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方戏剧产生背景及概况
(一)遥远的回音——远古仪式剧
戏剧的起源,由于缺乏其形成时期的第一手资料,至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因此,要想追溯上古戏剧产生的前因后果,科学的实证和大胆的联想都必不可少。19世纪考古学的蓬勃发展为探索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极大地拓展了学者对原始文明的认识。大量的考古发现以及可靠的类比推断都在不断地填补人们对戏剧起源的认知空白。在史前洞穴壁画中所展示的巫术、祭祀、舞蹈等,不由使人猜测戏剧是从仪式中衍生而来的。目前西方学者较为认同的即是“仪式说”。在《金枝》(The Golden Bough: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一书中,人类学家弗雷泽(James Frazer,1854-1941)在阐释巫术和宗教起源时,就频频使用“戏剧”、“扮演”、“假装”、“角色”等与戏剧学相关的概念。(1)
其实,在东西方都能发现这样的记载:远古时期,环境艰险,生产力低下,人们怀揣着对神明的敬畏,聚集在祭司的周围,且歌且舞,演绎神明的降生、功绩、死亡及再生的传说。原初之民对自然之力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认为一切事物,譬如太阳、星辰、四季、大地、风雨雷电都有自己的“灵识”。他们眼中的世界糅合了现象与观念,既有自然界的表面现象,又有幻想的神灵魅影。
从最初简单的巫术活动到后来繁杂而完整的宗教仪式,戏剧的必要因素,如特定的情境、服饰、音乐、舞蹈都在悄然发展着。虽然仪式并不等于戏剧,但它已经具备某些表演的性质,或通过规定的表现手法重现生产和战争场面,或通过仪式服装、仪式用语、仪式器皿等外部工具,以及一整套完备而复杂的形体动作如跪拜、祈祷、献祭、歌舞等,来传达一种内在的精神信息。对于仪式的参与者和观看者而言,仪式的作用可能不仅仅是精神的洗涤,音乐、舞蹈、服装、动作这一切所带来的也是美的享受。审美感受的不断刺激,促使戏剧从仪式中分离升华。套用学者刘彦君的原话,即“戏剧是原始宗教巫仪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果。”(2)
把古人祭祀仪式看作戏剧的起源,是有理可据的。无论是原始社会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和对动物的摹拟,还是古埃及的“奥西里斯殉难剧”(The Passion Plays of Wesir or Osiris),亦或是古希腊人装扮成羊人萨提儿(Satyr)进行表演,都包含当众模仿的成分,而这恰恰是构成戏剧的最重要因素。当然,二者并不等同,从仪式到戏剧,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中间,戏剧艺术是逐渐发展完善并被人们逐渐认识的。
众所周知,西方文明史上的第一个璀璨的戏剧时代当属古希腊时期。然而,古希腊戏剧及戏剧批评理论臻于完善,正如吴光耀教授在《戏剧的起源和形成》一文中指出,研究戏剧起源不能停留在戏剧形成阶段,而要追溯到戏剧形成前早已存在的各种戏剧因素。(3)因而,在探索戏剧起源这一问题上,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更为悠久的古埃及文明。
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就出现了仪式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孟菲斯戏剧”(The Memphite Drama)和“奥西里斯殉难剧”。如果说,前者只是孕育了戏剧萌芽的某些基因,那么后者则蕴含了大量的戏剧表演元素。“奥西里斯殉难剧”讲述了埃及主神奥西里斯死而复活的故事。奥西里斯为苍穹女神努特(Nut)和地神盖布(Geb)所生,继承了地神盖布的王位。后遭其弟赛斯(Seth)的毒手,但在死神阿努比斯(Anubis)帮助下复活,成为冥府之王。
奥西里斯故事的戏剧表演元素可从公元前1878~1841年的艾克诺夫利特石碑(Ikhernofret Stela)上窥见一二。该石碑记载了一个重要的宗教仪式活动,即阿拜多斯地区(Abydos)举行的古埃及冥王奥西里斯仪式剧,又被西方学者称之为“殉难剧”(Passion Play)。“奥里西斯殉难剧”已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剧中人物和角色,具备了人类最早的悲剧形态以及简单的动作指示,包含着“一支像游行那样庞大的队伍,由一大群僧侣、侍从、信徒和战士组成。形象像豺狼那样的神韦帕瓦维特在前开路,后面是威严无比的奥西里斯,乘坐着一座称为‘纳西梅特’的华美的船上,这座船由侍从簇拥着前进,后面则是战士和信徒。这支队伍行进到中途遭到敌人的袭击,发生了模拟战……”(4)
