走向未来的百科全书”,从索托萨斯所领导的孟菲斯集团的设计特点可以看出解构主义思潮对其影响很大,并通过他们的作品反映出来。
索托萨斯所领导的孟菲斯集团的设计以高度的娱乐、戏谑、玩笑、俗艳、怪诞离奇的方法,营造出一种玩世不恭的气息,脱离了约定俗成的概念;在形状色彩选择上,古典风格与现代几何形式并存,色彩夸张刺激;在材料使用上,无拘无束,产品设计使人耳目一新。他们具有儿童心理特点的产品、家具造型和艳俗的色彩明显带有波普的风格,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参阅图5-6、图5-7)。
图5-6
功能已不是设计追求的中心,单一功能的使用品具备了多种功能,一件作品除了体现一个物品和它的功能外,还必须做得更多。也就是说除包含实用之外,还包含着设计师的思想、追求、理想、愿望和幻想。通过设计,透过表面形式可以看到更多隐喻或象征的色彩,体现了“孟菲斯”后现代多元功能观。如在家具的设计中,设计师提出,家具已不仅仅只提供一个休息和放置物品的空间,它还意味着恢复失落的情绪和提供一个舒适的避难所。很多设计师把“为一个没有时间做梦的世界提供梦想”作为设计理想。1992年,索托萨斯使用木头、青铜、镀金铜和釉陶瓷制作了一个豪华的床,名为“月亮之夜(Night with a Full Moon)”。床看上去很简单,只是把床头板处理成一条弧线,上面搁着两个象征着星星和月亮的几何体,但却让人在休息之余产生梦幻般的遐想。他设计的另一张豪华床Misteriosa,使用了抛光的木头和镀金的金属、稀奇古怪的造型和大胆的色彩使用仿佛把人带入古老的城堡中。索托萨斯还设计了一种叫“卡萨布兰卡”的屏风(参阅图5-8)。
图5-7
图5-8
二、后现代主义的折中主义设计观
后现代主义的折中主义设计观的代表人物建筑设计家查尔斯·摩尔(Charles Moore,1925—1994)曾这样表示过:“为使建筑从实用的抽象主义中解脱,有必要求助于场域的认知意义,这种后现代主义虚构意义可以自由叙述它所感兴趣之所在,它以沉默或嘈杂、直接或隐喻的方式来进行建造。”[53]摩尔在设计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时,充分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广场建造的目的是为在美国的意大利人庆祝节日和开展活动的,在设计中尽可能多地考虑多种文化的交融和共生。他大胆地采用了古典的主题,将喷泉、立柱式、强烈的地面色彩、拉丁文字的雕刻等体现意大利文化传统的建筑风格在有限的空间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将古典与现代、直接与隐喻有机地融为一体,力图让建筑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对话交流。“意大利广场适应和延展了城市的文脉,并从意大利传统文化中抽取了象征性符号,又考虑到公共活动的功能需要,集城市文脉、传统建筑语言和使用功能于一身。这正是文丘里所谓复杂而矛盾的杰作,是激进折中主义的代表。”[54]
激进折中主义依靠对比手法,从口味和语言开始设计,因此能为居民,又能为杰出人物所理解和喜欢。“激进折中主义是多义的。它把不同类的含义放到一起,使思想与身体的不同官能都能满意。这些不同含义间有内在的关联,因而能相互增进。建筑物的味觉、嗅觉和触觉,与视觉和愿望一样富于吸引力。”[55]犹如著名的高迪的作品,各种含义叠加在一起形成最深刻的综合表达能力。(www.xing528.com)
戈德伯格曾经这样描述激进折中主义的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及其奇特的设计,他说:“整个场面是一个杂乱疯的景观,似乎是罗马广场在拉斯维加斯再建起来了。人们第一感觉会说是,所有这些是打在古典派脸上的一记庸俗的耳光——科林斯柱头漆上黄颜色,晚上还亮起霓虹灯,不是庸俗是什么?”“但是这处地方可能是多年来美国所有城市中最有意义的城市广场了。实际上它有一种极好的性格,充满亲切意味,热情快乐,你马上会意识到它完全不是对古典主义的嘲弄。而是一种欢欣,几乎是对古典传统歇斯底里般高兴的拥抱。”[56]
上述一切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古,绝不是对古典话语的简单剽窃,而是将古典主义抽象地表现出来,创造出一种富有变化的、真正有魅力的建筑。
三、“以人为设计中心”的设计思想——设计的本质所在
设计从它产生开始始终没有离开为人服务的宗旨。无论是原始社会的手工艺设计,还是工业化时期的工业设计,还是高科技时代的现代设计,设计都是围绕着为满足人的需要的目的,是为人的设计而不是为物的设计。美国设计师普罗斯也曾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工业设计自诞生一百多年以来,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需求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流派与风格。设计一直沿着两条线路发展,一条是崇尚美,强调设计的美学价值;一条是崇尚科技,强调技术的力量。这两条发展轨迹交叉进行,时而对艺术的重视大于技术,时而对技术的重视大于艺术。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设计始终是为人的设计,但设计在为我们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了“机器的粗暴”和“功利主义”对人情感因素的忽视。“以人为中心”设计思想的提出给后现代主义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需要高科技和高情感的完美结合。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带给人类新的烦恼。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到后期——国际风格,追求利润的商业性设计使人们感到了人情的孤独、疏远和感情的失落。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新理念、新科技、新材料,科技的发展不应成为束缚人性的枷锁而应使设计更体现对人的关爱。所以艺术设计通过科学技术使设计充满情趣,成为联系人和设计之间的纽带。科技越发达,这种需要就越强烈。
