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艺术运动的背景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范围大、内容广的艺术和艺术设计的探索运动。范围涉及英国、比利时、法国等十多个国家,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持续时间长达二十多年,在1890年到1910年达到高峰,是设计史上一次非常重要、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形式主义运动。艺术运动往往是一个社会文化、环境、经济、政治和传统等的综合体现。新艺术运动的起因主要有:(1)对弥漫整个19世纪的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所作出的反拨;(2)在19世纪人们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一种恐惧和厌恶,是对大工业生产的一种反抗;(3)受到工艺美术运动、唯美主义等设计运动和美学思潮的影响;(4)新艺术运动继承了工艺美术对艺术质量重视的传统,但是,与工艺美术偏重古典风格不同,新艺术运动采取崭新的艺术风格,从东方艺术,比如日本浮世绘(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把许多式样运用于纺织物的印染和手工艺品的装饰上,对当时欧洲的艺术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吸收营养,新艺术运动还从居尔特人的手抄本(曲线形题材来自爱尔兰与苏格兰文化,这些手抄本充满了抽象的动物形态,卷曲的螺旋线等曲线)中吸收营养;(5)世纪之交,人们的思想特别活跃,可谓思潮迭起、流派纷呈,新的时代需要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人们心灵上的一种骚动和不安。普法战争后,欧洲新独立的或统一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稳定的形势下,努力发展自己的产品,希望打入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艺术家不满欧洲各地的装饰艺术仍处于古典时期的守旧,需要一种新的、非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符合工业革命后的新生活要求,因而积极寻求改革之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摄影技术的出现刺激了人们对艺术产生新看法,新的建筑材料的合理运用创造出现代建筑新的形式(造型)的派别,因为新建材的出现(钢、玻璃、混凝土、铝合金)及构造力学的发达与几何造型的运用所产生的全新的建筑形态,以创造机械美来对抗式样主义,对设计的现代主义有一定的贡献。典型的例子是1889年巴黎为万国博览会而建的艾菲尔铁塔。
二、新艺术运动对艺术和设计的探索
1.新艺术运动带有唯美主义的色彩
如果说工艺美术运动受到普金等人道德主义的影响,那么,新艺术运动受到了唯美主义的直接影响,比如文学家王尔德的影响。早在新艺术运动起源时期,英国的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1872—1898)就表现出艺术设计的天赋。他的许多插图画虽然选择古代传说,但能表达当时流行的主题,描绘出日常生活。1891年他结识了王尔德,1894年左右,王尔德的《莎乐美》由法文翻译成英文出版,他作了插图(图2-1)。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莎乐美》主要情节来源于《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14章施洗者约翰之死的故事,描写埃罗迪亚斯之女、犹太的公主莎乐美如何诱使继父希律王杀死了施洗者约翰。剧本中莎乐美向约翰求爱而遭拒绝,发誓要吻到他的嘴唇,最后她吻到的是约翰被砍下的头。王尔德在这里写变态的激情所造成的后果。比亚兹莱擅长在插图里利用黑白方块来分割画面,极富装饰性并带有色情意味,运用夸张的长线条来描绘女性形象,人物修长,带有病态的神经质,流畅的线条中透露出来的象征意味和新艺术风格的审美趣味是一致的。据说,他喜欢在全黑的房间里点着烛光来创作,也许这正是他的插图画总是有一种诡秘的气氛的原因。这不仅表明他明显受到唯美主义影响,设计本身带有唯美主义的倾向,而且表明了平面设计和文学艺术的融合。新艺术设计师虽然并没有完全接受工业生产的新形式,但已经明确地接受了工业革命所形成的新审美情趣。其美学趣味中含有一种世界末日的颓废情调和人工造作美,艺术家在美学观念上倾向于唯美主义的一面,又有爱好精致典雅的一面。
图2-1
2.新艺术运动表现出各种艺术和艺术活动融合的倾向