(二)酒神的赞美歌——古希腊戏剧
然而,埃及此类宗教仪式活动仍不能独立地成为戏剧艺术,因为它始终没有脱离宗教目的而向着艺术化和审美化发展。与之不同的是,处于地中海北岸、与埃及遥遥相对的另一个文明发祥地——希腊,在爱琴海涛声的滋养下,孕育了人类文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戏剧范式。不论是古希腊悲剧还是喜剧,都是后世欧洲文学的典范。
古希腊戏剧的发端,与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的祭祀仪式息息相关。希腊人嗜酒,田野里种满了葡萄。在希腊神话中,正是宙斯(Zeus)与忒拜公主塞墨勒(Semele)之子狄奥尼索斯,教会了人们葡萄酿酒的技术,因而被尊为酒神。一如葡萄酒使人欢乐,使人沉醉,酒神即象征着自由、狂欢、不受拘束。在山林中,他由一群羊人萨提儿陪伴,喝酒胡闹,狂欢作乐。与奥西里斯死而复生的经历不谋而合,狄奥尼索斯也曾惨遭杀害,继而复活。
于是,爱酒的希腊人在各地都兴建起了酒神神庙。从公元前7世纪起,许多城市都开始举行酒神祭祀。到了公元前560年,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Peisistratus)大力扶持民间庆典活动,酒神祭祀因而得到了充分发展。每当葡萄成熟的季节,人们便要举行狂欢的酒神节,以一场盛大的歌舞游行来祈求丰收并赞颂酒神。歌舞游行充分展露了酒神的本质——“醉”。(5)人们身着羊皮,头戴羊角,打扮成酒神的伴侣萨提儿,或者打扮成烂醉如泥的阳物崇拜者,簇拥着酒神神像,来到祭台前。这时,信徒们献上山羊,装扮成半人半羊的歌队开始咏唱酒神的生平事迹。由于歌队是半人半羊的打扮,因此悲剧最初就同山羊有关。Tragos一词是山羊的意思,tragikos choros则指山羊歌队,而悲剧(tragoidia)一词的本义就是山羊之歌。
古希腊理论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2-公元前322)在《诗学》(Poetics)第四章里写道:“悲剧是从酒神颂的临时口占发展出来的。”(6)他又写道,悲剧是缓慢地成长起来的,每出现一个新的成分,诗人便对它加以改进,经过许多演变,直到具备了它的本质属性才停止发展。(7)起初,身披羊皮的歌队所唱的酒神颂,既没有音乐性的变化,也缺乏戏剧的表演性质。公元前7世纪,据说阿里翁(Arion)在表演酒神颂时,临时编唱诗句来回答歌队队长的问题。到了公元前6世纪,诗人忒斯庇斯(Thespis)第一次增添了一个专门扮演人物的演员,他的任务就是扮演歌唱内容中的各种人物。这名演员就从合唱队里分离出来,他同合唱队之间的相互问答演变成对话,从而形成了戏剧的情节和真正的表演。公元前5世纪,埃斯库罗斯(Aeschylus,公元前525-公元前458)增加了第2个演员,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公元前496-公元前406)后又增加了第3个演员。此后,表演的重心逐渐从歌队转移到了演员身上。公元前470年,埃斯库罗斯的《乞援人》(The Suppliants)一剧中,歌队的演唱占了整出剧的三分之二;然而,公元前407年,索福克勒斯的《斐罗克忒提斯》(Philoctetes)一剧中,歌唱在全剧中的比重只有六分之一。
演出的场所随着戏剧的蒸蒸日上也得到了改善。在最初的酒神祭祀仪式上,人们只是环绕在山坡上的祭坛周围,不过这原始形式却是希腊圆剧场的滥觞。希腊的圆形剧场(Amphitheater)保持着半圆的形状,在山坡上露天而建,没有屋顶和帷幕,只有一大片空旷的场地。剧场主要分为观众场、歌队场和前台三个部分。观众席位就设在山坡上的半圆形空地;歌队场最初是演员的场地,后来变成了歌队站立的地方;前台是悬挂剧场装饰和演出的场所。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将表演区的声音传送到观众席上的每一个座位上,真是独具匠心。剧场容量之大,往往能容纳数万名观众。
有关希腊戏剧的第一个确切记录见于公元前534年,这一年的酒神节上第一次加入了悲剧演出竞赛。之后,戏剧比赛就成了酒神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3月份的酒神节上,悲剧演出持续三天。在演出悲剧时,每天上演不同诗人创作的3出4联剧,共设10位裁判。据统计,埃斯库罗斯获奖达28次,索福克勒斯30次,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公元前485-公元前406)6次。他们三人的作品各有千秋,不愧为古希腊悲剧大师。(www.xing528.com)
