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新古典主义(1)戏剧产生的背景和概况,首要之问题是“何为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是指依附宫廷,按照绝对王权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来创作的文学艺术。政治上,拥护和歌颂“绝对王权”;思想上,倡导“理性”,尊崇君主专制所需的道德规范;艺术上,要求“结构严谨完整”、“语言简洁明晰”;题材上,“借用”古代的故事,突出宫廷和贵族阶级的生活。“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在17世纪上升为主潮,成为了绝对王权用来巩固中央集权、反对分裂的“思想工具”,因而又被称作为“革命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在17世纪的欧洲盛行,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和文艺思潮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它繁荣于17世纪的法国,并以戏剧这种艺术形式为主要依托。戏剧是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艺术最大的成就之一,它是欧洲剧坛上继英国莎士比亚戏剧的辉煌成就之后的又一高峰。虽然法国的新古典主义戏剧来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戏剧,但其艺术价值却远远超越了后者。新古典主义戏剧崇尚古典,把古希腊和古罗马戏剧奉为典范,其不少作品都选材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和文学作品。当然,他们也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借古喻今”。
新古典主义戏剧在法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在当时的欧洲盛行了两百年之久,各国的戏剧家们均“立刻将之奉为圭臬”(2),而且对当时和后来的欧洲剧坛以及各国的美学和文学艺术发展亦影响深远。新古典主义戏剧产生并盛行于17世纪的法国,统治法国达两个世纪之久,并非偶然,而是和17世纪法国特定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的。
(一)法国社会背景的变化
17世纪的法国,正是处于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17世纪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Louis XIII,1601-1643)和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掌权的时代。法国的商业资本高度发达,致使货币成了国民的主要财富。而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国王,为了推行重商政策,发展国外贸易,必须从教皇和旧贵族手中夺取政权来进行集中控制,从而压制地方贵族的分裂活动,开辟税源,鼓励海外殖民扩张。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由来。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一方面由于力量不够壮大,没有发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统治、夺取政权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权来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于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国王路易十三、路易十四时代的强权政治,使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势力被较均衡地控制在了对等的程度。这一强权政治很快在文化上得到了响应。为了王权文化政策的需要,一种在创作理论和实践上“以古为典”的文艺思潮被扶植了起来,这就是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的建立,为统治者拉拢网罗有才能的文人,将他们的活动和作用控制在王权的监督和影响下,让他们为现存的政权和制度歌功颂德,起到了“引领群英”的作用。尤其是在1635年,经由宰相黎塞留的倡导和路易十三的批准,法国官方建立了最高的学术团体——“法兰西学士院”(Académiefrançaise)。它精选全国文艺、学术等各方面的最杰出人才,制定了一个唯一的文艺和学术思想发展路线:一切要有一个中心的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要规范化、一切要服从权威。这个思想路线随后也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的一些基本信条。
(二)新古典主义戏剧与法国十七世纪意识形态
新古典主义是一种在欧洲时盛时衰地延续了近两个世纪的文化思潮和美学原则。虽然早在1515年意大利就已经出现了开辟欧洲新古典主义时代的第一个新古典主义悲剧——《索福尼斯巴》(Sophonisba),而掀起新古典主义悲剧高潮的却是17世纪的法国。这与当时法国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关系。当时法国正处于路易十四的统治之下,他提出了“朕即国家”(l’etat,c’est moi)的思想,包揽一切大权,励精图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国家统一,强化中央集权。新古典主义就是当时法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产物。
新古典主义戏剧崇尚理性。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论。唯理论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由此,剧作家在反映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时,总是以理智的胜利为结局。这些新古典主义剧作家心目中的“理性”,包含着符合社会主义利益的某些理性原则,如个人主义服从全民族、国家的利益,个人情感应该服从公民义务。这些理性当然也包含着对中央王权的拥护。“新古典主义主张的是艺术反映真实生活,而理性则是最高真实和美的裁判。”(3)
