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人合一的哲学依据:元气论介绍

天人合一的哲学依据:元气论介绍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已将“气”视为“道”的实体形态及包括人身性命在内在一切生命现象的原质。宋代哲学家张载可以说是元气论的集大成者。张载的这种把“气”看成万物与人的共同构成始基,人与自然界本质上同一于气的观点为“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更为深厚的哲学理论基础。

天人合一的哲学依据:元气论介绍

三、天人合一哲学依据——元气论

在中国哲学史上,“气”是一个贯穿始终而又内涵十分丰富驳杂的基本范畴,对其内涵与特征,古今中外论者甚众。蒲震元先生在其《中国艺术意境论》一书中,认为气“不单是指具体的自然云气、人身气脉,而是进一步扩大内涵,升华为一种构成宇宙万物、万象、万态的有形无形的生命原质,一种能在复杂的气化谐和过程中造成万事、万物(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生命乃至精神道德境界)的有机物质实体”(26)。蒲先生从“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意识入手,对“气”范畴这种实质做了精辟的论述,兹概述如下:

老子》第四十二章已认定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是存在于万物中的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则阳》云:“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至乐》云:“……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这已将“气”视为“道”的实体形态及包括人身性命在内在一切生命现象的原质。

至于孔、孟、荀诸子已将“气”扩展为人生、道德境界,如:

孟子·公孙丑上》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荀子·天论》云:“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王制》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www.xing528.com)

管子明确地将自然万物之气与精神之气统一起来,《管子·心术》篇云:“一气能变曰精。”《内业》篇云:“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五行》篇中则明确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观点,这已十分接近于“天人合一”了。

成书较晚的《鶡冠子》提出了“天地成于元气”的观点:“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秦录》)

先秦这种由六气(天之气)、五行(地之气)进一步演变而成的阴阳离合转化中创生万物的哲学范畴之“气”(精气、元气),实乃贯穿于天地人、万物、万象、万态,具有“天人合一”的广阔生命内涵的哲学范畴。

至汉代,“气”范畴与大宇宙生命理论体系结合得更加紧密了。

黄帝内经》将天地、五行、四时的大宇宙之气与人的生理之气有机结合,探索与阐明了人体结构和新陈代谢规律,奠定了中医中药学原理。《淮南子》一书提出了明晰的宇宙论体系:“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天文训》)王充《论衡》提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谈天》),“天地合气,物偶自生也”(《自然》),并将元气分为精粗之气、天地之气、五行之气、五常之气等,此已明确地将可以化生万物、万物可以归一的元气规定为天、地、万物,乃至人类精神的本原。(27)

宋代哲学家张载可以说是元气论的集大成者。在他看来,宇宙万物的本体即是元气,元气聚则成形,散则无形。《正蒙·太和》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人与天地万物均秉气而生,气散则人亡物消。《正蒙·太和》又云:“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还云:“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

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造成了元气聚为万物、散为太虚的变化。他在《正蒙·乾称》中说:“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又在《正蒙·太和》中说:“一物两体,气也。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在《正蒙·太和》中说:“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散,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又说:“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因此,“元气”乃“天人合一”的基础:“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所谓性即天道也。”(28)张载的这种把“气”看成万物与人的共同构成始基,人与自然界本质上同一于气的观点为“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更为深厚的哲学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