古希腊喜剧同悲剧一样,也源自酒神祭祀。从字面上看,喜剧在希腊文里写作komoidia,是由komos和aeidein组合而成,aeidein是“唱歌”之意,而komos是一种歌名,意为“狂欢之歌”。在丰收的秋天,为了酬谢酒神的庇护,人们戴上鸟兽的面具,举行狂欢游行,即兴表演一些欢快的动作,唱着诙谐幽默的歌曲,这种歌曲就是komos。到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梅加腊(Megara)地区,“狂欢之歌”逐渐演变成一种描述神话故事和日常生活的滑稽剧,这可能就是喜剧的前身。亚里士多德称喜剧是“从低级表演的临时口占发展出来的”(8),这里的“低级表演”大概就指梅加腊地区的滑稽剧。喜剧的发展比悲剧晚得多。相传,公元前580年至564年之间,梅加腊人把滑稽剧带到了雅典乡区,并对其进行加工完善,使之具有了诗的形式和歌队演出。直到公元前487年,也就是悲剧竞赛举办了14年之后,喜剧才在雅典大酒神节上正式上演。
古希腊喜剧的发展同民主政治和言论自由有密切关系。按照历史时期来分,喜剧一般分为“旧喜剧”(公元前487-公元前404年)、“中期喜剧”(公元前404-公元前322年左右)和“新喜剧”(公元前322年-公元前120年左右)。
由于享有充分的批评自由,旧喜剧对政治、社会、宗教、道德、文学、哲学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讽刺和批评。它所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达官显贵,因此遭到反对。公元前416年,雅典颁布法案,剥夺了喜剧的批评自由。旧喜剧的结构比较松散,核心部分是“对驳场”。对驳场即矛盾双方通过辩论或争斗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旧喜剧中有“插曲”,由歌队长代表诗人发表政治见解或个人牢骚。公元前5世纪雅典产生了三大喜剧家,即克拉提努斯(Cratinus,公元前519-公元前422)、欧波利斯(Eupolis,公元前446-公元前411)和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约公元前448-公元前380)。
公元前4世纪,雅典外有劲敌,内有动乱,在政治和经济上失去了重要地位。人民不能享受多少自由,对政治也毫不关心。因而,戏剧创作很少批评政治,只是讽刺宗教、哲学、文学等,偶有涉及家庭生活和爱情故事。古希腊喜剧逐渐从政治讽刺剧过渡到世态喜剧。这一时期的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安提法奈斯(Antiphanes,公元前408-公元前334)和阿莱克西斯(Alexis,公元前375-公元前275)。
通过中期喜剧,希腊喜剧完成了向新喜剧的发展,新旧喜剧已泾渭分明。颂神的诗词、政治的说教、诗人的议论和对个人的讽刺从喜剧中消失了,歌曲的欢快情调、酒神的狂喜精神、“云中鹁鸪国”的奇思幻想、自然界的世俗欢乐等也都消失了。在情节方面,新喜剧以社会现实为基础,通过一连串的发现完成了由逆境到顺境的简单突转过程。新喜剧的场景通常设在街头路口,人物大多是中上层的市民以及他们日常生活圈子中的奴隶、佃农和伴妓。语言简洁明了,是生活中的习惯用语。新喜剧作家中有70多人的名字流传了下来,最著名的是米南德(Menander,公元前342-公元前291)。
古罗马是比希腊稍晚兴起的另一个文明地区。古罗马戏剧萌芽于远古时期对农神的祭祀和农事节庆。农人在庆祝收获时,常用一种相当粗鲁、带有戏谑色彩的即兴诗歌对唱来互相嘲弄,这种对唱被称为菲斯克尼曲调(Fescenini)。该曲调具有戏剧对白的雏形。公元前364年,罗马突发瘟疫。于是,罗马人请了埃特鲁里亚人(Etruscans)来表演舞蹈,以禳灾祛邪。埃特鲁里亚人的舞蹈庄重严肃、优雅时尚,引得罗马青年竞相模仿,同时配上菲斯克尼曲调式的嘲讽对唱和相应的动作,这样便逐渐形成了“杂戏”。罗马早期戏剧的另一种形式是阿特拉笑剧(Atellana),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罗马出现。此外,罗马还流行摹拟剧。摹拟剧的题材与阿特拉笑剧相近,有时戏拟神话中的人物,表演以滑稽摹拟见长。
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罗马人接触到了先进的希腊文化,可以说罗马文学是在希腊文学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虽然早在希腊戏剧传入之前,罗马民间就存在阿特拉笑剧和摹拟剧,但罗马戏剧的创作始于对希腊戏剧的模仿。公元前240年,罗马上演了一部由李维乌斯(Livius,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04)根据希腊戏剧改编的戏剧,这是罗马第一次正式的戏剧演出。罗马戏剧史上第二位戏剧家奈维乌斯(Naevius,公元前270-公元前201)开始利用有着本民族特色的传说故事进行创作。公元前3世纪末到2世纪中叶,罗马戏剧进入了繁荣时期,先后出现了普劳图斯(Plautus,约公元前254-公元前184)、泰伦斯(Ternence,约公元前190-公元前159)和塞内加(Seneca,约公元前4-公元65)等著名戏剧家。