新艺术运动不仅表现出艺术探索的精神,还表现出多种艺术融合以及泛艺术的倾向,艺术家和设计家联手合作的作品比比皆是。比如:为著名舞蹈家莎拉·波纳德在《埃及艳后》一剧中的首场演出,1899年乔治·富凯根据穆夏(Alphonse Maria Mucha,1860—1939)画的草图,用上光的黄金、雕刻的象牙、珍珠和半透明的石头创造了著名的珠宝作品蛇形手镯(图2-2)。穆夏因为多才多艺而成为波纳德的珠宝设计师,在为她成功地创作了演出海报后,他又被她聘请设计一套首饰。其中,最著名的是连接在一起的蛇形手镯和戒指,镶嵌着珐琅的金制蛇身盘绕在手腕和手背上,形成优美而阴郁的曲线,绿松石组成的蛇头嵌着红宝石作眼睛,蛇头上的金线与镶嵌着绿松石的金戒指连接起来。这一设计体现了新艺术风格色彩华美、线条流畅的特点,也具有阴暗、邪恶、死亡和色情的象征意味。就某些国家的新艺术运动的实践而言,也出现了各种艺术家相互合作、各种艺术相互融合的局面。
图2-2
新艺术运动热衷于打破各种艺术之间的界限还产生了一个结果,就是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雕塑不是一个独立的艺术行为,而是与通常的室内装饰或装饰品设计相联系的。雕塑在某种程度上被作为装饰手工艺作品对待。所以有评论者认为:“新艺术运动真正的雕塑杰作是南斯学派的家具、吉玛德和高迪德铸铁装饰设计及盖勒、蒂夫尼的玻璃作品。”[1]这些设计行为和艺术活动本身已经打破了各种艺术活动的界限,为后来包豪斯提倡艺术家和手艺人的平等、艺术和手工艺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3.新艺术运动侧重女性形象的展示和情感的表达
新艺术运动时期,艺术家对新式女性及女性柔媚的容颜用曲线表现出一种精致典雅的气息,于是出现了一个颇具诱惑力的主题——女性主题。理想的新式女性是“命运女神”的形象,一个神秘的女神,一种富于高贵和美丽的形象。这些革新新艺术主题的领导者有些就是女性自己,她们是剧院明星、舞蹈家和社会名流,她们的行为、服装以及对珠宝的爱好,对新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穆夏的招贴画(图2-3)常由青春美貌的女性和富有装饰性的花草纹案组成,在迎合大众审美趣味以及多种艺术风格结合方面找到了成功的表达形式,形成了所谓“穆夏风格”。除了比亚兹莱和穆夏的作品,我们还可以从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奥地利新艺术运动的派别)代表人物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的绘画作品中得到印证。比如他的作品《吻》(图2-4)、《达娜厄》(1907—1908)、《年轻的姑娘》(1912)等作品把装饰性和造型性融合在一起,用幻觉般的格调、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女性、色情、性,以及受弗洛伊德《释梦》的影响表现了女性的下意识。
图2-3
图2-4
4.自然主义风格
对新艺术运动的大多数艺术家而言,自然界是不存在直线的,比如:宾(Samuel Bing)提出“回到自然去”的口号,盖拉德、吉玛德、盖勒等人的设计带有强烈而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这样以自然为师、重视装饰的新艺术风格,大量取材于自然界的线条与色彩,不论植物的藤蔓还是动物的图纹,都可以出现在新艺术的视觉焦点之中。不对称的构图形态与人造物模仿自然的线条都成了其特质,建筑物则更抽离了古典时期的厚重与对称法则。新艺术风格提供艺术家们自由挥洒创作的绝佳想象空间。同时它热衷于表现华美、精致的装饰,拒绝西方艺术的传统手法,崇尚热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新艺术认为应该寻找自然造物最深刻的根源,发掘决定植物和动物生长、发展的内在过程,把握自然的精髓,体现隐藏于自然生命表面形式下无休止的创造过程。强调整体艺术环境,即人类视觉环境中的任何人为因素都应精心设计,以求得到和谐一致的总体艺术效果。从设计史来看,新艺术派和工艺美术运动差不多,只能算是一种风格或者样式运动,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设计,最多也只能作为工业设计的铺垫,它的局限性在于尚未与机器完全结合,多追求形式、华丽的表面装饰。新艺术运动是“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抛弃对历史的装饰和设计风格的依赖,完全从自然中汲取设计装饰动机的运动。虽然这一自然主义风格没有能够为现代设计奠定发展的基础,但是,对于历史风格的大胆否定,却奠定了以后各种设计运动对于历史风格的断然拒绝关系这种方式的基础。只有从这个层面来看新艺术运动的意义,才能知道它对于后来的‘现代主义’运动在精神上的实质影响和贡献”[2]。新艺术运动起到了打破旧传统的作用。这场运动反对矫饰风格,主张回归自然,极大地发展了植物、动物纹样在图案设计上的运用,它在本质上虽然是一场装饰运动,但“它用抽象的自然花纹与曲线,脱掉了守旧、折中的外衣,是现代设计简化和净化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之一”[3]。