得益于宰相黎塞留对确立新古典主义在法国戏剧界的统治地位的极大重视,用于指导新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法兰西学士院以及专门上演新古典主义戏剧的玛雷剧院在当时的法国建成。至此,新古典主义得到了巨大的重视并且拥有了自己的舞台。玛雷剧院首次上演的是高乃依的第一部喜剧《梅里特》(Mélite,1629),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也让黎塞留发现了高乃依的创作才能,并吸收他为自己进行创作。几年后,17世纪法国的第一部著名的新古典主义悲剧《熙德》便问世并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同时奠定了高乃依作为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和代表作家的地位。然而到了50年代,高乃依的创作能力减退,加之福隆德运动(4)(Fronde,1648-1653)后,法国的君主政治完全巩固下来,高乃依已经找不到他善于表现的那种赞美英雄主义和唯理性主义的悲剧题材了。随之,其光辉和在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上的领导地位被新一代的年轻悲剧戏剧家——拉辛所取代。在法国新古典主义喜剧方面,卓有成就的代表作家则当属莫里哀。法国喜剧昙花一现,在莫里哀之前,法国喜剧大都没能摆脱中世纪笑剧的形式,缺乏对重大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除高乃依和著名的喜剧作家斯加隆以外,阿西罗贝特和西哈诺等人也写过喜剧,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莫里哀。然而,莫里哀在新古典主义喜剧上的创作成就远远超过了这些前辈。无论在创作内容和创作方法上,喜剧和悲剧是不一样的。悲剧主要描述王公显贵的生活,而喜剧则更多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普通市民的生活,并且喜剧的创作方法要比悲剧自由得多。(www.xing528.com)
17世纪的法国不仅在新古典主义戏剧创作上取得重大成就,在理论上也同样如此。波瓦洛在总结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体系。他的文艺理论名著《诗的艺术》完成于1674年,这是一部关于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权威巨著,对于欧洲各国的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和创作都极具影响力。
总的来说,新古典主义对于艺术的根本要求是为国王效忠,为君主专制政治的利益服务。它的一切创作原则和方法都是符合这一基准的。为了反对戏剧创作中不符合这一基准的杂乱现象、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新古典主义戏剧十分强调规范化,其主要法则是:戏剧创作必须遵守地点、时间和情节一致的“三一律”(three unities)(5),即剧情展开的空间只能限定为同一地点——“空间一律”,剧情展开的时间只能限定在在一天之内——“时间一律”,一出戏只能写单一的完整的故事——“情节一律”。人物塑造要符合固定的类型,人物性格静止化。喜剧中的人物则往往陷入两种对立的精神冲突之中。戏剧的体裁有高低尊卑之分,悲剧被视为“高雅”的体裁,只能描写王公贵族,喜剧被视为“卑俗”的体裁,只能描写市民和普通人;戏剧语言要求典雅,剧作家必须采用“典雅古朴的调子”、“整齐严格的音韵”,演员们要按规定的程式来表现角色的感情;舞台场面追求对称、浮华和宁静。这些特性特别符合当时的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意愿,所以得到统治阶级的赞许,推广起来比较容易。因此,新古典主义戏剧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满足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和维护的需要。
(三)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17世纪法国哲学思想的最高成就——笛卡尔的哲学为新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方法提供了依据,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理性主义(6)哲学体系是在封建制度开始由盛而衰,资本主义不断向上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笛卡尔出身于“穿袍贵族”,他的重要著作是《方法论》(Discours de la méthode,1637)、《形而上学的沉思》(1641)等。笛卡尔在他的哲学里,把“理性”放到一个很高的地位。笛卡尔认为理性是一切认识的根源,是真理的唯一源泉。在理性与激情的冲突与较量中,理性必须战胜激情。这一理性原则在拉辛的戏剧《安德罗玛克》和《费德尔》中都有所体现。
勒内·笛卡尔(RenéDescartes,1596-1650)
作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理性主义是17世纪法国的主导哲学思潮,其核心是崇拜理性而轻视感性和情感。这种思潮反映在文艺上,就是强调用“理性主义”为文艺立“法”,以整顿文艺复兴以来的“混乱”的文艺状况。笛卡尔在方法论上认为科学认识必须符合“明白与确切”的标准。把这一方法论运用到美学上,他主张应该创设一些严格、稳定的规则,以使艺术体现理性的标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使文学艺术形成一种重视理智、规则和标准的艺术形态,同时又要求文艺作品具有结构明晰、逻辑性强的范式。这对戏剧在题材以及主题的选择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理性主义的强调下,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不仅成为了判断是非善恶的重要政治标准,而且成为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所关心和表达的重大主题。在戏剧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强调要让英雄人物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当理性和情感发生冲突时,主张理性至上,克服个人情感。在美学风格上,这一时代的戏剧都强调典雅,尽量避免血腥和苦难。这些创作原则反映了理性主义对新古典主义戏剧的影响。
笛卡尔的理论对布瓦洛、高乃依等人影响很深。新古典主义文学艺术之所以形成重视理智、规则和标准,要求结构明晰、逻辑性强等特点,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笛卡尔认为,艺术必须服从心智的严格约束,艺术分析应具有清晰性、准确性的要求;作品的语言应具有纯理性主义的特点,结构必须遵守严格规定的法则;作家的主要任务是用思想的力量和逻辑来使人信服。在对人的认识上,笛卡尔把“灵”与“肉”截然对立起来,认为对于与“肉”相关的“情”,必须用“理性”和“意志”加以双重的控制。笛卡尔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感情的本质,他说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们应当避免的只是对它们的误用和滥用,人必须学会用理性克制并调节感情,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则应以理性来抑制感情的冲动。
在法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背景之下,在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新古典主义者们创造出了系统的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在内容上它要求维护王权、崇尚理性、尊卑有别;在形式上,它包含“肖真的观念”(7)、“五幕的形式”及“三一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