罗马早期喜剧往往描述滑稽可笑的生活小故事,演员们头戴面具,载歌载舞。剧中多是类型化的人物,如轻信的糊涂人、爱吹牛的人,有着鲜明的民间艺术特点。之后,在罗马戏剧希腊化的过程中,贵族越来越要求占主导地位,喜剧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阻碍。至于古罗马悲剧,因资料缺失,人们很难了解它的全貌。现存的古罗马悲剧作品,除了塞内加的10部戏剧,其余都只是一些不完整的片段。而塞内加的作品大多是对私人生活、个人感情以及风俗习惯的描述,缺乏思想精华,与古希腊戏剧相比并不突出。
罗马戏剧剧场与希腊的圆剧场不同,它建立在平地之上,四周是石砌围墙,围墙上满是各类装饰。剧场主体是居高临下的舞台,舞台前方是华丽的布幕,后面是两层楼高的背景墙。如此壮观的剧场无疑使人联想到古罗马光辉的战绩,然而,在此上演的剧目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当人们把罗马戏剧与辉煌的希腊戏剧置于一处,不由得心生落日夕照的感慨。
(四)长夜漫漫——中世纪宗教剧和世俗剧
公元前6年,一个男孩在拿撒勒(Nazareth)的马棚里降生,据说这个男孩就是基督教的创立人耶稣(Jesus)。耶稣自称上帝之子,30岁开始布道,3年后被控违反犹太教而被捕。罗马总督彼拉多(Pilate)判耶稣死刑,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此后,关于耶稣复活的故事就悄然流传。起初,基督教只是下层民众中的一个秘密互助社团,其主要成员是小手工业者、无资产的游民、隶农还有奴隶等。4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272-337)看到了基督教的社会基础,于公元313年颁发了“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之后,基督教正式被立为罗马国教。至此,基督教已同罗马帝国合为一体。
在帝国的支持和贵族们的捐赠下,教会获得了大量的财富。遍地都是教会的领地,四处可见教堂的身影。最后,教会占有了欧洲三分之二的土地,是任何封建君主都无法匹敌的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和精神力量。这就是中世纪戏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也是其表现内容。《圣经》(Holy Bible)是基督教经典,它由《旧约》(Old Testament)和《新约》(New Testament)两部分组成。《旧约》是希伯来人(以色列和犹太部落)古代文献的汇编,内容包括历史、诗歌、先知言行、宗教戒规等,是犹太教的经典,用希伯来文写成;《新约》是耶稣诞生之后有关耶稣及其信徒的传说,用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写成。
“中世纪”的具体划分仍存有争议。通常,人们认为“中世纪”起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覆灭,止于1453年东罗马消亡。这近一千年时间,又被称为“最黑暗的一千年”。这段时间里,基督教神学势力强大,渗透了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也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成了神学的分支,一切按照神学中通行的原则来处理。”(9)
就戏剧而言,中世纪与古希腊罗马时期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就非常不同。一开始,戏剧受到教会的排斥。皈依前喜欢看戏的人,像神父圣奥古斯丁(Saint Nicholas,354-430),在皈依后则极力贬斥戏剧,把它说成是使魔鬼高兴的“破坏力极大的瘟疫”(10);教会历来反对教徒参与戏剧活动,规定凡参与戏剧演出的人,将不予施洗,革除教籍,甚至焚毁剧本,破坏剧场,凌辱演员。封建宗教的禁锢,使得古希腊罗马戏剧湮没在废墟之下,民间戏剧活动也难以展露拳脚。尽管如此,群众仍怀揣着赤诚的戏剧热情。因而,中世纪见证了两种戏剧文化的发展,一种是以宣传宗教观念和道德说教为主的宗教戏剧,一种是反映生活的世俗戏剧。然而,这一时期的戏剧,艺术成就并不高。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戏剧,在沉闷的宗教剧的淫威下苟延残喘,在废墟之中翘首以盼重见天日的那一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