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古典主义的重视,戏剧思潮的介绍

新古典主义的重视,戏剧思潮的介绍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繁荣,促进了古典主义表演艺术的发展。新古典主义戏剧家重视理性,但却不主张戏剧创作的概念化,强调要引起观众的喜欢,也不主张戏剧创作的冷漠化,强调情感因素在创作中的地位,并指出这是引起观众共鸣的基础。

新古典主义的重视,戏剧思潮的介绍

三 戏剧思潮

(一)王权的摆脱

恩格斯指出:“法国在中世纪封建制度的中心,从文艺复兴时代起是统一的等级君主制的典型国家。”(18)法国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戏剧是为这种君主政治服务的,可见它在法国比在西欧国家取得远为重大的成就绝非偶然。当然,法国的新古典主义是经过激烈的斗争才得到不断发展,并取得法国戏剧界的统治地位。而17世纪法国君主制的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也就是这一时期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逐步摆脱王权,由盛转衰的过程。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喜剧繁荣的最高标志。在他去世以后,法国的喜剧也就很快地衰落下去了,没有一个戏剧家能够再达到他的艺术高度。当喜剧艺术失去以往的光彩之际,悲剧艺术也渐渐接近尾声了。这都是路易十四日益不得人心的君主专制政治所致。

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的戏剧都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但他们都没有摆脱宫廷趣味。新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繁荣,促进了古典主义表演艺术的发展。18世纪初期,新古典主义在法国戏剧领域仍占统治地位,启蒙戏剧家既同它做斗争,也利用它的形式为自己服务。到中期,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民主思想的逐渐成熟、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束,新古典主义戏剧日趋衰落。

新古典主义戏剧在产生之初,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使戏剧为维护国家、民族的统一服务,艺术上制定的一系列规则也是为了使戏剧符合中央专制王权的要求,所以得到统治阶级喜欢,推广起来比较方便。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和专制王权的衰落,新古典主义戏剧在末期既不能违反维护专制王权的初衷,又不能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对文艺的要求,它的那些规则就完全成了束缚戏剧发展的形式主义戒律。这样它就不得不在痛苦挣扎中,让位给即将登场的启蒙主义戏剧和浪漫主义戏剧,而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虽然新古典主义逐渐消亡了,但是它对文学及其他任何方面的影响却永远地刻在了人类文化史的丰碑上,永远地激励着人们去探寻伟大而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二)理性的建立

李贵森认为:“理性主义精神是源于古希腊罗马的人道主义,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的洗礼,又被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进一步发挥而最终形成的。”(19)它是西方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理性之所以重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看来,靠它可以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可以认识人自身。17世纪作为调整的初始阶段,自然就会要求人们靠理想去认识真理,判断和辨别事物的真伪。

新古典主义者认为,靠理性可以战胜情感、控制私欲、克制自我、控制情欲。从过去的历史演变来看,中世纪时代过分压抑了人的天性,束缚和限制了人的个性健康发展。而文艺复兴时期为了反封建反教会又走到了绝对的反面,过分地放纵了人的天性,使前进的脚步停在了追求财富和男欢女爱上。于是17世纪后,首先引起的是资产阶级思想家、理论家和文艺作家们对上述弊端的重视,他们开始力求改变这种“过分”,最终选择了“理性”这一思想工具来对其进行调整。

戏剧创作方面,戏剧体现理性是具体而形象的,它的合情合理是在摹仿自然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又要与生活真实地连接起来,求实逼真。例如在表现人物方面,自然状态的伟人也是总有弱点的,写剧本时不能忘记这一点。尽管戏剧不能像小说那样可以通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或通过细致的内心刻画揭示英雄性格的复杂性,但也要力求真实和自然,不应有过多的矫饰。“当你描写哀情时你就该垂头丧气”,而不能“像蒙童朗诵,只欢喜信口滔滔”,“你那些夸大其词让演员满口乱嚷,真正感伤的心里哪能出这种花腔!”(20)这一切,都要求从自然状态的生活现象中提取戏剧故事,以控制戏剧的艺术尺度。新古典主义戏剧家重视理性,但却不主张戏剧创作的概念化,强调要引起观众的喜欢,也不主张戏剧创作的冷漠化,强调情感因素在创作中的地位,并指出这是引起观众共鸣的基础。虔诚地膜拜理性而又反对枯燥议论,这是新古典主义戏剧家能够在艺术创作中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