5.对艺术风格和表达个性的重视(www.xing528.com)
新艺术运动以比利时、法国、英国为策源地,并波及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强烈地影响欧洲大陆的插图画、壁画和广告画。新艺术在各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新艺术”这一名词是多种风格的集合体。总的来说,艺术风格和个性表达的问题是康德审美判断的范畴。审美的问题难以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新艺术运动侧重艺术性,因而在各国呈现不同的特征。比如:新艺术风格在苏格兰被称为格拉斯哥风格(Glasgow Style),因格拉斯哥学派(Glasgow School)所作的设计而得名。格拉斯哥学派发展了在新艺术运动中独具特色的直线风格,与其他国家所发展的流动曲线风格形成对比。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建筑、室内设计和壁画上。格拉斯哥学派的直线风格影响了德国、奥地利等国的新艺术风格,与法国和比利时等国流行的曲线风格共同形成了新艺术风格的两大特点。其中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设计的高背靠椅(图2-5)暴露出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其功能的缺陷(仍未能摆脱形式第一、功能第二的束缚)。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产生了一些典型的新艺术作品,艺术风格因1894年的新艺术团体自由美学协会(Les Libres Esthetiques,1894~1914)的成立而被称作自由美学(Libres Esthetiques)风格。比利时新艺术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塔塞尔公寓(Hotel Tassel)的设计师维克多·霍塔(Victor Horta,1861~1947),他在设计中喜用葡萄蔓相互缠绕等螺旋扭曲的线条,他的这种线条被称为“比利时线条”或“绳线”,成为比利时新艺术的代表性特征之一(图2-6)。
图2-5
图2-6
法国人认为新艺术运动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延续,而在法国所表现出来的简洁、朴实的艺术风格才被称为现代风格(Modern Style)。法国作为学院派艺术的中心,设计传统上崇尚历史主义和古典风格。但是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影响下并受唯美主义的影响,法国的新艺术运动表现出追求华丽、典雅的装饰效果,采用的动植物纹样大都是弯曲的线条,具有鲜明的新艺术风格特色。
法国著名的新艺术代表人物有宾。在巴黎开设的“新艺术之家”的艺术商号使他的设计风格得以注目。另一代表人物是赫克多·吉玛德(Hector Guimard)。他于巴黎设计并建造了一系列地铁站后,法国人也开始用地铁风格(Metro Style)作为法国新艺术风格的代名词。法国的新艺术除了地铁站外,在招贴画、插图、珠宝首饰设计方面也都有杰出成就。其特色则是从传统的艺术式样中寻求灵感,并以植物形态为素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美学造型(表面装饰大于机能考虑)。新艺术在法国包括现代风格、地铁风格等。南斯市是法国新艺术运动的又一个中心。该市以家具设计与制造为中心,盖勒设计的图案采用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纹样,避免直线,自然主义倾向非常强烈,产品很受欢迎。
德国新艺术1897年前后才以《青年杂志》为中心蓬勃地发展起来,主要是采取植物形状做成弯曲线条所形成的自由发展的造型式样。德国新艺术运动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上,他们的风格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维尔德的指导,并受到格拉斯哥学派较多的影响,带有理性成分的索涅特(Michael Thonet)是德国新艺术的先驱,他以著名的曲木加工技巧,制作出有名的曲线形摇椅(即索涅特14号)及餐椅,其线条形态的特性及生产方式显示为新艺术的表征,其强调的是整体的形态,而非表面装饰。新艺术在德国的名称包括:青年风格(Judendstil)、百合风格(Lilienstil)、波浪风格(Wellenstil)、草原风格(Veldesche)等。