“以人为中心”最早提出来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职业设计师德雷福斯(Henry Dreyfuss,1904—1972)引起设计界的关注。虽然他没有同时代的盖德斯、蒂格和罗维等人那么有名,但是,他以他固有的设计目的——为人解决问题而受到尊敬。他认为:适应于人的机器才是最有效的机器。他是位资料收藏家,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有关人体的数据、比例和功能,每一个美妙绝伦的人机工程学数据都收罗在他1955年著名的《为人而设计》一书的附录中。1960年,他发表了图表系列《人体测量》,这些书帮助人们建立了作为设计师基本工具的人体工学体系。他坚持“由里到外”的设计思想[57]。在该书中,他还提到:“要是产品阻滞了人的活动,设计便告失败;要是产品使人感到更安全、更舒适、更有效、更快乐,设计便成功了。”他是最早将人机工程学运用到设计中去的设计师。20世纪30年代末期,他为纽约中央铁路公司设计了“Mercury”火车,该造型与1941年设计的“20世纪有限火车”完全是一个标准,甚至连咖啡馆的咖啡壶造型也雷同。流线型的外部设计让位于内部设计——一种创新设计,坐椅不规则地摆在一起,创造出更舒适的旅游感觉。在他所有的设计中,他都将现代设计风格放在对消费者的关注上。在他《为人而设计》一书中,他解释道:“我们要牢记在心:一切设计的作品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将被个人和群体驾驭,被坐、被看、被用于交谈、被激活或被操作。”[58]
1985年,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其中一件会吹口哨的金属水壶引起广泛注意。该壶的壶口被设计成各种色彩的展翅欲飞的小鸟形象,随着水的沸腾,小鸟发出悦耳的叫声,让人在劳动之余还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在水壶的把手上还设计了一块很厚的彩色垫子,既保护手不被灼伤又给金属水壶在视觉上增添了温馨柔软的感觉,设计者独具匠心的设计给消费者心理极大的满足(图5-9)。
图5-9
设计的人性化是通过有形的“物质态”去反映承载无形的“精神态”。所以,在设计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在造型设计上,设计不再单纯追求形式的简洁,而转向形象的亲切感;(2)在材料、色彩选择上要迎合不同层次人的需要;(3)在产品包装和广告上要使人感到拥有而带来的荣誉感;(4)在产品设计中要敢于打破常规以满足人类的物质和心理欲望。总之,人性化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我的关爱,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师应该通过设计使人的生存环境和物品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使人类的情感更丰富,设计人性化应该永远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
四、人机工程学——人性化设计的依据和具体表现
谈到以人为设计中心,不能不谈到人机工程学。吸收人体工程学的成果,是后现代主义设计扬弃现代主义理性和科学方法的结果。“一帮后现代主义者对于‘理性’和‘科学’的过火抨击,使人担心他们把20世纪的罪恶武断地归结到‘理性’和‘科学’的头上,……尽管意识形态已经衰落,但是理性和科学的合理性仍然有待于继续发扬光大。20世纪人类的灾难不是缘于‘理性’、‘民主’和‘科学’的过度,而是缘于它们的不足。”[59]真正的科学态度是真正地对待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性,而不是让所谓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整合、削平生活中的多元现象,让所谓科学方法无限制地向其他领域渗透、扩张、膨胀,而在用得上科学方法时则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科学化。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注重产品功能、外形及美观的同时,还应考虑使用者的情感因素,即达到方便人与物、环境协调的人机关系。1979年出版的《辞海》对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运用人体测量学、心理学和生物力学及工程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综合地进行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及力学等问题研究的学科。
国际人机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对本学科所下的定义为: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在美国人机工程学被称为人类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在欧洲被称为生物工艺学(Ergonomics,工程心理学、应用实验心理学以及人体状态学等)。
人机工程学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为设计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体重、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相互关系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通过这些参数分析人的肢体感觉器官的机能特征,以了解人在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程度以及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在设计中考虑这些因素,使设计的产品优化人与物的相互关系,创造出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相协调的产品(参阅图5-10)。同时,为工业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通过研究人体对环境中各种物理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分析声、光、热、振动、尘埃和有毒气体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心理以及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度,确定了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环境的舒适范围和安全限度,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安全、舒适[60]。
图5-10
人机工程学为工业设计开拓了新的设计思路,并提供了独特的设计方法和理论依据。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对产品质量观的变化。人们将会更加重视“方便”、“舒适”、“可靠”、“价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因素,从而使机器、环境适合于人,使人适应于机器和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