(三)新古典主义戏剧的法典——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在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在理论上亦复如此。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是布瓦洛(Nicolas Boileau-Despréaux,1636-1711)。他的《诗的艺术》(L’Artpoétique,1674)在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他的这部著作中,布瓦洛以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以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人的戏剧作品为依据,以绝对王权的立场为纲,对“三一律”进行了深入的总结,使之成为新古典主义戏剧的一条重要创作原则。《诗的艺术》为新古典主义构建了强大的理论体系及创作规范,并且顺应了当时法国路易十四王朝的利益需求,因而受到法国乃至欧洲剧坛的极大关注,堪称“新古典主义戏剧的法典”。

“三一律”是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的《诗学》(ArsPoetica)引申出来的。尽管“三一律”并不直接源于亚里士多德,但是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戏剧行动的一致性,认为戏剧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但并不排斥使用次要的情节。布瓦洛将“三一律”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即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一部剧本只允许描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为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同一个地点。“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三一律”对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和绘画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它将故事高度浓缩,戏剧冲突骤然加剧,这就加强了故事的集中性、情节的紧张性。这样的表现手法,容易制造紧张的气势,对观者的刺激性强,能够引人入胜,从而引起戏剧张力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对新古典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因其强调了文学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要求文学艺术为当时有进步作用的君主政治所服务。它所规定的一套戏剧创作方法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束缚了剧作家的创作自由,却也有不少可取的东西。例如,它要求集中地表现主题思想、深刻地创造人物性格,对形象进行心理分析,注重组织的周密性和完整性以及语言的简洁性等等,都是新古典主义时期戏剧家不可忽视的问题。

思考题

1.从历史条件、意识形态、经济基础、政治优势、文化策略等五个方面来分析,法国因何成为了17世纪新古典主义戏剧的繁荣之地?

2.怎样理解新古典主义时期戏剧理论中的“三一律”对该时期戏剧发展所起到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3.对比分析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的戏剧创作历程,三者同在新古典主义戏剧时代潮流中,对新古典主义戏剧的认识和诠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注释】

(1)对于“新古典主义”这一名词,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给出过如下解释:“新古典主义这名词本身……法国人自己总是只用‘古典主义’,其他国家多用‘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较名正言顺,因为希腊、罗马各有它们的古典主义的理想”。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中亦将这一时期的法国戏剧称为“新古典主义戏剧”。本书参照朱光潜、蒋孔阳和朱立元等学者对“新古典主义”名词的解释。(www.xing528.com)

(2)宫宝荣.法国戏剧百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

(3)廖可兑.西欧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150.

(4)福隆德运动:17世纪中叶在法国发生的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运动。福隆德是一种投石器的音译,故又称投石党运动。

(5)三一律(three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其最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6)理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一般认为随著笛卡尔的《论方法》而产生。笛卡尔主张一切要凭理性去判断,理性所不能解决的不能凭信仰就可了事。这种理性主义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性,它动摇了中世纪对教会权威的信仰,要求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肯定了事物的可知性。

(7)“肖真的观念”指的是,剧作家必须排除真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或不经的神怪事件,暴力场面在舞台上也是不被允许的,比如在拉辛的剧中,观众就看不到皮吕斯被杀害、布里塔尼居斯被毒死、巴雅泽被扼死、依菲革妮亚被献祭,因为无法做到逼真。

(8)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75.

(9)Katherine Ibbett.Heroes and History’s Remainders:The Restes of Pierre Corneille.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Sep2008,Vol.69Issue 3,p347-365.

(10)廖可兑.西欧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156.

(11)Barnwell,H.T.Stage and Speech in Comeille’s Drama,Modern Language Review.Jan1986,Vol.81Issue 1:51-63.

(12)欧里庇得斯:与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并称为希腊三大悲剧大师,他一生共创作了九十多部作品,保留至今的有十八部。对于欧里庇得斯的评价,古往今来一向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最伟大的悲剧作家,也有人说悲剧在他的手中衰亡,无论这些评价如何反复,无庸置疑的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13)塞内加古罗马时代著名斯多亚学派哲学家,曾任尼禄皇帝的导师及顾问,62年因躲避政治斗争而引退。

(14)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道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71.

(15)Robert Cardullo.Molière’s TARTUFFE.Explicator.Spring2009,Vol.67Issue 3:173-176.

(16)Virginia Scott:Molière:A Theatrical Lif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59.

(17)“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最初的艺术史家们用它来说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后来人们发现其还存在于绘画、音乐和文学中,于是人们便用它来称谓这个时期在西方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学艺术现象。其表现为追求新奇刺激、夸张雕琢、故作艰深、矫揉造作、晦涩神秘的风格。

(18)恩格斯:第二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91.

(19)李贵森.西方戏剧文化艺术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65.

(20)布瓦洛.诗的艺术.任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