德国的青年风格派有两个发展时期:1896年到1900年为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具有哥特式复兴、自然主义和象征形式,并以花鸟作为主题;1900年以后为新艺术派时期。这是因为1899~1914年欧洲新艺术派运动领袖维尔德在德国活动频繁之故。按其后期成员风格特点又可分为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以比利时线条组成的花草、水母、蚂蟥之类的曲线型花纹来装饰器物表面,其代表为奥托·埃克曼和布鲁诺·保罗的印刷设计,尤其是放弃表现主义绘画的埃克曼为《青年》周刊所画的新艺术风格插图,对书法般线条的运用独具匠心,瑞士人赫尔曼·奥布利斯特的缀锦艺术把比利时线条发挥得淋漓尽致。另一种趋势是1902年继埃克曼逝世后“无装饰造型风格”取代了多愁善感的情调,这是一种简洁、流畅的造型方法。理查德·雷迈斯克米德(Richard Riemerschmid)设计的一系列椅子和餐具以及慕尼黑剧院等堪称新艺术派杰作;彼得·贝伦斯(1868—1940)虽然是德意志制造联盟赫赫有名的主将,但其早年的平面和立体设计作品却完全属于新艺术派风格。
奥地利的新艺术风格并不仅仅接受了当时的流行式样,而且展开与传统相分离的行动,维也纳分离派是这一运动的代表。维也纳分离派是欧洲设计改革运动的组织之一。它于1897年由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等人所创,他们受到英国麦金托什和青春风格的影响。这个运动的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自由”。他们认为新结构和新材料必将导致新形式,反对重复历史式样,宣称要与过去的传统决裂。维也纳分离派的核心人物霍夫曼在分离派杂志《室内》中写到:“所有建筑师和设计师的目标,应该是打破博物馆式的历史樊笼而创造新风格。”他还声称:“功能是我们的指导原则,实用是我们的首要条件。我们必须强调良好的比例和适当地使用材料。在需要时我们可以进行装饰,但不能不惜代价去刻意追求它。”[4]这种观点体现了现代设计的特点。另一位同期的维也纳建筑师卢斯(Adolf Loos,1870—1933)在设计中提出了更激进的观点。在他的最著名的题为《装饰即罪恶》的论文中,认为装饰表现了文化的堕落,现代的文明设计应以无装饰的形式来表现。装饰破坏了审美意识,损害人的健康,是一种精力和资产的浪费,“装饰的复活是危害国家经济的一种罪行,因为它浪费劳动力、钱和材料”。[5]卢斯过激的言论对当时设计界中装饰过度的风格起到一定的警告作用。
在整个新艺术运动中最引人注目、最复杂、最富天才和创新精神的人物出现在一个与英国文化与趣味相距甚远的国度——西班牙的新艺术风格即年轻风格(Arte Joven)的代表人物是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i,1852—1926)。高迪的设计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把起伏波动的新艺术曲线用在建筑的外墙上,使建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软雕塑特点。他也采用了水泥浇注的现代建筑方法,创造了一种新形式。西班牙在法国的影响下形成了融合本国民情的特色,也许是哥特式传统和阿拉伯风格双重作用,西班牙在现代艺术史上曾诞生了毕加索、达利、米罗和格雷斯等国际大师,正因如此,这里的新艺术派出现了极端形式主义风格,如在建筑艺术方面独辟蹊径的高迪以及19世纪巴塞罗那“卡塔兰(Catalan)”装饰运动。安东尼·高迪的设计是新艺术派和西班牙本土风格的混合体。他从反功能主义的立场出发,把雕塑、平面设计和建筑有机结合起来,为后世留下了别具一格、充满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幻想作品(图2-7)。高迪作品实际上与比利时新艺术派没有渊源联系,所以被称之为“新艺术派边缘作品”。
新艺术运动在美国(图2-8)等地也有发展。它的范围遍及欧美,可惜时间较为短暂,在大工业时代弘扬艺术性,注定了它昙花一现的命运。新艺术运动虽然短暂但具有广泛的影响。对艺术性的重视启发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后现代主义在世界的发展状况和新艺术运动极其相似。
图2-7
图2-8
三、设计的民主性
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在欧洲的广泛传播,艺术为少数特权阶级服务和垄断的思想开始坍塌。“作为一种是属于人民大众的艺术的需要,创造一种为人民大众的艺术形式,成为艺术欣赏者和艺术家的共识。”[6]掩盖在推重艺术性的背后,新艺术运动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民主主义精神。这也是对工艺美术运动希望为大众设计和创造出艺术及实用品的思想的继承。从比利时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一点比较显著,新艺术运动中比利时出现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艺术家、建筑设计师,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和设计上提倡民主主义、理想主义,提出艺术和设计要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目的。在比利时进入新艺术运动的时候,这些艺术家和设计家就提出了“人民的艺术”的口号,从意识形态上来说,他们是现代设计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之一[7]。比如:维尔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具有强烈的设计民主思想,对魏玛的工艺美术学校和包豪斯等学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维尔德后来去了德国,并一度成为德国新艺术运动的领袖,这一运动导致了1907年的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成立。其影响超出比利时国内,遍及欧洲各国,推动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民主格调虽然很微弱,但是它却薪火相传,绵延不断。
四、新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总的看来,新艺术和工艺美术运动是对传统工艺和装饰的复兴,“它们都没有融入日渐代替手工艺生产的机械化大生产中,它们都是传统方式与现代运动之间的过渡”[8]。不过,如前所述,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一种社会行为,艺术家们都怀着改造社会的理想主义思想,在追求质量可靠、形式简练之外,还追求产品和装饰的道德价值。而新艺术运动中艺术家的民主思想不如它在艺术性方面的探索影响深远,它在本质上只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运动,社会道德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新艺术运动也不像工艺美术运动那样一味追求手工艺的纯洁性,也不像工艺美术运动那样对工业化的现实反感,而是接受了一些新观念,并采用了一些新材料。
在风格上新艺术运动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基础上走得更远、更抽象,新艺术的母题已失去了写实和理智的平衡对称,朝着感性和夸张抽象的方向发展,既有法国18世纪洛可可弯曲的线条,也有中世纪的装饰意味,还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和象征主义的神秘色彩。与工艺美术运动相比,新艺术运动的作品中的线条更为自由、流畅、夸张,抽象的造型常常从实体中游离出来而陶醉于曲线符号。主题多是绵长的流水、变形的花草、苗条漂亮的年轻女郎,更多地带有令人憧憬和幻想的色彩。新艺术运动作为关于建筑、美术及实用艺术的风格革新运动,具体地体现在建筑、家具、工业品、服装、首饰、书籍插图中,甚至雕塑与绘画的纯艺术领域内部也出现一种新的设计风格与艺术面貌。它涉及英国、比利时、法国、荷兰、西班牙、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直到1910年左右,才逐渐被“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取代。新艺术运动表现出各种艺术融合的倾向,对新材料和艺术性重视,不满工业化对人性的压抑,希望通过工艺美术来恢复人性,在大工业时代又提醒人们对机械美学的探索,这些思想为包豪斯所继承发展,新艺术运动发生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在设计发展史上也标志着由古典传统向现代运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转折与过渡,其影响十分深远。新艺术运动后来被更大范围内的装饰艺术运动所取代,“这些‘装饰艺术’猖獗!在30年的暗中工作之后,它们现在到了顶峰。一些热情的评论家正在议论法国艺术的新生!从这个事件(它没有好下场)要记取,除了装饰的再生之外,还有别的事发生:新时代将取代死亡着的时代”[9]。装饰艺术虽然否定机器生产,成为虚假的拯救者,不过它“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机会来摆脱过去并摸索着追求建筑的精神”[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